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如果在冬夜,一个旅人》的段落梳理
今天开始正式阅读这本小说,之前的种种疑虑和猜测随着故事的一步一步深入而渐渐的明朗起来。但是却不得不被他牵着鼻子走,或者说叫跟着他的引导去冒险。
不得不承认,就阅读小说来说,我还显得很青涩。总是看了一段文字,回过头发现其实思维早已游离开文字本身。我时常有那样一种感觉,仿佛被一句话耗住,拔不出来,反而遗漏了整体,我想说的是,我不容易轻松读懂。我在找问题,有下面一些可能,比如是我的注意力不够集中,也许是我过于集中注意力。不错,也许我应该找到这样一个平衡点:即集中注意力,又不陷入太深。回到这部小说,我得说它的确是一部有趣的小说。至少这对我来说是一种极其新颖的形式,一个开头接一个开头。问题一个接一个的得不到解答。我在猜疑最后能得到一个怎样的结果,仿佛看到了卡尔维诺的狡黠。
现在,我试着梳理看了一小半的故事情节。我打开书本看了前沿,绝对是一个似懂非懂,稀里糊涂的状态。然后我迫不及待甚至有些恼羞成怒的开始进入小说本身。果然,前沿的难懂就像一个征兆,一开始,我就对这样的叙述方式感到很不习惯,却有足够的兴趣。作者站在一个客观的叙述者的角度对“你”展开情节。这大概是个圈套,一旦我读下去,不自觉的会在我自己和作者所说的“你”身上找到某种事实上不可能的联系。这样,我很顺利的跟随这个阅读者“你”进入到了故事。
故事一开始,是“你”买回了卡尔维诺的小说《如果在冬夜,一个旅人》,注意,这是不是足够吸引人呢?在一个小说中故事紧紧围绕这部小说本身来进行,或者叫做以小说本身,也就是我手里这本实实在在的小说为故事发生的条件。这是不是很奇怪呢?我很容易会产生这样的想法:这本书在我手中拿着,我捧着它阅读,然后我并不能拥有它,或者说它的文字是跳跃着不断重组着的,它时时刻刻随着我的阅读的深入,它在改变着。小说中作者构想的“你”难道就是我自己?而那个她,作者创造出来的女主角仿佛是善意的为他的读者虚拟了一个不错的伴读者。我知道而且确定我这个理解只是我一厢情愿罢了,不过既然我能这么想,那我就将就这样的角度去品味这个小说,去玩味他的情节,当然,我觉得第二遍倒是适合用“玩味”这词。
还是回到情节,先等等,赵小渝在纠缠我呢,她五一节要过来,连车票都买好了。呵呵。我还是应付应付她。挺开心的我其实。。。十分钟以后。。。聊起来还没得个完了,毕竟不好敷衍她嘛,一个女孩子下决心走这么远来看我们找我们耍,,我怎么说也得兴师动众一次嘛。那就比较简单的说说情节。如获至宝的捧回小说了,“你”开始阅读起来,在火车站下车然后来到一个酒吧还是什么的地方,然后与和女主人公邂逅。故事正在合情合理有条不紊的展开,怎知小说的装订却好像出了问题,不断的空白页,然后是不断的重复,看来没有了转机。“你”和我都从那个小说中抽身出来。小说发展到这里,算是开始进入模式。愤怒的“你”找书店换书,然而“你”发现并不是个例。成批小说因为出版社装订出现问题了。所以老板承诺为你换一本新的《旅人》,并且解释这个时间造成了另一本叫做《在马尔堡市郊外》的小说的装订也出现问题。就在这个时候,“你”掠过一个念头,你想看《马》,而《旅人》对“你”已经无关紧要。故事就这样一个转弯,情节开始有了突破,一个小说的开头后是另一本小说的开始,不仅这样,你还在这次换书的过程中结识了另一个女读者柳德米拉。然而似乎作者跟读者肆无忌惮的开起了玩笑。
正当《在马尔堡市郊外》开了始,你又无意中发现书中居然又有装订上的异常,后面的文章跟开头已经接不起来,不同的地名人名。这时候,“你”意识到前面的人名地名根本就不会是波兰的。所以“你”查询到了这样的地名是来自一个失落的文化,辛梅里亚文化。这样,为了弄清事情的真相,“你”联系柳德米拉一同去她认识的一个大学教授那儿寻找答案,他是专门研究这辛梅里亚文化的。你听他讲述了一个辛梅里亚作家曾经写的一部小说,据说是唯一一部。他找到小说并为“你”和她朗读。这小说叫做《在陡壁悬崖上探出身躯》,然而小说诡异的也只有一个开头就没有了,教授认为辛梅里亚文学都是没有结尾的,这部小说的年轻作者由于抑郁症而自杀了,所以这是辛梅里亚文学的最好代表作。然而情节总在这样的关头转折,柳德米拉的姐姐说这部小说不是没有结局,相反是完成了的。而且再次将“你”和她引入到了另一本书《不怕寒风,不怕眩晕》。她说,这是用另一种语言写成的书。是《在陡壁悬崖上探出身躯》的后续,也就是说,他们就是一本书。能够料想,这又是一本没有结尾的书,然而不一样的是这次不是装订的问题。然而你们还是没有办法继续。所以“你”结合前面屡屡的装订错误,认为有理由让出版社至少给你一个解开这些巧合的答案。然后小说有带着你发现了另一本书《望着黑沉沉的下面》。在出版社,你因为这本也是只有开头的小说而得知了马拉纳这个人。你急切的想要得到《望着黑沉沉的下面》的全部内容,负责人同意将马拉纳这个翻译者寄回的信件给你阅读。。。
