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辩证法
近日课上,讲起这个话题,略谈自己对辩证法的理解。
我所理解的辩证法虽有层次之别的,但不做高下的判评;但我求取的自然是往后的境界。
辩证法的第一层次是对黑格尔《小逻辑》的简单阐释,比如质量互变、对立统一、否定之否定。当黑格尔在他的著作中讲这样的辩证法的时候,还是充满生命力的;我们的反感来至于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的解读。按照我的理解,这个层次的辩证法让人炫目的词眼是黑格尔的“扬弃”,这个让我在年轻时候雀跃不已的词汇,我现在明白其实只是我经久的“既....又...”的贪心思维罢了。更让人反感的不是恩格斯,而是现当代意识形态将本来还有几丝生命力的这种辩证法转化成中国的思维——凡事均有两面性,重点论,两手抓,等等。其实,在东方思维中,莫如选取“适度”这个词语,约略能匹敌“扬弃”。等到我明白自己的性情,等到我懂得克尔凯郭尔的《或此或彼》,等到我憧憬着那“致命的一跃”;又或者当我经历了太多的否定,而肯定依旧“更隔蓬山一万重”的时候,这个层次的辩证法我再没有拾起过。
辩证法的第二个层次曾经主宰了我的思维八年,那是我最初对芝诺悖论的理解,那起源于我对恩格斯解决“阿基里斯追龟”的嘲讽,“所谓运动,即同一事物在同一时刻既在一个点又不在一个点”,这个注解不仅落于莱布尼茨关于连续性和不可分点思维的下乘,甚至真的沦为智者学派的诡辩了。芝诺当然明白现实中的阿基里斯不可能追不上乌龟,所谓哲学,我们求的是思维的逻辑——从逻辑的角度,芝诺是没有错的。在这里辩证法表现为有限性的思维面对无限性的事物的时候一定会陷入悖论,因此辩证法是有限性面对无限性的一种必然状况。后来我明白了,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里走得是芝诺的路数,他告诉你如果理性越界跨入超验的领域,结果必定是逻辑上的二律背反,也即悖论。问题不在悖论,而在于人的本性总是忘掉自己的有限性而去追寻无限性(这里我且不提亚里士多德最初对无限和不朽的混淆导致了后世哲学的无望结局),所以生活始终以辩证法的荒谬嘲讽着我们微不足道的人生。东方呢?面对这样的悖论,老庄得心应手,消弭差别破除对待,对老庄而言简单的招数而已。若做不到老庄的境界,东坡总是易接近的,请看《前赤壁赋》:“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诚哉斯言,何必钦羡无限,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吾与子共适。概言之,有限性的思维面对无限的世界,为之奈何?只二字——知止。
辩证法的第三个层次我认为有两个分流。一是黑格尔和马克思的过程辩证法,冷酷的逻辑——一切都只是一个过程,一切均属于历史,一切终归会烟消云散,所谓不朽只是传说,所谓持存均属自欺。黑格尔离世约二十年,波德莱尔忧郁地淡然一句“已经过去了”让我唏嘘不已。我知道这才是黑格尔、马克思辩证法的精髓;但是我此前说过我找寻许久,最终找到能消融它带来的寒意的方法是赋情于我有限的人生。另一个分流是赫拉克利特和尼采,当赫拉克利特讲无物常驻、一切皆流的时候,当尼采为狄奥尼索斯正名的时候,就否定不变的角度,他们近于黑格尔和马克思的辩证法;不同之处在于,他们看到的是偶然性涌现的世界,是无尽的新事物的生成,在这样的视角下,是精神的狂欢,想起兰波的诗句”往昔,假如我记得不错,我的生活是一个盛宴,那里,所有心灵都敞开着,各种都在畅流。”
辩证法的第四个层次,我认为是本雅明和海德格尔。关于这个我已说了太多,简单几句吧。本雅明,我当然重提那一句“正像我一样,我一看见你,就跟着你从我来的地方回去了。”关于海德格尔,我不想提所谓本真的时间如何是过去、现在和未来三个维度的交融,只想提醒一下,当他终结西方的形而上学的时候,连带传统哲学意义上的辩证法也全然终结了,尽管在《关于人道主义的书信》里他对马克思的辩证思想保持了应有的敬意。如果我们需要的是与柏拉图西方形而上学开端不同的“另一个开端”,海德格尔说:“(对另一开端)与第一开端(的争辩)绝不可能具有这样一种意思,即要证明主导问题迄今为止的历史、因而亦即‘形而上学’是一种错误。”所谓的回归,不是结束某种错误,也不是回到起点重新选择新的方向——也许哈贝马斯对现代性的重写还怀揣着这样的梦想——此前我也以为可以如此。但不是这样,返回是为了让过去真正完成,简单说,正如一个球面,距离最远的两个点是挨得最近的两个点,不过你不要简单以为那只是视角转换的问题。还是海德格尔说的好,“另一个开端并不是第一个开端的反方向,倒不如说,作为另一个,它处于‘反’之外,处于直接的可比较性之外。”所以,回归恰好是对最初的疏远,是取得最遥远的位置;这种疏远是如此广漠,因此才是一种亲近。本雅明才不要这样的唠叨,他只说一个词语:“星丛”。
