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隔八年,再读红楼——如果黛玉嫁给宝玉
四大名著中,我唯一完整读完的只有《红楼梦》。 但我对《红楼梦》,说熟也不熟,说不熟也不尽然。 高三之前,我曾经把一本盗版《红楼梦》反复读了近十遍——当然是以高中生为主要受众群体、删减了大量关于贾瑞和凤姐等人的淫秽描写的,日记本、笔记本上满满的也都是从《红楼梦》中摘抄的诗词,并且反复记诵。然而高三之后,我却再也没有完完整整读过一次红楼,迄今算来已经近八年时间。 高三之前读红楼,往往把目光和精力集中在诗词方面,很少去做人物分析,远没有其他人那般爱憎分明、人云亦云,没有特别地喜欢或讨厌多愁善感的林黛玉、端庄圆滑的薛宝钗、是真名士自风流的史湘云等。 那个时候,《红楼梦》的众生在我面前就像一个个平面的二次元人物,面对他们,我总是无喜无悲,很少为谁唏嘘或产生强烈的情绪波动。 如今,八年之后,再度重拾红楼,除了看书,还温习起各种版本的红楼梦影视剧,比如钱公子越剧电视剧及电影版,87版的红楼梦,林青霞、张艾嘉版的《金玉良缘红楼梦》……经过立体而又集中的观赏,加上八年来的生活经验及阅读经历的发酵催化,对于《红楼梦》,终于有了对诗词之外的一点思考和体会。 再读红楼,想的最多的一个问题,其实是如果黛玉成功嫁给了宝玉将会怎样?会是举案齐眉相敬如宾成为上下夸赞的模范夫妻;还是继续两小无猜青梅竹马时那种妙解琴心却又任性的关系;抑或是陷入大多数夫妻一样的怪圈,面临各种龃龉,最终落得相看两厌的结局? 其实个人看来,最大的可能是最后一种。 黛玉和宝玉虽然情意相投,志趣相同,都雅好诗词、《西厢》等戏曲,不喜劝人上进、求取功名、明哲保身之类的禄蠹之语。但情意相投只能构成爱情甜蜜的充分条件,并不能保证婚姻的美满幸福。 时间是把杀猪刀,生活是面照妖镜。婚姻是杀死爱情的剪刀手。只有感情的婚姻生活是不必然幸福的。就像许多现代人,即使真的相爱,冲破城乡差异、婆媳不睦等诸多因素结合,最终也免不了鸡飞狗跳、最终黯然离婚的结局。 宝玉、黛玉虽然生在钟鸣鼎食的侯门,没有柴米油盐等琐事的烦扰,但上下交通、里外应酬是少不了的,而这并非黛玉所长,必然难以保得上下和谐。 况且,即使能勉强过了贾母这一关,讨得她的欢心,王夫人这关也必定难过。试想想,仅仅因为打坏东西就把贴身大丫头金钏赶出府(其实按第三十二回标题《含耻辱情烈死金钏》来看,金钏被赶出府的原因更可能是蒙受勾引宝玉的冤屈)的王夫人,倘若知道黛玉合着宝玉一起看《西厢记》、《牡丹亭》这些“淫书、艳书”,会是怎样的反应?恐怕是火星撞地球了。 宝黛二人,生前就有绊不尽的嘴,怄不尽的气,如果二人真的结成连理,难保不会日久生龃龉,纷争只会比两小无猜时多,而不会少。长此以往,黛玉必然成为墙上的那抹蚊子血,而不是心口的那粒朱砂痣。 再者,宝黛二人,一个多情博爱,一个心性放不开。以宝玉的博爱之心,婚后定然仍是混在脂粉堆、荆钗群里,以黛玉的脾性性情,飞醋定然是常有的。虽然不会像泼辣的王熙凤一样大闹荣国府,但跟宝玉口角怄气是难免的。而长期的争吵,必然招致长久的郁郁寡欢,一病不起、香消玉殒最终仍是必然结局。如果最后的结局都是一样,那还不如早点归去,给彼此留下好点的念想。 史湘云初进贾府,最开始最亲近的是黛玉,二人月夜对诗,对出了“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这样的佳句。可是日久天长,湘云最终受不了黛玉的尖刻,而和其疏远,转而和宝钗亲近起来。黛玉和宝玉成亲后的结局,其实从她和湘云的关系就可以窥测出来。 黛玉非凡人,只可远观不可近玩。 她虽然善良,且知晓宝玉的心意,但心胸确实不够开阔,这不仅是其一生悲剧的根源,如果可能,也会成为其感情悲剧的根源。 所以,在宝玉成亲前死亡是黛玉最好的结局。 所以,在感情上,不仅要有一颗解人意的琴心,更要有一颗有雅量的宽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