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图书馆之十一 王杰《这一生至少冲动一次—318川藏线骑行记》
有些人,骑行西藏的梦想从小就有,
觉得自己就属于那里,属于那片天。
可能因为一些原因,没有成行,
生活一直平平淡淡的,
也想随着自己的心有一次,
哪怕一辈子只有这一次,也满足~~~
今天采访的嘉宾从决定要去西藏到出发,只用了一个星期的时间,我们来听听他的故事,
可能,能够给我们一些新的启发:
其实:不论是策划一次西藏骑行之旅,还是策划你的人生,都是一样的……
*******************
本次采访嘉宾介绍:
王杰,男, 26 岁 ,山东人,2010年毕业于西北政法大学后供职于陕西省一家国企,
2年后为了追求自己的梦想辞职考研,同年考取西北政法大学大学经济法学硕士研究生,
2013年 6 月 26 日至 7 月21日骑行川藏线,所使用车型:组装。
人生感悟:有些事再不做我们就老了,人这一生至少冲动一次。
*************************************************
王 杰:以下简称:王
陈 燕:以下简称:陈
陈:任何行动,都源于一颗想法种子,我想,想骑行去西藏的人很多,但是真正成行的人不多, 比如,像我,就很羡慕骑行(徒步)西藏的人,甚至也会自己问自己:要不要也安排个时间去一去? 但是一直还没有回答我自己。
我很好奇,当初,你的想法是什么?是一颗什么样的种子、能够萌芽,让你跨上自行车,开始西藏之行,从而骑行完川藏线?
王: 在备考研究生考试期间,生活的节奏一直是看书自习,生活就是在宿舍与图书馆、教室三点一线中度过。在被政法大学录取后,生活从一个紧张的状态松弛下来,大量的空闲时间突然让人不适应,对于生活感觉到了一种茫然,总是觉得应该去做些什么,但是又不知道应该在哪里开始。直到有一天我在书城看书时看到了这样一句话:有些事再不去做可能就永远没有机会了,在看到这句话的那一刻,突然觉得心里被什么给刺痛了一下,那些自己年少时的梦想呢?那些曾经说过的豪言壮语又有多少实现了呢?时间过去了那么久,我又做了些什么呢?有些事情再不做我们就真的老了,在那一刻我决定出发。从我决定去西藏,到最终出发,只用了一个星期的时间。
陈:一个星期?(︽⊙_⊙︽步步为营派觉得不可思议~)
王:嗯,刚一开始打算徒步,后来想想,徒步的话可能就会想去搭顺风车,我觉得如果自己一路就这么搭着车过去了,意义不是很大,所以我还是自己这样骑车过去吧。
陈:之前有没有工具(山地车)?包括骑行经验?(山地车骑行经验)?
王:没有,都没有。
陈:天啊,我很好奇。当时到底是什么情况?
王:自行车是朋友的,他把车置备好是准备骑行青海湖的,但是一直未能成行;当我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他时,他说兄弟,你做了我们这些人一直想做而没有做的事情,希望你能坚持下去。相机也没有,相机是另外一个朋友给的,当时身上资金也不多,资金是另外两个朋友赞助的,包括路上需要用到的硬盘、数据线什么的,都是一帮朋友给资助的。
陈:你就去了一个人?
王:嗯,是的。等我回来后,朋友说:自行车我就送你了。
陈:哈哈,看来你人缘真的很好。
王:嘿嘿,我自己在骑行这一路上,也做了小范围的调查,大家一般会在出发前的3个月至半年前开始拉体能、训练,然后我是唯一一个没有去做这件事情的人。
陈:噢,那这件事情,现在回过头去看,是一件你自己觉得很棒的事情呢还是?
王:这个事情,我现在觉着干得挺“二”的,如果有朋友真的要走川藏线的话,还是应该先骑行3-6个月的时间,把体能拉一下;虽然我个人身体体能底子还算比较好,但是一开始骑行的这一个星期,是我最为痛苦的时期。
陈:从成都开始的第一个星期觉得很难~,是因为以前没有骑行经验嘛……
王: 对,不能骑太快也不能骑太慢,骑快了,担心拉伤肌肉,造成更坏的结果,停下来休息一个星期以上,甚至退出这次骑慢;骑慢了,又担心赶不上人家,毕竟我是临时和骑友们组队。
陈:非得要赶上其他人吗?
