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奥德赛之旅”
一个人的“奥德赛之旅”
——应奇《古典·革命·风月:北美访书记》粗读后
坦白地说,在古今中西之间,在时空变换之间,很少有人能清楚地看得见整体的自身变化,而最多只能看到自身的一部分在时间、空间、事实和价值上的位移,而忽视了这一部分的变化并不只是由于自身才带来的。正是因为这种自身的主观化和对象化,我们很多时候,往往不自觉地在自己与他者之间,制造了某种区隔、错置和误读的境况。而要想打破这种境况,必须诉诸于旅行。对于一个心智诚实的读书人或学术人而言,这种旅行更是一种精神世界中的“奥德赛之旅”。应奇老师便是“奥德赛之旅”的忠实的信徒及践行者。
简言之,应奇老师的《古典·革命·风月:北美访书记》一书,我们完全可以将之视作一部精神旅行指南。如果一个人想洞悉古今中西的思想地图背后,到底有着怎样的迷人但真实的风景,这本书可作为必读书目,并可以由此衡量市面上的哪些“精神旅行指南书”是冒充的,造作的,以及虚假的。应奇老师不像其他人(包括我在内)那样理直气壮地告诉你,什么是你需要的,是你应该必须看的。他只是在他所看过的风景里,选择了一些不错的“解说词”,做了一些特殊的标记。至于我们能否看到,这当取决于我们的眼光背后,是否存在着一种障碍物,或者患上了“白内障”。在《古典之重温》这篇旅行札记中,应奇老师引用了堪称“现存最好的德语书”——《歌德谈话录》中的一句话:“人们总是谈论研究古人;但这实际上只是在说:将你的目光转向真实世界,并试着表达这个世界吧——因为古人正是这样做的。”如果考虑到无论古今中西,大家都是人,都可以看到某种真实,那么,在时空变换之间的精神旅行中,我们就能把捉到一些大家都共同需要的东西。
无论是奥德赛所处的古希腊时代,还是托克维尔所揭示的“大众民主时代”,每个人都想度过一个理想的美好的人生。这人生无论是否经受战争和痛苦,是否受到肉体的毁灭和精神的内伤之威胁,每个人都想要的才是本真的,可以称之为善的。而那些不负责任的表达和意图规划,都可能违背了基本的日常生活常识。不过,应奇老师在是书中的《从文化政治到政治文化》一文里,引用达伦多夫的话说:“任何试图对他自己的社会提供一种根本和全局性解释的人都必须有对他的日常生活的某种超离。”达伦多夫此话,看起来好像是反日常生活的,但实则不然。他只是提醒人们,任何一种“意图伦理”和理想蓝图,都面临着和现实生活之间的张力,都必然与日常生活产生距离。按照怀特海的说法,这实际上揭示出了一种“错置具体感”。其意是指,我们很容易把我们自以为是的某种概念或观念,错放到现实世界的具体问题与事实之上。因此之故,我们必须清醒观念和事实之间的必然存在的距离,不能理所当然地认为,自己可以为普罗大众立法。对于日常生活中的人们而言,歌德的那句名言——“一切理论都是灰色的,唯生命之树常青”——是可以永远为对的。或许恰恰因为如此,应奇老师才特别欣赏牟宗三先生的那句话:“我们这一代在观念中受苦,让他们下一代在具体中过生活。”由此我们也可知道,为什么应奇老师要那么不惜血本地钟情于自己在北美及台湾等地的“奥德赛之旅”了。
说到令人“在观念中受苦”的“奥德赛之旅”,我在此书中《自由之辩证》一文还看到了莱昂内尔·特里林这样的话:“我有时候认为,一种最符合自由主义利益的批评会发现它最有用的工作不是去确认自由主义在一般意义上的普遍正确性,而是将现有的自由主义观点和假设置于某种压力之下。”是的,作为一名自由的奥德赛之旅人,他必然会要面临各种压力。但正因为如此,他的自由才是真正的,他的受苦才是值得的。虽然应奇老师感慨自己已经不再“年轻”了,更感慨自己终究不过是一个“过客”,但是,无可置疑的是,他仍然是一名死不改悔的理想主义者。而所有的理想主义者,都不会滥用“过客的特权”,压制别人的批评意见,而只会感慨一下,“朝来别有空濛意”,“海天残梦渺难寻”。看来,自由自在这件事一点都不简单。而一个人的奥德赛之旅,能够忍受“残梦难寻”的压力以及不确定的未来之“空濛”,坚持一往无前地走下去,更不简单。
守望飞翔于沪上霞秀景飞轩,2013年12月25日稿。
