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让滚动的车轮带我们去镇江,去迷笛。
时间:2009年5月1日-5月3日
地点:镇江江苏大学西门斜对面 优山美地绿地广场
事件:迷笛音乐节南下镇江,当代地下音乐十周年汇演
“妈妈,火车就要开了,我要去伍德斯托克!”
未能生在火红动荡的六十年代末,于是我们错过了嬉皮士还有披头士,我们错过了全球最浩荡的反战运动,“Make Love,No War”。这是人类语言凝成的最美语句之一。当然我们也错过了1969年这个星球历史上最大最火热的一次现代音乐节,一次音乐,大麻与和平的盛会---- 伍德斯托克音乐节。
2003年春天,终于天河岗顶的打口碟集市上买到了69年伍德斯托克音乐节的纪录片。片中大量笔墨用在采访音乐节的参与者以及周遭受影响的本地居民。一位当地的农民显然未能意识到这个纽约市西北叫做亚斯格的农场将在美国乃至世界音乐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他略带惊恐和气愤地说:“I don't give a damn where these crazy people come from and why they got this high. But see what a mess they've made on our farm”.
为期3天的音乐节引来了40万观众,从天而降的大雨帮助人群将这个农场变成一个泥巴池塘。几十万人在泥泞中的狂欢,宛若异端,想来却让人惊心动魄,热血澎湃。
连续两天的大暴雨使整个农场变成了一个难民营。但事实上,正是这场灾难给音乐节涂上最光彩的一笔,所有的人都井然有序,在这个仅存72小时的王国里,没有混乱出现。参加那次音乐节的人都记住这样一句话:“你身边的每一个人都是你的兄弟姐妹。”同时,舞台上的歌星也给他们带来真正的陶醉,在60年代红极一时的歌星几乎都参与到这次演出中,琼·贝兹“乐队”、保罗·巴特菲尔德乐队、“感恩而死”、吉米·亨德利克斯、“杰斐逊飞机”、贾尼斯·乔普林、桑塔纳、“ 十年后”和“谁人”等31位艺人(乐队)在3天的音乐节演出中登场表演。吉米-汉瑞克斯的表演是伍德斯托克音乐节中最有纪念意义的节目。当他演奏起美国国歌时,激动的观众将指引这个国家前往越南的星条旗撕碎 (此段据百度)
伍德斯托克已成为历史,当激情逐渐褪去橘红的颜色,星条旗还在物质的高地上空骄傲地飘扬。一群热爱现代音乐的人却在北京香山脚下,西四环与五环之间的植物园里悄然拉开了中国第一次现代意义上的音乐节的序幕。2000年五一,第一届迷笛摇滚音乐节诞生,主演者为主办方北京迷笛音乐学校的学生乐队阵容。六弦琴终于拨响了大型集会音乐节的琴弦,尽管琴声还稍嫌羞涩稚嫩。
而当我知道这个干涩潮湿纷繁乏味的社会有如此多姿的节日活动,已是第四届了。被伍德斯托克点燃的革命个人自由与无政府主义激情与摇滚乐的力量结合在一起,无时无刻不在我身体里流淌奔突,在寻找一个出口。那一年,因SARS的原因,迷笛改到十一。流行病挡不住对音乐和人群的热爱,节日来临的那天,我和伙伴们背上行囊,踏上北去的列车。我们在广州奥热的湿气中臆想北京秋天的阳光打在脸上的清爽。
那是一趟快乐的列车,有趣的旅行。火车从广州出发,翻越五岭山脉,穿过江汉平原和中原大地,跨过长江黄河,抵达中国地下音乐的首都,北京。一路上不断有各样奇装异服的年轻人在长沙武汉郑州上车,手上拿的不是《通俗歌曲》,便是《我爱摇滚乐》。背着吉他的更不用说了。彼此间打个照面,就有了默契,可以径直上前攀谈起来:“你也是去迷笛的吧?”入夜了,整节车厢的旅客都昏昏睡去,而音乐青年们仍然精神矍铄,车厢连接处,传来阵阵琴声,他们甚至能用车轮碾压钢轨的“况且况且”声为节奏,纵声歌唱。年轻的生命真是无敌。有音乐的旅行分外洒脱。
太阳照旧升起,列车一声长吁,停稳在西客站的站台上。走出车厢,北京用清冽的凉风迎接热血青年。秋天,我最爱的秋天。
我们坐地铁,在公主坟转公车。一家手机店门口搭了个台子,在搞促销演出。有乐队现场演奏。一个个束着马尾,身穿皮衣皮裤,摇滚范儿十足。主音吉他手调音试弦,手指轻微抚动,大功率音箱里便有激扬的SOLO马儿嘶鸣般流出。令我叹为观止。的确,北京有太多的地下音乐资源,商促乐队都有此水准。在广州多半就是丑怪丑怪的演员在台上蹦跶着卡拉OK。
“走吧,去迷笛有的你看的,比这强百倍”。哥们很鄙夷地将我拽走。
这里有必要介绍一下这位仁兄。彼时他在21CN网站担任电影频道编辑。对音乐很懂行的他越界抢了同事的项目,争取到这次来北京现场采访迷笛音乐节的机会,临走还从公司弄来一台专业的肩扛式摄像机,机身上居然还贴了个“广东电视台”的徽标。其实我知道他主要目的是来玩的,和我一样。果然后来几天那台笨重的大炮成了我肩上的负累,当然也兼有炫耀的功能。
公车到了健翔桥,还得在倒车。北京植物园究竟有多远,我们不知道答案,就好像我们不知道北京究竟有多大。我们决定打的。一辆辆空载的出租车过去了,哥们不为所动。“北京人打的都这样,1块6的不坐,专坐1块2的夏利。”那时的广州的士每公里是2块4.北京真便宜!