王:路上必须要找上一些队友,从安全上考虑长途的骑行需要大家结伴而行,既然和骑友组队了,就不能拉低整个团队的平均水平,我们毕竟是团队骑行,我不希望因为自己的原因将团队的整体水平拉得太低……
陈:嗯,明白的。
王:这是我最难捱的一段日子,我在路上给朋友打电话时说:这次牛皮吹大了,吹大了圆不回来,所以只能继续向前走…
陈:硬着头皮上吗?
王:对,只能硬着头皮上,得把牛皮给圆回来。
陈:哈哈,理解,你能跟上队伍吗?
王: 能跟上.
陈:团队里有女生吗?
王:没有,女生在川藏线上人不太多,20%左右吧。
陈:说说这一路上遇到的困难吧。
王:嗯,好的。
第一个困难: 骑行路线
1. 当时走到雅安,地震,出现塌方的情况,虽然说是柏油马路路,但是因为塌方原因,路还是很难走的,这种情况下,一天一般骑行150-160KM,还是特别累的.
2.每一座山的海拔一般在4000米以上,会有一定的高原反应,每翻一座山,是很困难的,所以骑行线上有一句话,叫:“上山如吃屎,下山如拉稀”。
第二个困难:安全问题
1.卡子拉山-理塘-巴塘一线的打劫风险,某些骑摩托车的不法份子,问骑行人要钱包、手机手表和相机。
我们到卡子拉山后,雷达兵站时已经超过晚上8、9点了, 从雷达兵站至158道班这一条线上大概有十几公里有一个很长的下坡,这一路很险,路的另一面是悬崖,有3个骑摩托车的藏民想要打劫我们,可能是因为逃生本能被激发了,就不会去在乎一些东西,人也变得勇敢了——整个下坡我们全速蹬着下去的,后来从山下开上来一辆越野车,3个骑摩托车的藏民才停下来,不追我们了。等我们第二天早上起床,回过头望昨晚骑过的路时,还是很害怕的。下坡一般最快时速可以达到60多码,那天,估计都达到70多码了。如果出现意外冲下路边的悬崖后果是不堪设想的。所以再危急的时刻也不能慌不能急。
在我们后面的一组骑友就被打劫了,在他们报警后,卡子拉山的警察将他们护送下了山。所以第二天从158道班到理塘这一线,我们组了50多人的团队过去的。
建议大家在这一线,一定要组20人以上的骑友团再行动。
2.跟狗追尾了:
进入藏区后,差点撞到一只狗,我连人带山摔了出去,在地上躺了差不多5分钟,后面的驴友把我扶起来的。幸亏戴了骑行头盔。要不然可能就爬不起来了。
记住:不要因为热,而摘掉你的头盔,这是保命的装备。
第三个困难:身体问题
1. 骑行经验为零,不会呼吸,一开始用嘴呼吸, 肺部吸入了冷空气,咳嗽了几天.后来在驴友的指导下,改正了过来。
陈:感谢驴友们。
王:嗯。
2.感冒
从泸定到康定这段路上,出了泸定后,天气变化得很厉害。下雨-天晴,接着下雨-天晴, 下雨-天晴,不断地去穿脱雨衣,我感冒了,头疼得很厉害。这是骑行的第3天,心里还是挺担心的。出现这种情况,要不就是在康定找家诊所打个点滴,把感冒治好后再走。要不就只能扛下来,当时感觉打点滴动辄太大,慢慢扛吧,所以就吃了两片药片扛了一个晚上,到了第二天中午,就慢慢好转了。
陈:看来你身体素质还挺好的。
王: 嗯,在康定这一段因为感冒,所以骑行公里数不是很多,所以身体缓得比较好。之后,身体一直没有出现意外。所以我们小组成员到达西藏拉萨的时间是我们当初大队伍中的第二快,比最慢的一组快了7天。我们队伍中,有一个比较牛X的人,有过沿中国海岸线骑行的经验,他川藏线骑了13天就到了,我们用了24天(还不包括休整游玩的两天),晚了整整一小半。嘿嘿~
陈:说说这一行中,你特别推荐的路线或是景点吧:
王:毛垭大草原,景色特别漂亮,还有来古冰川和米堆冰川。另一个地方叫然乌湖,景色倒映在湖里,这张照片(后附照片)是我自己比较满意的一张。
陈:需要带广角吗?这些照片,你们是用什么相机拍的?
