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槐镇的一天》李南
《下槐镇的一天》李南
平山县下槐镇,西去石家庄
二百华里。
它回旋的土路
承载过多少年代、多少车马。
今天,朝远望去:
下槐镇干渴的麦地,黄了。
我看见一位农妇弯腰提水
她破旧的蓝布衣衫
加剧了下槐镇的重量和贫寒。
这一天,我还走近一位垂暮的老人
他平静的笑意和指向天边的手
使我深信
钢铁的时间,也无法撬开他的嘴
使他吐露出下槐镇
深远、巨大的秘密。
下午6点,拱桥下安静的湖洼
下槐镇黛色的山势
相继消失在天际。
呵,过客将永远是过客
这一天,我只能带回零星的记忆
平山下槐镇,坐落在湖泊与矮山之间
对于它
我们真的是一无所知。
【树才点评】
在这首诗中,李南把无形而又无所不在的时间削成一根根当下的木樨,结结实实地嵌在诗句和诗句之间,整首诗的氛围很具现场感。实际上,当时间凸现它具体可感的流逝性时,诗人的精神挖掘所抵达的那种空间感和记忆深度反而更加活泼可信。这首诗从纵向看,时间活生生地流淌着,从横向看,空间以历史感和一个地点的命运显现它的神秘和厚重。在这首诗中,时间与空间,个人与历史,景物与内心,诗艺与主题,都显得开合有度,处理得恰到好处。开头二句朴素,只是交代地点,距离上的参照是石家庄。3、4两句马上切入到某种纵向的历史感中。5、6两句又迅即返回,把人赖以生存的庄稼的灾难概述出来:“黄了”,既写麦子的颜色,又是一句俗语,写庄稼可能颗粒无收。7句“我看见”三字,值得一说。在李南的日常生活中,精“看”是极平常的行为,但又极不平常,因为她常常“看见”;大家醒来后都在“看”,但对诗人来说,关键是“看见”。当然,视而不见是生活的常态。记得李南有一组诗,题目叫《有眼的神》。也许李南的灵魂就是一个有眼的神吧。她是用心在看,用心的眼在注视。一个诗人警觉于“看”,是非常重要的。一边看,一边把所见传达给心灵,让心灵震颤起来,集中起来,然后冥冥之中,就会生发一种感悟。8、9两句显出很强的词语揉合能力。这是有力的诗艺,处理得清晰而复杂。接下来六句其实是一个长句,诗人把场景、描述和感悟熔于这个长句,把“时间”、“嘴”和下槐镇的“秘密”串在一起,它们的沉默暗示着“时间”、“老人”和“秘密”的一体性。16、17、18三句,时间被切割得更准确,“下午6点”,万物随同天色消失,这是活生生的一幕。19句的“呵”字,也许我应该停留一下,在这里“呵”字确实起到了内心感叹的作用,但总的来说,李南对这类感叹词还有着不必要的偏爱。最后四句,把“时间”归于“零星的记忆”,而对“下槐镇”,对被时间封存又被时间激活的生命秘密,诗人坦言:“我们真的是一无所知”。但不管怎么说,通过这首诗,我们多少还是觉察到了一点点。一首好诗总是承担着生命的一小部分神秘。
节选自 http://www.zgnfys.com/a/nfwx-38453_2.shtml
平山县下槐镇,西去石家庄
二百华里。
它回旋的土路
承载过多少年代、多少车马。
今天,朝远望去:
下槐镇干渴的麦地,黄了。
我看见一位农妇弯腰提水
她破旧的蓝布衣衫
加剧了下槐镇的重量和贫寒。
这一天,我还走近一位垂暮的老人
他平静的笑意和指向天边的手
使我深信
钢铁的时间,也无法撬开他的嘴
使他吐露出下槐镇
深远、巨大的秘密。
下午6点,拱桥下安静的湖洼
下槐镇黛色的山势
相继消失在天际。
呵,过客将永远是过客
这一天,我只能带回零星的记忆
平山下槐镇,坐落在湖泊与矮山之间
对于它
我们真的是一无所知。
【树才点评】
在这首诗中,李南把无形而又无所不在的时间削成一根根当下的木樨,结结实实地嵌在诗句和诗句之间,整首诗的氛围很具现场感。实际上,当时间凸现它具体可感的流逝性时,诗人的精神挖掘所抵达的那种空间感和记忆深度反而更加活泼可信。这首诗从纵向看,时间活生生地流淌着,从横向看,空间以历史感和一个地点的命运显现它的神秘和厚重。在这首诗中,时间与空间,个人与历史,景物与内心,诗艺与主题,都显得开合有度,处理得恰到好处。开头二句朴素,只是交代地点,距离上的参照是石家庄。3、4两句马上切入到某种纵向的历史感中。5、6两句又迅即返回,把人赖以生存的庄稼的灾难概述出来:“黄了”,既写麦子的颜色,又是一句俗语,写庄稼可能颗粒无收。7句“我看见”三字,值得一说。在李南的日常生活中,精“看”是极平常的行为,但又极不平常,因为她常常“看见”;大家醒来后都在“看”,但对诗人来说,关键是“看见”。当然,视而不见是生活的常态。记得李南有一组诗,题目叫《有眼的神》。也许李南的灵魂就是一个有眼的神吧。她是用心在看,用心的眼在注视。一个诗人警觉于“看”,是非常重要的。一边看,一边把所见传达给心灵,让心灵震颤起来,集中起来,然后冥冥之中,就会生发一种感悟。8、9两句显出很强的词语揉合能力。这是有力的诗艺,处理得清晰而复杂。接下来六句其实是一个长句,诗人把场景、描述和感悟熔于这个长句,把“时间”、“嘴”和下槐镇的“秘密”串在一起,它们的沉默暗示着“时间”、“老人”和“秘密”的一体性。16、17、18三句,时间被切割得更准确,“下午6点”,万物随同天色消失,这是活生生的一幕。19句的“呵”字,也许我应该停留一下,在这里“呵”字确实起到了内心感叹的作用,但总的来说,李南对这类感叹词还有着不必要的偏爱。最后四句,把“时间”归于“零星的记忆”,而对“下槐镇”,对被时间封存又被时间激活的生命秘密,诗人坦言:“我们真的是一无所知”。但不管怎么说,通过这首诗,我们多少还是觉察到了一点点。一首好诗总是承担着生命的一小部分神秘。
节选自 http://www.zgnfys.com/a/nfwx-38453_2.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