终于来了一辆破兮兮的1块2,我们上车,说明目的地,然后就闭上嘴巴洗耳恭听了。我们有意识地想做个测试,看看北京的哥在乘客不主动配合的情况下能侃到什么程度。结果是侃到我们崩溃。我们甚至都没法欣赏路边景致,“%……**%¥¥%&&*((&……¥%”中,的哥一声“到了嘿”,把我们扔在了路边。这是在一条乡村公路中间,两边没有高楼大厦,穿过高高的白杨便是一块块菜地和麦田。再远处,有一道青山的轮廓。“这是哪儿跟哪儿啊,侃爷把我们涮了吧别是?”
正疑惑间,一辆两节的老式公共汽车轰着油门从我们身边掠过。瞥了一眼,发现一个现象,满车装的不是灰头土脸的乡村人士,而是五彩缤纷的鲜活男女。“没错啦,就这。看见那些铁杆和裹肉皮了吗,跟着走准没错,都成迷笛专车了。”哥们非常肯定地说,然后不管不顾地顺着大巴的方向扬长而去,全然不顾21CN的家伙将我压成半身不遂。(待续)
地点:镇江江苏大学西门斜对面 优山美地绿地广场
事件:迷笛音乐节南下镇江,当代地下音乐十周年汇演
“妈妈,火车就要开了,我要去伍德斯托克!”
未能生在火红动荡的六十年代末,于是我们错过了嬉皮士还有披头士,我们错过了全球最浩荡的反战运动,“Make Love,No War”。这是人类语言凝成的最美语句之一。当然我们也错过了1969年这个星球历史上最大最火热的一次现代音乐节,一次音乐,大麻与和平的盛会---- 伍德斯托克音乐节。
2003年春天,终于天河岗顶的打口碟集市上买到了69年伍德斯托克音乐节的纪录片。片中大量笔墨用在采访音乐节的参与者以及周遭受影响的本地居民。一位当地的农民显然未能意识到这个纽约市西北叫做亚斯格的农场将在美国乃至世界音乐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他略带惊恐和气愤地说:“I don't give a damn where these crazy people come from and why they got this high. But see what a mess they've made on our farm”.
