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不息,读书不止
在很小的说时候老师就告诉我们知识分为直接知识和间接知识,书籍是直接经验的积累,是一种传递知识的方式,书籍把一部分人获得的知识更广泛地传播,促进了不同地域不同种族的文化和知识的交流的融合,于是,书籍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人类的进步。
另外,读书以两种方式开展,学习和怀疑。学习可以让人掌握更多知识,更快进步。更有意义的是怀疑书籍可以发现谬误,进而推翻错误的论断,促进人类的进步。
书籍能够充实人的头脑,使人们能够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然后彻底认识世界,才能对其改变,然后人类才能进步。人的认识就是在书籍文化中不断深化、扩展、向前推移。
——百度知道
许多人都在说读书不能只注重读了多少多少本,这点我非常赞同,但却要分阶段来说,当你刚养成习惯的前几年,就是要追求一个量,只有读的多了你才知道自己喜欢哪个类型的书籍,哪些书可读,哪些书读了只是浪费时间,不是也有句话说吗,量变导致质变。
今年读书的时候就有一个明确的感受,同一类型的书之间彼此逐渐联系起来形成了一个思想系统,不再是一个相对独立的个体,当你再读同一类型的另一本的时候,就感觉像在为这个思想系统添砖加瓦,不断的读就是在不断的丰富这个思想系统。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虽然说是这么说,其实也只有将两者结合起来才会对人生形成更大的影响,只旅行不思考,行万里路也只是个邮差,只读书不旅行,读万卷书也只是一个书呆子。
在豆瓣上统计了一下,截止到此刻今年看了一百五十四本书,这是豆瓣记录在案的,还有一些禁书在豆瓣上找不到,所以也就没统计进去,大浪淘金,其实真正感觉不错也就四五十本而已,在这做一个简单的记录,方面以后回头再次阅读。
———————————————————————————————————————————
1、《看见》作者:柴静
一个记者的十年的记录,在讲述如何做好一个新闻人的同时也教会了我们如何做人,如何与人相处,如何看待一件事,如何对一个人做出判断;柴静的反思也是对人性最深处的探索与发问,在柴静身上也找到了很多共鸣之处,发现了自己的很多不足,找到了一些改正的方法,收获很大,也了解了一些真实的中国,也学会了放弃自己的主观判断去尝试着理解去尝试着感受。
2、《哭泣的骆驼》作者:三毛
一个将旅行当作生活的人,怀着一颗悲悯之心对待所遇到的每一个人,并不要求得到任何的汇报;三毛是如此的热爱生活,热爱着生活中的每一个人,而荷西也是如此。
3、《威尼斯日记》《棋王》作者:阿城
阿城的作品给人的感觉特别的好,安静祥和,读的时候有一种享受,而且他居然对那么多领域都能涉及到,日记中所涉及到的:歌剧、古人书画、诗词、美食、中医等等吧,在百度百科上看了一下阿城,果然是少年天才,文章也特别幽默,读起来忍不住发笑。
4、《血酬定律》《潜规则》作者:吴思
吴老先生的书总会带给人一种新视角,一种全新的看待历史问题的逻辑,读起来耳目一新的感觉,沉闷的官僚机构也被描述的生动形象。
5、《君子爱财》作者:李开周
一个新的角度分析历史名人的生活,从侧面来说即便是圣人也有物质生活,飘在天上的感觉只是后人追捧和美化的而已。
6、《乡关何处》《身边的江湖》《1980年代的爱情》《尘世·挽歌》作者:土家野夫
野夫的书比较“黑暗”,想喜欢却又喜欢不起来,话不多说,也许看完一本你就理解啦
7、《半生为人》作者:徐晓
历史往往无公正可言,有些人注定是永远的发言人,另一些人则注定是永远的听众,注定要被埋没。
8、《教父》作者:马里奥·普佐
这个不多说啦,男人确实应该看看,学着如何对待家人、朋友、对手以及如何更好的在这个社会生存。
9、《悲惨的世界》作者:雨果
