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自己
自从开了两个阅读友邻的豆列,我就发现总有我不认识的人开始关注我了。
我其实是有点好奇为什么关注我。
我也许有种自我否定的倾向,我认为自己是不值得被关注的。
即使,我也一样是个有虚荣心的普通女性人类,看到陌生人关注隐隐的高兴,就像孔雀在动物园看到过来的游人多起来了一样,我看出来孔雀的心态的时候,就产生过对这个心态的厌恶,因为这多少有点媚俗的意思。
我同时意识到我喜欢认识新朋友的心态,我好奇他人的新鲜想法,体验,感受,经历,遭遇,思维,情感,对世界抱持的观点和态度,内心的执着与外在表现的形式。
也许可以论断为“八卦”——但我不喜欢去kiss and talk——我觉得真正能够理解他人感受的人除非征得同意双方意见一致可以并且有意愿说出来告诉第三个人听,那么,不涉及隐私的话,可以谈谈对另一个人的感受,但万物皆有伤心处,不想别人拿自己伤心伤怀处说事儿,自己也就关照好他人的情感,体贴他人遭受的不公与无法言语的苦难痛处,关怀不必停在嘴上,放在心里吧。
作为一个已经达到法定年龄而被视作成年人的所谓“公民”,作为一名女性,并且深信“当我们站在上帝的脚下,我们人格是平等的”这种人格上人人平等信念的人,能知道,并且能意识到,感受到,男性对女性的骨子里的观念中的男权意识和观念,这种观点就像集体潜意识一样影响着所有在这种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下出生的孩子们和成年人们和死去的人们,根深蒂固,我从来不认为自己是什么女权主义者,我对任何“主义”深表怀疑和困惑,因为我感觉这会落入一个话语的怪圈,其他人都有理由从各种角度评判——你到底是不是某某主义--者?还是伪某某主义----者?
这是个特别流行“玩儿”概念的时代。
我尽力在做一件事情,就是撕掉自己内心的标签,概念。其实本来是无知不识人,人是个什么东西?不知道。不知道怎么认识,也就不知道怎么评价。说一下背景:接触一圈子文艺青年或是哲学宗教人类学社会学政治学的朋友们就会不知不觉中通过大家交流的内容,西方的书籍,电影,音乐,从而接触到许多西方从“近现代”走到“后现代”的过程中在知识界发展出的许多理论流派,以及这些流派在以各自方式研究的过程中产生的理论,以及新鲜的“概念”。国内呢,眼睛往外看一直在追赶西方学界的国际潮流,但是一直还没能追上,于是这有个集体行为就是翻译西方前沿的学术著作;另外英文不够好其实是大多数国内学者的痛处,人文社会科学尤其困难,所以用二手翻译资料做国内学术是个常见现象,于是很多的新概念就由翻译书籍往国内学术与话语圈扩撒,再往各种非专业期刊一线平面媒体扩散,最终扩散中,很多人已经不去解释“概念”的原文原义,就直接拿出来用起来,特别耀眼的是在公共知识分子们打嘴仗的时候用起来,人人都知道了,传播的效率非常快速,传播影响力巨大,但关键问题是,这个传播过程,却是个“失真”的过程。
更糟糕的是,不清楚这种传播真相的人在获得这个“概念”信息的过程中,自己不知道自己得到了一个二手三手四手五手甚至第n手的信息时,也不知道在每一手的传播过程中,大家都添加了自己对这个“概念”的理解,而出于一般人的惰性和求知欲约等于找新鲜新奇感的消费心理,而不是求得真知灼见的态度,不管获得第几手信息的人,都很少重新去查询,阅览,核实,第一手信息出自哪里,概念的内涵是什么?外延是什么?它来源于怎样的知识背景与研究,基于怎样的理论假设和社会情况建立的理论中,产生了这个“概念”?
