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拉萨的流水账之一--人生若只如初见
从西藏回来已快3个月,本不打算写什么游记了。昨天跟同去的朋友吃饭,聊了点别的七七八八的事情,有些已经很久远,而对于我,是完全记不清了,只能在她的提醒下忆往昔。鉴于我爷爷那辈老年痴呆的传统,鉴于我自己常常失忆的现状,我还是决定记录点什么下来。以纪念我辞职在西藏的这段日子。
提起笔来,却不知从何写起了。老套路吧,先上5个W。
When:7月底出发,中秋前回家,历时约60天;
Where:西藏,西藏,除山南以外的整个西藏;
Why:之前没有期望,只是离职后的一场以陪伴朋友始的常规旅行。当然,如果没有后来那些“不足挂齿,透彻心扉”的小事,也就没有我对这次计划外旅游的感激。实质上,这是场陪伴自己迷失的心灵的一场远行。
Who:形形色色的人,陪伴着我整个旅程。有朋友,有小五,有店主,有消防官兵,有旅游局长,有机车大爷,活佛他闺女和他闺女的闺女,有山村藏族教师,还有借口带学生实习拼车的黑车司机,还有陪伴我整个半段旅程的比我名字少了个丽的人(却多了无数的坚强和温柔的力量)…….许多许多,在我现在还记得的时候,我会慢慢地说,慢慢记录下来……
What:我可能写不了一篇游记,时隔3个月,留在我记忆中的或许只是一个个片段和当时的心情。留给我自己看,如果有人闯入这篇流水账,还请见谅我的絮絮叨叨,就凑合着看吧。
要不,再来个HOW吧,呵呵,我想对于痴迷于一场奋不顾身的爱情和一段说走就走的旅行的小伙伴们来说,我的话可能会打击你们的热情—白云苍狗,归兮,一切如昔。留下的除了依然没有做完的事情,也还是有着对那片土地的记忆,仅此而已了。
我的整个西藏游,分为两段:前段是零零碎碎的常规旅行目的地,后段是阿里大环线。后段是以分离开始的,我就从后段开始说吧。其实也记不太清,只能从微信记录中翻找,那时,那事。
8月16日:若人生只如初见……
客栈的常态是人来人往,人生的常态是分分合合。送走了两拨人,才意识到八月十六不过只是众多分离代号之一。恰巧朋友转了张爱玲的《一别,就是一生》,颇有感触。人的一生总会遇见很多人,有的人你可能认识了一辈子却忽视了一辈子;有的人你也许只见了一面却影响了一生;有的人默默的守在你身边为你付出却被冷落;有的人无心的一个表情却成了你永恒的牵挂。或许我们忘不了沿途的风景,忘不掉陪我们看风景的人,忘不了羊湖畔对自然神迹深情的凝视,忘不了卡若拉冰川上向着蓝天恣意的腾越,忘不了海拨五千米稀薄氧气中相濡以沫的扶持,忘不了北斗七星下纳木措被潮汐吸引仿若海的呻吟,忘不了拉萨站前武警对分离的宣言……那些画面在记忆中凝固永藵其色彩,但并不需时时翻阅,我们其实知道,旅途并非生活的常态。惜别,更要惜今,道一声珍重,希望彼此都能有想要的未来。
这是我对前段的一个总结,此后,将正式开始我在西藏一个人的日子。那两天,情绪极为混乱,了解我的人可能都会知道,我是不习惯分别的,抑或说,我喜欢黏人。但那时那日,我仅仅希望的是,离开所有人,我自己呆着,就我,一个人。
那天,我唯一记得的是站台,送走你的,还有你的…….
