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 分明一场褪色的烟火
或许要用五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去明白,有些事情有些城市你已经无法忘怀了。
【火车站,容纳不下一个小小的我】
故事从一个失败和失恋说起。
大部分骚年骚女都把高考当做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那时候我将梦想瞄准在一个被称作是六朝古都的老地方——南京。
那一年,我灰头土脸地逃到南京,从火车站前面的广阔的玄武湖到人潮汹涌的广场,它无声的炫耀着金陵王气,出站口到处可见鲜艳的名校横幅,上面清楚的写着“南京大学新生接待处”、“东南大学新生接待处”等等,一群朝气蓬勃的脸庞寻找着属于自己的学长学姐,后面跟着一群望子成龙的老爹老娘。人海喧嚣,容纳不了一个小小的我。
成功者的喜悦总能轻易刺伤一个失败者的心,淡淡扫过那些笑颜,在某个被人冷落的转角,坐上80年代的报废公交车前往郊外汤山某处学院,盛夏的暑气未曾消散,车内十分闷热,空气里男人的汗味烟味、女人身上各种劣质香水的刺鼻气味、混合着汽车的机油味,呛得我泪流满面。看着窗外的繁华统统褪色,取而代之的是灰蒙蒙的尘土扑面而来。梦想如果是一袭华美的长袍,现实就是那些爬在袍子上的虱子,任它曾经再美丽,也是恶心的。
还有无法继续的爱情,启程去南京的那个晚上,我问你,烟火和星星,你更愿意看哪一个?你说星星也许更长久一些。我也喜欢它的长久,你接着说,不会再恋爱了。
幼稚的那个我一度以为,被抛弃了,不断提醒自己,南京再美丽,也只是留了个远郊给你安身,它口带轻蔑的喊着你的代号—失败者。那不是寄托我未来的书香天堂,那不过是埋葬我整个后青春的一座坟。
【仙林到随园的距离】
从仙林到随园,南京人会告诉你,从学则路地铁站买张四块钱的票,坐二号线到新街口转一号线在湖南路地铁站下车就可以了,南京人自豪的告诉你,我们是有地铁的城市。
可我用了四年,都没能到达。
在汤山那个闭塞的小校区呆了一年以后,我们这些被放逐的灵魂终于有机会回到真正的南京。校方把我们安顿在南师大仙林校区某个山里边,他们每日每夜向我们宣传多少厉害的学长学姐,经过四年的努力,他们从一个仙林山里边的三本生最后变成了随园校区的研究生。
我突然福灵心至,意识到人生还有一个出口,希望似乎又燃烧起来了一样。自那天起,我经常拉着闺蜜瑾一起坐地铁去看随园,一起去看我曾经憧憬过的南京。南师大随园校区原本是清末大学者袁枚的居所,曾经的风流学者故居,如今是学术气息浓郁的学堂。
我们在蜿蜒的小道上散步,我们寻着墙根,去猜测每一幢校舍的年龄。我们踮着脚走进民国范儿的图书馆,小心地在旋转木梯上合影纪念。我们靠在廊柱下抬头看姹紫嫣红的春色,看延伸到天空中的檐角,我静静的听瑾背诵着白居易的《长恨歌》,和着声乐教室里传来的悠扬笛声,年光似乎渐渐模糊,变长。
年轻本来就不是安分的时候,我和瑾用尽一切时间出逃,有时候早早去大行宫外的南京图书馆排队领票,那里每个周末都会有名家的讲座,占不到座的时候,两个小姑娘就厚着脸皮在走道里垫张报纸席地而坐,大人们也是无可奈何。有时候就一整天跑遍鼓楼的大街小巷,找遍所有的书店,现代气息浓郁的先锋书店,静谧优雅的万象书店,暗藏宝贝的校外旧书店还有把所有的书全部堆成一座山的奇怪书店,去淘我们期待已久的书香,然后拖着疲惫的脚步,把自己塞进回校的地铁。
后来,我们不再满足于出逃了,标签对一无所有的少年而言,有莫大的吸引力。我和瑾都有一个想法,不要再做山里边的三本生了。大四的时候,我们一起填报了研究生的志愿。记不清多少冰冷的夜晚,我们顶着寒风往返教室和宿舍之间,记不清多少起得比鸡早睡得比狗晚的日子。
