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夫卡的创作观
卡夫卡的创作观
文学之于卡夫卡就是生命,写作则构成他人生的全部。“我的全部本质都是建立在文学上的,一直到30岁我都始终如一地坚持着这个方向;如果哪一天我要离开这个方向,就等于我不再活着了。”“我与写作的关系和我与人的关系是不可改变的,它们建立在我的本质中,而不是暂时状况。”不仅如此,卡夫卡还认为:“写作是我根本的、好的本质。如果我身上有什么值得称道的东西,那便是它了。”从中可见,在卡夫卡看来,文学、写作的地位与生命等同,没有文学和写作就没有了自己。卡夫卡以创作来达到对生命的实现和完成,从而在这个世界上留下自己的痕迹,避免坠入“地狱”的深渊。
那么,做一个作家、进行文学创作,对卡夫卡来说,究竟有着怎样非同寻常的意义与价值呢?在致挚友马克斯•布罗德的信中,卡夫卡对作家的定义与作用有着自己独特的看法。卡夫卡说:“作家,一个这样的作家的定义及其作用(如果有那么一种作用的话)的解释是:他是人类的替罪羊,他允许人享受罪愆而不负罪,几乎不负罪。”在这里,卡夫卡认为,作家就是“人类的替罪羊”,世人犯下的所有罪孽都由他来承担;作家就是耶稣基督,他把自己的肉身献给十字架,以自己的受难和牺牲来救赎世人罪恶的灵魂。作家是伟大的、崇高的,他站在高山之巅,俯瞰人世,以自己单薄的身躯,承受生活中一切的罪、一切的恶,承受生活中一切不能承受之重。他从“拿撒勒”走到“罗马城”,唯一的目的就是拯救充斥罪恶的人世、解放充满罪孽的灵魂。
对作家卡夫卡来说,最直接、最有效、最根本的拯救手段和途径就是写作。“每个人都以自己的方式离开地狱,我是通过写作。所以在不得已时,亦只能通过写作,而不是通过安静和睡眠以求留在人间。”以写作的方式离开“地狱”,以写作的方式留在“人间”。文学创作对卡夫卡来说,是解放人的一种方式,是对人类存在的一种思考方式,也是证明人类存在于世界的根本途径与方法。或许,这正如表现主义美学家克罗齐所说的:艺术是一个解放者。卡夫卡写作的目的,就是为了让人成其为人。
无论是西方的宗教还是东方的宗教,都认为罪恶的灵魂在死后是要进去地狱的。为了离开地狱,留在人间,卡夫卡以耶稣上十字架的方式来写作。卡夫卡说:“我经常想,我最理想的生活方式是带着纸笔和一盏灯待在一个宽敞的、闭门杜户的地窖最里面的一间里,饭由人送来,放在离我这间最远的地窖的第一道门后。穿着睡衣,穿过地窖所有的房间去取饭,将是我唯一的散步。然后我又回到我的桌边,深思着细嚼慢咽,紧接着马上又开始写作。”这是一幅怎样的图景呢?这就是典型的中世纪修道士的苦修生活。卡夫卡用写作这根“荆棘”,不断地抽打自己的肉体,在血淋淋的身与心的受难中,祈求得到精神的救赎和灵魂的解放。
捷克作家米兰•昆德拉在研究卡夫卡时谈到,小说是“关于存在的诗意思考”,小说家“是存在的探究者”,而卡夫卡的小说则“抓住了一种存在的可能性(人以及他的世界的可能性),从而让我们看到我们是什么,我们可能做出什么来”。关于此,卡夫卡也曾说过:“文学创作向来都只是对真理的一次探索。”大大工业发展了三百年之后,“物”的猖獗和工具理性的猖獗使人类失去了原有的“诗意栖居”的家园。人类,以及所有单个的生命,如何继续生活在这个星球上?像流刑营中的军官,心甘情愿为“一台独特的机器”殉葬?像约瑟夫•K,在身心极度疲惫时无奈地接受被处死的刑罚?还是像K,历尽打击与挫折,仍要以强韧的行为证明自己生命的存在?卡夫卡的小说“不是作者的忏悔,而是对于陷入尘世陷阱的人生的探索”,是对人之历史、人之现世存在的叩问,是个体在时间长河中对“人类自我存在焦虑”的一种表达。小说这一文学艺术成为探索人类生存的重要方式,是人类心灵得到解救的重要方式。
纵观卡夫卡的一生,我们认为,卡夫卡是在极强烈的罪感的驱使下来写作的。他写出自己心中和人世间各种各样的罪,但描绘各种各样的罪并不是他文学创作的终极目的。在卡夫卡看来,“作家的任务是把孤立的的非永生的东西导入无限的生活,把偶然导入规律。他要完成的是预言式任务”。卡夫卡是怀着一种使命与责任进行创作的。创作是为了揭露世界的荒诞与不合理,是为了把存在的荒谬展现在众人眼前,从而让人们认识它,进而战胜它。创作是为了拯救,是为了达到对尘世、对人、对人的灵魂的救赎。换句话说,在卡夫卡那里,文学创作是为了实现对尘世、对死亡、对有限的超越。卡夫卡的人生与文学实践就是在这样的理念烛照下展开并得以完成的。
