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特里希·布克斯特胡德与他的室内乐作品
迪特里希·布克斯特胡德(Dietrich Buxtehude,约1637-1707)被认为是海因里希·许茨(Heinrich Schütz,1585-1672)和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1685-1750)之间最重要的德国作曲家。他是那一代作曲家中最受尊敬的教堂音乐家;作为一名卓越的管风琴家,他对巴洛克管风琴艺术的发展也有巨大的贡献。布克斯特胡德在音乐史上的地位首先正是由他作为一名具有炉火纯青技巧的管风琴大师而奠定的。他是荷兰管风琴大师斯韦林克(Jan Pieterszoon Sweelinck,1562-1621)的学生,后人从相关资料进行推断,他从1655年起,他就和约翰·亚当·赖因肯(John Adam Reincken,1623-1722)——后者来自荷兰东部靠近德国的城市德文特——一同跟随斯韦林克研习管风琴。赖因肯后来也成为知名的管风琴大师和作曲家,1663年开始在汉堡圣卡特琳教堂担任管风琴师,布克斯特胡德与他保持了终身的友谊。他们共同成为来自波罗的海地区的管风琴演奏家和作曲家团体的成员。这个团体就是闻名于世的“斯韦林克学派”,也称“北德学派”。北德斯韦林克学派高尚严肃、技巧华丽、以宗教精神为主导的创作风格以及作为演奏者特别是即兴演奏的精湛技巧和艺术魅力,在当时有巨大的影响。布克斯特胡德晚年,他所在的城市吕贝克(Lübeck)成为众多的年轻一代管风琴家朝拜的圣地。
关于布克斯特胡德在当时的影响,有一个小故事,在后来许多的巴赫传记中都会提到。这就是1705年,巴赫徒步400多公里,从他任职的阿恩施塔特到吕贝克聆听和学习布克斯特胡德的音乐。在吕贝克,除了管风琴演奏,巴赫还聆听了由布克斯特胡德指挥的“晚间音乐”(Abendmusiken),这是由管风琴独奏和人声与乐器演奏的五套一首的教堂康塔塔。巴赫对布克斯特胡德的音乐极为迷恋,以至于他本来向阿恩施塔特当地的教会请的四周的假期远远不够他在吕贝克的逗留,加上来回路上所花的时间,他竟然因此而缺席了阿恩施塔特的工作近四个月的时间!
在巴赫来到吕贝克的二年前,亨德尔(George Frideric Händel,1685-1759)和约翰·马特松(Johann Mattheson,1681-1764)就曾来到过这里。除了向布克斯特胡德学习管风琴技艺和教堂康塔塔的创作以外,吕贝克圣玛利亚教堂管风琴师的职位也是吸引他们的原因之一。这个职位不仅报酬优厚,而且还有住房提供。当时,已经66岁的布克斯特胡德也在寻找自己的接班人。然而要得到这个职位,还必须接受一个条件,就是与老管风琴师的女儿结婚。1703年,布克斯特胡德的女儿安娜·玛格丽特已经28岁了,当时马特松22岁,亨德尔才18岁,他们都没有接受这个附加条件,两年后,20岁的巴赫也没有接受。
回到布克斯特胡德的生平。关于他的出生情况,几乎没有相关的文献保存下来,他晚年称自己是一个丹麦人,他的父亲约翰内斯·布克斯特胡德(Johannes Buxtehude)到1638年以前一直是丹麦Oldesloe的一位管风琴师和小学校长,有理由推测迪特里希可能出生在那里。约翰内斯·布克斯特胡德1638年搬去了Helsingborg ,1641或1642年又搬去了Helsingor,在那里他一直呆到1671年。迪特里希跟随他的父亲学习管风琴,并于1657或1658年成为Helsingor他父亲先前所在教堂的管风琴师。然后他于1660年搬去了Helsingor的德语聚居区。当他有机会获得深受世人尊敬的吕贝克的圣玛利亚教堂管风琴师一职时,迪特里希决定不再跟随他父亲的脚步。通过竞争,他最后于1668年的4月获得了这个职位,并且与去职的老管风琴师Franz Tunder(1614-1667)的女儿Anna Margarethe Tunder结婚,可能这也是他获得这个职位的条件之一。从这一经历我们大概也能理解,为什么多年以后当布克斯特胡德寻找自己接班人的时候,也提出了一个得到这个职位的人必须娶自己的女儿为妻的条件。