王:我用的微单,这一张照片是用手机拍的。
陈:需不需要考虑重量?一台单反相机的重量也是不轻的,再加上镜头的话……
王:重量不是问题,从我的情况来看。重量可以忽略,景色挺美的,能带就带上。
陈:噢,明白了。吃的住的,在路边上都可以很方便的找到吗?
王:可以的。一路上基本都有藏式的小旅馆。
陈:存不存在那咱情况,就是某些路线上,有很长一段路是既没有吃的又没有喝的呢?
王:这个情况基本不存在的,现在的川藏线还是比较成熟的。进入西藏区域后,会少一些,中午一般是喝喝提前准备的水或是压缩饼干,晚上还是能吃上热饭的。
陈:噢,明白了。说说修车的事情吧。
王:我这一路上一共爆胎了两次,提前预备了两条内胎。在路上爆胎时,先自己用工具换胎,晚上到达目的地时,再补胎,这样可以节省时间。
陈:对打算骑行去西藏的朋友们,你有什么建议吗?
王:好的。
在骑行路线上的选择:进藏有四条线:滇藏线、川藏线、青藏线、新藏线,没有太多骑行经验的话,选择318川藏比较好,这一线一般都为柏油马路,路比较平,只有一部分路还在修,另外沿路商业服务支持也比较成熟, 青藏线、新藏线一般是老驴选择的比较多。出发点:成都是318川藏线骑行驴友的一个集聚地,在成都能够找到很多一起出发的驴友。
车型的选择:最好是半油碟,这个是从安全系数以及维修方便性两个方面综合来考虑的。
其他建议:
再贵的骑行手套也没有工装手套好用,工装手套方便擦汉擦鼻涕。
再贵的骑行杯,都不如“尖叫”的大瓶给力。
骑什么车都无所谓,最重要是骑行坚持。
陈:这一路上,有什么事情是让你很感动的吗?
王:1.从南京到拉萨的老年骑行团,最大年纪84岁,最小60岁,从南京到拉萨一路一点点的骑,不包车,年纪都这么大了,能够从南京骑行到拉萨,这是不敢想的,很敬佩这些老人。
2.驴友们的相互鼓励,蹬车上山,感觉身体最后一点点力气都要用尽时,这个时候驴友的一声鼓励,就觉得自己能够再坚持下去;有时候一句问候,一个拍肩的举动,都能使我感动。
陈:西藏骑行,你个人的收获是?
王:收获有以下3方面:
1.体重减了8KG
2.心态的转变:我为啥要骑,难道我只是单纯的想骑?我为什么会有现在的心态?
由单纯的骑,到自己去思考我为什么要骑?
不论现在的情况又多糟糕(包括心态),但一旦你有了目标,不用想太多,坚持就好。
做啥事,坚持是很重要的……
所以,骑川藏线时,每天开门,推车子上路时,我都说:我离拉萨又近了一步……
3.有些事,你认真就输了,但你一直认真,你就赢了。
陈:西藏骑行,你个人的遗憾是?
1.有几个地方没有去:那木措湖、珠峰大本营、布达拉宫—因为我的资金不足,这一路我只带了3000多块钱,回西安,身上只剩下了22块钱(充足的话,卡上最好有5000块以上的资金—邮政和农行卡最好)。
2.希望可以再去一次, 希望青进滇出。
*******************************************
写在后面的话:
听完王杰的川藏骑行故事,我的脑中出现了年轻气盛,血气方刚的年轻小伙的形像。但是在重压下又不失冷静,他有一帮子很铁的哥们。我从王杰身上看到了很多优点:
王杰的个人优点
成就 精力充沛,锲而不舍;乐于忙忙碌碌并有所作为。
行动 能够将想法付诸行动。
学习 有旺盛的求知欲,渴望不断提高自我。尤其令他们激动的,是求知的过程而非结果。
沟通 善于将想法付诸言辞,是不错的交谈者和讲解者。
责任 言必有信;诚实、勇于承担。
从王杰故事中,我受到的启发:
在企业管理中,或是个人人生规划中,铁则:目标决定资源,坚持决定结果。
我的行动:团队鼓励的魔力是不可估量的,我会力行此事,在我的公司,我的家庭中引导这种能量。
坚持下去了,总有一天,可以从中找到答案。
我想起了木村则秋 *@_@*
王杰这一路的飒爽英姿以及所拍摄的风景照片:
觉得自己就属于那里,属于那片天。
