扇蕨
蕨类植物名称:扇蕨
拉丁名 Neocheiropteris palmatopedata (Bak.) Christ
科属:水龙骨科,扇蕨属
分布特性:扇蕨是受保护植物之一,属于我国三等受保护植物。分布于我国贵州、四川、云南等西南地区亚热带山地林下,海拔2000米到2700米,随着森林的砍伐,生境的改变,分布区日益缩减。
保护价值:扇蕨是我国特产的珍奇蕨类植物之一,在蕨类植物分类研究方面有学术价值,早已引起世界学者的注意。扇蕨根茎可入药。
保护措施:在扇蕨集中的地带,应建立扇蕨保护点,由林业部门负责保护,严禁采挖作药和砍伐上层林木。
形态特征:
扇蕨为多年生草本,植株高达75厘米;根状茎粗而横走,密被鳞片;鳞片棕色,卵状披针形,先端长渐尖,边缘有细齿,覆瓦状排列,叶远生,柄长30-50厘米,无毛,基部关节不明显;叶片扇形,鸟足状分裂,裂片披针形,全缘,中央的长l0-30厘米,宽2.5一3厘米,两侧的向外渐缩短;叶纸质,绿色,上面光滑,下面疏生棕色小鳞片,叶脉网状,主脉隆起,细脉连结成六角形网眼,并有分枝的内藏小脉。孢子囊群圆形或长圆形,生于裂片下部紧靠主脉。
生长特性:
扇蕨分布区受西南季风影响,气候为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干湿季节交替明显,年平均温15℃左右,1月平均温约8℃,7月平均温约20℃,年降水量1000毫米左右,昼夜以及晴雨天之间温差较大,一般相差10--15℃。土壤多为石灰岩风化形成的黑色石灰土,红色石灰土,或为酸性母岩风化形成的褐红壤,有较厚的腐殖质层。扇蕨喜阴耐湿,生于常绿阔叶林及针阔混交林下或沟谷地段。孢子秋冬季成熟。
栽培要点:可用孢子或根茎繁殖。孢子成熟时,采收有孢子囊的叶片,散播于荫湿处的腐殖质土面,切记盖土,在春季即可萌发成原叶体,慢慢生长成有根、茎、叶和孢子囊的植物体。切割野生植株的根茎,亦可分植。
————————————转自网络
拉丁名 Neocheiropteris palmatopedata (Bak.) Christ
科属:水龙骨科,扇蕨属
分布特性:扇蕨是受保护植物之一,属于我国三等受保护植物。分布于我国贵州、四川、云南等西南地区亚热带山地林下,海拔2000米到2700米,随着森林的砍伐,生境的改变,分布区日益缩减。
保护价值:扇蕨是我国特产的珍奇蕨类植物之一,在蕨类植物分类研究方面有学术价值,早已引起世界学者的注意。扇蕨根茎可入药。
保护措施:在扇蕨集中的地带,应建立扇蕨保护点,由林业部门负责保护,严禁采挖作药和砍伐上层林木。
形态特征:
扇蕨为多年生草本,植株高达75厘米;根状茎粗而横走,密被鳞片;鳞片棕色,卵状披针形,先端长渐尖,边缘有细齿,覆瓦状排列,叶远生,柄长30-50厘米,无毛,基部关节不明显;叶片扇形,鸟足状分裂,裂片披针形,全缘,中央的长l0-30厘米,宽2.5一3厘米,两侧的向外渐缩短;叶纸质,绿色,上面光滑,下面疏生棕色小鳞片,叶脉网状,主脉隆起,细脉连结成六角形网眼,并有分枝的内藏小脉。孢子囊群圆形或长圆形,生于裂片下部紧靠主脉。
生长特性:
扇蕨分布区受西南季风影响,气候为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干湿季节交替明显,年平均温15℃左右,1月平均温约8℃,7月平均温约20℃,年降水量1000毫米左右,昼夜以及晴雨天之间温差较大,一般相差10--15℃。土壤多为石灰岩风化形成的黑色石灰土,红色石灰土,或为酸性母岩风化形成的褐红壤,有较厚的腐殖质层。扇蕨喜阴耐湿,生于常绿阔叶林及针阔混交林下或沟谷地段。孢子秋冬季成熟。
栽培要点:可用孢子或根茎繁殖。孢子成熟时,采收有孢子囊的叶片,散播于荫湿处的腐殖质土面,切记盖土,在春季即可萌发成原叶体,慢慢生长成有根、茎、叶和孢子囊的植物体。切割野生植株的根茎,亦可分植。
![]() |
![]() |
————————————转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