布克斯特胡德的余生一直都担任圣玛利亚教堂的管风琴师,他官方的工作除了音乐方面的以外,比如为众赞歌提供管风琴伴奏等等,还兼管教堂的财务、书记以及商务事宜。他在当地非常出名,因为他的“晚间音乐”音乐会——每年圣诞节前连续五个礼拜日以及其他一些节日在教堂下午的仪式之后进行的音乐崇拜。虽然这些音乐会在当时影响极大,后人也将其描述为不同寻常的经历。最著名的二场晚间音乐崇拜是在1705年的12月2日和3日举行的,为了纪念皇帝利奥波德一世去世和约瑟夫一世登基。年轻的巴赫在吕贝克可能也聆听过这两场音乐会。
1707年,布克斯特胡德在吕贝克去世。
在室内乐方面,布克斯特胡德在他生前印刷出版的作品并不多,主要包括1696年出版的两组奏鸣曲集(它们出版时附上了两个奇特的作品编号Op.1和Op.2),1674年出版的纪念他的父亲去世的悲歌(Klag-Lied)以及其他一些路德教派众赞歌。
在前工业时代的欧洲,甚至直到1690年代晚期,音乐出版仍然是一件带有奇观性质的事情。与地图绘制、百科全书以及其他一些知识性的工作一样,它们在当时是教导和启蒙知识阶层的工具。我们知道,布克斯特胡德几乎每天都要面对吕贝克当地的士绅、商会以及来自汉堡等地的音乐家和知识阶层,为他们创作各种类型的作品。作品以乐谱的形式出版是为了取悦听众,满足那些鉴赏和批评家的要求,为优秀的演奏家带来启迪。就其公共性而言,我们甚至可以将乐谱的出版看作留声机诞生以前“录音”的早期形式——作曲家(他往往同时也是一位优秀的表演者)和他的出版商为公众带来一套便携式的固定文本,使音乐能够被凝固在时间中,很少有错误(像那些现代录音一样),希望因此而增加作曲家-演奏家的声誉。布克斯特胡德的室内乐作品,就是根据他的时代的审美趣味,用最精致和优美的风格构思而成,其演出和出版足以唤起公众的惊叹和赞赏。尽管在今天,可能它们远远不如他的管风琴作品和教堂康塔塔那么出名。
布克斯特胡德的室内乐作品之所以在当时具有巨大的影响力,与其音乐的风格特点有很大关系。他的作品提供了一份音乐情感修辞学的概览,通过新颖的配器(小提琴和低音维奥尔琴作为必不可少的乐器取代了通常意大利奏鸣曲中使用的小提琴组);有意识地混合意大利、德国、法国的音乐风格;通过持续的旋律与短小的旋律片段之间的对比、表情的对比、力度对比、形式对比等等手段使得音乐具有无数让人意想不到的细节,充满了夸张和惊奇。
举个例子来说,在布克斯特胡德的奏鸣曲中,一个常见的提示“Con discretione”就带给我们很多关于17世纪音乐的特点的信息。这个术语经常会被错误地翻译成“谨慎地”,意即一种不会触怒任何人的高尚的趣味。实际上,Con discretione更为原初的意思是“自由选择,决定的能力”。在巴洛克时代的修辞学中,它可以被看作这样一种信号——一种精细的或者能够引发惊奇的轻率的形式,通常很难预期的东西……对演奏家来说,除了卓越的技巧以外,还需要有一种制造现场演出的特殊效应的冒险精神,不仅仅把乐谱当作为文献,而将其视作引发奇迹和惊叹的源泉。
在布克斯特胡德的奏鸣曲中,来自于多种多样的主题和细节的不断累积的冲击,以及成功地将外表上不同的元素并置在一起,构成了它们首要的美学特征。这样的修辞可以被视为具有接近风格主义(Mannerism)的倾向。整个17世纪的欧洲,这种高度风格化的特征存在于几乎所有艺术形式中。它繁荣于各种各样的新奇事物中,为了激起旁观者对于惊奇的感受。正如笛卡尔所言,“我把惊奇视为所有激情之首。”不同寻常的大或者小,极端的珍罕,舶来品,不规则的、怪异的形状,壮观耀眼的美……所有这些被运用到操纵观看者或者聆听者的精神、使他们由艺术活动的旁观者而成为参与者。借助于类似的美学特征,甚至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布氏后学、比如巴赫的作品。在巴赫的G小调幻想曲与赋格(BWV 542),C大调托卡塔、柔板与赋格(BWV 546)这样的管风琴作品中,在为羽管键琴而作的D大调托卡塔(BWV 912)中,在D小调羽管键琴协奏曲和勃兰登堡协奏曲第5首的华彩段落,甚至哥德堡变奏曲的第14、28、29变奏中,都能看见风格主义的影响。