文学之于卡夫卡就是生命,写作则构成他人生的全部。“我的全部本质都是建立在文学上的,一直到30岁我都始终如一地坚持着这个方向;如果哪一天我要离开这个方向,就等于我不再活着了。”“我与写作的关系和我与人的关系是不可改变的,它们建立在我的本质中,而不是暂时状况。”不仅如此,卡夫卡还认为:“写作是我根本的、好的本质。如果我身上有什么值得称道的东西,那便是它了。”从中可见,在卡夫卡看来,文学、写作的地位与生命等同,没有文学和写作就没有了自己。卡夫卡以创作来达到对生命的实现和完成,从而在这个世界上留下自己的痕迹,避免坠入“地狱”的深渊。
那么,做一个作家、进行文学创作,对卡夫卡来说,究竟有着怎样非同寻常的意义与价值呢?在致挚友马克斯•布罗德的信中,卡夫卡对作家的定义与作用有着自己独特的看法。卡夫卡说:“作家,一个这样的作家的定义及其作用(如果有那么一种作用的话)的解释是:他是人类的替罪羊,他允许人享受罪愆而不负罪,几乎不负罪。”在这里,卡夫卡认为,作家就是“人类的替罪羊”,世人犯下的所有罪孽都由他来承担;作家就是耶稣基督,他把自己的肉身献给十字架,以自己的受难和牺牲来救赎世人罪恶的灵魂。作家是伟大的、崇高的,他站在高山之巅,俯瞰人世,以自己单薄的身躯,承受生活中一切的罪、一切的恶,承受生活中一切不能承受之重。他从“拿撒勒”走到“罗马城”,唯一的目的就是拯救充斥罪恶的人世、解放充满罪孽的灵魂。
对作家卡夫卡来说,最直接、最有效、最根本的拯救手段和途径就是写作。“每个人都以自己的方式离开地狱,我是通过写作。所以在不得已时,亦只能通过写作,而不是通过安静和睡眠以求留在人间。”以写作的方式离开“地狱”,以写作的方式留在“人间”。文学创作对卡夫卡来说,是解放人的一种方式,是对人类存在的一种思考方式,也是证明人类存在于世界的根本途径与方法。或许,这正如表现主义美学家克罗齐所说的:艺术是一个解放者。卡夫卡写作的目的,就是为了让人成其为人。
无论是西方的宗教还是东方的宗教,都认为罪恶的灵魂在死后是要进去地狱的。为了离开地狱,留在人间,卡夫卡以耶稣上十字架的方式来写作。卡夫卡说:“我经常想,我最理想的生活方式是带着纸笔和一盏灯待在一个宽敞的、闭门杜户的地窖最里面的一间里,饭由人送来,放在离我这间最远的地窖的第一道门后。穿着睡衣,穿过地窖所有的房间去取饭,将是我唯一的散步。然后我又回到我的桌边,深思着细嚼慢咽,紧接着马上又开始写作。”这是一幅怎样的图景呢?这就是典型的中世纪修道士的苦修生活。卡夫卡用写作这根“荆棘”,不断地抽打自己的肉体,在血淋淋的身与心的受难中,祈求得到精神的救赎和灵魂的解放。
捷克作家米兰•昆德拉在研究卡夫卡时谈到,小说是“关于存在的诗意思考”,小说家“是存在的探究者”,而卡夫卡的小说则“抓住了一种存在的可能性(人以及他的世界的可能性),从而让我们看到我们是什么,我们可能做出什么来”。关于此,卡夫卡也曾说过:“文学创作向来都只是对真理的一次探索。”大大工业发展了三百年之后,“物”的猖獗和工具理性的猖獗使人类失去了原有的“诗意栖居”的家园。人类,以及所有单个的生命,如何继续生活在这个星球上?像流刑营中的军官,心甘情愿为“一台独特的机器”殉葬?像约瑟夫•K,在身心极度疲惫时无奈地接受被处死的刑罚?还是像K,历尽打击与挫折,仍要以强韧的行为证明自己生命的存在?卡夫卡的小说“不是作者的忏悔,而是对于陷入尘世陷阱的人生的探索”,是对人之历史、人之现世存在的叩问,是个体在时间长河中对“人类自我存在焦虑”的一种表达。小说这一文学艺术成为探索人类生存的重要方式,是人类心灵得到解救的重要方式。
纵观卡夫卡的一生,我们认为,卡夫卡是在极强烈的罪感的驱使下来写作的。他写出自己心中和人世间各种各样的罪,但描绘各种各样的罪并不是他文学创作的终极目的。在卡夫卡看来,“作家的任务是把孤立的的非永生的东西导入无限的生活,把偶然导入规律。他要完成的是预言式任务”。卡夫卡是怀着一种使命与责任进行创作的。创作是为了揭露世界的荒诞与不合理,是为了把存在的荒谬展现在众人眼前,从而让人们认识它,进而战胜它。创作是为了拯救,是为了达到对尘世、对人、对人的灵魂的救赎。换句话说,在卡夫卡那里,文学创作是为了实现对尘世、对死亡、对有限的超越。卡夫卡的人生与文学实践就是在这样的理念烛照下展开并得以完成的。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