后来的后来,瑾回了徐州,有惊无险的为自己换上标签,我以一分之差落榜。这一回,即便又被打了一巴掌,可在毕业的尾巴上,我没有选择离开。每当希望来临的时候,我总觉得它会给我点什么,每当被现实倒头一盆凉水后,我又总是在期待。
【夫子庙的灯火,新街口的芋头】
那天闺蜜杨突然打了个电话来,她说,我们在三山街碰头,然后去看夫子庙的灯会吧。
夫子庙我记不得去了多少次了,但是晚上去还是第一次。夜晚的夫子庙更添一份风韵,脑海中不禁浮现好些词语,例如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例如秦淮八艳、例如桃花扇。一到夜里,秦淮河的河水伴着不知名的曲调荡漾起来,游船开过,割碎水中的影子,朦朦胧胧。
岸上,仿古的马车排成一行停在路边,人力车夫可不像骆驼祥子,倒像个大爷一样坐在车上小憩。各色小吃也沿着河岸一字排开,糕点、鸭血粉丝、棉花糖、年糕,五色纷呈,香气钻进人的鼻子里嘴里,引人饥肠辘辘。大红的灯笼从街的这头一直串联到另一头,我们一个劲的拍着各色的花灯、人们的表情,不知不觉被灯海淹没。有人说,夜色是暧昧的。
这一晚,我们慷慨的买了张灯会的门票,一进门我就去看更好看的花灯,仰起头去猜每个花灯下的谜语。杨则举着单反到处拍照,她说再过两个小时她就要坐夜班火车回去,不能再停留了。
我们学着红楼梦中走失的香菱,在路边买下红红的糖葫芦、臭豆腐,倚着高楼上的美人靠,望着楼下演的正兴的皮影戏,伸长了耳朵,想要听清戏文里的意思。我看见人群中有一对对小情侣,相拥着,静静的伫立在那里,美好的不能用言语形容。
时间在不知不觉中就流失了,走到了离别的时候。我们辗转地铁到了新街口。那一晚南京的地下显得特别闷热,不停流汗的人就愈发狼狈了。深夜,我和她在地下的某个小店,叫了两碗芋头,吃完之后,我们就要说再见了。
这个时候我们才抽出空来聊起彼此的近况,我听她絮絮叨叨地说起公司里的奇葩领导,听她说近期考了什么证书,听她说还想去北京、上海看看。她问起我,今后打算怎么办。耳边依稀回想着几年前几个女孩约定要在这座城市扎根,眼前却是送别的场景。
我抬头看着窗外川流不息的人群,快到看不清人们的表情,这大概就是新街口的表情。越来越多的经历教会我,生活还有另外的活法,不必太执着。可习惯是可怕的,当人们适应了城市的节奏,就学会了和城市一同呼吸。
我最终没有回答她的问题,因为时间已经来不及,飞快地把她推进拥挤的地铁一号线,只用笑容去祝福她一路顺风。
【张爱玲说,终究还是要爱的】
有人说南京是一个正在衰老的城市,正如明城墙上慢慢掉下去的太阳,满是怀旧的悲情。有人说南京是一个繁华的活力之都,就像新街口不散的霓虹,总是多彩的张扬。
如果非要我找一句话来形容南京,那我只能说它分明是一场褪色的烟火。生活不是永远闪亮在天空里的星星,只是一场烟火。在我最初的梦想里,它是绚丽而惊艳的。在我一次次努力又失败的时候,这点绚丽和惊艳就逐渐褪色。
只是每日下班都及时等待你的地铁,已经听到熟悉的南京话,四处看透的景色就像是烟火剩下的灰烬,是暖的。幼年时总是叫嚣着离家出走,终于在成年的时候无声无息的实现了。不管如何,来这座城,是我的决定,为这座城付出努力,是我的回忆,这座城给我的成或败,是我的收获。
记得毕业前夕和闺蜜瑾一起看南师大文学院南国剧社的毕业大戏《红玫瑰与白玫瑰》。剧场里满是玫瑰的香气,观众沐浴在暖黄的灯光里,一个个仿佛穿越到了那个颠沛流离而又浪漫的年月,最后一场戏即将落幕,扮演王娇蕊的女演员身着考究的旗袍正沉陷在失恋的痛苦里,忽然间她抬起头,露出几近绝望的美丽脸庞说:“尽管如此,以后终究还是要爱的!”