可能因为一些原因,没有成行,
生活一直平平淡淡的,
也想随着自己的心有一次,
哪怕一辈子只有这一次,也满足~~~
今天采访的嘉宾从决定要去西藏到出发,只用了一个星期的时间,我们来听听他的故事,
可能,能够给我们一些新的启发:
其实:不论是策划一次西藏骑行之旅,还是策划你的人生,都是一样的……
*******************
本次采访嘉宾介绍:
王杰,男, 26 岁 ,山东人,2010年毕业于西北政法大学后供职于陕西省一家国企,
2年后为了追求自己的梦想辞职考研,同年考取西北政法大学大学经济法学硕士研究生,
2013年 6 月 26 日至 7 月21日骑行川藏线,所使用车型:组装。
人生感悟:有些事再不做我们就老了,人这一生至少冲动一次。
*************************************************
王 杰:以下简称:王
陈 燕:以下简称:陈
陈:任何行动,都源于一颗想法种子,我想,想骑行去西藏的人很多,但是真正成行的人不多, 比如,像我,就很羡慕骑行(徒步)西藏的人,甚至也会自己问自己:要不要也安排个时间去一去? 但是一直还没有回答我自己。
我很好奇,当初,你的想法是什么?是一颗什么样的种子、能够萌芽,让你跨上自行车,开始西藏之行,从而骑行完川藏线?
王: 在备考研究生考试期间,生活的节奏一直是看书自习,生活就是在宿舍与图书馆、教室三点一线中度过。在被政法大学录取后,生活从一个紧张的状态松弛下来,大量的空闲时间突然让人不适应,对于生活感觉到了一种茫然,总是觉得应该去做些什么,但是又不知道应该在哪里开始。直到有一天我在书城看书时看到了这样一句话:有些事再不去做可能就永远没有机会了,在看到这句话的那一刻,突然觉得心里被什么给刺痛了一下,那些自己年少时的梦想呢?那些曾经说过的豪言壮语又有多少实现了呢?时间过去了那么久,我又做了些什么呢?有些事情再不做我们就真的老了,在那一刻我决定出发。从我决定去西藏,到最终出发,只用了一个星期的时间。
陈:一个星期?(︽⊙_⊙︽步步为营派觉得不可思议~)
王:嗯,刚一开始打算徒步,后来想想,徒步的话可能就会想去搭顺风车,我觉得如果自己一路就这么搭着车过去了,意义不是很大,所以我还是自己这样骑车过去吧。
陈:之前有没有工具(山地车)?包括骑行经验?(山地车骑行经验)?
王:没有,都没有。
陈:天啊,我很好奇。当时到底是什么情况?
王:自行车是朋友的,他把车置备好是准备骑行青海湖的,但是一直未能成行;当我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他时,他说兄弟,你做了我们这些人一直想做而没有做的事情,希望你能坚持下去。相机也没有,相机是另外一个朋友给的,当时身上资金也不多,资金是另外两个朋友赞助的,包括路上需要用到的硬盘、数据线什么的,都是一帮朋友给资助的。
陈:你就去了一个人?
王:嗯,是的。等我回来后,朋友说:自行车我就送你了。
陈:哈哈,看来你人缘真的很好。
王:嘿嘿,我自己在骑行这一路上,也做了小范围的调查,大家一般会在出发前的3个月至半年前开始拉体能、训练,然后我是唯一一个没有去做这件事情的人。
陈:噢,那这件事情,现在回过头去看,是一件你自己觉得很棒的事情呢还是?
王:这个事情,我现在觉着干得挺“二”的,如果有朋友真的要走川藏线的话,还是应该先骑行3-6个月的时间,把体能拉一下;虽然我个人身体体能底子还算比较好,但是一开始骑行的这一个星期,是我最为痛苦的时期。
陈:从成都开始的第一个星期觉得很难~,是因为以前没有骑行经验嘛……
王: 对,不能骑太快也不能骑太慢,骑快了,担心拉伤肌肉,造成更坏的结果,停下来休息一个星期以上,甚至退出这次骑慢;骑慢了,又担心赶不上人家,毕竟我是临时和骑友们组队。
陈:非得要赶上其他人吗?