10、《目送》作者:龙应台
11、《基督山伯爵》作者:大仲马
这本书是因为《肖申克的救赎》才想起来看的,原本以为真是讲越狱呢,看完之后发现还真是讲越狱
12、《民主的细节》《观念的水位》作者:刘瑜
小时候学古诗的时候有一个词叫“借古讽今”,社会主义好在哪,需要对比资本主义之后才能明确的知道。书中几乎没有什么抱怨,蛮好的。
13、《时间旅行者的妻子》作者:奥德丽·尼芬格
爱情战得胜时间,赢得了距离,只要真的是爱情。
14、《西藏生死书》作者:索甲仁波切
以现在的水平只够打酱油的,不过还是有一定收获的,居然有那么一瞬间我相信了轮回说,以前可是一点都不信的,能撼动多年观点的书肯定是一本好书,起码对我个人来说是这样。
15、《突然就走到了西藏》作者:陈坤
七少爷称自己为悲观的乐观主义者,当多次的幸运有意无意的降临在自己身上的时候,有些人会迷失自我,而有些人则会反省自我,上帝是公平的,给你一些总会让你失去另一些,不要只顾给你的那些而忽略掉了失去的那些。做自己人生的旁观者。
16、《这些人,那些事》作者:吴念真
亦真亦假,文章特别有感情,和阿城的文章给人的感觉相似都特别平静,能够让人平静的作品肯定不会差。
17、《三体》三部作者:刘慈欣
被称为中国最好的科幻小说,一部比一部经典,里面提出了很多新的思想,例如宇宙社会学。
18、《闲看水浒》作者:十年砍柴
一本新角度解读水浒传的经典书籍,原来水浒传有着这么黑暗的背景,相比吴思先生的书虽然还差一点,不过角度还是蛮新颖的。
19、《鲁滨逊历险记》作者:笛福
生活也是如此,我们每个人都在历险,只是程度方式不同。
20、《酥油》作者:江觉迟
唯美的藏族爱情故事,但绝不是言情类,超赞。
21、《佛教的见地与正道》《正见》作者: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
可以算作理解佛教的入门书吧,但不是为了皈依我佛,而是学习一些面对生活苦难的心态。
22、《悟空传》作者:今何在
猪八戒和孙悟空虽然都神通广大,但在命运面前终究是软弱无力的小人物。顶天立地的美猴王实际上仍然是那个充满惊恐的小猴子,而决心与命运抗争的天逢若非紧急也终究不肯以猪的面目见阿月。神仙尚且如此,何况吾辈生来渺小的小人物呢?
23、《乌合之众》作者:古斯塔夫.勒庞
24、《不要因为走得太远而忘记为什么出发》作者:徐泓
头次听到“陈虻”是在柴静的视频中,在柴静的书中也多次提到陈虻对她的提携与指导;央视金牌制片人,培养出那么多著名主持人,自己却鲜为人知,也许每一个做幕后工作的人都不会注重这些虚的东西,也正是因为他们的默默无为才造就一个又一个精彩的节目;也正像他最喜欢的这句话:不要因为走的太远而忘记为什么出发。
25、《不畏将来 不念过去》作者:十二
在路上的时候就注意到这本书,开篇就直戳心底最深处,文笔犀利,确实适合矫情的人阅读,不但有情感方面的启示还有生活方面的,简短,适合茶余饭后翻翻。
26、《大数据时代》作者: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
就我个人而言,这本书很具有颠覆性,尤其是考虑问题的方式;面对是什么,我们总喜欢问为什么,也许未来真是如书中所说只看重是什么而不探究为什么,那我们理解世界岂不是简单的多了。
27、《被劫持的私生活》作者:肉唐僧
《安娜卡列尼娜》《基督山伯爵》之类的名著里都会有一些通奸的段子,而且好像还正大光明,尤其是《安》中通奸所产生的爱情居然被那么多人追捧,一直都不理解,原来中世纪的欧洲这是一种流行啊。虽然书很简短,但是观点却很新颖,属于承前启后贯串前后的优盘式书籍,赞一个。
28、《一个人的朝圣》作者:蕾秋·乔伊斯
少一些理性,多一些信念;朝圣其实也可无关宗教信仰,是对自己内心向往的一种追随。
29、《不说,真的来不及》作者:袁苡程
生命尽头,回望一生,更多的是对爱的反思和对错误的忏悔;有些人很早就明白了,而有些人却到死才明白,那我们呢?
