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夫卡的悲观阴暗
卡夫卡的悲观阴暗
在《变形记》中,主人公奥尔格由于肉体和精神上遭受的沉重的压迫,使其完全失去了作为人的本质而异化为非人。《饥饿艺术家》是表现异化主题的更加经典的作品。该短篇小说描述了一位“饥饿艺术家”即绝食表演者被关在铁笼内进行表演,时间长达四十天。表演结束时,绝食者已经瘦骨如柴不成人样。后来这位“饥饿艺术家”又被一个马戏团聘去,把关他的笼子放在离兽场很近的入口,以供游客在看动物表演时能顺便看到他。但人们忘了更换记日牌,该“饥饿艺术家”终于被活活饿死。在这里,饥饿艺术家实际上已经异化成了如笼子中的那只豹子。还有一些小说则揭示了现实世界的荒诞与非理性,如《乡村医生》。在这一文本里,现实和非现实的因素交织,通过对荒诞的细节和神秘诡异的情境的描绘,卡夫卡告诉人们:人们已经病入膏肓,无可救药,不管是什么样的医生都已回天乏术。的确,人类社会的一些病症是医生医治不了的,所以那位医生最终变成了回不了家的流浪者。卡夫卡的小说《美国》、《城堡》与《地洞》等揭示的是人类在现实生活中的困境和困惑感;而《审判》、《在流放地》与《万里长城建造时》等则揭示了现代国家机器的残酷性和腐朽性。在短篇小说《万里长城建造时》里卡夫卡这样写道:中国老百姓被驱赶去建造在卡夫卡看来基本上没什么实用价值的长城,他们连哪个皇帝当朝都不知道,许多年前的战役他们才刚刚得知,仿佛是新闻一般奔走相告。“皇帝身边云集着一批能干而来历不明的廷臣,他们以侍从和友人的身份掩盖着艰险的用心。”而“那些皇妃们靡费无度,与奸猾刁钻的廷臣们勾勾搭搭,野心勃勃,贪得无厌,纵欲恣肆,恶德暴行就像家常便饭。”在该短篇小说中,卡夫卡表现出了极具民主主义思想的一面:“在我看来,恰恰是有关帝国的问题应该去问一问老百姓,因为他们才是帝国的最后支柱呢。”
在世界文学史上,卡夫卡是异常独特的。绝大部分文学大师都是本国或本民族社会历史文化的代言人,而卡夫卡则罕见地不是其民族或国家的代言人。在身份认定上,卡夫卡是异常矛盾又特殊的:他是奥匈帝国的臣民,生长在捷克的布拉格,在一家意大利保险公司做小职员,母语是德语,血统是犹太人,而他本人又终生与犹太人的生活、宗教和习俗保持着非常大的距离。卡夫卡曾经说道:“我跟犹太人有什么共同之处?”