这是非常可怕。曾经,我自己也是受害者,也是传播者,也是不明真相的群众中的一个。我意识到这件事儿,你处在这么个信息失真的环境中时,第一件事情,你就希望可以找到第一手资料。看看所有自己所学过的东西,过一下真伪验证的机器——如果有这么个东西存在的话。就是,追根溯源。
往前回溯,有的人已经找到了证据,写出了文章,告诉大家当年宣传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的宣传者并没有去仔细研究清楚马克思先生说的是怎么回事儿。
再往前,我们历史课本里最认可的“五四运动”,把“德先生”和“赛先生”,今天他们的信徒就非常多,连我也是。science的概念,连西方人整个社会群体来说也不是全部接受的,宗教团体一直有某种反对的声音或是团体存在,而且也允许这种反对的声音存在的,并且它的发展也还有许多研究伦理的方面,是在人们探索与反思之中反反复复,来来去去。如何去看待,面对科学的发展与技术的进步,它们又是有分辨的。
民主。这个争议就大了。左右两边吵架声音好大。我等已经看看就觉得很累了。但争来争去,感觉有些真正的问题并没有去走向真相,让更多人获得关于民主的正确知识。
第一,民主究竟是怎么回事?议事规则。
第二,民主是好,绝对好吗?有没有弊端?有的。
第三,有没有用它的条件?有的。民主有没有可操作性?操作起来需要怎样的前提和基础?改变现有公共决策体制而用民主决策需要付出多大的成本和代价?其中有多少风险?在多大范围内适用可以在同样条件下胜于非民主制的决策?在怎样的条件下弊端大于优势?
很多真正的问题。不是知识分子说声好。现实就用得顺手,就能风生水起解决问题的。它还得全体国民形成一定共识。而共识不是靠写文章宣传,反而是靠沉默的大多数与发声的话语圈,各个阶层的人相互去了解彼此状况,彼此妥协出来的结果。很多人说话的时候代表的只是自己,但却心里希望代表所有人。承认这个社会依然有阶层,人人的生活,贫富,地位,尊严,受教育程度,欲望,视野,都各个有差异,这么个大前提下,再去讨论一些事情,是不是心平气和一点?不那么急躁希望急于出现一个改变,转机,一切就如愿,社会就突然变得无比美好,大家就都幸福了?幸福真的没有那么简单。而且社会怎么变,都不可能一下子成净土了,指望别人来满足符合自己要求,这永远不可能实现,但自己的心是自己可以去了解把握住的,把自己的心变成净土,到有点可能,这都得靠宗教的方向。
我其实是有点好奇为什么关注我。
我也许有种自我否定的倾向,我认为自己是不值得被关注的。
即使,我也一样是个有虚荣心的普通女性人类,看到陌生人关注隐隐的高兴,就像孔雀在动物园看到过来的游人多起来了一样,我看出来孔雀的心态的时候,就产生过对这个心态的厌恶,因为这多少有点媚俗的意思。
我同时意识到我喜欢认识新朋友的心态,我好奇他人的新鲜想法,体验,感受,经历,遭遇,思维,情感,对世界抱持的观点和态度,内心的执着与外在表现的形式。
也许可以论断为“八卦”——但我不喜欢去kiss and talk——我觉得真正能够理解他人感受的人除非征得同意双方意见一致可以并且有意愿说出来告诉第三个人听,那么,不涉及隐私的话,可以谈谈对另一个人的感受,但万物皆有伤心处,不想别人拿自己伤心伤怀处说事儿,自己也就关照好他人的情感,体贴他人遭受的不公与无法言语的苦难痛处,关怀不必停在嘴上,放在心里吧。
作为一个已经达到法定年龄而被视作成年人的所谓“公民”,作为一名女性,并且深信“当我们站在上帝的脚下,我们人格是平等的”这种人格上人人平等信念的人,能知道,并且能意识到,感受到,男性对女性的骨子里的观念中的男权意识和观念,这种观点就像集体潜意识一样影响着所有在这种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下出生的孩子们和成年人们和死去的人们,根深蒂固,我从来不认为自己是什么女权主义者,我对任何“主义”深表怀疑和困惑,因为我感觉这会落入一个话语的怪圈,其他人都有理由从各种角度评判——你到底是不是某某主义--者?还是伪某某主义----者?