——应奇《古典·革命·风月:北美访书记》粗读后
坦白地说,在古今中西之间,在时空变换之间,很少有人能清楚地看得见整体的自身变化,而最多只能看到自身的一部分在时间、空间、事实和价值上的位移,而忽视了这一部分的变化并不只是由于自身才带来的。正是因为这种自身的主观化和对象化,我们很多时候,往往不自觉地在自己与他者之间,制造了某种区隔、错置和误读的境况。而要想打破这种境况,必须诉诸于旅行。对于一个心智诚实的读书人或学术人而言,这种旅行更是一种精神世界中的“奥德赛之旅”。应奇老师便是“奥德赛之旅”的忠实的信徒及践行者。
简言之,应奇老师的《古典·革命·风月:北美访书记》一书,我们完全可以将之视作一部精神旅行指南。如果一个人想洞悉古今中西的思想地图背后,到底有着怎样的迷人但真实的风景,这本书可作为必读书目,并可以由此衡量市面上的哪些“精神旅行指南书”是冒充的,造作的,以及虚假的。应奇老师不像其他人(包括我在内)那样理直气壮地告诉你,什么是你需要的,是你应该必须看的。他只是在他所看过的风景里,选择了一些不错的“解说词”,做了一些特殊的标记。至于我们能否看到,这当取决于我们的眼光背后,是否存在着一种障碍物,或者患上了“白内障”。在《古典之重温》这篇旅行札记中,应奇老师引用了堪称“现存最好的德语书”——《歌德谈话录》中的一句话:“人们总是谈论研究古人;但这实际上只是在说:将你的目光转向真实世界,并试着表达这个世界吧——因为古人正是这样做的。”如果考虑到无论古今中西,大家都是人,都可以看到某种真实,那么,在时空变换之间的精神旅行中,我们就能把捉到一些大家都共同需要的东西。
无论是奥德赛所处的古希腊时代,还是托克维尔所揭示的“大众民主时代”,每个人都想度过一个理想的美好的人生。这人生无论是否经受战争和痛苦,是否受到肉体的毁灭和精神的内伤之威胁,每个人都想要的才是本真的,可以称之为善的。而那些不负责任的表达和意图规划,都可能违背了基本的日常生活常识。不过,应奇老师在是书中的《从文化政治到政治文化》一文里,引用达伦多夫的话说:“任何试图对他自己的社会提供一种根本和全局性解释的人都必须有对他的日常生活的某种超离。”达伦多夫此话,看起来好像是反日常生活的,但实则不然。他只是提醒人们,任何一种“意图伦理”和理想蓝图,都面临着和现实生活之间的张力,都必然与日常生活产生距离。按照怀特海的说法,这实际上揭示出了一种“错置具体感”。其意是指,我们很容易把我们自以为是的某种概念或观念,错放到现实世界的具体问题与事实之上。因此之故,我们必须清醒观念和事实之间的必然存在的距离,不能理所当然地认为,自己可以为普罗大众立法。对于日常生活中的人们而言,歌德的那句名言——“一切理论都是灰色的,唯生命之树常青”——是可以永远为对的。或许恰恰因为如此,应奇老师才特别欣赏牟宗三先生的那句话:“我们这一代在观念中受苦,让他们下一代在具体中过生活。”由此我们也可知道,为什么应奇老师要那么不惜血本地钟情于自己在北美及台湾等地的“奥德赛之旅”了。
说到令人“在观念中受苦”的“奥德赛之旅”,我在此书中《自由之辩证》一文还看到了莱昂内尔·特里林这样的话:“我有时候认为,一种最符合自由主义利益的批评会发现它最有用的工作不是去确认自由主义在一般意义上的普遍正确性,而是将现有的自由主义观点和假设置于某种压力之下。”是的,作为一名自由的奥德赛之旅人,他必然会要面临各种压力。但正因为如此,他的自由才是真正的,他的受苦才是值得的。虽然应奇老师感慨自己已经不再“年轻”了,更感慨自己终究不过是一个“过客”,但是,无可置疑的是,他仍然是一名死不改悔的理想主义者。而所有的理想主义者,都不会滥用“过客的特权”,压制别人的批评意见,而只会感慨一下,“朝来别有空濛意”,“海天残梦渺难寻”。看来,自由自在这件事一点都不简单。而一个人的奥德赛之旅,能够忍受“残梦难寻”的压力以及不确定的未来之“空濛”,坚持一往无前地走下去,更不简单。
守望飞翔于沪上霞秀景飞轩,2013年12月25日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