30、《追随她的旅程》《少年巴比伦》作者:路内
虽说也是爱情小说,但却不属于言情类,是一种更宏观的爱情小说,不单单在说爱情更在说生活。
31、《我的阿勒泰》《冬牧场》作者:李娟
能将平静的生活描写的如此幽默,这需要多深的文字功底啊,同时证明并非看过大千世界才能写出绚丽的文字,关注身边的人、事、物,去品味每一个正在经历的当下,世间万物自然皆在笔下;不是我们的生活圈子小,而是我们的心太小。
32、《与机器赛跑》作者:埃里克·布林约尔松
互联网时代,世界日新月异,真是应了“计划赶不上变化”;置身在这种社会变革的大浪潮中,我们就像浩瀚大海中遨游的孤舟,再好的计划都是摆设,做好当下该做的事情,那么未知的未来也就没有那么可怕了。
33《当下的力量》作者:埃克哈特·托利
“当下”这个意识我还是从旅行中自己感悟到的,然后回来之后又看了李娟的书,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再加上自己的一点点思考,对于书中前半部分所讲的基本都能明白,后半部分有点太深了,还是有点理解不了。
34、《天才在左 疯子在右》作者:高铭
真理属于人类,谬误属于时代;真的不是他们想的太多,而是对于我们来说,未知的太多,我们只相信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对一切虚幻都坚决否定;对于未知我们更应该心存敬畏,同时也见识到了读书的乐趣所在,我们能了解到太多我们平常生活中接触不到的方面,多读书读好书。精神病人果然思维广啊。
今年发现的好作家:阿城、严歌苓、马伯庸、李娟、土家野夫,正在逐步清扫他们所有的作品,还在进行中,所以不在上面记录,直接随便拎起来一本就可以读。七月份一直在旅行,骑车、搭车、徒步,虽然也带着kindle呢吧,想着每天晚上可以看会呢,实际情况是每天都累的要死,晚上粘床就着,也就一本书都没有看,不过在路上也收获许多感悟。
生活进入新阶段,希望新的一年可以继续阅读,继续旅行。
另外,读书以两种方式开展,学习和怀疑。学习可以让人掌握更多知识,更快进步。更有意义的是怀疑书籍可以发现谬误,进而推翻错误的论断,促进人类的进步。
书籍能够充实人的头脑,使人们能够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然后彻底认识世界,才能对其改变,然后人类才能进步。人的认识就是在书籍文化中不断深化、扩展、向前推移。
——百度知道
许多人都在说读书不能只注重读了多少多少本,这点我非常赞同,但却要分阶段来说,当你刚养成习惯的前几年,就是要追求一个量,只有读的多了你才知道自己喜欢哪个类型的书籍,哪些书可读,哪些书读了只是浪费时间,不是也有句话说吗,量变导致质变。
今年读书的时候就有一个明确的感受,同一类型的书之间彼此逐渐联系起来形成了一个思想系统,不再是一个相对独立的个体,当你再读同一类型的另一本的时候,就感觉像在为这个思想系统添砖加瓦,不断的读就是在不断的丰富这个思想系统。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虽然说是这么说,其实也只有将两者结合起来才会对人生形成更大的影响,只旅行不思考,行万里路也只是个邮差,只读书不旅行,读万卷书也只是一个书呆子。
在豆瓣上统计了一下,截止到此刻今年看了一百五十四本书,这是豆瓣记录在案的,还有一些禁书在豆瓣上找不到,所以也就没统计进去,大浪淘金,其实真正感觉不错也就四五十本而已,在这做一个简单的记录,方面以后回头再次阅读。
———————————————————————————————————————————
1、《看见》作者:柴静
