小糖人,请快一点
“小糖人,请快一点,因为这一切已让我疲惫。给你这枚蓝色硬币,你能不能帮我带回,我五彩斑斓的梦境。你带来了银色有魔法的船。我们跳跃着,喝汽水,我们还有甜美的玛丽珍。”轻松旋律、嬉皮味儿、独特嗓音、离奇人生,揉合了一种迷人色彩。让马利克·本德让劳尔冒着几近破产的危险拍摄的纪录片——《寻找小糖人》,带来的喜乐、忧伤的感动令人惊叹,久久难以释怀。
70年代,美国名不经传的摇滚歌手罗德里格斯,发行两张专辑:《Cold Fact》与《Coming From Reality》,相继在南非引起火爆,成为家喻户晓的明星。但他在国内仍然默默无闻,在推出第二张专辑仍无人问津之后,他被唱片公司解雇,成为每天为生活奔波劳碌的建筑工。
南非珠宝商史提芬.西格曼,过去在军队时,人们错把西格曼念成“糖人”,于是,他有了“老糖”这个可爱的外号。西格曼喜爱罗德里格斯,但对偶像的身世和状况一无所知,即使通过各种渠道,也只能了解到他的死亡消息。关于罗德里格斯两种神秘的死亡说法,引起了西格曼的兴趣,由此,他踏上追寻这个悲情音乐天才之路。
谜一样的死亡悬念。
一种说法是他在舞台上给自己浇上汽油,众目睽睽之下活活烧死了自己。另一种说法,他在一次失败的演出中开枪自杀。诡异的死亡,如果故事就此结束,我或许会为这位失意的歌手伤感。也会想起那些终生不得志的艺术家,以及终其一生都追求梦想,于现实中却四处碰壁的人。但观影下来,似乎传奇式的自杀说法,正是为一个超能量的失意歌手提供辩解的理由。你不得不承认,在梦想与现实之间,罗德里格斯有足够的精神空间来激发和振奋。对音乐艺术的热爱,从不因失意而泯灭。
时光倒流,烟雾弥漫,货轮声音从河边传来的底特律码头酒吧。制作人穿过迷雾,对着背影,倾听罗德里格斯狂野的扫弦。放荡不驯的嬉皮味儿,随着韵律和音色的肆意洇染,他开始感到有什么东西在身体某处燃烧,缓慢,激烈,美丽而生机勃勃,像铁块在融化。到处是碑酒瓶和花生壳,乱糟糟的地方,那些被生活损伤的人,那些歇斯底里的灵魂,在苦劳作之后,藉以此处尽情释放,他们吞下一杯又一杯的啤酒,享受酒精裹夹着音乐在体内灼烧的感觉。从上世纪40年代开始,音乐就成为底特律夜生活主旋律。
“他看上去像从一个庇护所去到另一个庇护所。”
在街坊眼里,这个音乐天才却是个无家可归的人。奇特的他与制作人的约见也常在街角。镜头推进,大雪纷飞中,罗德里格斯行走在底特律街头,孤独身影、质感嗓音、大墨镜以及到老年时为生活磨损而变得粗糙的脸,都被纳入一个普通人的音乐之梦。远处,高大建筑群与浩渺天空融合了一个超凡的视角效果。大雪之后,夕阳西沉,天边浮现柔丝般的红霞,与木屋前面的灯交相映衬,暖色,温情。这些元素让人确信影片讲述的不仅是关于一个悲情天才的故事,而是底特律,这美加边境上唯一的一座大城市与南非之间,从音乐艺术到民主推进的旅程。
当我看到影片后面,对罗德里格斯离开乐坛之后的追述,顿感释然。他在清贫的生活中,常带着女儿去那些精神富素的地方,同时不改自己对社会的关注和对底层穷人的同情。这才是我们真正喜爱他的原因。他并非神,而是一个像我们一样的普通人。复出的罗德里格斯在某次演出中,对歌迷提出了趣味的问题:“你们想知道生活的秘诀吗?”在热烈的回应之后,他答道:“你先吸进一口气,然后再呼出一口气,生活其实就在这一吸一呼之间”。是的,循环时间,无限次发生的脉动,一起一伏牵引着真实生活的一呼一吸,正是洞释人生百味后有效的生命力场。
又记:写完这个随笔,埋在沙发上听着《小糖人》,想起去年秋天,在厦门。友人卡拉上我去一间地下酒吧。她说,你会被来自生活底头那股遭透了的脏乱味儿震摄,那是干完一天苦力,无家可归,或只有冷冷的锅和坚硬床板等待着的外乡人的寓所。它会让你变换一个角度,重审生活的类别。对于任何人,快乐是同等的!不管来自哪个社会层次。她瞪着我,一板一眼地说完。那夜,宿醉归来,我写下:
《低俗生活》
星期五
阴暗肮脏的地下酒吧:
劣质伏特酒、踩碎的花生壳
被烟头烧破的
艳星海报
蓝布靠椅
印着口红的高脚杯
吉它,披头散发的
盲人歌手
嘶哑的声音撞击肉体
快感
如同虎口
突然张开
一具鲜野的肉体
腥甜、知觉复苏——
古老的乐器
狂野的气味
