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私人订制
说电影之前先说美食吧,毕竟民以食为天。中午吃得太罪恶,晚上本着少吃的原则,当然肯定是也没少吃。去了西湖印象,第一次去。我只能说就江浙菜来说,西湖印象和上海城相比,是中间隔着七八个钱塘人家的差距。也很好吃,但怎么吃都不是江浙沪,是千日贺,真不愧是一家的。
当然,这纯属个人口味。
其实万事万物不过都如此,我们有着自己的评价标准。关于电影如是,可我们却无法说两个电影的比较中间隔着几个另一部电影。
等了好久终于等来了《私人订制》,《温故1942》惨淡的票房过后,总是赚的盆满钵满的冯导终于急了。豪言“《私人订制》笑抽你们”。这一等,我想冯导的臣妾们等的一定很苦。
可但凡等得久的东西,得到了就不能是你所想的样子了。明白这个道理,是不是大家就能对这片儿宽容点儿了呢。
事实是此片一上映,骂声一片。我比较有印象的两条就是“这片最良心莫过于没做成3D的”和“成全自己,恶心别人”。当然也有人调侃,这部片子让大家骂得都觉得必须要去看看了O(∩_∩)O
至于下午才看完的我,实在的说,如果你30元以内买的电影票,白得的更好。那么看吧,因为这个价格你买不了吃亏也上不了什么当。六个生煎包还18,这电影怎么也值十个生煎吧。
在豆瓣电影打分,5颗星我给了3颗,一颗是给这些年来冯氏电影带给我们的点点滴滴,一颗是给葛大爷还有丹丹姨的,一颗给这部电影能让我好好来个大矫情。如果你抱着绝望的态度去做一件事儿,那么期间你或许偶尔还能看到希望。
如果看到这里你是为了想知道私人订制值不值得看,我想我说的挺明白的了。如果是想知道剧透,冯氏喜剧里最经典的那词儿“打死我也不说”。说真的一顿饱餐后我也真没记住啥了,内个,大概王铮亮那首歌和他本人能火一把吧。
接下来都是我的闲扯和矫情,开始喽。何为业界良心,就是我都告诉你这是一坑,您别跳,可您非要跳我有什么办法。您非要接着看,我也没招。
沈阳上学时,曾一口气看过冯导的那本《我把青春献给你》,现在能让我一口气看下去的估计只有兑奖号码了。我曾摘抄过书里的一段话是“记忆就好像是一块被虫子啄了许多洞的木头,上面补了许多的腻子,还罩了很多遍油漆。日久天长,究竟哪些是木头哪些是腻子哪些是油漆,我已经很难把他们认清了。甚至还会出现这样一种情况,我认为记忆中有价值的部分其实是早年就补上去的腻子,而被我忽略的部分却有可能是原来的木头。”
我抄完了自己还矫情了句,记忆为何那么美,因为它只属于你自己,可能很多美都是你加工编造的,或许它们从未发生。迈呀,就算是矫情,也觉得以前矫情的比现在好。
所以,我们不是几年前的我们,也不能拿以前的冯氏电影来要求《私人订制》。当时你觉得好除了它们确实不错外,再就是因为那时候你看过的电影很少。所有事儿都是这样,星爷的《西游降魔篇》上映的时候,大家会说大话之后再无西游。其实在《甲方乙方》《不见不散》《没完没了》三部曲之后,或许就没有你想要的冯氏幽默了。
《没完没了》最后韩冬的台词“姐,好日子还是来了”。这部电影后千字头的年份由1变2,中国电影的好日子好像真的来了。现在我们通过许多方式可以接触更多更新的电影,这让我们变得挑剔也无可厚非。你只有在不饿的状态下,直接地说你根本就不是为了填饱肚子的时候。才能评价到一个餐馆的餐饮品质,继而说到装潢服务,甚至洗手间这样有的没的细节。对于电影也如此,现在我们看一部电影,好像就是抱着挑刺儿的态度去的。
这也许不公平,但谁叫观众是上帝,是衣食父母。成全了好几亿票房,还不让发几句牢骚?我想那么聪明的冯导更明白这个道理,累死累活拍了个《1942》又怎样了呢,管它跪着站着把钱挣了才是硬道理。所以不管这片儿是被人捧上天还是摔在地,都不会耽误接下来滚滚而来的票房。
说两句葛爷吧,不说演技啥了,一部电影有他瞎不到哪儿去。就是瞎了那也是种境界(*^__^*) 葛大爷的电影陪我从小学中学大学直到工作,可他肿么还是最初的那个样子呢。当初和他配戏的女演员都演孩纸她姥姥了,可他还和菇凉们谈情说爱呢。想起《甲方乙方》他演的姚远说过那句“我从一生出来就显得比别的孩子老”。
本来还想说某女演员,曾把小清新电影演的过好几亿。丹丹姨的演技高不高姑且不谈,但对于片里其他的女演员那就是秒杀。其实想说有的演员除了运气其他的真没啥,有些电影是角色的成功,是角色成就了演员,是无论谁演都不会太差。一手好牌打赢了应该,牌不好打赢了才值得骄傲。可转念一想,有运气这点就太够了。别说在演艺圈混,就是在这世间有这点几乎就能人生圆满了。
妞儿呀,珍惜吧。
扯点儿更远的。
冯导的上一部我在影院看过的是《非2》,结果演到舒淇抱着葛大爷在沙发哭那段,我默默大哭。不是像个SB是根本就是个SB。闺蜜在旁边吓了一跳,根本没搭理我,她也许没想到我会如此失控,但她知道《非1》的时候她的位置坐了谁。你们看电影有固定位置吗?
