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脑波看睡眠的四个阶段
导读:人的一生大约有1/3是时间是在睡眠中度过的。睡眠是大脑和身体休息、休整和恢复的过程,睡眠的质量可能会直接影响到人们的日常工作和学习。从脑波了解睡眠,更科学地了解睡眠的各个阶段,有效地提高睡眠质量,为我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提供保障。
睡眠是一种意识的改变。我们睡着的时候是无意识的。睡眠以我们的电生理活动——我们脑波的活动为特征。睡眠是一种意识水平,我们可以用EEG测量脑电波的能量来把睡眠与其他意识水平区别开来。当我们清醒且思维活跃的时候,大脑发出频率13到30赫兹之间的β波。当我们清醒且放松的时候,大脑发出频率在8到12赫兹之间的α波。
从清醒水平到活跃状态,以大脑的活动水平为特征。卡尔森用一个次级阶段区别了四种不同的睡眠状态。
第一阶段:当一个人开始合上眼睛放松的时候,她就开始进入睡眠模式。她的脑波是α波。进入第一阶段后期,脑波变得不那么规律,振幅变大,这时脑波变成了3.5到7.5赫兹之间的θ波。卡尔森把这一阶段成为清醒和睡眠的过渡期,大约持续10分钟。
你可能会问:为什么高振幅的波是低赫兹的呢?那时因为赫兹是一个频率单位。振幅是说明波的高度。如果波很高,就要花更长的时间到达波峰或者波谷,因此频率相对地。
第二阶段:这个阶段的脑波很不规则,会出现叫K-复合波的低幅EEG波。也会出现少数的梭形波,频率在12到14赫兹之间。这个阶段我们完全睡着了,但我们可能认为自己还没有真正地睡着。有没有试过这种情况,你经常在看电视时睡着,每次你家人叫醒你时,你都说你在打呼噜,可是你总是告诉她你并没睡着,很可能你打呼噜的时候还醒着。
第三阶段:这一阶段我们发出高幅波(3.5赫兹)、δ活动的EEG信号。睡眠时间是一个半小时。
第四阶段:这一阶段出现更多的θ波干扰了正常的δ波。我们的眼睛开始快速地来回动,称作快速眼动(REM)。这一阶段的睡眠以β波的活动为特征。这时候大脑还处于活跃状态,而我们仍然还睡着。REM阶段我们会做梦。当进入REM睡眠,大约一个半小时后,进入到完全睡眠阶段,整个晚上接下来的时间,睡眠会在REM阶段和非REM阶段间交替。
我们为什么要睡觉?我不太清楚别人为什么要睡觉,但是我睡觉通常是因为我累了。基本上,研究人员也不太知道原因,但一般认为睡眠有复原的作用。对缺乏睡眠或者剥夺睡眠对人的影响进行研究后发现,睡眠是要恢复我们的身体在清醒时候失掉或者受损的“元气”。
-------------------------------------------------------------
新浪微博是@博曼心理
微信号:bomanxinli
欢迎关注。
文章出自:身边的心理学
睡眠是一种意识的改变。我们睡着的时候是无意识的。睡眠以我们的电生理活动——我们脑波的活动为特征。睡眠是一种意识水平,我们可以用EEG测量脑电波的能量来把睡眠与其他意识水平区别开来。当我们清醒且思维活跃的时候,大脑发出频率13到30赫兹之间的β波。当我们清醒且放松的时候,大脑发出频率在8到12赫兹之间的α波。
从清醒水平到活跃状态,以大脑的活动水平为特征。卡尔森用一个次级阶段区别了四种不同的睡眠状态。
第一阶段:当一个人开始合上眼睛放松的时候,她就开始进入睡眠模式。她的脑波是α波。进入第一阶段后期,脑波变得不那么规律,振幅变大,这时脑波变成了3.5到7.5赫兹之间的θ波。卡尔森把这一阶段成为清醒和睡眠的过渡期,大约持续10分钟。
你可能会问:为什么高振幅的波是低赫兹的呢?那时因为赫兹是一个频率单位。振幅是说明波的高度。如果波很高,就要花更长的时间到达波峰或者波谷,因此频率相对地。
第二阶段:这个阶段的脑波很不规则,会出现叫K-复合波的低幅EEG波。也会出现少数的梭形波,频率在12到14赫兹之间。这个阶段我们完全睡着了,但我们可能认为自己还没有真正地睡着。有没有试过这种情况,你经常在看电视时睡着,每次你家人叫醒你时,你都说你在打呼噜,可是你总是告诉她你并没睡着,很可能你打呼噜的时候还醒着。
第三阶段:这一阶段我们发出高幅波(3.5赫兹)、δ活动的EEG信号。睡眠时间是一个半小时。
第四阶段:这一阶段出现更多的θ波干扰了正常的δ波。我们的眼睛开始快速地来回动,称作快速眼动(REM)。这一阶段的睡眠以β波的活动为特征。这时候大脑还处于活跃状态,而我们仍然还睡着。REM阶段我们会做梦。当进入REM睡眠,大约一个半小时后,进入到完全睡眠阶段,整个晚上接下来的时间,睡眠会在REM阶段和非REM阶段间交替。
我们为什么要睡觉?我不太清楚别人为什么要睡觉,但是我睡觉通常是因为我累了。基本上,研究人员也不太知道原因,但一般认为睡眠有复原的作用。对缺乏睡眠或者剥夺睡眠对人的影响进行研究后发现,睡眠是要恢复我们的身体在清醒时候失掉或者受损的“元气”。
-------------------------------------------------------------
新浪微博是@博曼心理
微信号:bomanxinli
欢迎关注。
![]() |
文章出自:身边的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