虐恋情深—每秒24格的心碎
我一定是个心里阴暗的人,所以,我不爱看小清新,电影好坏仁者见仁,跟口味密切相关,我口味不清淡,但绝对不算重。爱情片从来不算一种纯粹的类型,情欲的纠葛,矛盾的个体,它是复杂人性的叠影,是美好的寄托,却也是毁灭的载体。好的爱情电影不一定催泪,但感受一定会趋向于复杂,如果只是单纯的讴歌爱情,温暖生命,我记得的时间不会太久。真正触动了的总是悲剧,因为我们渴望在悲剧的阴影下自我意淫。
我不喜欢人物被推上极端,我更爱他们在选择之下的挣扎。电影总是源于生活,却比生活纯粹,是艺术化的结晶体,电影有每个人的影子,或是我们曾经幻想过的情节,它可能给你一个公主梦,也可能送一份破碎的心。
无论是书本上,还是剧本中,“虐恋”总是让人承受(享受)精神的痛苦,那句很俗的话怎么说来着?好像是“好的爱情是你通过一个人看到整个世界,坏的爱情是你为了一个人舍弃世界。”但很遗憾,我们更容易爱上与自己完全不同的灵魂,更容易沉沦不适合的恋情,痛苦总是深刻,温情总是可有可无,人们渴望去了解和洞悉戏剧的真实和哲学的真相,即使我们永远无法参透,却忍不住窥探。我们会被银幕上感性的影像惊的目瞪口呆,会被剧情的跌宕起伏感动的热泪盈眶,在哭成狗的瞬间,我们的一切不解好像都有了出口,在感动之余收起理性,在感性之外用理性思考与怀疑,感慨与追寻,好的电影让我们更好的审视自己。
一、《苦月亮》
罗曼·波兰斯基的一生可谓毁誉参半,一面是作为大师级导演,另一面其个人作风又备受争议,曾拍出了《钢琴师》,却也因诱奸了13岁未成年模特儿而狼狈逃窜。在道德上似乎可以无止境的羞辱他,但在艺术上,没人可以像他一样,如恶魔附体一般去描写扭曲的情欲和复杂的人性,充满暴力色彩和肉欲的电影却在影史上留下不朽的烙印。
《苦月亮》很好的解释了,因爱生恨的错乱情感,男女主角的爱是两极化的,激情与理智的激烈碰撞带来的热烈而深刻的爱,但它的结局是毫无希望的毁灭。当热烈的爱情变成无尽的愤怒,理智的表层无法掩盖内心的扭曲,虚伪的表皮下是暴虐的本性,统治与服从关系中的羞辱所导致依赖使得本片呈现一种极端的压抑气氛中。男女主角并非没有选择,但不得不屈服与本身的欲望与贪婪。所有细碎的片段都指向近在咫尺的毁灭,毁灭带来解脱,似乎理所应当。
二、巴黎最后的探戈
电影起源于贝纳多•贝托鲁奇自己的性幻想,他曾经梦见自己看见一个不知名的美女,甚至无须知道她是谁,只想与她做爱。
《巴黎》争议不断,既然导演说了本片起源于性幻想,那么影片的一切皆因人性的本欲,当欲望无法得到满足,得不到的失落感会变本加厉的变成控制欲,爱的太仓促,辜负了爱情之名,也断送了自己的命。马龙白兰度的角色有性虐待倾向,甚至有交换做爱方式的桥段,如今看来也唏嘘不以,电影通过冷酷的视角,角色之间悬殊的年龄,以及当时算前卫的性爱场面,勾勒出一个寂寞的老男人和一个孤独的女人之间,天雷勾地火,肉欲滚滚,欲罢不能,充斥着SM情节的“艳遇”故事…这是一部充斥着畸形性爱,变态思维的情色…爱情片。虽然,我并不相信两位主角之间有爱。
三、玛戈皇后
影片在法国上映时由于过于血腥和剧情不连贯而遭到批评,票房也不理想。影片全球发行时,导演把它从原来的160分钟剪成了138分钟。保留了原来艺术价值的同时也使剧情更连贯。
影片背景宏大,故事情节复杂,又是名著改编,人物众多,导演通过奢靡华丽的镜头去捕捉权利与虚伪,阴谋与背叛,爱情与欲望。影片画面非常有层次感,阿佳妮饰演的王后淫荡与真情并存,她的爱情令人同情,却又让人唏嘘不已,1572的那段历史,红颜的一颦一笑,都在历史的尘烟中化作一缕鸿毛。
四、蓝色情人节
《蓝色情人节》被定为NC-17,导演申述之后获准R级,据说电影之如此分级,是为了保护少年,不受影片负面影响。关于本片与其说它蓝色情人节不如说黑色情人节更符合本片的基调。
德里克•斯安弗朗斯用平实无华的叙述,并不华丽倾向真实感的镜头,使影片呈现一种近乎绝望的真实感。电影充斥着导演对爱情的悲观态度,以及导演经历的影子投射。影片上半段的甜腻与下半段的决裂巨大反差,让人感觉窒息,甚至会感觉轻微不适,一段散场的爱情其中的五位混杂,多维度多角度的呈现,这种压抑感直到影片结束也不容易消除。
《蓝》一段悲伤的爱情故事,因为真正的悲剧从来不是罗密欧与朱丽叶,是曾经最亲密无间的事物,转眼陌生,是最美的花束,腐烂成泥。原来情歌再美,终不能不朽,誓言再动听却也只是青春的玩笑。
五、反基督者
影片的另一个名字叫《撒旦的情与欲》,我更喜欢这个名字,因为更贴近邪恶。《反》不仅仅保持了拉斯•冯•提尔一贯的诡异、黑暗路线。甚至在黑暗程度上远远超越了他此前的作品。
此片被定义为恐怖片,它的邪恶程度却远远超过一部普通的恐怖片,这部充斥着隐喻、绝望、黑暗的晦涩电影,可怕之处是它也算做一部爱情电影.....影片里充斥大量性爱场面,后半部分对男主的虐待几乎是反人类性质的......影片的色调冷酷阴郁贯穿始终,摄影光感都很出色,影评惊世骇俗,离经叛道。导演说此片是向塔可夫斯基致敬之作,但观者看过很容易会有想毁灭导演或人类的感觉....
