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
野孩子的歌开始俺最喜欢象极了民歌的《早知道》
早知道黄河的水呀干了
修他妈的那个铁桥了是做啥呢呀
早知道尕妹妹的心呀变了
谈他妈的那个恋爱了是做啥呢呀
从这首上口的曲子开始,俺逐渐迷上了野孩子,等到《黄河谣》听过几遍后,感觉一块宝玉逐渐被拭去了尘土,心里那份难言的惊喜啊。
黄河的水不停地流
流过了家流过了兰州
远方的亲人呐
听我唱支黄河谣
日头总是不歇地走
走过了家走过了兰州
月亮照在铁桥上
我对着黄河唱
想起那个小的时候
离开了家离开了兰州
月亮藏在云背后
我一个人慢慢走
多少次睡梦里头
回到了家回到了兰州
两脚埋在雪里头
我是要往哪里走
杭州的西湖真美
美得就像天堂的眼泪
美得叫人心儿醉
美不过那黄河水
每一次醒来的时候
想起了家想起了兰州
想起路边槐花儿香
想起我的好姑娘
黄河的水不停地流
流过了家流过了兰州
流浪的人不停地唱
唱着我的黄河谣
不知是野孩子里谁写的这个词,真想握握他的手,敬他一杯酒。几个简单的韵尾,ou、ei、ui,再把那句兰州一咏三唱,直把人对家乡的思念唱得呀。。。这么优美的旋律和歌词,野孩子堪比美国的保罗西蒙了,而《黄河谣》堪比《斯卡保罗集市》。
通常我们会说,离开了北京离开了家,离开了银川离开了家,在这里为了押韵而把句式倒置,一下子,感觉就来了,兰州成了每一个思乡的人心头家乡的符号。
不光有思乡,还有年少的迷茫,一首歌听完,多少张画面在眼前。“月亮照在铁桥上,我对着黄河唱”,“月亮藏在云背后,我一个人慢慢走”,“两脚埋在雪里头,我是要往哪里走”,“想起路边槐花儿香,想起我的好姑娘”。在北京春日暖阳的公交车里,几幅忧伤的画面让俺思乡的心一阵悸动,这种感觉让俺突然觉得幸福。
如果兰州要评选市歌,我想一定非这首歌莫属。
兰州对于我的吸引力与日俱增,因为俺身边发生过许多和兰州相关的事情。
第一次,是和兰州的直接接触。那是大一的寒假,第一次回家,第一次坐火车。从西安站了一夜到兰州,在兰州等了几个小时转车去银川。现在已经不记得当初看到的兰州是什么样子,只记得兰州火车站外的拉面没有传说中的香,记得黄河横穿这个城市,河对面是一座山,山上有个公园。
第二次和兰州产生关系,是因为2003年的Sars。因为Sars的缘故,公司放假,于是天天在家里看碟。在网上认识了北大的新青年网站,在新青年网站的论坛里又找到一个卖刻录盘的小伙子。小伙子是兰州人,对音乐有着无限的热情。不愿过朝九晚五的打工生活,他开始做打口碟的生意,把这个生意做到了全国各地。那时DVD还不像现在这么丰富,文艺青年们看电影的热潮又刚被“后窗看电影”、“电影夜航船”等BBS撩起来,刻录文艺电影也就成了一个可以赚钱的买卖,于是他还兼刻录电影。俺去过他的小作坊,在人大西门附近租的一个小房子,两台电脑不停地工作,生产着艺青们的粮食。再后来,他搞了一个网站www.dakoudai.net,取名来自打口带——大口袋,再后来,俺在街上看到地下发行的杂志《大口袋》。这么多年过去了,不知他和他的妹妹现在可好,当初去他们那儿买碟时恰逢下雨,他妹妹还借给俺一把没把手的伞,感怀至今。
第三次和兰州产生关系,是在798厂。2004年去798厂闲逛,俺被悠扬的手风琴吸引了。在一个院子里,有一群幼儿园的小朋友在做游戏,旁边几个乐手做伴奏。风琴手就是俺在别的日志里提到的玮玮,张玮玮,兰州人。和他聊天,是一种淡然舒服的感觉。
第四次和兰州产生关系,是正在进行时。俺家附近的小区在08年年底开了一家“西北华伊马氏拉面”,从第一次试吃开始,它就取代了旁边的成都小吃,成了俺新的食堂。开始俺看到有个铝壶上面写着“临夏”,就以为老板和服务员都来自甘肃临夏,有一次和憨厚的老板聊,才知道他们也是来自兰州。西北人太实在,一碗面俺这大男人都吃不完,只好吃一半打包一半,给老板提意见,菜单上始终还是没有增加小碗的项目。就这家兰州人开的店,俺给朋友们推荐“葱爆羊肉拌面”“兰州凉面”,从来都不曾让朋友们失望。那里,还留下和朋友们的多少次开怀痛饮。说实话,俺出差在外,不想家,想他家的面条。
兰州,在俺生活里出现次数这么多,以至于俺对《艺术人生》的朱军都多了一份亲切的感觉,就是因为他也来自兰州。
这是个什么样的城市?那里的人怎么就那么质朴?