保罗·亨利·朗(Paul Henry Lang)在他的《西方文明中的音乐》一书中曾这样评价布克斯特胡德的管风琴作品:“布克斯特胡德的巍峨的赋格、含有淡淡哀愁的帕萨卡利亚、了不起的前奏曲和炫技的托卡塔都是独立不羁的天才之作。其想象力和创造性都是他所独有的,不能小看为后人的铺路石。与巴赫相比,他的作品同样是尽善尽美的巨著,犹如海顿的交响曲与贝多芬相比,同样是巨著。”或许这评价也部分地适用于他的室内乐作品。
这张唱片由Skip Sempé指挥Capriccio Stravagante录制于1993年。录音中收录的曲目一部分来自布克斯特胡德生前出版的那些室内乐作品集。在他出版的奏鸣曲Op.1和Op.2中,布克斯特胡德让低音维奥尔琴取代了典型的巴洛克时代三重奏鸣曲中的第二小提琴声部,这在当时的德国北部的音乐家当中是一种较为普遍的偏好。而除了这些奏鸣曲以外,保存在Uppsala大学的布氏手稿还显示了另一组奏鸣曲的配器方式:2把小提琴、低音维奥尔琴和通奏低音,在外乐章甚至有更多的小提琴以模仿4、5甚至6声部的音乐。特别令人感兴趣的是布克斯特胡德唯一保存下来的为两件低音乐器和通奏低音而作的奏鸣曲(BuxWV 267),在这个作品中会用到低音维奥尔琴和低音提琴,在录音中,我们将听到用viola da gamba和cello加上通奏低音演奏的这首作品。
除此以外,录音中还包括2首羽管键琴演奏的作品帕萨卡利亚和恰空(BuxWV 161、160)。这些键盘作品选自18世纪早期巴赫圈子一部非常重要的键盘音乐手稿Andreas-Bach-Buch中的一些固定低音作品。手稿抄写者中有Johann Sebastian Bach以及他的长兄Johann Christoph Bach。这部集子中包含了很多布克斯特胡德的作品。这其中的固定低音作品反映了巴洛克趣味中对于变形的重视——一些很简单的主题可以衍变为大型的作品。巴赫的C小调Passcaglia在主题和织体方面就和布克斯特胡德的D小调Passacaglia十分相似。这些作品提供了2架羽管键琴一起演奏(其中一架负责通奏低音部分,这在布克斯特胡德的时代是很常见的做法)时所呈现的音响和音乐织体的例证。
注释:
[1]这是现存唯一的布克斯特胡德画像,来自画家Johannes Voorhout(1647-1723)1674年的作品《一场音乐聚会》。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图中靠右边那位支着自己手肘的人是Buxtehude,而Kerala J. Snyder在2007年出版的著作Dieterich Buxtehude: Organist in Lübeck中,质疑了这一看法,认为Buxtehude应是图中最左边那位演奏低音维奥尔琴的人。
关于布克斯特胡德在当时的影响,有一个小故事,在后来许多的巴赫传记中都会提到。这就是1705年,巴赫徒步400多公里,从他任职的阿恩施塔特到吕贝克聆听和学习布克斯特胡德的音乐。在吕贝克,除了管风琴演奏,巴赫还聆听了由布克斯特胡德指挥的“晚间音乐”(Abendmusiken),这是由管风琴独奏和人声与乐器演奏的五套一首的教堂康塔塔。巴赫对布克斯特胡德的音乐极为迷恋,以至于他本来向阿恩施塔特当地的教会请的四周的假期远远不够他在吕贝克的逗留,加上来回路上所花的时间,他竟然因此而缺席了阿恩施塔特的工作近四个月的时间!
