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国桢与官邸
吴国桢及其住宅
日期:2011-12-02 作者:吴仁宏 来源:新民晚报
徐汇区安福路201号花园住宅始建于1922年,抗战期间是大汉奸潘三省的住宅。抗战胜利后被国民党政府作为敌产没收。1946至1949年,这里成为旧上海最后一任市长吴国桢的官邸。
吴国桢1903年出生于湖北建始,长于北京。1921年清华大学毕业后赴美留学,1926年获美普林斯顿大学哲学博士学位,时年仅23岁。1927年吴国桢回国后,先是在湖北搞财税改革,成绩显著,从而引起了蒋介石的注意。1932年年仅29岁的吴国桢由国民党元老何承治推荐,调到蒋介石侍从室任秘书,从此开始受到蒋介石的信任,仕途通达。
吴国桢入住安福路住宅后,根据自己的文化品位,对住宅作了较大的改建。改建后的房屋虽仍是西方别墅式建筑,但在布局上却融入了很多中式传统元素。特别是庭院内,既有石狮、牌楼式仪门,小桥流水,曲径通幽,充满中式园林的韵味。又有维纳斯塑像、希腊女神石雕,还建有音乐台与舞池,极具西方情调。整个房子的建筑风格、家具设置、庭院布置,无不显示出中西合璧的特点。
吴国帧从小接受中国儒家传统文化教育,留学美国,又深受西方政治民主思想的影响,故在执政上海期间,也像其改造住宅一样,有一种“中西合璧”式的风格。或许正是这种西方文化的影响,使他对封建专制及东方式的传子接班一套颇为反感,导致他在上海市长任内与太子蒋经国发生了正面冲突,这种冲突一直延续到台湾。
1948年8月,蒋介石实行币制改革,颁布“经济紧急处分令”。蒋经国奉命赴沪担任经济副督导员,用铁腕手段,全面打击投机商人。1948年8月20日,蒋经国和俞鸿均在上海海关大楼联合宴请吴国桢,谈关于政府改革币制的详细内容,并希望得到吴的支持。吴听了之后大吃一惊,饭后回到官邸,即向蒋介石发密电,陈述他个人的反对意见,蒋复电要吴火速进京面谈。吴到南京后,向蒋介石陈述了自己的见解,认为“由法币改金元券,若国库无若干之准备金,则此事非常危险”,经济问题只能用经济手段去解决,用政治高压是绝对行不通的。吴国桢对蒋介石说:“我要求政府收回成命,撤换我的市长之职,借以维持政府的威信。”但是蒋介石不同意。蒋经国则坚持“一路哭不如一家哭”的信念,认为只要争取上海民众的通力合作,施用铁腕手段,通货膨胀是可以控制住的。最后双方约法三章,上海市政府尽量与蒋经国合作,吴本人不负成败之责。
蒋经国上海打虎以失败告终。他将这笔账记在了吴国桢的头上,责怪“夫人派”的吴市长不肯合作。他在1948年9月5日的日记中写道:“吴市长到南京去辞职,不晓得是不是因为他对于我的政策不满的原因。”
国民党逃离大陆后,吴国桢被任命为台湾省主席,但最后终因与蒋经国的矛盾激化,势同水火,而不得不在宋美龄的帮助下避祸美国。晚年吴国桢对祖国心向往之,他十分赞赏邓小平的改革开放政策,称邓为“扭转乾坤之人”。1984年他准备应邓颖超的邀请于9月回国,参加国庆大典,不料却在这一年的6月6日不幸病逝。重返祖国大陆成了他的未了之愿。
斯人已逝,斯屋犹存,而今它已成为上海中智教育国际培训中心。
吴国桢与周恩来在南开中学时同窗,1938年两人在汉口重逢。(编者注:周恩来与吴国桢,对于中国20世纪的这样两个人物,用吴国桢夫人黄卓群女士的话来说是“同窗不同路”。“同窗”指周、吴两位是当年南开极要好的中学同学。“不同路”是指他们两人在政治上的分道扬镳。)
当时任汉口市长的吴国桢为了不让共产党人误以为自己贪污,就在吴家叫了一桌十六元的普通宴席。周恩来回请时叫的则是汉口最好的酒席。也是毕业于南开、当时做外交部秘书的段观海问:“恩来,你这酒席是汉口最好的,我知道它是三十六元一桌。加上这样好的花雕,今夜你破费约在五十元,那么你的薪金是多少呢? ”周简单地说:“五块钱。”大家都很吃惊:“那么,你怎么付得起这顿昂贵的饭钱呢? ”周笑着说:“这顿饭钱由组织出,是组织允许我可以用这笔钱请你们的。 ”段观海因为正坐在周恩来身旁,看到他穿的是缎子狐皮袍:“难道也是组织供给你的?”周回答“是的”后解释道:“你们知道,我们是共产党人,我们共享一切,我什么也不占有,组织提供我所需要的一切。”坐在旁边的段观海再也忍不住了,他哈哈大笑:“这样我也可以做共产党员了!”