六、革命之路
影片还未上映便已经大热,泰坦尼克后的再度合作,被看作是泰坦尼克的后传,而导演也没有辜负观众的期望,为我们讲述了一个无法挽回的爱情、婚姻故事。
他并非一个完美的丈夫,但他深爱着自己的妻子,拼命去做那些枯燥工作,疲于奔命,养家糊口,从这个意义上讲他的爱是真诚的。但他却也懦弱而虚伪,他对生活的态度随波逐流,妥协于现实生活,而女主不同,她充满着浪漫主义色彩,她过度的执着不肯让步,最终生活琐事暴露了两个人之间的价值观冲突,也掩埋了爱情金子般的真诚,婚姻和爱情渐行渐远,不可调和。
童话故事的结局总是王子和公主幸福的生活在一起,而革命之路,似乎为我们讲述了一段不完美的童话,一段更贴近生活的故事。
七、阿黛尔的人生
影片最初预计要在两个半月完成拍摄,实际上花了五个月时间,影片公映版本分为第一章和第二章,分界线是阿黛尔做模特的戏,第二章开始后影片对蓝色的描绘渐少,爱玛的头发变为棕色,场景颜色蓝色多用于辅助,第一章代表着爱情的夺目绚丽。第二章代表着爱情的毁灭与消亡…( 最近对这片子说的太多了,MD不想说了)
我不喜欢人物被推上极端,我更爱他们在选择之下的挣扎。电影总是源于生活,却比生活纯粹,是艺术化的结晶体,电影有每个人的影子,或是我们曾经幻想过的情节,它可能给你一个公主梦,也可能送一份破碎的心。
无论是书本上,还是剧本中,“虐恋”总是让人承受(享受)精神的痛苦,那句很俗的话怎么说来着?好像是“好的爱情是你通过一个人看到整个世界,坏的爱情是你为了一个人舍弃世界。”但很遗憾,我们更容易爱上与自己完全不同的灵魂,更容易沉沦不适合的恋情,痛苦总是深刻,温情总是可有可无,人们渴望去了解和洞悉戏剧的真实和哲学的真相,即使我们永远无法参透,却忍不住窥探。我们会被银幕上感性的影像惊的目瞪口呆,会被剧情的跌宕起伏感动的热泪盈眶,在哭成狗的瞬间,我们的一切不解好像都有了出口,在感动之余收起理性,在感性之外用理性思考与怀疑,感慨与追寻,好的电影让我们更好的审视自己。
一、《苦月亮》
罗曼·波兰斯基的一生可谓毁誉参半,一面是作为大师级导演,另一面其个人作风又备受争议,曾拍出了《钢琴师》,却也因诱奸了13岁未成年模特儿而狼狈逃窜。在道德上似乎可以无止境的羞辱他,但在艺术上,没人可以像他一样,如恶魔附体一般去描写扭曲的情欲和复杂的人性,充满暴力色彩和肉欲的电影却在影史上留下不朽的烙印。
《苦月亮》很好的解释了,因爱生恨的错乱情感,男女主角的爱是两极化的,激情与理智的激烈碰撞带来的热烈而深刻的爱,但它的结局是毫无希望的毁灭。当热烈的爱情变成无尽的愤怒,理智的表层无法掩盖内心的扭曲,虚伪的表皮下是暴虐的本性,统治与服从关系中的羞辱所导致依赖使得本片呈现一种极端的压抑气氛中。男女主角并非没有选择,但不得不屈服与本身的欲望与贪婪。所有细碎的片段都指向近在咫尺的毁灭,毁灭带来解脱,似乎理所应当。
![]() |
二、巴黎最后的探戈
电影起源于贝纳多•贝托鲁奇自己的性幻想,他曾经梦见自己看见一个不知名的美女,甚至无须知道她是谁,只想与她做爱。
《巴黎》争议不断,既然导演说了本片起源于性幻想,那么影片的一切皆因人性的本欲,当欲望无法得到满足,得不到的失落感会变本加厉的变成控制欲,爱的太仓促,辜负了爱情之名,也断送了自己的命。马龙白兰度的角色有性虐待倾向,甚至有交换做爱方式的桥段,如今看来也唏嘘不以,电影通过冷酷的视角,角色之间悬殊的年龄,以及当时算前卫的性爱场面,勾勒出一个寂寞的老男人和一个孤独的女人之间,天雷勾地火,肉欲滚滚,欲罢不能,充斥着SM情节的“艳遇”故事…这是一部充斥着畸形性爱,变态思维的情色…爱情片。虽然,我并不相信两位主角之间有爱。