这些使得卡夫卡注定无法找到归依之所,无法找到精神的家园。于是,他血液中对永恒的强烈渴望驱策着他孤身独对一个异质的世界,并且与之作无望的缠斗,就像长篇小说《城堡》中的土地测量员K,在一个夜晚踏雪来到神秘、强大的城堡面前,对自己的命运已了然在胸。为进入“城堡”——命运的象征,K倾尽毕生心力,直至生命消殒。或许我们可以说,孤独正是卡夫卡的宿命。在日记里卡夫卡这样写道:“为了我的写作我需要孤独,不是像一个隐居者,仅仅这样是不够的,而是像一个死人。写作在这个意义上是一种更酣的睡眠,即死亡,正如人们不会也不能够把死人从坟墓中拉出来一样,也不可能在夜里把我从写字台边拉开。”卡夫卡所构筑的“城堡”其实也是一个有关写作的巨大隐喻。在孤独中卡夫卡不断地以各种方式接近“城堡”,因为“城堡”本身就完全来自卡夫卡的灵魂。卡夫卡笔下的主人公都不过是他的一个化身,不管是叫K,还是叫卡尔,都生活在一个粗暴的父亲或类似父亲形象的阴影之下,都具有密伦娜所描述的卡夫卡身上的“害羞、胆怯、懦弱而善良”的性格与气质。
根据上述,我们以为,卡夫卡的很多作品其实都是其人生的自叙传。以《审判》的创作来说,其动因就来源于卡夫卡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与未婚妻菲利斯•鲍威尔解除婚约。卡夫卡与未婚妻菲利斯第一次解除婚约,遭到好几个相关人的谴责。为解除婚约一事,菲利斯、菲利斯的妹妹、菲利斯的好友格莱特等人专门组成了一个“法庭”对卡夫卡进行审判。而正是这场审判给卡夫卡带来的罪孽感、恐怖感和无力感,触动他写出了不朽名作《审判》。
前面曾说过,卡夫卡一生三次订婚又三次解除婚约,究其根源,是因为卡夫卡对家庭生活将毁掉他的写作所赖以存在的孤独深感恐惧。在他所钟情的写作面前,常人视为理所当然的婚姻其实毫无位置可言,而他个人也不过是这古老的伟大事业心甘情愿的祭品。从这一点上考量,他焚膏继晷地写作,又不断地毁弃自己的作品的举动,就超越了自厌和自虐,而达至大诚大勇的境界;他那卑微、晦暗、支离破碎的一生也因而获得了一贯性和力量。
卡夫卡一生创作的作品并不多,对后世文学的影响却极深远。美国诗人奥登认为“他与我们时代的关系最近似但丁、莎士比亚、歌德与他们时代的关系”;被认为“卡夫卡对我们至关重要,因为他的困境就是现代人的困境。”卡夫卡的小说运用象征的手法,描绘、揭示了一种荒诞的充满非理性色彩的人类时代的生存景象与个人式的、忧郁的、孤独的情绪。正是此种独特的文学风貌,使卡夫卡的作品引起后人的共鸣。
在《变形记》中,主人公奥尔格由于肉体和精神上遭受的沉重的压迫,使其完全失去了作为人的本质而异化为非人。《饥饿艺术家》是表现异化主题的更加经典的作品。该短篇小说描述了一位“饥饿艺术家”即绝食表演者被关在铁笼内进行表演,时间长达四十天。表演结束时,绝食者已经瘦骨如柴不成人样。后来这位“饥饿艺术家”又被一个马戏团聘去,把关他的笼子放在离兽场很近的入口,以供游客在看动物表演时能顺便看到他。但人们忘了更换记日牌,该“饥饿艺术家”终于被活活饿死。在这里,饥饿艺术家实际上已经异化成了如笼子中的那只豹子。还有一些小说则揭示了现实世界的荒诞与非理性,如《乡村医生》。在这一文本里,现实和非现实的因素交织,通过对荒诞的细节和神秘诡异的情境的描绘,卡夫卡告诉人们:人们已经病入膏肓,无可救药,不管是什么样的医生都已回天乏术。的确,人类社会的一些病症是医生医治不了的,所以那位医生最终变成了回不了家的流浪者。卡夫卡的小说《美国》、《城堡》与《地洞》等揭示的是人类在现实生活中的困境和困惑感;而《审判》、《在流放地》与《万里长城建造时》等则揭示了现代国家机器的残酷性和腐朽性。在短篇小说《万里长城建造时》里卡夫卡这样写道:中国老百姓被驱赶去建造在卡夫卡看来基本上没什么实用价值的长城,他们连哪个皇帝当朝都不知道,许多年前的战役他们才刚刚得知,仿佛是新闻一般奔走相告。“皇帝身边云集着一批能干而来历不明的廷臣,他们以侍从和友人的身份掩盖着艰险的用心。”而“那些皇妃们靡费无度,与奸猾刁钻的廷臣们勾勾搭搭,野心勃勃,贪得无厌,纵欲恣肆,恶德暴行就像家常便饭。”在该短篇小说中,卡夫卡表现出了极具民主主义思想的一面:“在我看来,恰恰是有关帝国的问题应该去问一问老百姓,因为他们才是帝国的最后支柱呢。”
在世界文学史上,卡夫卡是异常独特的。绝大部分文学大师都是本国或本民族社会历史文化的代言人,而卡夫卡则罕见地不是其民族或国家的代言人。在身份认定上,卡夫卡是异常矛盾又特殊的:他是奥匈帝国的臣民,生长在捷克的布拉格,在一家意大利保险公司做小职员,母语是德语,血统是犹太人,而他本人又终生与犹太人的生活、宗教和习俗保持着非常大的距离。卡夫卡曾经说道:“我跟犹太人有什么共同之处?”