一个记者的十年的记录,在讲述如何做好一个新闻人的同时也教会了我们如何做人,如何与人相处,如何看待一件事,如何对一个人做出判断;柴静的反思也是对人性最深处的探索与发问,在柴静身上也找到了很多共鸣之处,发现了自己的很多不足,找到了一些改正的方法,收获很大,也了解了一些真实的中国,也学会了放弃自己的主观判断去尝试着理解去尝试着感受。
2、《哭泣的骆驼》作者:三毛
一个将旅行当作生活的人,怀着一颗悲悯之心对待所遇到的每一个人,并不要求得到任何的汇报;三毛是如此的热爱生活,热爱着生活中的每一个人,而荷西也是如此。
3、《威尼斯日记》《棋王》作者:阿城
阿城的作品给人的感觉特别的好,安静祥和,读的时候有一种享受,而且他居然对那么多领域都能涉及到,日记中所涉及到的:歌剧、古人书画、诗词、美食、中医等等吧,在百度百科上看了一下阿城,果然是少年天才,文章也特别幽默,读起来忍不住发笑。
4、《血酬定律》《潜规则》作者:吴思
吴老先生的书总会带给人一种新视角,一种全新的看待历史问题的逻辑,读起来耳目一新的感觉,沉闷的官僚机构也被描述的生动形象。
5、《君子爱财》作者:李开周
一个新的角度分析历史名人的生活,从侧面来说即便是圣人也有物质生活,飘在天上的感觉只是后人追捧和美化的而已。
6、《乡关何处》《身边的江湖》《1980年代的爱情》《尘世·挽歌》作者:土家野夫
野夫的书比较“黑暗”,想喜欢却又喜欢不起来,话不多说,也许看完一本你就理解啦
7、《半生为人》作者:徐晓
历史往往无公正可言,有些人注定是永远的发言人,另一些人则注定是永远的听众,注定要被埋没。
8、《教父》作者:马里奥·普佐
这个不多说啦,男人确实应该看看,学着如何对待家人、朋友、对手以及如何更好的在这个社会生存。
9、《悲惨的世界》作者:雨果
10、《目送》作者:龙应台
11、《基督山伯爵》作者:大仲马
这本书是因为《肖申克的救赎》才想起来看的,原本以为真是讲越狱呢,看完之后发现还真是讲越狱
12、《民主的细节》《观念的水位》作者:刘瑜
小时候学古诗的时候有一个词叫“借古讽今”,社会主义好在哪,需要对比资本主义之后才能明确的知道。书中几乎没有什么抱怨,蛮好的。
13、《时间旅行者的妻子》作者:奥德丽·尼芬格
爱情战得胜时间,赢得了距离,只要真的是爱情。
14、《西藏生死书》作者:索甲仁波切
以现在的水平只够打酱油的,不过还是有一定收获的,居然有那么一瞬间我相信了轮回说,以前可是一点都不信的,能撼动多年观点的书肯定是一本好书,起码对我个人来说是这样。
15、《突然就走到了西藏》作者:陈坤
七少爷称自己为悲观的乐观主义者,当多次的幸运有意无意的降临在自己身上的时候,有些人会迷失自我,而有些人则会反省自我,上帝是公平的,给你一些总会让你失去另一些,不要只顾给你的那些而忽略掉了失去的那些。做自己人生的旁观者。
16、《这些人,那些事》作者:吴念真
亦真亦假,文章特别有感情,和阿城的文章给人的感觉相似都特别平静,能够让人平静的作品肯定不会差。
17、《三体》三部作者:刘慈欣
被称为中国最好的科幻小说,一部比一部经典,里面提出了很多新的思想,例如宇宙社会学。
18、《闲看水浒》作者:十年砍柴
一本新角度解读水浒传的经典书籍,原来水浒传有着这么黑暗的背景,相比吴思先生的书虽然还差一点,不过角度还是蛮新颖的。
19、《鲁滨逊历险记》作者:笛福
生活也是如此,我们每个人都在历险,只是程度方式不同。
20、《酥油》作者:江觉迟
唯美的藏族爱情故事,但绝不是言情类,超赞。
21、《佛教的见地与正道》《正见》作者: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
可以算作理解佛教的入门书吧,但不是为了皈依我佛,而是学习一些面对生活苦难的心态。
22、《悟空传》作者:今何在
猪八戒和孙悟空虽然都神通广大,但在命运面前终究是软弱无力的小人物。顶天立地的美猴王实际上仍然是那个充满惊恐的小猴子,而决心与命运抗争的天逢若非紧急也终究不肯以猪的面目见阿月。神仙尚且如此,何况吾辈生来渺小的小人物呢?