王:路上必须要找上一些队友,从安全上考虑长途的骑行需要大家结伴而行,既然和骑友组队了,就不能拉低整个团队的平均水平,我们毕竟是团队骑行,我不希望因为自己的原因将团队的整体水平拉得太低……
陈:嗯,明白的。
王:这是我最难捱的一段日子,我在路上给朋友打电话时说:这次牛皮吹大了,吹大了圆不回来,所以只能继续向前走…
陈:硬着头皮上吗?
王:对,只能硬着头皮上,得把牛皮给圆回来。
陈:哈哈,理解,你能跟上队伍吗?
王: 能跟上.
陈:团队里有女生吗?
王:没有,女生在川藏线上人不太多,20%左右吧。
陈:说说这一路上遇到的困难吧。
王:嗯,好的。
第一个困难: 骑行路线
1. 当时走到雅安,地震,出现塌方的情况,虽然说是柏油马路路,但是因为塌方原因,路还是很难走的,这种情况下,一天一般骑行150-160KM,还是特别累的.
2.每一座山的海拔一般在4000米以上,会有一定的高原反应,每翻一座山,是很困难的,所以骑行线上有一句话,叫:“上山如吃屎,下山如拉稀”。
第二个困难:安全问题
1.卡子拉山-理塘-巴塘一线的打劫风险,某些骑摩托车的不法份子,问骑行人要钱包、手机手表和相机。
我们到卡子拉山后,雷达兵站时已经超过晚上8、9点了, 从雷达兵站至158道班这一条线上大概有十几公里有一个很长的下坡,这一路很险,路的另一面是悬崖,有3个骑摩托车的藏民想要打劫我们,可能是因为逃生本能被激发了,就不会去在乎一些东西,人也变得勇敢了——整个下坡我们全速蹬着下去的,后来从山下开上来一辆越野车,3个骑摩托车的藏民才停下来,不追我们了。等我们第二天早上起床,回过头望昨晚骑过的路时,还是很害怕的。下坡一般最快时速可以达到60多码,那天,估计都达到70多码了。如果出现意外冲下路边的悬崖后果是不堪设想的。所以再危急的时刻也不能慌不能急。
在我们后面的一组骑友就被打劫了,在他们报警后,卡子拉山的警察将他们护送下了山。所以第二天从158道班到理塘这一线,我们组了50多人的团队过去的。
建议大家在这一线,一定要组20人以上的骑友团再行动。
2.跟狗追尾了:
进入藏区后,差点撞到一只狗,我连人带山摔了出去,在地上躺了差不多5分钟,后面的驴友把我扶起来的。幸亏戴了骑行头盔。要不然可能就爬不起来了。
记住:不要因为热,而摘掉你的头盔,这是保命的装备。
第三个困难:身体问题
1. 骑行经验为零,不会呼吸,一开始用嘴呼吸, 肺部吸入了冷空气,咳嗽了几天.后来在驴友的指导下,改正了过来。
陈:感谢驴友们。
王:嗯。
2.感冒
从泸定到康定这段路上,出了泸定后,天气变化得很厉害。下雨-天晴,接着下雨-天晴, 下雨-天晴,不断地去穿脱雨衣,我感冒了,头疼得很厉害。这是骑行的第3天,心里还是挺担心的。出现这种情况,要不就是在康定找家诊所打个点滴,把感冒治好后再走。要不就只能扛下来,当时感觉打点滴动辄太大,慢慢扛吧,所以就吃了两片药片扛了一个晚上,到了第二天中午,就慢慢好转了。
陈:看来你身体素质还挺好的。
王: 嗯,在康定这一段因为感冒,所以骑行公里数不是很多,所以身体缓得比较好。之后,身体一直没有出现意外。所以我们小组成员到达西藏拉萨的时间是我们当初大队伍中的第二快,比最慢的一组快了7天。我们队伍中,有一个比较牛X的人,有过沿中国海岸线骑行的经验,他川藏线骑了13天就到了,我们用了24天(还不包括休整游玩的两天),晚了整整一小半。嘿嘿~
陈:说说这一行中,你特别推荐的路线或是景点吧:
王:毛垭大草原,景色特别漂亮,还有来古冰川和米堆冰川。另一个地方叫然乌湖,景色倒映在湖里,这张照片(后附照片)是我自己比较满意的一张。
陈:需要带广角吗?这些照片,你们是用什么相机拍的?