这些使得卡夫卡注定无法找到归依之所,无法找到精神的家园。于是,他血液中对永恒的强烈渴望驱策着他孤身独对一个异质的世界,并且与之作无望的缠斗,就像长篇小说《城堡》中的土地测量员K,在一个夜晚踏雪来到神秘、强大的城堡面前,对自己的命运已了然在胸。为进入“城堡”——命运的象征,K倾尽毕生心力,直至生命消殒。或许我们可以说,孤独正是卡夫卡的宿命。在日记里卡夫卡这样写道:“为了我的写作我需要孤独,不是像一个隐居者,仅仅这样是不够的,而是像一个死人。写作在这个意义上是一种更酣的睡眠,即死亡,正如人们不会也不能够把死人从坟墓中拉出来一样,也不可能在夜里把我从写字台边拉开。”卡夫卡所构筑的“城堡”其实也是一个有关写作的巨大隐喻。在孤独中卡夫卡不断地以各种方式接近“城堡”,因为“城堡”本身就完全来自卡夫卡的灵魂。卡夫卡笔下的主人公都不过是他的一个化身,不管是叫K,还是叫卡尔,都生活在一个粗暴的父亲或类似父亲形象的阴影之下,都具有密伦娜所描述的卡夫卡身上的“害羞、胆怯、懦弱而善良”的性格与气质。
根据上述,我们以为,卡夫卡的很多作品其实都是其人生的自叙传。以《审判》的创作来说,其动因就来源于卡夫卡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与未婚妻菲利斯•鲍威尔解除婚约。卡夫卡与未婚妻菲利斯第一次解除婚约,遭到好几个相关人的谴责。为解除婚约一事,菲利斯、菲利斯的妹妹、菲利斯的好友格莱特等人专门组成了一个“法庭”对卡夫卡进行审判。而正是这场审判给卡夫卡带来的罪孽感、恐怖感和无力感,触动他写出了不朽名作《审判》。
前面曾说过,卡夫卡一生三次订婚又三次解除婚约,究其根源,是因为卡夫卡对家庭生活将毁掉他的写作所赖以存在的孤独深感恐惧。在他所钟情的写作面前,常人视为理所当然的婚姻其实毫无位置可言,而他个人也不过是这古老的伟大事业心甘情愿的祭品。从这一点上考量,他焚膏继晷地写作,又不断地毁弃自己的作品的举动,就超越了自厌和自虐,而达至大诚大勇的境界;他那卑微、晦暗、支离破碎的一生也因而获得了一贯性和力量。
卡夫卡一生创作的作品并不多,对后世文学的影响却极深远。美国诗人奥登认为“他与我们时代的关系最近似但丁、莎士比亚、歌德与他们时代的关系”;被认为“卡夫卡对我们至关重要,因为他的困境就是现代人的困境。”卡夫卡的小说运用象征的手法,描绘、揭示了一种荒诞的充满非理性色彩的人类时代的生存景象与个人式的、忧郁的、孤独的情绪。正是此种独特的文学风貌,使卡夫卡的作品引起后人的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