西游上的时候,她让我去看,说我的脑子很像段小姐。年初三和朋友坐在影院里,没被剧情搞笑倒被自己弄乐了。也不知道人生到底是有趣还是讽刺,因为这一次你想到的却是另一个人。
我常常感谢光影,因为他们不仅仅给我们讲了个故事,给了我们两个小时的放松时光。它带给我们的更多的是美好回忆,管它们到底是腻子还是回忆本身呢,贵在够美!
但是,我不是梁笑笑,他和秦奋一样好,但我们还是没在一起。套用秦奋的话“我是找感情的,他是找婚姻的!我们俩就走岔道了!”我也不是段小姐,伟大得可以牺牲自己成就一代高僧,完成那个人的理想。在临死之前才能等到那句“爱你一万年”,自己说了句“一万年太久了,我要你爱我,现在”。这样的桥段在故事里就忍了,要是在现实,花花擦擦,瞎扯啥呢,都死了说这些有个毛线用呀。
但我和她们一样幸运的是,被人完整地爱过也尽全力去爱过别人。或许我更幸运,因为我的电影还在继续。
看《甲方乙方》落下的毛病,每个年终岁尾都会想到影片的最后一句话,这话等着最后说哈。说完这话镜头就切到大红灯笼,歌声想起“经历的不会都记起,过去的不会都忘记,有些往事有些回忆,成熟了我也就陶冶了你……”刘蓓掀起红盖头和葛爷吃了大苹果,小苹果,以及葛爷把樱桃一拨,直接亲了刘蓓。字幕升起,电影也可以这么拍。
尤!其!是!是!结!尾!
所以不要再说什么《私人订制》是《甲方乙方》2了,它是够二。可没什么能和最好的那部比,任何的比较都会脏了那过去。
《甲方乙方》最后那话是,1997年过去了,我很怀念它。
2013也进入个位数倒计时,和每个逝去的年份一样,我也会很怀念它。
当然,这纯属个人口味。
其实万事万物不过都如此,我们有着自己的评价标准。关于电影如是,可我们却无法说两个电影的比较中间隔着几个另一部电影。
等了好久终于等来了《私人订制》,《温故1942》惨淡的票房过后,总是赚的盆满钵满的冯导终于急了。豪言“《私人订制》笑抽你们”。这一等,我想冯导的臣妾们等的一定很苦。
可但凡等得久的东西,得到了就不能是你所想的样子了。明白这个道理,是不是大家就能对这片儿宽容点儿了呢。
事实是此片一上映,骂声一片。我比较有印象的两条就是“这片最良心莫过于没做成3D的”和“成全自己,恶心别人”。当然也有人调侃,这部片子让大家骂得都觉得必须要去看看了O(∩_∩)O
至于下午才看完的我,实在的说,如果你30元以内买的电影票,白得的更好。那么看吧,因为这个价格你买不了吃亏也上不了什么当。六个生煎包还18,这电影怎么也值十个生煎吧。
在豆瓣电影打分,5颗星我给了3颗,一颗是给这些年来冯氏电影带给我们的点点滴滴,一颗是给葛大爷还有丹丹姨的,一颗给这部电影能让我好好来个大矫情。如果你抱着绝望的态度去做一件事儿,那么期间你或许偶尔还能看到希望。
如果看到这里你是为了想知道私人订制值不值得看,我想我说的挺明白的了。如果是想知道剧透,冯氏喜剧里最经典的那词儿“打死我也不说”。说真的一顿饱餐后我也真没记住啥了,内个,大概王铮亮那首歌和他本人能火一把吧。
接下来都是我的闲扯和矫情,开始喽。何为业界良心,就是我都告诉你这是一坑,您别跳,可您非要跳我有什么办法。您非要接着看,我也没招。
沈阳上学时,曾一口气看过冯导的那本《我把青春献给你》,现在能让我一口气看下去的估计只有兑奖号码了。我曾摘抄过书里的一段话是“记忆就好像是一块被虫子啄了许多洞的木头,上面补了许多的腻子,还罩了很多遍油漆。日久天长,究竟哪些是木头哪些是腻子哪些是油漆,我已经很难把他们认清了。甚至还会出现这样一种情况,我认为记忆中有价值的部分其实是早年就补上去的腻子,而被我忽略的部分却有可能是原来的木头。”
我抄完了自己还矫情了句,记忆为何那么美,因为它只属于你自己,可能很多美都是你加工编造的,或许它们从未发生。迈呀,就算是矫情,也觉得以前矫情的比现在好。