是啊,尽管南京总是给我不圆满的梦境,我终究还是要爱的,哪怕故人早已离散天涯,哪怕最初的梦想已然幻灭,这眷恋不知所起,一往而深。
![]() |
【火车站,容纳不下一个小小的我】
![]() |
故事从一个失败和失恋说起。
大部分骚年骚女都把高考当做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那时候我将梦想瞄准在一个被称作是六朝古都的老地方——南京。
那一年,我灰头土脸地逃到南京,从火车站前面的广阔的玄武湖到人潮汹涌的广场,它无声的炫耀着金陵王气,出站口到处可见鲜艳的名校横幅,上面清楚的写着“南京大学新生接待处”、“东南大学新生接待处”等等,一群朝气蓬勃的脸庞寻找着属于自己的学长学姐,后面跟着一群望子成龙的老爹老娘。人海喧嚣,容纳不了一个小小的我。
成功者的喜悦总能轻易刺伤一个失败者的心,淡淡扫过那些笑颜,在某个被人冷落的转角,坐上80年代的报废公交车前往郊外汤山某处学院,盛夏的暑气未曾消散,车内十分闷热,空气里男人的汗味烟味、女人身上各种劣质香水的刺鼻气味、混合着汽车的机油味,呛得我泪流满面。看着窗外的繁华统统褪色,取而代之的是灰蒙蒙的尘土扑面而来。梦想如果是一袭华美的长袍,现实就是那些爬在袍子上的虱子,任它曾经再美丽,也是恶心的。
还有无法继续的爱情,启程去南京的那个晚上,我问你,烟火和星星,你更愿意看哪一个?你说星星也许更长久一些。我也喜欢它的长久,你接着说,不会再恋爱了。
幼稚的那个我一度以为,被抛弃了,不断提醒自己,南京再美丽,也只是留了个远郊给你安身,它口带轻蔑的喊着你的代号—失败者。那不是寄托我未来的书香天堂,那不过是埋葬我整个后青春的一座坟。
【仙林到随园的距离】
![]() |
从仙林到随园,南京人会告诉你,从学则路地铁站买张四块钱的票,坐二号线到新街口转一号线在湖南路地铁站下车就可以了,南京人自豪的告诉你,我们是有地铁的城市。
可我用了四年,都没能到达。
在汤山那个闭塞的小校区呆了一年以后,我们这些被放逐的灵魂终于有机会回到真正的南京。校方把我们安顿在南师大仙林校区某个山里边,他们每日每夜向我们宣传多少厉害的学长学姐,经过四年的努力,他们从一个仙林山里边的三本生最后变成了随园校区的研究生。
我突然福灵心至,意识到人生还有一个出口,希望似乎又燃烧起来了一样。自那天起,我经常拉着闺蜜瑾一起坐地铁去看随园,一起去看我曾经憧憬过的南京。南师大随园校区原本是清末大学者袁枚的居所,曾经的风流学者故居,如今是学术气息浓郁的学堂。
我们在蜿蜒的小道上散步,我们寻着墙根,去猜测每一幢校舍的年龄。我们踮着脚走进民国范儿的图书馆,小心地在旋转木梯上合影纪念。我们靠在廊柱下抬头看姹紫嫣红的春色,看延伸到天空中的檐角,我静静的听瑾背诵着白居易的《长恨歌》,和着声乐教室里传来的悠扬笛声,年光似乎渐渐模糊,变长。
年轻本来就不是安分的时候,我和瑾用尽一切时间出逃,有时候早早去大行宫外的南京图书馆排队领票,那里每个周末都会有名家的讲座,占不到座的时候,两个小姑娘就厚着脸皮在走道里垫张报纸席地而坐,大人们也是无可奈何。有时候就一整天跑遍鼓楼的大街小巷,找遍所有的书店,现代气息浓郁的先锋书店,静谧优雅的万象书店,暗藏宝贝的校外旧书店还有把所有的书全部堆成一座山的奇怪书店,去淘我们期待已久的书香,然后拖着疲惫的脚步,把自己塞进回校的地铁。
后来,我们不再满足于出逃了,标签对一无所有的少年而言,有莫大的吸引力。我和瑾都有一个想法,不要再做山里边的三本生了。大四的时候,我们一起填报了研究生的志愿。记不清多少冰冷的夜晚,我们顶着寒风往返教室和宿舍之间,记不清多少起得比鸡早睡得比狗晚的日子。