在巴赫来到吕贝克的二年前,亨德尔(George Frideric Händel,1685-1759)和约翰·马特松(Johann Mattheson,1681-1764)就曾来到过这里。除了向布克斯特胡德学习管风琴技艺和教堂康塔塔的创作以外,吕贝克圣玛利亚教堂管风琴师的职位也是吸引他们的原因之一。这个职位不仅报酬优厚,而且还有住房提供。当时,已经66岁的布克斯特胡德也在寻找自己的接班人。然而要得到这个职位,还必须接受一个条件,就是与老管风琴师的女儿结婚。1703年,布克斯特胡德的女儿安娜·玛格丽特已经28岁了,当时马特松22岁,亨德尔才18岁,他们都没有接受这个附加条件,两年后,20岁的巴赫也没有接受。
![]() |
Dietrich Buxtehude[1] |
回到布克斯特胡德的生平。关于他的出生情况,几乎没有相关的文献保存下来,他晚年称自己是一个丹麦人,他的父亲约翰内斯·布克斯特胡德(Johannes Buxtehude)到1638年以前一直是丹麦Oldesloe的一位管风琴师和小学校长,有理由推测迪特里希可能出生在那里。约翰内斯·布克斯特胡德1638年搬去了Helsingborg ,1641或1642年又搬去了Helsingor,在那里他一直呆到1671年。迪特里希跟随他的父亲学习管风琴,并于1657或1658年成为Helsingor他父亲先前所在教堂的管风琴师。然后他于1660年搬去了Helsingor的德语聚居区。当他有机会获得深受世人尊敬的吕贝克的圣玛利亚教堂管风琴师一职时,迪特里希决定不再跟随他父亲的脚步。通过竞争,他最后于1668年的4月获得了这个职位,并且与去职的老管风琴师Franz Tunder(1614-1667)的女儿Anna Margarethe Tunder结婚,可能这也是他获得这个职位的条件之一。从这一经历我们大概也能理解,为什么多年以后当布克斯特胡德寻找自己接班人的时候,也提出了一个得到这个职位的人必须娶自己的女儿为妻的条件。
布克斯特胡德的余生一直都担任圣玛利亚教堂的管风琴师,他官方的工作除了音乐方面的以外,比如为众赞歌提供管风琴伴奏等等,还兼管教堂的财务、书记以及商务事宜。他在当地非常出名,因为他的“晚间音乐”音乐会——每年圣诞节前连续五个礼拜日以及其他一些节日在教堂下午的仪式之后进行的音乐崇拜。虽然这些音乐会在当时影响极大,后人也将其描述为不同寻常的经历。最著名的二场晚间音乐崇拜是在1705年的12月2日和3日举行的,为了纪念皇帝利奥波德一世去世和约瑟夫一世登基。年轻的巴赫在吕贝克可能也聆听过这两场音乐会。
1707年,布克斯特胡德在吕贝克去世。
![]() |
1641年时的吕贝克 |
![]() |
吕贝克圣玛利亚教堂的管风琴 |
在室内乐方面,布克斯特胡德在他生前印刷出版的作品并不多,主要包括1696年出版的两组奏鸣曲集(它们出版时附上了两个奇特的作品编号Op.1和Op.2),1674年出版的纪念他的父亲去世的悲歌(Klag-Lied)以及其他一些路德教派众赞歌。
在前工业时代的欧洲,甚至直到1690年代晚期,音乐出版仍然是一件带有奇观性质的事情。与地图绘制、百科全书以及其他一些知识性的工作一样,它们在当时是教导和启蒙知识阶层的工具。我们知道,布克斯特胡德几乎每天都要面对吕贝克当地的士绅、商会以及来自汉堡等地的音乐家和知识阶层,为他们创作各种类型的作品。作品以乐谱的形式出版是为了取悦听众,满足那些鉴赏和批评家的要求,为优秀的演奏家带来启迪。就其公共性而言,我们甚至可以将乐谱的出版看作留声机诞生以前“录音”的早期形式——作曲家(他往往同时也是一位优秀的表演者)和他的出版商为公众带来一套便携式的固定文本,使音乐能够被凝固在时间中,很少有错误(像那些现代录音一样),希望因此而增加作曲家-演奏家的声誉。布克斯特胡德的室内乐作品,就是根据他的时代的审美趣味,用最精致和优美的风格构思而成,其演出和出版足以唤起公众的惊叹和赞赏。尽管在今天,可能它们远远不如他的管风琴作品和教堂康塔塔那么出名。
布克斯特胡德的室内乐作品之所以在当时具有巨大的影响力,与其音乐的风格特点有很大关系。他的作品提供了一份音乐情感修辞学的概览,通过新颖的配器(小提琴和低音维奥尔琴作为必不可少的乐器取代了通常意大利奏鸣曲中使用的小提琴组);有意识地混合意大利、德国、法国的音乐风格;通过持续的旋律与短小的旋律片段之间的对比、表情的对比、力度对比、形式对比等等手段使得音乐具有无数让人意想不到的细节,充满了夸张和惊奇。