所以,我们不是几年前的我们,也不能拿以前的冯氏电影来要求《私人订制》。当时你觉得好除了它们确实不错外,再就是因为那时候你看过的电影很少。所有事儿都是这样,星爷的《西游降魔篇》上映的时候,大家会说大话之后再无西游。其实在《甲方乙方》《不见不散》《没完没了》三部曲之后,或许就没有你想要的冯氏幽默了。
《没完没了》最后韩冬的台词“姐,好日子还是来了”。这部电影后千字头的年份由1变2,中国电影的好日子好像真的来了。现在我们通过许多方式可以接触更多更新的电影,这让我们变得挑剔也无可厚非。你只有在不饿的状态下,直接地说你根本就不是为了填饱肚子的时候。才能评价到一个餐馆的餐饮品质,继而说到装潢服务,甚至洗手间这样有的没的细节。对于电影也如此,现在我们看一部电影,好像就是抱着挑刺儿的态度去的。
这也许不公平,但谁叫观众是上帝,是衣食父母。成全了好几亿票房,还不让发几句牢骚?我想那么聪明的冯导更明白这个道理,累死累活拍了个《1942》又怎样了呢,管它跪着站着把钱挣了才是硬道理。所以不管这片儿是被人捧上天还是摔在地,都不会耽误接下来滚滚而来的票房。
说两句葛爷吧,不说演技啥了,一部电影有他瞎不到哪儿去。就是瞎了那也是种境界(*^__^*) 葛大爷的电影陪我从小学中学大学直到工作,可他肿么还是最初的那个样子呢。当初和他配戏的女演员都演孩纸她姥姥了,可他还和菇凉们谈情说爱呢。想起《甲方乙方》他演的姚远说过那句“我从一生出来就显得比别的孩子老”。
本来还想说某女演员,曾把小清新电影演的过好几亿。丹丹姨的演技高不高姑且不谈,但对于片里其他的女演员那就是秒杀。其实想说有的演员除了运气其他的真没啥,有些电影是角色的成功,是角色成就了演员,是无论谁演都不会太差。一手好牌打赢了应该,牌不好打赢了才值得骄傲。可转念一想,有运气这点就太够了。别说在演艺圈混,就是在这世间有这点几乎就能人生圆满了。
妞儿呀,珍惜吧。
扯点儿更远的。
冯导的上一部我在影院看过的是《非2》,结果演到舒淇抱着葛大爷在沙发哭那段,我默默大哭。不是像个SB是根本就是个SB。闺蜜在旁边吓了一跳,根本没搭理我,她也许没想到我会如此失控,但她知道《非1》的时候她的位置坐了谁。你们看电影有固定位置吗?
西游上的时候,她让我去看,说我的脑子很像段小姐。年初三和朋友坐在影院里,没被剧情搞笑倒被自己弄乐了。也不知道人生到底是有趣还是讽刺,因为这一次你想到的却是另一个人。
我常常感谢光影,因为他们不仅仅给我们讲了个故事,给了我们两个小时的放松时光。它带给我们的更多的是美好回忆,管它们到底是腻子还是回忆本身呢,贵在够美!
但是,我不是梁笑笑,他和秦奋一样好,但我们还是没在一起。套用秦奋的话“我是找感情的,他是找婚姻的!我们俩就走岔道了!”我也不是段小姐,伟大得可以牺牲自己成就一代高僧,完成那个人的理想。在临死之前才能等到那句“爱你一万年”,自己说了句“一万年太久了,我要你爱我,现在”。这样的桥段在故事里就忍了,要是在现实,花花擦擦,瞎扯啥呢,都死了说这些有个毛线用呀。
但我和她们一样幸运的是,被人完整地爱过也尽全力去爱过别人。或许我更幸运,因为我的电影还在继续。
看《甲方乙方》落下的毛病,每个年终岁尾都会想到影片的最后一句话,这话等着最后说哈。说完这话镜头就切到大红灯笼,歌声想起“经历的不会都记起,过去的不会都忘记,有些往事有些回忆,成熟了我也就陶冶了你……”刘蓓掀起红盖头和葛爷吃了大苹果,小苹果,以及葛爷把樱桃一拨,直接亲了刘蓓。字幕升起,电影也可以这么拍。
尤!其!是!是!结!尾!
所以不要再说什么《私人订制》是《甲方乙方》2了,它是够二。可没什么能和最好的那部比,任何的比较都会脏了那过去。
《甲方乙方》最后那话是,1997年过去了,我很怀念它。
2013也进入个位数倒计时,和每个逝去的年份一样,我也会很怀念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