日期:2011-12-02 作者:吴仁宏 来源:新民晚报
徐汇区安福路201号花园住宅始建于1922年,抗战期间是大汉奸潘三省的住宅。抗战胜利后被国民党政府作为敌产没收。1946至1949年,这里成为旧上海最后一任市长吴国桢的官邸。
吴国桢1903年出生于湖北建始,长于北京。1921年清华大学毕业后赴美留学,1926年获美普林斯顿大学哲学博士学位,时年仅23岁。1927年吴国桢回国后,先是在湖北搞财税改革,成绩显著,从而引起了蒋介石的注意。1932年年仅29岁的吴国桢由国民党元老何承治推荐,调到蒋介石侍从室任秘书,从此开始受到蒋介石的信任,仕途通达。
吴国桢入住安福路住宅后,根据自己的文化品位,对住宅作了较大的改建。改建后的房屋虽仍是西方别墅式建筑,但在布局上却融入了很多中式传统元素。特别是庭院内,既有石狮、牌楼式仪门,小桥流水,曲径通幽,充满中式园林的韵味。又有维纳斯塑像、希腊女神石雕,还建有音乐台与舞池,极具西方情调。整个房子的建筑风格、家具设置、庭院布置,无不显示出中西合璧的特点。
吴国帧从小接受中国儒家传统文化教育,留学美国,又深受西方政治民主思想的影响,故在执政上海期间,也像其改造住宅一样,有一种“中西合璧”式的风格。或许正是这种西方文化的影响,使他对封建专制及东方式的传子接班一套颇为反感,导致他在上海市长任内与太子蒋经国发生了正面冲突,这种冲突一直延续到台湾。
1948年8月,蒋介石实行币制改革,颁布“经济紧急处分令”。蒋经国奉命赴沪担任经济副督导员,用铁腕手段,全面打击投机商人。1948年8月20日,蒋经国和俞鸿均在上海海关大楼联合宴请吴国桢,谈关于政府改革币制的详细内容,并希望得到吴的支持。吴听了之后大吃一惊,饭后回到官邸,即向蒋介石发密电,陈述他个人的反对意见,蒋复电要吴火速进京面谈。吴到南京后,向蒋介石陈述了自己的见解,认为“由法币改金元券,若国库无若干之准备金,则此事非常危险”,经济问题只能用经济手段去解决,用政治高压是绝对行不通的。吴国桢对蒋介石说:“我要求政府收回成命,撤换我的市长之职,借以维持政府的威信。”但是蒋介石不同意。蒋经国则坚持“一路哭不如一家哭”的信念,认为只要争取上海民众的通力合作,施用铁腕手段,通货膨胀是可以控制住的。最后双方约法三章,上海市政府尽量与蒋经国合作,吴本人不负成败之责。
蒋经国上海打虎以失败告终。他将这笔账记在了吴国桢的头上,责怪“夫人派”的吴市长不肯合作。他在1948年9月5日的日记中写道:“吴市长到南京去辞职,不晓得是不是因为他对于我的政策不满的原因。”
国民党逃离大陆后,吴国桢被任命为台湾省主席,但最后终因与蒋经国的矛盾激化,势同水火,而不得不在宋美龄的帮助下避祸美国。晚年吴国桢对祖国心向往之,他十分赞赏邓小平的改革开放政策,称邓为“扭转乾坤之人”。1984年他准备应邓颖超的邀请于9月回国,参加国庆大典,不料却在这一年的6月6日不幸病逝。重返祖国大陆成了他的未了之愿。
斯人已逝,斯屋犹存,而今它已成为上海中智教育国际培训中心。
吴国桢与周恩来在南开中学时同窗,1938年两人在汉口重逢。(编者注:周恩来与吴国桢,对于中国20世纪的这样两个人物,用吴国桢夫人黄卓群女士的话来说是“同窗不同路”。“同窗”指周、吴两位是当年南开极要好的中学同学。“不同路”是指他们两人在政治上的分道扬镳。)
当时任汉口市长的吴国桢为了不让共产党人误以为自己贪污,就在吴家叫了一桌十六元的普通宴席。周恩来回请时叫的则是汉口最好的酒席。也是毕业于南开、当时做外交部秘书的段观海问:“恩来,你这酒席是汉口最好的,我知道它是三十六元一桌。加上这样好的花雕,今夜你破费约在五十元,那么你的薪金是多少呢? ”周简单地说:“五块钱。”大家都很吃惊:“那么,你怎么付得起这顿昂贵的饭钱呢? ”周笑着说:“这顿饭钱由组织出,是组织允许我可以用这笔钱请你们的。 ”段观海因为正坐在周恩来身旁,看到他穿的是缎子狐皮袍:“难道也是组织供给你的?”周回答“是的”后解释道:“你们知道,我们是共产党人,我们共享一切,我什么也不占有,组织提供我所需要的一切。”坐在旁边的段观海再也忍不住了,他哈哈大笑:“这样我也可以做共产党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