王:我用的微单,这一张照片是用手机拍的。
陈:需不需要考虑重量?一台单反相机的重量也是不轻的,再加上镜头的话……
王:重量不是问题,从我的情况来看。重量可以忽略,景色挺美的,能带就带上。
陈:噢,明白了。吃的住的,在路边上都可以很方便的找到吗?
王:可以的。一路上基本都有藏式的小旅馆。
陈:存不存在那咱情况,就是某些路线上,有很长一段路是既没有吃的又没有喝的呢?
王:这个情况基本不存在的,现在的川藏线还是比较成熟的。进入西藏区域后,会少一些,中午一般是喝喝提前准备的水或是压缩饼干,晚上还是能吃上热饭的。
陈:噢,明白了。说说修车的事情吧。
王:我这一路上一共爆胎了两次,提前预备了两条内胎。在路上爆胎时,先自己用工具换胎,晚上到达目的地时,再补胎,这样可以节省时间。
陈:对打算骑行去西藏的朋友们,你有什么建议吗?
王:好的。
在骑行路线上的选择:进藏有四条线:滇藏线、川藏线、青藏线、新藏线,没有太多骑行经验的话,选择318川藏比较好,这一线一般都为柏油马路,路比较平,只有一部分路还在修,另外沿路商业服务支持也比较成熟, 青藏线、新藏线一般是老驴选择的比较多。出发点:成都是318川藏线骑行驴友的一个集聚地,在成都能够找到很多一起出发的驴友。
车型的选择:最好是半油碟,这个是从安全系数以及维修方便性两个方面综合来考虑的。
其他建议:
再贵的骑行手套也没有工装手套好用,工装手套方便擦汉擦鼻涕。
再贵的骑行杯,都不如“尖叫”的大瓶给力。
骑什么车都无所谓,最重要是骑行坚持。
陈:这一路上,有什么事情是让你很感动的吗?
王:1.从南京到拉萨的老年骑行团,最大年纪84岁,最小60岁,从南京到拉萨一路一点点的骑,不包车,年纪都这么大了,能够从南京骑行到拉萨,这是不敢想的,很敬佩这些老人。
2.驴友们的相互鼓励,蹬车上山,感觉身体最后一点点力气都要用尽时,这个时候驴友的一声鼓励,就觉得自己能够再坚持下去;有时候一句问候,一个拍肩的举动,都能使我感动。
陈:西藏骑行,你个人的收获是?
王:收获有以下3方面:
1.体重减了8KG
2.心态的转变:我为啥要骑,难道我只是单纯的想骑?我为什么会有现在的心态?
由单纯的骑,到自己去思考我为什么要骑?
不论现在的情况又多糟糕(包括心态),但一旦你有了目标,不用想太多,坚持就好。
做啥事,坚持是很重要的……
所以,骑川藏线时,每天开门,推车子上路时,我都说:我离拉萨又近了一步……
3.有些事,你认真就输了,但你一直认真,你就赢了。
陈:西藏骑行,你个人的遗憾是?
1.有几个地方没有去:那木措湖、珠峰大本营、布达拉宫—因为我的资金不足,这一路我只带了3000多块钱,回西安,身上只剩下了22块钱(充足的话,卡上最好有5000块以上的资金—邮政和农行卡最好)。
2.希望可以再去一次, 希望青进滇出。
*******************************************
写在后面的话:
听完王杰的川藏骑行故事,我的脑中出现了年轻气盛,血气方刚的年轻小伙的形像。但是在重压下又不失冷静,他有一帮子很铁的哥们。我从王杰身上看到了很多优点:
王杰的个人优点
成就 精力充沛,锲而不舍;乐于忙忙碌碌并有所作为。
行动 能够将想法付诸行动。
学习 有旺盛的求知欲,渴望不断提高自我。尤其令他们激动的,是求知的过程而非结果。
沟通 善于将想法付诸言辞,是不错的交谈者和讲解者。
责任 言必有信;诚实、勇于承担。
从王杰故事中,我受到的启发:
在企业管理中,或是个人人生规划中,铁则:目标决定资源,坚持决定结果。
我的行动:团队鼓励的魔力是不可估量的,我会力行此事,在我的公司,我的家庭中引导这种能量。
坚持下去了,总有一天,可以从中找到答案。
我想起了木村则秋 *@_@*
王杰这一路的飒爽英姿以及所拍摄的风景照片:
![]() |
![]() |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