后来的后来,瑾回了徐州,有惊无险的为自己换上标签,我以一分之差落榜。这一回,即便又被打了一巴掌,可在毕业的尾巴上,我没有选择离开。每当希望来临的时候,我总觉得它会给我点什么,每当被现实倒头一盆凉水后,我又总是在期待。
![]() |
【夫子庙的灯火,新街口的芋头】
那天闺蜜杨突然打了个电话来,她说,我们在三山街碰头,然后去看夫子庙的灯会吧。
夫子庙我记不得去了多少次了,但是晚上去还是第一次。夜晚的夫子庙更添一份风韵,脑海中不禁浮现好些词语,例如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例如秦淮八艳、例如桃花扇。一到夜里,秦淮河的河水伴着不知名的曲调荡漾起来,游船开过,割碎水中的影子,朦朦胧胧。
岸上,仿古的马车排成一行停在路边,人力车夫可不像骆驼祥子,倒像个大爷一样坐在车上小憩。各色小吃也沿着河岸一字排开,糕点、鸭血粉丝、棉花糖、年糕,五色纷呈,香气钻进人的鼻子里嘴里,引人饥肠辘辘。大红的灯笼从街的这头一直串联到另一头,我们一个劲的拍着各色的花灯、人们的表情,不知不觉被灯海淹没。有人说,夜色是暧昧的。
这一晚,我们慷慨的买了张灯会的门票,一进门我就去看更好看的花灯,仰起头去猜每个花灯下的谜语。杨则举着单反到处拍照,她说再过两个小时她就要坐夜班火车回去,不能再停留了。
我们学着红楼梦中走失的香菱,在路边买下红红的糖葫芦、臭豆腐,倚着高楼上的美人靠,望着楼下演的正兴的皮影戏,伸长了耳朵,想要听清戏文里的意思。我看见人群中有一对对小情侣,相拥着,静静的伫立在那里,美好的不能用言语形容。
时间在不知不觉中就流失了,走到了离别的时候。我们辗转地铁到了新街口。那一晚南京的地下显得特别闷热,不停流汗的人就愈发狼狈了。深夜,我和她在地下的某个小店,叫了两碗芋头,吃完之后,我们就要说再见了。
这个时候我们才抽出空来聊起彼此的近况,我听她絮絮叨叨地说起公司里的奇葩领导,听她说近期考了什么证书,听她说还想去北京、上海看看。她问起我,今后打算怎么办。耳边依稀回想着几年前几个女孩约定要在这座城市扎根,眼前却是送别的场景。
我抬头看着窗外川流不息的人群,快到看不清人们的表情,这大概就是新街口的表情。越来越多的经历教会我,生活还有另外的活法,不必太执着。可习惯是可怕的,当人们适应了城市的节奏,就学会了和城市一同呼吸。
我最终没有回答她的问题,因为时间已经来不及,飞快地把她推进拥挤的地铁一号线,只用笑容去祝福她一路顺风。
![]() |
【张爱玲说,终究还是要爱的】
有人说南京是一个正在衰老的城市,正如明城墙上慢慢掉下去的太阳,满是怀旧的悲情。有人说南京是一个繁华的活力之都,就像新街口不散的霓虹,总是多彩的张扬。
如果非要我找一句话来形容南京,那我只能说它分明是一场褪色的烟火。生活不是永远闪亮在天空里的星星,只是一场烟火。在我最初的梦想里,它是绚丽而惊艳的。在我一次次努力又失败的时候,这点绚丽和惊艳就逐渐褪色。
只是每日下班都及时等待你的地铁,已经听到熟悉的南京话,四处看透的景色就像是烟火剩下的灰烬,是暖的。幼年时总是叫嚣着离家出走,终于在成年的时候无声无息的实现了。不管如何,来这座城,是我的决定,为这座城付出努力,是我的回忆,这座城给我的成或败,是我的收获。
记得毕业前夕和闺蜜瑾一起看南师大文学院南国剧社的毕业大戏《红玫瑰与白玫瑰》。剧场里满是玫瑰的香气,观众沐浴在暖黄的灯光里,一个个仿佛穿越到了那个颠沛流离而又浪漫的年月,最后一场戏即将落幕,扮演王娇蕊的女演员身着考究的旗袍正沉陷在失恋的痛苦里,忽然间她抬起头,露出几近绝望的美丽脸庞说:“尽管如此,以后终究还是要爱的!”
是啊,尽管南京总是给我不圆满的梦境,我终究还是要爱的,哪怕故人早已离散天涯,哪怕最初的梦想已然幻灭,这眷恋不知所起,一往而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