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错
Out beyond ideas
of wrongdoing and rightdoing,
there is a field.
I'll meet you there.
--JELALUDDIN RUMI, 13th century
以上是And the Mountains Echoed(《群山回唱》(读完此书,不禁想到:难道“群山回响”不是更好的名字吗?))一书扉页(是叫扉页吧?!)上的诗,此书很好地诠释了这几句诗(废话!不然干嘛引在开头?)。
-----------------------我是正文的分割线----------------------
在删掉的一篇日志里,我写了《我在回忆里等你》一书的读后感,印象很深刻,因为那是第一次有意识地感受到每个角色各自有各自的立场,要说个个都没错,都有各自的理由,有各自的价值观,有各自的取舍,最终却造成了那样一个悲剧(多像复杂系统的涌现哪!或者就是?)。至今想起都惋惜不已。
有一个公开课《红楼梦》,是国立台湾大学的欧丽娟老师上的,在第一堂课里面,她花了大量的时间描述一个好的读者应该是什么样的。(写到这里,插播一下我现在的感受,要想把一个想法写清楚好难哪,我脑子里的感觉绞成一坨,难以理清。小连老师以前说:如果你能把一个东西讲清楚,你才算真正懂了。我部分同意,不同意的部分在于我认为这要看阐述的对象是什么,有的东西就只能意会喽。再有,费曼曾说:What I cannot create, I don't understand. 我更喜欢这个说法,目前对它完全同意。)她提到了几个说法:复调小说,圆形人物(我比较喜欢立体人物这个说法,对照的是扁平人物)。当我们抛开自己的价值观和准则去阅读,我们才能尽可能地还原角色们的本色,最大可能地经历他们经历的,体会到他们的处境和感受,否则只是一味地在对该角色进行评判。你以为你能评判一个人吗?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个世界。每个人的人生都是一条主旋律,没有哪条更重要,这既是世界的魅力,也是它的无情。
(关于众生平等这个观点,我认为有更广更深的包涵,在此暂且不多说。)
在一次班级分享中,一个同学提到:换位思考是不可能的。那个时候体会得不很深刻,但深以为然。不得不说,这个观点能够带给自己很大的宽慰。每当想到那些令自己惭愧的事,都恨不得永远消失在人们面前,相信这种感受人们或多或少都有过,而有的人感受尤其深刻且频繁,并从未释怀。我自己就是其一,但我利用“换位思考是不可能的”这个“漏洞”饶恕了自己。但愿我于之有愧的那些人们能原谅我,原谅我进行了自我宽恕,我将以一颗真诚的心灵永远祝福你们。
小时候看过一部电视剧《霹雳菩萨》,在此剧开头,主人公跪在佛堂里请求出家。
一个僧人问他:“若杀一人可救千万人,你杀是不杀?”
主人公最终的回答是“杀”,僧人不满意了,他说:“上天都能容得下这人,你凭什么容不下他?”
然后主人公恍然大悟走了,成就了一部电视剧。
(我一点儿不记得这部电视剧的情节了,这一段是最近有感才看的。)
窃以为:上天容了这杀千万人之人,也容了“我”,“我”去杀他有何不可?顺应自己就好,不过都是上天的子民。写到这里,我又有点新的感受。过去,我对此僧不满,总觉得他自以为是地站在高处,要去包容万物,你以为你是谁,你不过也是被上天包容的一个罢了。可上天都能容得下此僧,我又在这里自以为是地论断做什么呢?然后,既然上天都容得下我对此僧的不满,我就别自责了。然后,既然上天都能容得下我的自责,我就接受好了。(哈哈,终究,这一切都是因为我们并非原因,而是上天才是造成这一切的“祸首”,它不是在容得下容不下,而是在产生这一切,既然它都产生这些了,自然是符合它的规则的,所以接受就好了,包括接受自己不能接受。)
一切的主题,接受,接受。
of wrongdoing and rightdoing,
there is a field.
I'll meet you there.
--JELALUDDIN RUMI, 13th century
以上是And the Mountains Echoed(《群山回唱》(读完此书,不禁想到:难道“群山回响”不是更好的名字吗?))一书扉页(是叫扉页吧?!)上的诗,此书很好地诠释了这几句诗(废话!不然干嘛引在开头?)。
-----------------------我是正文的分割线----------------------
在删掉的一篇日志里,我写了《我在回忆里等你》一书的读后感,印象很深刻,因为那是第一次有意识地感受到每个角色各自有各自的立场,要说个个都没错,都有各自的理由,有各自的价值观,有各自的取舍,最终却造成了那样一个悲剧(多像复杂系统的涌现哪!或者就是?)。至今想起都惋惜不已。
有一个公开课《红楼梦》,是国立台湾大学的欧丽娟老师上的,在第一堂课里面,她花了大量的时间描述一个好的读者应该是什么样的。(写到这里,插播一下我现在的感受,要想把一个想法写清楚好难哪,我脑子里的感觉绞成一坨,难以理清。小连老师以前说:如果你能把一个东西讲清楚,你才算真正懂了。我部分同意,不同意的部分在于我认为这要看阐述的对象是什么,有的东西就只能意会喽。再有,费曼曾说:What I cannot create, I don't understand. 我更喜欢这个说法,目前对它完全同意。)她提到了几个说法:复调小说,圆形人物(我比较喜欢立体人物这个说法,对照的是扁平人物)。当我们抛开自己的价值观和准则去阅读,我们才能尽可能地还原角色们的本色,最大可能地经历他们经历的,体会到他们的处境和感受,否则只是一味地在对该角色进行评判。你以为你能评判一个人吗?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个世界。每个人的人生都是一条主旋律,没有哪条更重要,这既是世界的魅力,也是它的无情。
(关于众生平等这个观点,我认为有更广更深的包涵,在此暂且不多说。)
在一次班级分享中,一个同学提到:换位思考是不可能的。那个时候体会得不很深刻,但深以为然。不得不说,这个观点能够带给自己很大的宽慰。每当想到那些令自己惭愧的事,都恨不得永远消失在人们面前,相信这种感受人们或多或少都有过,而有的人感受尤其深刻且频繁,并从未释怀。我自己就是其一,但我利用“换位思考是不可能的”这个“漏洞”饶恕了自己。但愿我于之有愧的那些人们能原谅我,原谅我进行了自我宽恕,我将以一颗真诚的心灵永远祝福你们。
小时候看过一部电视剧《霹雳菩萨》,在此剧开头,主人公跪在佛堂里请求出家。
一个僧人问他:“若杀一人可救千万人,你杀是不杀?”
主人公最终的回答是“杀”,僧人不满意了,他说:“上天都能容得下这人,你凭什么容不下他?”
然后主人公恍然大悟走了,成就了一部电视剧。
(我一点儿不记得这部电视剧的情节了,这一段是最近有感才看的。)
窃以为:上天容了这杀千万人之人,也容了“我”,“我”去杀他有何不可?顺应自己就好,不过都是上天的子民。写到这里,我又有点新的感受。过去,我对此僧不满,总觉得他自以为是地站在高处,要去包容万物,你以为你是谁,你不过也是被上天包容的一个罢了。可上天都能容得下此僧,我又在这里自以为是地论断做什么呢?然后,既然上天都容得下我对此僧的不满,我就别自责了。然后,既然上天都能容得下我的自责,我就接受好了。(哈哈,终究,这一切都是因为我们并非原因,而是上天才是造成这一切的“祸首”,它不是在容得下容不下,而是在产生这一切,既然它都产生这些了,自然是符合它的规则的,所以接受就好了,包括接受自己不能接受。)
一切的主题,接受,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