这是个特别流行“玩儿”概念的时代。
我尽力在做一件事情,就是撕掉自己内心的标签,概念。其实本来是无知不识人,人是个什么东西?不知道。不知道怎么认识,也就不知道怎么评价。说一下背景:接触一圈子文艺青年或是哲学宗教人类学社会学政治学的朋友们就会不知不觉中通过大家交流的内容,西方的书籍,电影,音乐,从而接触到许多西方从“近现代”走到“后现代”的过程中在知识界发展出的许多理论流派,以及这些流派在以各自方式研究的过程中产生的理论,以及新鲜的“概念”。国内呢,眼睛往外看一直在追赶西方学界的国际潮流,但是一直还没能追上,于是这有个集体行为就是翻译西方前沿的学术著作;另外英文不够好其实是大多数国内学者的痛处,人文社会科学尤其困难,所以用二手翻译资料做国内学术是个常见现象,于是很多的新概念就由翻译书籍往国内学术与话语圈扩撒,再往各种非专业期刊一线平面媒体扩散,最终扩散中,很多人已经不去解释“概念”的原文原义,就直接拿出来用起来,特别耀眼的是在公共知识分子们打嘴仗的时候用起来,人人都知道了,传播的效率非常快速,传播影响力巨大,但关键问题是,这个传播过程,却是个“失真”的过程。
更糟糕的是,不清楚这种传播真相的人在获得这个“概念”信息的过程中,自己不知道自己得到了一个二手三手四手五手甚至第n手的信息时,也不知道在每一手的传播过程中,大家都添加了自己对这个“概念”的理解,而出于一般人的惰性和求知欲约等于找新鲜新奇感的消费心理,而不是求得真知灼见的态度,不管获得第几手信息的人,都很少重新去查询,阅览,核实,第一手信息出自哪里,概念的内涵是什么?外延是什么?它来源于怎样的知识背景与研究,基于怎样的理论假设和社会情况建立的理论中,产生了这个“概念”?
这是非常可怕。曾经,我自己也是受害者,也是传播者,也是不明真相的群众中的一个。我意识到这件事儿,你处在这么个信息失真的环境中时,第一件事情,你就希望可以找到第一手资料。看看所有自己所学过的东西,过一下真伪验证的机器——如果有这么个东西存在的话。就是,追根溯源。
往前回溯,有的人已经找到了证据,写出了文章,告诉大家当年宣传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的宣传者并没有去仔细研究清楚马克思先生说的是怎么回事儿。
再往前,我们历史课本里最认可的“五四运动”,把“德先生”和“赛先生”,今天他们的信徒就非常多,连我也是。science的概念,连西方人整个社会群体来说也不是全部接受的,宗教团体一直有某种反对的声音或是团体存在,而且也允许这种反对的声音存在的,并且它的发展也还有许多研究伦理的方面,是在人们探索与反思之中反反复复,来来去去。如何去看待,面对科学的发展与技术的进步,它们又是有分辨的。
民主。这个争议就大了。左右两边吵架声音好大。我等已经看看就觉得很累了。但争来争去,感觉有些真正的问题并没有去走向真相,让更多人获得关于民主的正确知识。
第一,民主究竟是怎么回事?议事规则。
第二,民主是好,绝对好吗?有没有弊端?有的。
第三,有没有用它的条件?有的。民主有没有可操作性?操作起来需要怎样的前提和基础?改变现有公共决策体制而用民主决策需要付出多大的成本和代价?其中有多少风险?在多大范围内适用可以在同样条件下胜于非民主制的决策?在怎样的条件下弊端大于优势?
很多真正的问题。不是知识分子说声好。现实就用得顺手,就能风生水起解决问题的。它还得全体国民形成一定共识。而共识不是靠写文章宣传,反而是靠沉默的大多数与发声的话语圈,各个阶层的人相互去了解彼此状况,彼此妥协出来的结果。很多人说话的时候代表的只是自己,但却心里希望代表所有人。承认这个社会依然有阶层,人人的生活,贫富,地位,尊严,受教育程度,欲望,视野,都各个有差异,这么个大前提下,再去讨论一些事情,是不是心平气和一点?不那么急躁希望急于出现一个改变,转机,一切就如愿,社会就突然变得无比美好,大家就都幸福了?幸福真的没有那么简单。而且社会怎么变,都不可能一下子成净土了,指望别人来满足符合自己要求,这永远不可能实现,但自己的心是自己可以去了解把握住的,把自己的心变成净土,到有点可能,这都得靠宗教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