一股绝望
直迫我
摇滚的地下森林
布满石头与蹄痕
麋鹿、闪着绿光的狼、蛇、山猪……
火、冰种
孤独体无完肤
粗野的五官与众神
70年代,美国名不经传的摇滚歌手罗德里格斯,发行两张专辑:《Cold Fact》与《Coming From Reality》,相继在南非引起火爆,成为家喻户晓的明星。但他在国内仍然默默无闻,在推出第二张专辑仍无人问津之后,他被唱片公司解雇,成为每天为生活奔波劳碌的建筑工。
南非珠宝商史提芬.西格曼,过去在军队时,人们错把西格曼念成“糖人”,于是,他有了“老糖”这个可爱的外号。西格曼喜爱罗德里格斯,但对偶像的身世和状况一无所知,即使通过各种渠道,也只能了解到他的死亡消息。关于罗德里格斯两种神秘的死亡说法,引起了西格曼的兴趣,由此,他踏上追寻这个悲情音乐天才之路。
谜一样的死亡悬念。
一种说法是他在舞台上给自己浇上汽油,众目睽睽之下活活烧死了自己。另一种说法,他在一次失败的演出中开枪自杀。诡异的死亡,如果故事就此结束,我或许会为这位失意的歌手伤感。也会想起那些终生不得志的艺术家,以及终其一生都追求梦想,于现实中却四处碰壁的人。但观影下来,似乎传奇式的自杀说法,正是为一个超能量的失意歌手提供辩解的理由。你不得不承认,在梦想与现实之间,罗德里格斯有足够的精神空间来激发和振奋。对音乐艺术的热爱,从不因失意而泯灭。
时光倒流,烟雾弥漫,货轮声音从河边传来的底特律码头酒吧。制作人穿过迷雾,对着背影,倾听罗德里格斯狂野的扫弦。放荡不驯的嬉皮味儿,随着韵律和音色的肆意洇染,他开始感到有什么东西在身体某处燃烧,缓慢,激烈,美丽而生机勃勃,像铁块在融化。到处是碑酒瓶和花生壳,乱糟糟的地方,那些被生活损伤的人,那些歇斯底里的灵魂,在苦劳作之后,藉以此处尽情释放,他们吞下一杯又一杯的啤酒,享受酒精裹夹着音乐在体内灼烧的感觉。从上世纪40年代开始,音乐就成为底特律夜生活主旋律。
“他看上去像从一个庇护所去到另一个庇护所。”
在街坊眼里,这个音乐天才却是个无家可归的人。奇特的他与制作人的约见也常在街角。镜头推进,大雪纷飞中,罗德里格斯行走在底特律街头,孤独身影、质感嗓音、大墨镜以及到老年时为生活磨损而变得粗糙的脸,都被纳入一个普通人的音乐之梦。远处,高大建筑群与浩渺天空融合了一个超凡的视角效果。大雪之后,夕阳西沉,天边浮现柔丝般的红霞,与木屋前面的灯交相映衬,暖色,温情。这些元素让人确信影片讲述的不仅是关于一个悲情天才的故事,而是底特律,这美加边境上唯一的一座大城市与南非之间,从音乐艺术到民主推进的旅程。
当我看到影片后面,对罗德里格斯离开乐坛之后的追述,顿感释然。他在清贫的生活中,常带着女儿去那些精神富素的地方,同时不改自己对社会的关注和对底层穷人的同情。这才是我们真正喜爱他的原因。他并非神,而是一个像我们一样的普通人。复出的罗德里格斯在某次演出中,对歌迷提出了趣味的问题:“你们想知道生活的秘诀吗?”在热烈的回应之后,他答道:“你先吸进一口气,然后再呼出一口气,生活其实就在这一吸一呼之间”。是的,循环时间,无限次发生的脉动,一起一伏牵引着真实生活的一呼一吸,正是洞释人生百味后有效的生命力场。
又记:写完这个随笔,埋在沙发上听着《小糖人》,想起去年秋天,在厦门。友人卡拉上我去一间地下酒吧。她说,你会被来自生活底头那股遭透了的脏乱味儿震摄,那是干完一天苦力,无家可归,或只有冷冷的锅和坚硬床板等待着的外乡人的寓所。它会让你变换一个角度,重审生活的类别。对于任何人,快乐是同等的!不管来自哪个社会层次。她瞪着我,一板一眼地说完。那夜,宿醉归来,我写下:
《低俗生活》
星期五
阴暗肮脏的地下酒吧:
劣质伏特酒、踩碎的花生壳
被烟头烧破的
艳星海报
蓝布靠椅
印着口红的高脚杯
吉它,披头散发的
盲人歌手
嘶哑的声音撞击肉体
快感
如同虎口
突然张开
一具鲜野的肉体
腥甜、知觉复苏——
古老的乐器
狂野的气味
一股绝望
直迫我
摇滚的地下森林
布满石头与蹄痕
麋鹿、闪着绿光的狼、蛇、山猪……
火、冰种
孤独体无完肤
粗野的五官与众神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