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rry Christmas,Mr. Lawrence
![]() |
坂本龙一 |
![]() |
Merry Christmas,Mr. Lawrence |
去做广告设计,因为翘课不知道作业,现编一个以生死为主题的广告。
突然就想到了人死如灯灭,一句。
于是文案是:人生人死,人生如昼,人死灯灭。
画面是两盏油灯,一盏有一团火焰,一盏只余些许余烟。
活着就要每个毛孔都散发着神圣的光芒,不由想到成了疯子的尼采。
人死灯灭,油尽灯竭。消失的东西,真的就再也找不回。
但还有余烟一缕,总能留下些什么。余烟一缕又能几何?
生命只是一个过程,虚无才是一种常态。
另外一个同学的设计是,云聚云散,聚生散死。又显得潇洒了一些。
再另外一个是一只螃蟹,半边煮熟了成红色,半边还是生的青色。
这样就褪去了死亡的沉重感。
听Merry Christmas,Mr. Lawrence,最早是在一年前。当时是作为一个同人歌曲的配乐。如今听到原版,就难免带一些偏见。
Merry Christmas,Mr. Lawrence即是一首纯音乐,也是一部电影。作为音乐的创作者,坂本龙一同样也参演了这部电影。
当年的坂本龙一还是一副帅哥样,如今却是一副教授一样的装束。
先不谈电影,单纯作为一支音乐,他也是有足够的魅力。
听不出那些乐评人的高深莫测的感受。但是也挺复杂。
听着音乐,在脑中浮现的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呢?
纷纷扬扬的大雪,白茫茫一片厚厚的雪地,仰头看到的是宁静的夜空。
这时候,一切过往都已经释然,都可以放下。
有时候又觉得释然算不上什么好词。因为只有是有了不愉快的过往时才会用到释然。
但终究是淡然了,也释然了。就如同李相夷最终变成了李莲花。
但是又在无意识的对某种莫名的东西有着莫名的执念。甚至是某些荒谬的东西。
却没有死抓着不放的执着。剩下的只是执念了吧。
听了音乐后看的电影,看电影之前便对电影有了个初步的构想。
基调大抵是猜对了。但是却没想到是以战争后方为背景。
越深刻越复杂的东西就显得越沉重。人类总是讨厌反思沉重的东西。
电影选择了暗色调,但是不是青色,而是一种带了昏暗的黄色。黄土地,破旧的集中营,表情复杂的人们。
无处不透露着微微的压抑感。
电影讲的算是沉重的东西吧,反思战争,反思盲目的武士道,反思人性,回顾生活。
夹杂着生命的无解。
但是音乐却是温暖的主调。大概是如前面说的释然了吧。
因为有了不愉快的经历,才有了释然的机会。
对着最开始讲的生死,都是一种对生命的体会。
音乐据说四十多个版本,我只听了五六个。
除了乐器使用上的不同,还有曲调和速度上的微微改变。
以前会喜欢钢琴跳跃灵动的音色,后来改喜欢连绵厚重的大提琴萨克斯。
这曲子最佳选择觉得是以钢琴为主调,小提琴辅助。
曲速最好以舒缓为主。
最大的波澜壮阔就是水波不兴。如同海底暗流一般。
最后是网上的乐评人对他的评价:
《Merry Christmas,Mr. Lawrence》大抵算得坂本龙一的传世绝唱(这也是一个人一辈子里不可回避的一首歌,如果你没有听过,那你的生命也死掉了四分之一),美丽琴音里流淌着生命永远无法选择的宿命的悲剧感,对人性纯粹的追求与矜持,对异样情欲的纠缠与否认,对真理信念的盲目与回避...所有这些有时沉重得无以承受,有时又是那般虚弱无力,孰对孰不对的选择更是令人应接不暇、心力交瘁。当面对死去的人们只留下或深或浅的记忆,所有生命的美丽化作一句"圣诞快乐",然后满天飞舞起洁白的雪花,飘落这世间每个干净与不干净的角落。
(无意识请参见荣格的,情节-无意识理论)
(用的是“不愉快”的过往,而不是不好,因为有的只是不想要而已。)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