未完待续。。。。
不得不承认,就阅读小说来说,我还显得很青涩。总是看了一段文字,回过头发现其实思维早已游离开文字本身。我时常有那样一种感觉,仿佛被一句话耗住,拔不出来,反而遗漏了整体,我想说的是,我不容易轻松读懂。我在找问题,有下面一些可能,比如是我的注意力不够集中,也许是我过于集中注意力。不错,也许我应该找到这样一个平衡点:即集中注意力,又不陷入太深。回到这部小说,我得说它的确是一部有趣的小说。至少这对我来说是一种极其新颖的形式,一个开头接一个开头。问题一个接一个的得不到解答。我在猜疑最后能得到一个怎样的结果,仿佛看到了卡尔维诺的狡黠。
现在,我试着梳理看了一小半的故事情节。我打开书本看了前沿,绝对是一个似懂非懂,稀里糊涂的状态。然后我迫不及待甚至有些恼羞成怒的开始进入小说本身。果然,前沿的难懂就像一个征兆,一开始,我就对这样的叙述方式感到很不习惯,却有足够的兴趣。作者站在一个客观的叙述者的角度对“你”展开情节。这大概是个圈套,一旦我读下去,不自觉的会在我自己和作者所说的“你”身上找到某种事实上不可能的联系。这样,我很顺利的跟随这个阅读者“你”进入到了故事。
故事一开始,是“你”买回了卡尔维诺的小说《如果在冬夜,一个旅人》,注意,这是不是足够吸引人呢?在一个小说中故事紧紧围绕这部小说本身来进行,或者叫做以小说本身,也就是我手里这本实实在在的小说为故事发生的条件。这是不是很奇怪呢?我很容易会产生这样的想法:这本书在我手中拿着,我捧着它阅读,然后我并不能拥有它,或者说它的文字是跳跃着不断重组着的,它时时刻刻随着我的阅读的深入,它在改变着。小说中作者构想的“你”难道就是我自己?而那个她,作者创造出来的女主角仿佛是善意的为他的读者虚拟了一个不错的伴读者。我知道而且确定我这个理解只是我一厢情愿罢了,不过既然我能这么想,那我就将就这样的角度去品味这个小说,去玩味他的情节,当然,我觉得第二遍倒是适合用“玩味”这词。
还是回到情节,先等等,赵小渝在纠缠我呢,她五一节要过来,连车票都买好了。呵呵。我还是应付应付她。挺开心的我其实。。。十分钟以后。。。聊起来还没得个完了,毕竟不好敷衍她嘛,一个女孩子下决心走这么远来看我们找我们耍,,我怎么说也得兴师动众一次嘛。那就比较简单的说说情节。如获至宝的捧回小说了,“你”开始阅读起来,在火车站下车然后来到一个酒吧还是什么的地方,然后与和女主人公邂逅。故事正在合情合理有条不紊的展开,怎知小说的装订却好像出了问题,不断的空白页,然后是不断的重复,看来没有了转机。“你”和我都从那个小说中抽身出来。小说发展到这里,算是开始进入模式。愤怒的“你”找书店换书,然而“你”发现并不是个例。成批小说因为出版社装订出现问题了。所以老板承诺为你换一本新的《旅人》,并且解释这个时间造成了另一本叫做《在马尔堡市郊外》的小说的装订也出现问题。就在这个时候,“你”掠过一个念头,你想看《马》,而《旅人》对“你”已经无关紧要。故事就这样一个转弯,情节开始有了突破,一个小说的开头后是另一本小说的开始,不仅这样,你还在这次换书的过程中结识了另一个女读者柳德米拉。然而似乎作者跟读者肆无忌惮的开起了玩笑。
正当《在马尔堡市郊外》开了始,你又无意中发现书中居然又有装订上的异常,后面的文章跟开头已经接不起来,不同的地名人名。这时候,“你”意识到前面的人名地名根本就不会是波兰的。所以“你”查询到了这样的地名是来自一个失落的文化,辛梅里亚文化。这样,为了弄清事情的真相,“你”联系柳德米拉一同去她认识的一个大学教授那儿寻找答案,他是专门研究这辛梅里亚文化的。你听他讲述了一个辛梅里亚作家曾经写的一部小说,据说是唯一一部。他找到小说并为“你”和她朗读。这小说叫做《在陡壁悬崖上探出身躯》,然而小说诡异的也只有一个开头就没有了,教授认为辛梅里亚文学都是没有结尾的,这部小说的年轻作者由于抑郁症而自杀了,所以这是辛梅里亚文学的最好代表作。然而情节总在这样的关头转折,柳德米拉的姐姐说这部小说不是没有结局,相反是完成了的。而且再次将“你”和她引入到了另一本书《不怕寒风,不怕眩晕》。她说,这是用另一种语言写成的书。是《在陡壁悬崖上探出身躯》的后续,也就是说,他们就是一本书。能够料想,这又是一本没有结尾的书,然而不一样的是这次不是装订的问题。然而你们还是没有办法继续。所以“你”结合前面屡屡的装订错误,认为有理由让出版社至少给你一个解开这些巧合的答案。然后小说有带着你发现了另一本书《望着黑沉沉的下面》。在出版社,你因为这本也是只有开头的小说而得知了马拉纳这个人。你急切的想要得到《望着黑沉沉的下面》的全部内容,负责人同意将马拉纳这个翻译者寄回的信件给你阅读。。。
未完待续。。。。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