举个例子来说,在布克斯特胡德的奏鸣曲中,一个常见的提示“Con discretione”就带给我们很多关于17世纪音乐的特点的信息。这个术语经常会被错误地翻译成“谨慎地”,意即一种不会触怒任何人的高尚的趣味。实际上,Con discretione更为原初的意思是“自由选择,决定的能力”。在巴洛克时代的修辞学中,它可以被看作这样一种信号——一种精细的或者能够引发惊奇的轻率的形式,通常很难预期的东西……对演奏家来说,除了卓越的技巧以外,还需要有一种制造现场演出的特殊效应的冒险精神,不仅仅把乐谱当作为文献,而将其视作引发奇迹和惊叹的源泉。
在布克斯特胡德的奏鸣曲中,来自于多种多样的主题和细节的不断累积的冲击,以及成功地将外表上不同的元素并置在一起,构成了它们首要的美学特征。这样的修辞可以被视为具有接近风格主义(Mannerism)的倾向。整个17世纪的欧洲,这种高度风格化的特征存在于几乎所有艺术形式中。它繁荣于各种各样的新奇事物中,为了激起旁观者对于惊奇的感受。正如笛卡尔所言,“我把惊奇视为所有激情之首。”不同寻常的大或者小,极端的珍罕,舶来品,不规则的、怪异的形状,壮观耀眼的美……所有这些被运用到操纵观看者或者聆听者的精神、使他们由艺术活动的旁观者而成为参与者。借助于类似的美学特征,甚至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布氏后学、比如巴赫的作品。在巴赫的G小调幻想曲与赋格(BWV 542),C大调托卡塔、柔板与赋格(BWV 546)这样的管风琴作品中,在为羽管键琴而作的D大调托卡塔(BWV 912)中,在D小调羽管键琴协奏曲和勃兰登堡协奏曲第5首的华彩段落,甚至哥德堡变奏曲的第14、28、29变奏中,都能看见风格主义的影响。
保罗·亨利·朗(Paul Henry Lang)在他的《西方文明中的音乐》一书中曾这样评价布克斯特胡德的管风琴作品:“布克斯特胡德的巍峨的赋格、含有淡淡哀愁的帕萨卡利亚、了不起的前奏曲和炫技的托卡塔都是独立不羁的天才之作。其想象力和创造性都是他所独有的,不能小看为后人的铺路石。与巴赫相比,他的作品同样是尽善尽美的巨著,犹如海顿的交响曲与贝多芬相比,同样是巨著。”或许这评价也部分地适用于他的室内乐作品。
![]() |
这张唱片由Skip Sempé指挥Capriccio Stravagante录制于1993年。录音中收录的曲目一部分来自布克斯特胡德生前出版的那些室内乐作品集。在他出版的奏鸣曲Op.1和Op.2中,布克斯特胡德让低音维奥尔琴取代了典型的巴洛克时代三重奏鸣曲中的第二小提琴声部,这在当时的德国北部的音乐家当中是一种较为普遍的偏好。而除了这些奏鸣曲以外,保存在Uppsala大学的布氏手稿还显示了另一组奏鸣曲的配器方式:2把小提琴、低音维奥尔琴和通奏低音,在外乐章甚至有更多的小提琴以模仿4、5甚至6声部的音乐。特别令人感兴趣的是布克斯特胡德唯一保存下来的为两件低音乐器和通奏低音而作的奏鸣曲(BuxWV 267),在这个作品中会用到低音维奥尔琴和低音提琴,在录音中,我们将听到用viola da gamba和cello加上通奏低音演奏的这首作品。
除此以外,录音中还包括2首羽管键琴演奏的作品帕萨卡利亚和恰空(BuxWV 161、160)。这些键盘作品选自18世纪早期巴赫圈子一部非常重要的键盘音乐手稿Andreas-Bach-Buch中的一些固定低音作品。手稿抄写者中有Johann Sebastian Bach以及他的长兄Johann Christoph Bach。这部集子中包含了很多布克斯特胡德的作品。这其中的固定低音作品反映了巴洛克趣味中对于变形的重视——一些很简单的主题可以衍变为大型的作品。巴赫的C小调Passcaglia在主题和织体方面就和布克斯特胡德的D小调Passacaglia十分相似。这些作品提供了2架羽管键琴一起演奏(其中一架负责通奏低音部分,这在布克斯特胡德的时代是很常见的做法)时所呈现的音响和音乐织体的例证。
注释:
[1]这是现存唯一的布克斯特胡德画像,来自画家Johannes Voorhout(1647-1723)1674年的作品《一场音乐聚会》。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图中靠右边那位支着自己手肘的人是Buxtehude,而Kerala J. Snyder在2007年出版的著作Dieterich Buxtehude: Organist in Lübeck中,质疑了这一看法,认为Buxtehude应是图中最左边那位演奏低音维奥尔琴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