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戏剧的处境和出路
文/田青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
一提到中国的传统文化,人们便会想到那几个至今无法匹及的文化高峰,唐诗、宋词、元曲。而明清两代的文化高峰是什么?我认为是中国的传统戏剧。换句话说,中国的传统戏剧,与唐诗、宋词、元曲一样,是可以作为明清两代文化代表的另一个高峰,一个离我们最近,因此至今还可以亲睹其容、亲闻其声、亲感其温润的最后一个文化高峰。
祖先留下丰厚的文化遗产
在20世纪后半叶,中国的传统戏剧还有386个剧种,从昆剧到京剧、梆子、粤剧、川剧、评剧、越剧、黄梅剧⋯⋯而成为一个独立的剧种,必须具备与众不同的声腔体系、独具特色的伴奏乐器、风格鲜明的代表性剧码、影响力与魅力十足的代表性演员(名角)和需要多年培养才可能形成的观众群(戏迷)。每一个剧种都不可以替代,可以说是祖先留给我们的一笔无比珍贵丰厚的文化遗产。
但是,随着全球化、现代化、城市化的迅速发展,我国的文化生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中国经济以令人炫目的速度腾飞的同时,我国的传统文化也在以同样的速度被边缘化。西方主流文化的强烈冲击,电视等新媒体、新艺术形式的大面积覆盖,使城市里的年轻一代全面“西化”,农民工进城也不再哼唱老家的地方戏而改看电视连续剧和学唱流行歌曲。同时,面对名角的逐渐凋落与观众群的迅速丧失,传统戏剧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压力。据初步统计,中国的传统戏剧目前仅剩200种左右。仅以山西省为例,20世纪80年代,该省尚有49个地方戏,但目前只剩28个;而且,其中绝大部分地方剧团都在艰难度日,其生态环境不容乐观。
值得庆幸的是,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概念在中国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日益深入人心,通过几年的努力,中国目前已完成历时三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大普查,初步建立了县、市、省、国家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保护体系和传承人制度。目前,共有171个传统戏剧进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继2001年昆曲进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之后,粤剧、藏戏又成功入选。今年,《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获得人大批准,从法律层面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进入一个新阶段。当“保护”成为现实之后、中国传统戏剧当如何“发展”呢?
遗产是不能发展的
首先,我们必须明确:遗产是不能发展的。在现代社会,产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根基已经丧失,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关的生活方式已经改变,就像没有一种植物被连根拔起后还能成长一样,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样也不能再“发展”,因此,我们提出了“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的政策,对目前残存的传统戏剧,当务之急就是保存和保护。而当发展成为一种模式,就有可能导致不同文化的同质化。我们看到,现在很多剧团在“发展”的口号下走着同一条路:请名作家编辑,请音乐学院培养的作曲家作曲配器,请影视剧或话剧导演排戏,请现代舞台美术家利用大量“声、光、电”来“包装”,甚至在几乎所有的戏剧乐队里都加进了大提琴⋯⋯结果是丧失了自己原有的特色,老观众认为“变味了”,年轻人也不买帐,听你不中不西、不土不洋的“四不像”,还不如直接看西洋歌剧和音乐剧。保护非物质文化,目的就是维护文化的个性和多样性。同质化是一切文化发展的一条死路。
把“老年人”的艺术保护好
历史是向前的,就像一条河流,文化只能在自己的河床里流淌,只能前进在自己民族传统的轨道里。“明治维新”之后的日本,把“脱亚入欧”定为国策,也曾对歌舞伎进行改造,就和今天我们把地方戏改成歌舞剧一样。日本人后来认识到:歌舞伎是不能发展的,歌舞伎用西洋“美声唱法”唱,歌舞伎就没了!同样,昆曲与许多地方戏不同的地方是唱词不是口语而是文言,假如昆曲演员在舞台上唱出“我爱你,你爱我吗”的时候,昆曲也就不称其为昆曲了!
前些时候,我在东南大学讲演之后一位大学生问我:“虽然你说昆曲、古琴怎么怎么好,但现在只是老年人喜欢。我们青年人不喜欢,那昆曲、古琴应该怎么办?”我当时回答了他两句话:“第一、你也会老的。第二、昆曲已经等了你400年,不在乎再等你30年!”仅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也应该把这些“老年人”的艺术保护好,不然的话,等现在的青年人变成老年人之后再来找我们要这些遗产,我们该如何对答?