![]() |
三、玛戈皇后
影片在法国上映时由于过于血腥和剧情不连贯而遭到批评,票房也不理想。影片全球发行时,导演把它从原来的160分钟剪成了138分钟。保留了原来艺术价值的同时也使剧情更连贯。
影片背景宏大,故事情节复杂,又是名著改编,人物众多,导演通过奢靡华丽的镜头去捕捉权利与虚伪,阴谋与背叛,爱情与欲望。影片画面非常有层次感,阿佳妮饰演的王后淫荡与真情并存,她的爱情令人同情,却又让人唏嘘不已,1572的那段历史,红颜的一颦一笑,都在历史的尘烟中化作一缕鸿毛。
![]() |
四、蓝色情人节
《蓝色情人节》被定为NC-17,导演申述之后获准R级,据说电影之如此分级,是为了保护少年,不受影片负面影响。关于本片与其说它蓝色情人节不如说黑色情人节更符合本片的基调。
德里克•斯安弗朗斯用平实无华的叙述,并不华丽倾向真实感的镜头,使影片呈现一种近乎绝望的真实感。电影充斥着导演对爱情的悲观态度,以及导演经历的影子投射。影片上半段的甜腻与下半段的决裂巨大反差,让人感觉窒息,甚至会感觉轻微不适,一段散场的爱情其中的五位混杂,多维度多角度的呈现,这种压抑感直到影片结束也不容易消除。
《蓝》一段悲伤的爱情故事,因为真正的悲剧从来不是罗密欧与朱丽叶,是曾经最亲密无间的事物,转眼陌生,是最美的花束,腐烂成泥。原来情歌再美,终不能不朽,誓言再动听却也只是青春的玩笑。
![]() |
五、反基督者
影片的另一个名字叫《撒旦的情与欲》,我更喜欢这个名字,因为更贴近邪恶。《反》不仅仅保持了拉斯•冯•提尔一贯的诡异、黑暗路线。甚至在黑暗程度上远远超越了他此前的作品。
此片被定义为恐怖片,它的邪恶程度却远远超过一部普通的恐怖片,这部充斥着隐喻、绝望、黑暗的晦涩电影,可怕之处是它也算做一部爱情电影.....影片里充斥大量性爱场面,后半部分对男主的虐待几乎是反人类性质的......影片的色调冷酷阴郁贯穿始终,摄影光感都很出色,影评惊世骇俗,离经叛道。导演说此片是向塔可夫斯基致敬之作,但观者看过很容易会有想毁灭导演或人类的感觉....
![]() |
六、革命之路
影片还未上映便已经大热,泰坦尼克后的再度合作,被看作是泰坦尼克的后传,而导演也没有辜负观众的期望,为我们讲述了一个无法挽回的爱情、婚姻故事。
他并非一个完美的丈夫,但他深爱着自己的妻子,拼命去做那些枯燥工作,疲于奔命,养家糊口,从这个意义上讲他的爱是真诚的。但他却也懦弱而虚伪,他对生活的态度随波逐流,妥协于现实生活,而女主不同,她充满着浪漫主义色彩,她过度的执着不肯让步,最终生活琐事暴露了两个人之间的价值观冲突,也掩埋了爱情金子般的真诚,婚姻和爱情渐行渐远,不可调和。
童话故事的结局总是王子和公主幸福的生活在一起,而革命之路,似乎为我们讲述了一段不完美的童话,一段更贴近生活的故事。
![]() |
七、阿黛尔的人生
影片最初预计要在两个半月完成拍摄,实际上花了五个月时间,影片公映版本分为第一章和第二章,分界线是阿黛尔做模特的戏,第二章开始后影片对蓝色的描绘渐少,爱玛的头发变为棕色,场景颜色蓝色多用于辅助,第一章代表着爱情的夺目绚丽。第二章代表着爱情的毁灭与消亡…( 最近对这片子说的太多了,MD不想说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