俺是有兰州情结了。
早知道黄河的水呀干了
修他妈的那个铁桥了是做啥呢呀
早知道尕妹妹的心呀变了
谈他妈的那个恋爱了是做啥呢呀
从这首上口的曲子开始,俺逐渐迷上了野孩子,等到《黄河谣》听过几遍后,感觉一块宝玉逐渐被拭去了尘土,心里那份难言的惊喜啊。
黄河的水不停地流
流过了家流过了兰州
远方的亲人呐
听我唱支黄河谣
日头总是不歇地走
走过了家走过了兰州
月亮照在铁桥上
我对着黄河唱
想起那个小的时候
离开了家离开了兰州
月亮藏在云背后
我一个人慢慢走
多少次睡梦里头
回到了家回到了兰州
两脚埋在雪里头
我是要往哪里走
杭州的西湖真美
美得就像天堂的眼泪
美得叫人心儿醉
美不过那黄河水
每一次醒来的时候
想起了家想起了兰州
想起路边槐花儿香
想起我的好姑娘
黄河的水不停地流
流过了家流过了兰州
流浪的人不停地唱
唱着我的黄河谣
不知是野孩子里谁写的这个词,真想握握他的手,敬他一杯酒。几个简单的韵尾,ou、ei、ui,再把那句兰州一咏三唱,直把人对家乡的思念唱得呀。。。这么优美的旋律和歌词,野孩子堪比美国的保罗西蒙了,而《黄河谣》堪比《斯卡保罗集市》。
通常我们会说,离开了北京离开了家,离开了银川离开了家,在这里为了押韵而把句式倒置,一下子,感觉就来了,兰州成了每一个思乡的人心头家乡的符号。
不光有思乡,还有年少的迷茫,一首歌听完,多少张画面在眼前。“月亮照在铁桥上,我对着黄河唱”,“月亮藏在云背后,我一个人慢慢走”,“两脚埋在雪里头,我是要往哪里走”,“想起路边槐花儿香,想起我的好姑娘”。在北京春日暖阳的公交车里,几幅忧伤的画面让俺思乡的心一阵悸动,这种感觉让俺突然觉得幸福。
如果兰州要评选市歌,我想一定非这首歌莫属。
兰州对于我的吸引力与日俱增,因为俺身边发生过许多和兰州相关的事情。
第一次,是和兰州的直接接触。那是大一的寒假,第一次回家,第一次坐火车。从西安站了一夜到兰州,在兰州等了几个小时转车去银川。现在已经不记得当初看到的兰州是什么样子,只记得兰州火车站外的拉面没有传说中的香,记得黄河横穿这个城市,河对面是一座山,山上有个公园。
第二次和兰州产生关系,是因为2003年的Sars。因为Sars的缘故,公司放假,于是天天在家里看碟。在网上认识了北大的新青年网站,在新青年网站的论坛里又找到一个卖刻录盘的小伙子。小伙子是兰州人,对音乐有着无限的热情。不愿过朝九晚五的打工生活,他开始做打口碟的生意,把这个生意做到了全国各地。那时DVD还不像现在这么丰富,文艺青年们看电影的热潮又刚被“后窗看电影”、“电影夜航船”等BBS撩起来,刻录文艺电影也就成了一个可以赚钱的买卖,于是他还兼刻录电影。俺去过他的小作坊,在人大西门附近租的一个小房子,两台电脑不停地工作,生产着艺青们的粮食。再后来,他搞了一个网站www.dakoudai.net,取名来自打口带——大口袋,再后来,俺在街上看到地下发行的杂志《大口袋》。这么多年过去了,不知他和他的妹妹现在可好,当初去他们那儿买碟时恰逢下雨,他妹妹还借给俺一把没把手的伞,感怀至今。
第三次和兰州产生关系,是在798厂。2004年去798厂闲逛,俺被悠扬的手风琴吸引了。在一个院子里,有一群幼儿园的小朋友在做游戏,旁边几个乐手做伴奏。风琴手就是俺在别的日志里提到的玮玮,张玮玮,兰州人。和他聊天,是一种淡然舒服的感觉。
第四次和兰州产生关系,是正在进行时。俺家附近的小区在08年年底开了一家“西北华伊马氏拉面”,从第一次试吃开始,它就取代了旁边的成都小吃,成了俺新的食堂。开始俺看到有个铝壶上面写着“临夏”,就以为老板和服务员都来自甘肃临夏,有一次和憨厚的老板聊,才知道他们也是来自兰州。西北人太实在,一碗面俺这大男人都吃不完,只好吃一半打包一半,给老板提意见,菜单上始终还是没有增加小碗的项目。就这家兰州人开的店,俺给朋友们推荐“葱爆羊肉拌面”“兰州凉面”,从来都不曾让朋友们失望。那里,还留下和朋友们的多少次开怀痛饮。说实话,俺出差在外,不想家,想他家的面条。
兰州,在俺生活里出现次数这么多,以至于俺对《艺术人生》的朱军都多了一份亲切的感觉,就是因为他也来自兰州。
这是个什么样的城市?那里的人怎么就那么质朴?
俺是有兰州情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