一提到中国的传统文化,人们便会想到那几个至今无法匹及的文化高峰,唐诗、宋词、元曲。而明清两代的文化高峰是什么?我认为是中国的传统戏剧。换句话说,中国的传统戏剧,与唐诗、宋词、元曲一样,是可以作为明清两代文化代表的另一个高峰,一个离我们最近,因此至今还可以亲睹其容、亲闻其声、亲感其温润的最后一个文化高峰。
祖先留下丰厚的文化遗产
在20世纪后半叶,中国的传统戏剧还有386个剧种,从昆剧到京剧、梆子、粤剧、川剧、评剧、越剧、黄梅剧⋯⋯而成为一个独立的剧种,必须具备与众不同的声腔体系、独具特色的伴奏乐器、风格鲜明的代表性剧码、影响力与魅力十足的代表性演员(名角)和需要多年培养才可能形成的观众群(戏迷)。每一个剧种都不可以替代,可以说是祖先留给我们的一笔无比珍贵丰厚的文化遗产。
但是,随着全球化、现代化、城市化的迅速发展,我国的文化生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中国经济以令人炫目的速度腾飞的同时,我国的传统文化也在以同样的速度被边缘化。西方主流文化的强烈冲击,电视等新媒体、新艺术形式的大面积覆盖,使城市里的年轻一代全面“西化”,农民工进城也不再哼唱老家的地方戏而改看电视连续剧和学唱流行歌曲。同时,面对名角的逐渐凋落与观众群的迅速丧失,传统戏剧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压力。据初步统计,中国的传统戏剧目前仅剩200种左右。仅以山西省为例,20世纪80年代,该省尚有49个地方戏,但目前只剩28个;而且,其中绝大部分地方剧团都在艰难度日,其生态环境不容乐观。
值得庆幸的是,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概念在中国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日益深入人心,通过几年的努力,中国目前已完成历时三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大普查,初步建立了县、市、省、国家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保护体系和传承人制度。目前,共有171个传统戏剧进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继2001年昆曲进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之后,粤剧、藏戏又成功入选。今年,《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获得人大批准,从法律层面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进入一个新阶段。当“保护”成为现实之后、中国传统戏剧当如何“发展”呢?
遗产是不能发展的
首先,我们必须明确:遗产是不能发展的。在现代社会,产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根基已经丧失,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关的生活方式已经改变,就像没有一种植物被连根拔起后还能成长一样,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样也不能再“发展”,因此,我们提出了“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的政策,对目前残存的传统戏剧,当务之急就是保存和保护。而当发展成为一种模式,就有可能导致不同文化的同质化。我们看到,现在很多剧团在“发展”的口号下走着同一条路:请名作家编辑,请音乐学院培养的作曲家作曲配器,请影视剧或话剧导演排戏,请现代舞台美术家利用大量“声、光、电”来“包装”,甚至在几乎所有的戏剧乐队里都加进了大提琴⋯⋯结果是丧失了自己原有的特色,老观众认为“变味了”,年轻人也不买帐,听你不中不西、不土不洋的“四不像”,还不如直接看西洋歌剧和音乐剧。保护非物质文化,目的就是维护文化的个性和多样性。同质化是一切文化发展的一条死路。
把“老年人”的艺术保护好
历史是向前的,就像一条河流,文化只能在自己的河床里流淌,只能前进在自己民族传统的轨道里。“明治维新”之后的日本,把“脱亚入欧”定为国策,也曾对歌舞伎进行改造,就和今天我们把地方戏改成歌舞剧一样。日本人后来认识到:歌舞伎是不能发展的,歌舞伎用西洋“美声唱法”唱,歌舞伎就没了!同样,昆曲与许多地方戏不同的地方是唱词不是口语而是文言,假如昆曲演员在舞台上唱出“我爱你,你爱我吗”的时候,昆曲也就不称其为昆曲了!
前些时候,我在东南大学讲演之后一位大学生问我:“虽然你说昆曲、古琴怎么怎么好,但现在只是老年人喜欢。我们青年人不喜欢,那昆曲、古琴应该怎么办?”我当时回答了他两句话:“第一、你也会老的。第二、昆曲已经等了你400年,不在乎再等你30年!”仅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也应该把这些“老年人”的艺术保护好,不然的话,等现在的青年人变成老年人之后再来找我们要这些遗产,我们该如何对答?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