23、《乌合之众》作者:古斯塔夫.勒庞
24、《不要因为走得太远而忘记为什么出发》作者:徐泓
头次听到“陈虻”是在柴静的视频中,在柴静的书中也多次提到陈虻对她的提携与指导;央视金牌制片人,培养出那么多著名主持人,自己却鲜为人知,也许每一个做幕后工作的人都不会注重这些虚的东西,也正是因为他们的默默无为才造就一个又一个精彩的节目;也正像他最喜欢的这句话:不要因为走的太远而忘记为什么出发。
25、《不畏将来 不念过去》作者:十二
在路上的时候就注意到这本书,开篇就直戳心底最深处,文笔犀利,确实适合矫情的人阅读,不但有情感方面的启示还有生活方面的,简短,适合茶余饭后翻翻。
26、《大数据时代》作者: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
就我个人而言,这本书很具有颠覆性,尤其是考虑问题的方式;面对是什么,我们总喜欢问为什么,也许未来真是如书中所说只看重是什么而不探究为什么,那我们理解世界岂不是简单的多了。
27、《被劫持的私生活》作者:肉唐僧
《安娜卡列尼娜》《基督山伯爵》之类的名著里都会有一些通奸的段子,而且好像还正大光明,尤其是《安》中通奸所产生的爱情居然被那么多人追捧,一直都不理解,原来中世纪的欧洲这是一种流行啊。虽然书很简短,但是观点却很新颖,属于承前启后贯串前后的优盘式书籍,赞一个。
28、《一个人的朝圣》作者:蕾秋·乔伊斯
少一些理性,多一些信念;朝圣其实也可无关宗教信仰,是对自己内心向往的一种追随。
29、《不说,真的来不及》作者:袁苡程
生命尽头,回望一生,更多的是对爱的反思和对错误的忏悔;有些人很早就明白了,而有些人却到死才明白,那我们呢?
30、《追随她的旅程》《少年巴比伦》作者:路内
虽说也是爱情小说,但却不属于言情类,是一种更宏观的爱情小说,不单单在说爱情更在说生活。
31、《我的阿勒泰》《冬牧场》作者:李娟
能将平静的生活描写的如此幽默,这需要多深的文字功底啊,同时证明并非看过大千世界才能写出绚丽的文字,关注身边的人、事、物,去品味每一个正在经历的当下,世间万物自然皆在笔下;不是我们的生活圈子小,而是我们的心太小。
32、《与机器赛跑》作者:埃里克·布林约尔松
互联网时代,世界日新月异,真是应了“计划赶不上变化”;置身在这种社会变革的大浪潮中,我们就像浩瀚大海中遨游的孤舟,再好的计划都是摆设,做好当下该做的事情,那么未知的未来也就没有那么可怕了。
33《当下的力量》作者:埃克哈特·托利
“当下”这个意识我还是从旅行中自己感悟到的,然后回来之后又看了李娟的书,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再加上自己的一点点思考,对于书中前半部分所讲的基本都能明白,后半部分有点太深了,还是有点理解不了。
34、《天才在左 疯子在右》作者:高铭
真理属于人类,谬误属于时代;真的不是他们想的太多,而是对于我们来说,未知的太多,我们只相信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对一切虚幻都坚决否定;对于未知我们更应该心存敬畏,同时也见识到了读书的乐趣所在,我们能了解到太多我们平常生活中接触不到的方面,多读书读好书。精神病人果然思维广啊。
今年发现的好作家:阿城、严歌苓、马伯庸、李娟、土家野夫,正在逐步清扫他们所有的作品,还在进行中,所以不在上面记录,直接随便拎起来一本就可以读。七月份一直在旅行,骑车、搭车、徒步,虽然也带着kindle呢吧,想着每天晚上可以看会呢,实际情况是每天都累的要死,晚上粘床就着,也就一本书都没有看,不过在路上也收获许多感悟。
生活进入新阶段,希望新的一年可以继续阅读,继续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