聊记这个简单的哲学课,也许是为了将来记得自己做过普通的老师。
我所理解的辩证法虽有层次之别的,但不做高下的判评;但我求取的自然是往后的境界。
辩证法的第一层次是对黑格尔《小逻辑》的简单阐释,比如质量互变、对立统一、否定之否定。当黑格尔在他的著作中讲这样的辩证法的时候,还是充满生命力的;我们的反感来至于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的解读。按照我的理解,这个层次的辩证法让人炫目的词眼是黑格尔的“扬弃”,这个让我在年轻时候雀跃不已的词汇,我现在明白其实只是我经久的“既....又...”的贪心思维罢了。更让人反感的不是恩格斯,而是现当代意识形态将本来还有几丝生命力的这种辩证法转化成中国的思维——凡事均有两面性,重点论,两手抓,等等。其实,在东方思维中,莫如选取“适度”这个词语,约略能匹敌“扬弃”。等到我明白自己的性情,等到我懂得克尔凯郭尔的《或此或彼》,等到我憧憬着那“致命的一跃”;又或者当我经历了太多的否定,而肯定依旧“更隔蓬山一万重”的时候,这个层次的辩证法我再没有拾起过。
辩证法的第二个层次曾经主宰了我的思维八年,那是我最初对芝诺悖论的理解,那起源于我对恩格斯解决“阿基里斯追龟”的嘲讽,“所谓运动,即同一事物在同一时刻既在一个点又不在一个点”,这个注解不仅落于莱布尼茨关于连续性和不可分点思维的下乘,甚至真的沦为智者学派的诡辩了。芝诺当然明白现实中的阿基里斯不可能追不上乌龟,所谓哲学,我们求的是思维的逻辑——从逻辑的角度,芝诺是没有错的。在这里辩证法表现为有限性的思维面对无限性的事物的时候一定会陷入悖论,因此辩证法是有限性面对无限性的一种必然状况。后来我明白了,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里走得是芝诺的路数,他告诉你如果理性越界跨入超验的领域,结果必定是逻辑上的二律背反,也即悖论。问题不在悖论,而在于人的本性总是忘掉自己的有限性而去追寻无限性(这里我且不提亚里士多德最初对无限和不朽的混淆导致了后世哲学的无望结局),所以生活始终以辩证法的荒谬嘲讽着我们微不足道的人生。东方呢?面对这样的悖论,老庄得心应手,消弭差别破除对待,对老庄而言简单的招数而已。若做不到老庄的境界,东坡总是易接近的,请看《前赤壁赋》:“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诚哉斯言,何必钦羡无限,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吾与子共适。概言之,有限性的思维面对无限的世界,为之奈何?只二字——知止。
辩证法的第三个层次我认为有两个分流。一是黑格尔和马克思的过程辩证法,冷酷的逻辑——一切都只是一个过程,一切均属于历史,一切终归会烟消云散,所谓不朽只是传说,所谓持存均属自欺。黑格尔离世约二十年,波德莱尔忧郁地淡然一句“已经过去了”让我唏嘘不已。我知道这才是黑格尔、马克思辩证法的精髓;但是我此前说过我找寻许久,最终找到能消融它带来的寒意的方法是赋情于我有限的人生。另一个分流是赫拉克利特和尼采,当赫拉克利特讲无物常驻、一切皆流的时候,当尼采为狄奥尼索斯正名的时候,就否定不变的角度,他们近于黑格尔和马克思的辩证法;不同之处在于,他们看到的是偶然性涌现的世界,是无尽的新事物的生成,在这样的视角下,是精神的狂欢,想起兰波的诗句”往昔,假如我记得不错,我的生活是一个盛宴,那里,所有心灵都敞开着,各种都在畅流。”
辩证法的第四个层次,我认为是本雅明和海德格尔。关于这个我已说了太多,简单几句吧。本雅明,我当然重提那一句“正像我一样,我一看见你,就跟着你从我来的地方回去了。”关于海德格尔,我不想提所谓本真的时间如何是过去、现在和未来三个维度的交融,只想提醒一下,当他终结西方的形而上学的时候,连带传统哲学意义上的辩证法也全然终结了,尽管在《关于人道主义的书信》里他对马克思的辩证思想保持了应有的敬意。如果我们需要的是与柏拉图西方形而上学开端不同的“另一个开端”,海德格尔说:“(对另一开端)与第一开端(的争辩)绝不可能具有这样一种意思,即要证明主导问题迄今为止的历史、因而亦即‘形而上学’是一种错误。”所谓的回归,不是结束某种错误,也不是回到起点重新选择新的方向——也许哈贝马斯对现代性的重写还怀揣着这样的梦想——此前我也以为可以如此。但不是这样,返回是为了让过去真正完成,简单说,正如一个球面,距离最远的两个点是挨得最近的两个点,不过你不要简单以为那只是视角转换的问题。还是海德格尔说的好,“另一个开端并不是第一个开端的反方向,倒不如说,作为另一个,它处于‘反’之外,处于直接的可比较性之外。”所以,回归恰好是对最初的疏远,是取得最遥远的位置;这种疏远是如此广漠,因此才是一种亲近。本雅明才不要这样的唠叨,他只说一个词语:“星丛”。
聊记这个简单的哲学课,也许是为了将来记得自己做过普通的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