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世纪病”
大革命后的法国,在1830年前后“成了暴发户通知的资产阶级社会。……他们大多出身低微,既没什么家庭背景,也没受过多少教育,全靠个人奋斗干出一番事业……他们成则成了新时代的大胆的企业家。他们办起了富于冒险的银行,建成铁路,建造工厂”;而同时“受到教育的青年人因人数供过于求,面临着他们认为是渺茫的前途……青年人在权势者的门外久久的等候着。这些青年人由于不被社会所需要,他们不仅在物质方面感到不满,而且在精神上也感到痛苦,这种痛苦被称为‘世纪病’。他们无法从理论上解释自己的命运,也没有坚定的信念和信仰作为生活的准则。”
——《中国绅士》序
“世纪病”是孕育于18世纪末法国浪漫主义文学中的一种典型形象,风行于19世纪初,蔓延于20世纪世界文坛的一种文学现象。他们或者在拿破仑时代长大,仰慕父辈的战绩与辉煌,但王权和神气权的恢复使他们失去信仰,无所追求,在厌倦和无聊中打发日子;或者生性孤僻,内向,忧郁,与现实环境格格不入,在孤独的漂泊中消磨生命。他们都是些富有才华的人,但悲观失望,在现实生活中找不到自己的位置,找不到生命的意义,他们代表了一代青年人的精神状态。
一般认为,英国诗人拜伦的长诗《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俄国诗人普希金的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和法国作家缪塞的长篇小说《一个世纪儿的忏悔》是19世纪“世纪病”文学最具里程碑意义的名篇,法国作家加缪的中篇小说《局外人》是20世纪“世纪病”文学的上乘佳作,而哈洛尔德、奥涅金、沃达夫和默尔索则是“世纪病”患者的典型代表。
——百度百科
——《中国绅士》序
“世纪病”是孕育于18世纪末法国浪漫主义文学中的一种典型形象,风行于19世纪初,蔓延于20世纪世界文坛的一种文学现象。他们或者在拿破仑时代长大,仰慕父辈的战绩与辉煌,但王权和神气权的恢复使他们失去信仰,无所追求,在厌倦和无聊中打发日子;或者生性孤僻,内向,忧郁,与现实环境格格不入,在孤独的漂泊中消磨生命。他们都是些富有才华的人,但悲观失望,在现实生活中找不到自己的位置,找不到生命的意义,他们代表了一代青年人的精神状态。
一般认为,英国诗人拜伦的长诗《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俄国诗人普希金的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和法国作家缪塞的长篇小说《一个世纪儿的忏悔》是19世纪“世纪病”文学最具里程碑意义的名篇,法国作家加缪的中篇小说《局外人》是20世纪“世纪病”文学的上乘佳作,而哈洛尔德、奥涅金、沃达夫和默尔索则是“世纪病”患者的典型代表。
——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