为期3天的音乐节引来了40万观众,从天而降的大雨帮助人群将这个农场变成一个泥巴池塘。几十万人在泥泞中的狂欢,宛若异端,想来却让人惊心动魄,热血澎湃。
连续两天的大暴雨使整个农场变成了一个难民营。但事实上,正是这场灾难给音乐节涂上最光彩的一笔,所有的人都井然有序,在这个仅存72小时的王国里,没有混乱出现。参加那次音乐节的人都记住这样一句话:“你身边的每一个人都是你的兄弟姐妹。”同时,舞台上的歌星也给他们带来真正的陶醉,在60年代红极一时的歌星几乎都参与到这次演出中,琼·贝兹“乐队”、保罗·巴特菲尔德乐队、“感恩而死”、吉米·亨德利克斯、“杰斐逊飞机”、贾尼斯·乔普林、桑塔纳、“ 十年后”和“谁人”等31位艺人(乐队)在3天的音乐节演出中登场表演。吉米-汉瑞克斯的表演是伍德斯托克音乐节中最有纪念意义的节目。当他演奏起美国国歌时,激动的观众将指引这个国家前往越南的星条旗撕碎 (此段据百度)
伍德斯托克已成为历史,当激情逐渐褪去橘红的颜色,星条旗还在物质的高地上空骄傲地飘扬。一群热爱现代音乐的人却在北京香山脚下,西四环与五环之间的植物园里悄然拉开了中国第一次现代意义上的音乐节的序幕。2000年五一,第一届迷笛摇滚音乐节诞生,主演者为主办方北京迷笛音乐学校的学生乐队阵容。六弦琴终于拨响了大型集会音乐节的琴弦,尽管琴声还稍嫌羞涩稚嫩。
而当我知道这个干涩潮湿纷繁乏味的社会有如此多姿的节日活动,已是第四届了。被伍德斯托克点燃的革命个人自由与无政府主义激情与摇滚乐的力量结合在一起,无时无刻不在我身体里流淌奔突,在寻找一个出口。那一年,因SARS的原因,迷笛改到十一。流行病挡不住对音乐和人群的热爱,节日来临的那天,我和伙伴们背上行囊,踏上北去的列车。我们在广州奥热的湿气中臆想北京秋天的阳光打在脸上的清爽。
那是一趟快乐的列车,有趣的旅行。火车从广州出发,翻越五岭山脉,穿过江汉平原和中原大地,跨过长江黄河,抵达中国地下音乐的首都,北京。一路上不断有各样奇装异服的年轻人在长沙武汉郑州上车,手上拿的不是《通俗歌曲》,便是《我爱摇滚乐》。背着吉他的更不用说了。彼此间打个照面,就有了默契,可以径直上前攀谈起来:“你也是去迷笛的吧?”入夜了,整节车厢的旅客都昏昏睡去,而音乐青年们仍然精神矍铄,车厢连接处,传来阵阵琴声,他们甚至能用车轮碾压钢轨的“况且况且”声为节奏,纵声歌唱。年轻的生命真是无敌。有音乐的旅行分外洒脱。
太阳照旧升起,列车一声长吁,停稳在西客站的站台上。走出车厢,北京用清冽的凉风迎接热血青年。秋天,我最爱的秋天。
我们坐地铁,在公主坟转公车。一家手机店门口搭了个台子,在搞促销演出。有乐队现场演奏。一个个束着马尾,身穿皮衣皮裤,摇滚范儿十足。主音吉他手调音试弦,手指轻微抚动,大功率音箱里便有激扬的SOLO马儿嘶鸣般流出。令我叹为观止。的确,北京有太多的地下音乐资源,商促乐队都有此水准。在广州多半就是丑怪丑怪的演员在台上蹦跶着卡拉OK。
“走吧,去迷笛有的你看的,比这强百倍”。哥们很鄙夷地将我拽走。
这里有必要介绍一下这位仁兄。彼时他在21CN网站担任电影频道编辑。对音乐很懂行的他越界抢了同事的项目,争取到这次来北京现场采访迷笛音乐节的机会,临走还从公司弄来一台专业的肩扛式摄像机,机身上居然还贴了个“广东电视台”的徽标。其实我知道他主要目的是来玩的,和我一样。果然后来几天那台笨重的大炮成了我肩上的负累,当然也兼有炫耀的功能。
公车到了健翔桥,还得在倒车。北京植物园究竟有多远,我们不知道答案,就好像我们不知道北京究竟有多大。我们决定打的。一辆辆空载的出租车过去了,哥们不为所动。“北京人打的都这样,1块6的不坐,专坐1块2的夏利。”那时的广州的士每公里是2块4.北京真便宜!
终于来了一辆破兮兮的1块2,我们上车,说明目的地,然后就闭上嘴巴洗耳恭听了。我们有意识地想做个测试,看看北京的哥在乘客不主动配合的情况下能侃到什么程度。结果是侃到我们崩溃。我们甚至都没法欣赏路边景致,“%……**%¥¥%&&*((&……¥%”中,的哥一声“到了嘿”,把我们扔在了路边。这是在一条乡村公路中间,两边没有高楼大厦,穿过高高的白杨便是一块块菜地和麦田。再远处,有一道青山的轮廓。“这是哪儿跟哪儿啊,侃爷把我们涮了吧别是?”
正疑惑间,一辆两节的老式公共汽车轰着油门从我们身边掠过。瞥了一眼,发现一个现象,满车装的不是灰头土脸的乡村人士,而是五彩缤纷的鲜活男女。“没错啦,就这。看见那些铁杆和裹肉皮了吗,跟着走准没错,都成迷笛专车了。”哥们非常肯定地说,然后不管不顾地顺着大巴的方向扬长而去,全然不顾21CN的家伙将我压成半身不遂。(待续)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