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士沃韦-蒙特勒 卓别林最后的故乡
![]() |
无数酷爱自由和艺术的人最后投入她宽容和平静的怀抱
很多年前的一天,在莱芒湖畔一座小城散步,不期遇到他—他站在那里,仍然是那副可笑的模样,戴着一顶圆顶硬礼帽、留着一撇小胡子、穿着一件窄小的礼服、特大的裤子和鞋、倚着一根弯头拐杖、手里还拿着一朵玫瑰花,距离湖边只有几步之遥。
这位享誉世界的表演天才,在沃韦一住25年,直到咽下最后一口气。他那给全世界人民带来了欢乐的灵魂最终安息于此,继续守望这片美丽的湖畔风景。他的大名是查理·卓别林,人们亲热地称他:夏尔洛(charlot)。
夏尔洛选择沃韦不是没有理由的。不知是这个小城的美丽安宁,还是那来者不拒的风姿,无数酷爱自由和艺术的人们在经历了多年奔放不羁后,最终选择投入她宽容而平静的怀抱。
![]() |
湖与阿尔卑斯山塑造了一个永不褪色的明信片,留给这个人,抚慰这颗焦虑的心灵
夏尔洛怎么会不喜欢这里呢?对世界的焦虑,对现实的苛责背后,是对人生最深厚的爱。1956年,卓别林的他的第79部电影《一个国王在纽约》曾在湖畔拍摄,也许就从那时,他就爱上了这平静的地方,一直定居德帮庄园,直到88岁那年平静的告别人世。我面前的这座建于十九世纪,带有白色廊柱的大宅就是卓别林的老房子。在一派绿地与树林中,站在柱廊前远眺,湖与阿尔卑斯山塑造了一个永不褪色的明信片,留给这个人,抚慰这颗焦虑的心灵。
这座佩尔兰山脚下的小城,舒展在莱芒湖畔,最出名的就是它周围无数静谧的葡萄园。这些那么多年来不知道布满多少大师和名人足迹的葡萄园,漫山遍野连成一大片,只有在丰收那短短一段时间里,会人声鼎沸。
于是,这里就有截然相反的两个沃韦,闪亮的和宁静的。
![]() |
闪亮与宁静 同样是让人不能忘怀的拉沃
拉沃地区的葡萄园,正是莱芒湖的精华所在。如弯弯新月般的莱芒湖,嵌在阿尔卑斯山脚下,浩浩淼淼蔚蓝一片。在太阳落到侏罗山脉之前,从上而下的阳光和从湖面反射上来的光线都照到这片斜坡上,光线非常充足。而梯田式的垂直地形,则对排水极为有利。这些都是出产上等葡萄酒的天然恩赐。
独特的小气候,阳光和煦,温暖湿润,被称为“瑞士的里维埃拉”。
从十八世纪后期到十九世纪以来,很多英国人、法国人冲着这“瑞士的里维埃拉”而来的。那时漫步在这一带湖滨大道,能够遇到各色各样的欧洲富豪与贵族。于是亨利·詹姆斯让他笔下的女主人公,来自美利坚的黛茜·米勒小姐,在沃韦湖畔的三皇冠大酒店开始一场异国邂逅……
也许从那时起,这里的人已经见过太多显贵身份的绅士、淑女,所以一百好多年之后,因为政见不同而被当时的美国政府找借口驱逐在美国大门外的卓别林来到这里,沃韦给了他宁静、安全。他可以悠然地走在湖边,晒着太阳散散步。在这里他是夏洛特,是他自己,而不再是必须时刻摆出pose穿上演出服的卓别林。
![]() |
永不凋零的鲜花
“啊,鲜花。”看到那经典的卓别林铜雕的手里,一朵明黄色的玫瑰随着微风轻轻颤抖着透明的花瓣,老于连先生说:“谁能忘了夏尔洛?不会的,那么多快乐可不是谁都愿意轻易给你的。”我当然表示赞同。“所以,他的手上永远有鲜花。”
而在夏尔洛之后,写出《洛丽塔》的俄裔美国作家弗拉基米尔·纳博可夫选择了到沃韦的邻近小城蒙特勒定居,度过余生。而那个著名的“一树梨花压海棠”,据说正是从卓别林混乱的感情生活里得到的灵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