我的心还是活过来了,布达拉宫还是有其魔力……白宫侧面山坡上嬉戏的羚羊的小蹄子让我的心率有节奏了起来,跳广场舞的大妈们让我闻到了地气。我意识到不能在酒店里躺着了,我要干点什么。
说到干点什么,还有个关于我离职的小插曲。那日,对着Esmond,我说,我打算去开个小书馆。我要辞职。老板开始跟我谈到成本和收入核算的问题,如此种种。其实,我打心眼里知道,我不是要开个书店,我真的只是单纯想离职而已,而如果没有充足的理由,对一个一直待我不错的老板来说离职,好像不太能说得过去。种种的挽留,让我最后欺骗了自己,仿佛我自己真就是想开个小小书店一样。
这样的后遗症是,我通过朋友联系了“天堂时光”。 这家连锁店的店主是老潘,北京人,曾经的导演,在藏区的慈善工作让我对他有着莫名的好感。我们的会面约在了北京中路那家店的二楼,见面的时候,有个姑娘。他问我,真想开店?我熊说了一大堆,呃,以自欺欺人的姿态。不知道他是不是看出了我的不确定,他说,先去几个店里看看吧。
于是,我真的去实习了,我乖乖地在几家店轮流当上了实习店员。迎来送往着各种文艺小清新和文艺大妈们,看着骑行来西藏的人省着路上饱餐的费用只为了买一沓一沓的明信片寄给他心里的那个她他它,看着店员无聊地记录着卖书卖碟的收入,听着绿松石的唱片一听一整天,还有人跑来要我们的碟,可是却是非卖品(据说很牛逼,但我实在是没能力欣赏),最可笑的是看着两个政府工作的豪客,比拼着各自的“文化消费能力”……这个城市流行志愿者,也有这样的志愿者帮着打理着天堂时光,然后,从放着收入的盒子里拿出钱来准备给我买午餐,或许也把我当成边旅行边打工的学生了,还告诉我说,钱,没数的,不要紧……
我在拉萨河边,跟老潘和他的兄弟们喝茶、聊天、讲着当时还是筹划,现在已经落实的“天堂小站”计划。我当时看到的,其实,真的只是一个生意人。或许,是我太膈应,融不进这样的文艺范儿。哦,差点忘了说那个姑娘,82年的湖南人,在黄桃开了家旅游用品店,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因相亲来到拉萨,高反严重,第一次见相亲对象还遇上我这个不沾边的人挤占了她的时间。过了两天,那姑娘对我说,人老潘没看上她,于是她的西藏游就拉开了序幕。
这几天的经历告诉我,慈善是要有钱才能做的,偶尔还是得爱上铜臭;再牛逼的姑娘也得相亲,但相亲失败又如何,顺便玩玩多洒脱。那么,其实,我为什么不肯承认,其实开书店,从来就不是我的梦想。
当店员的日子里,我搬到了北京路上的八朗学青年旅馆,跟一个当演员的姑娘合住。也就是那时,认识了后来环游的一帮子人。发生了些奇奇怪怪的故事。
提起笔来,却不知从何写起了。老套路吧,先上5个W。
When:7月底出发,中秋前回家,历时约60天;
Where:西藏,西藏,除山南以外的整个西藏;
Why:之前没有期望,只是离职后的一场以陪伴朋友始的常规旅行。当然,如果没有后来那些“不足挂齿,透彻心扉”的小事,也就没有我对这次计划外旅游的感激。实质上,这是场陪伴自己迷失的心灵的一场远行。
Who:形形色色的人,陪伴着我整个旅程。有朋友,有小五,有店主,有消防官兵,有旅游局长,有机车大爷,活佛他闺女和他闺女的闺女,有山村藏族教师,还有借口带学生实习拼车的黑车司机,还有陪伴我整个半段旅程的比我名字少了个丽的人(却多了无数的坚强和温柔的力量)…….许多许多,在我现在还记得的时候,我会慢慢地说,慢慢记录下来……
What:我可能写不了一篇游记,时隔3个月,留在我记忆中的或许只是一个个片段和当时的心情。留给我自己看,如果有人闯入这篇流水账,还请见谅我的絮絮叨叨,就凑合着看吧。
要不,再来个HOW吧,呵呵,我想对于痴迷于一场奋不顾身的爱情和一段说走就走的旅行的小伙伴们来说,我的话可能会打击你们的热情—白云苍狗,归兮,一切如昔。留下的除了依然没有做完的事情,也还是有着对那片土地的记忆,仅此而已了。
我的整个西藏游,分为两段:前段是零零碎碎的常规旅行目的地,后段是阿里大环线。后段是以分离开始的,我就从后段开始说吧。其实也记不太清,只能从微信记录中翻找,那时,那事。
8月16日:若人生只如初见……
客栈的常态是人来人往,人生的常态是分分合合。送走了两拨人,才意识到八月十六不过只是众多分离代号之一。恰巧朋友转了张爱玲的《一别,就是一生》,颇有感触。人的一生总会遇见很多人,有的人你可能认识了一辈子却忽视了一辈子;有的人你也许只见了一面却影响了一生;有的人默默的守在你身边为你付出却被冷落;有的人无心的一个表情却成了你永恒的牵挂。或许我们忘不了沿途的风景,忘不掉陪我们看风景的人,忘不了羊湖畔对自然神迹深情的凝视,忘不了卡若拉冰川上向着蓝天恣意的腾越,忘不了海拨五千米稀薄氧气中相濡以沫的扶持,忘不了北斗七星下纳木措被潮汐吸引仿若海的呻吟,忘不了拉萨站前武警对分离的宣言……那些画面在记忆中凝固永藵其色彩,但并不需时时翻阅,我们其实知道,旅途并非生活的常态。惜别,更要惜今,道一声珍重,希望彼此都能有想要的未来。
![]() |
羊湖畔的我们 |
这是我对前段的一个总结,此后,将正式开始我在西藏一个人的日子。那两天,情绪极为混乱,了解我的人可能都会知道,我是不习惯分别的,抑或说,我喜欢黏人。但那时那日,我仅仅希望的是,离开所有人,我自己呆着,就我,一个人。
那天,我唯一记得的是站台,送走你的,还有你的…….
我的心还是活过来了,布达拉宫还是有其魔力……白宫侧面山坡上嬉戏的羚羊的小蹄子让我的心率有节奏了起来,跳广场舞的大妈们让我闻到了地气。我意识到不能在酒店里躺着了,我要干点什么。
说到干点什么,还有个关于我离职的小插曲。那日,对着Esmond,我说,我打算去开个小书馆。我要辞职。老板开始跟我谈到成本和收入核算的问题,如此种种。其实,我打心眼里知道,我不是要开个书店,我真的只是单纯想离职而已,而如果没有充足的理由,对一个一直待我不错的老板来说离职,好像不太能说得过去。种种的挽留,让我最后欺骗了自己,仿佛我自己真就是想开个小小书店一样。
这样的后遗症是,我通过朋友联系了“天堂时光”。 这家连锁店的店主是老潘,北京人,曾经的导演,在藏区的慈善工作让我对他有着莫名的好感。我们的会面约在了北京中路那家店的二楼,见面的时候,有个姑娘。他问我,真想开店?我熊说了一大堆,呃,以自欺欺人的姿态。不知道他是不是看出了我的不确定,他说,先去几个店里看看吧。
于是,我真的去实习了,我乖乖地在几家店轮流当上了实习店员。迎来送往着各种文艺小清新和文艺大妈们,看着骑行来西藏的人省着路上饱餐的费用只为了买一沓一沓的明信片寄给他心里的那个她他它,看着店员无聊地记录着卖书卖碟的收入,听着绿松石的唱片一听一整天,还有人跑来要我们的碟,可是却是非卖品(据说很牛逼,但我实在是没能力欣赏),最可笑的是看着两个政府工作的豪客,比拼着各自的“文化消费能力”……这个城市流行志愿者,也有这样的志愿者帮着打理着天堂时光,然后,从放着收入的盒子里拿出钱来准备给我买午餐,或许也把我当成边旅行边打工的学生了,还告诉我说,钱,没数的,不要紧……
![]() |
我在天堂时光 |
我在拉萨河边,跟老潘和他的兄弟们喝茶、聊天、讲着当时还是筹划,现在已经落实的“天堂小站”计划。我当时看到的,其实,真的只是一个生意人。或许,是我太膈应,融不进这样的文艺范儿。哦,差点忘了说那个姑娘,82年的湖南人,在黄桃开了家旅游用品店,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因相亲来到拉萨,高反严重,第一次见相亲对象还遇上我这个不沾边的人挤占了她的时间。过了两天,那姑娘对我说,人老潘没看上她,于是她的西藏游就拉开了序幕。
这几天的经历告诉我,慈善是要有钱才能做的,偶尔还是得爱上铜臭;再牛逼的姑娘也得相亲,但相亲失败又如何,顺便玩玩多洒脱。那么,其实,我为什么不肯承认,其实开书店,从来就不是我的梦想。
当店员的日子里,我搬到了北京路上的八朗学青年旅馆,跟一个当演员的姑娘合住。也就是那时,认识了后来环游的一帮子人。发生了些奇奇怪怪的故事。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