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子平《张爱玲作品中的衣饰》
作者简介
黄子平,广东梅县人。
1981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北大中文研究所硕士。
曾任海南岛国营农场农工,后任北大出版社编辑、北大中文系讲师。
1990年2月起分别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东亚系、芝加哥大学亚洲研究中心、芝加哥社会心理研究所访问研究。
曾任教香港浸会大学中文系多年,现任教北京大学中文系。对于香港文坛有较深研究。
以下为他的一次讲座,时间地点暂不明确。
我今天要讲的题目是「张爱玲作品中的衣饰」。这可以说是一个很小的题目,属于所谓「文学技巧」方面的「细节」问题。你们到坊间卖的各种大部头「文学描写辞典」去查一查,就会发现「人物描写」类别下属「外貌描写」,「外貌描写」再下属的才是「服饰描写」。所以这是一个小而又小的小题目,根本不能和「全球化市场与中国知识份子」或者「21世纪的中国文化向何处去」这样宏伟的题目相提并论。
这不光是一个很小的题目,而且是一个相当古老的题目。人物的服装描写,从《诗经》就开始了。如《风?君子偕老》分三章写卫夫人的衣饰,三种不同场合的穿戴,一面揭出夫人身份,一面写出无时不美、无处不美的品格和气质。用「如山如河」来赞美女子的美貌,《诗经》之后再没有人敢这么写过。我最近读扬之水的《诗经名物新证》,她提到,「服饰是诗中特别活跃的语汇之一。……诗写人,写人的威仪德行,或美或风,或规或刺,几乎都从人的衣著、佩饰写来。」她分析《诗经》里写到的「羔裘」「狐裘」和「佩玉」等等,非常精细地揭示其中所包含的礼乐和人文制度,又如何交织了春秋时期的历史风云,真是精采纷呈。这样看来,研究文学作品中的衣饰,又不单是封闭在古旧文本中的细节考证,雕虫小技那么简单了。
衣服的基本功能是御寒和遮羞,前者还属于生理与自然的层面,后者已经进入了社会与文化的层面。进一步的功能,衣饰就变成威仪、德行、财富、美貌的「能指」,变成了文化的表征。穿衣服就不光是穿衣服了,我们还穿著一身「社会符号」走来走去。文化是什么?据说「文化」有二十几种「定义」而且没有一种是已经「定」下来的「义」。为了方便让我们挑一个简单的定义:文化就是「意义」的生产和再生产。所谓生产,也包括了流通、消费等等环节。语言当然是其中最重要的媒介,但是除了「语言」,还有很多重要的符号系统,其中就包括了「衣饰」。这样,我们对衣饰服装史的研究,就可以深入到文化、心态的历史层面。举一个最鲜明的例子,就很容易理解这一点。大家都很了解「军装」的历史变化吧?古代的军装都是用最鲜艳的颜色,火红,雪白,鹅黄,金线银丝,夺目耀眼的图腾标记族徽,高高的裘皮帽子,长长的黑亮靴子,肩膀上叮叮当当的挂了许多金属的装饰品。一方面当然是为了近身搏斗的时候易于分辨敌我,另一方面却是战争文化心理的表现。我是战士、我是勇士、我是高贵的将领,这一身戎装代表了光明正大的战斗,一往无前的豪迈气概。军阶越高,穿得越夸张。尤其是海军,舰长穿成那样站在最高的位置上指挥作战,是敌人涉及瞄准的最好目标。海战开始通常第一个光荣阵亡的就是他。(笑)现代军装完全变了,所谓迷彩服,基本上是很难看的颜色,属于爬虫类的冷血动物,鳄鱼呀,蜥蜴呀,反正怎么难看就怎么穿呗!(大笑)一方面当然战争的技术层面有很大的改变,远程射击热兵器基本取代了近身肉搏的冷兵器。另一方面战争文化心态也完全改变了,不再以雄纠纠气昂昂英勇赴死为荣了,而是要保护每一个独立的个体生命。所以很可惜,以前那种很漂亮的军装,我们现在只能在三军仪仗队队员的身上看到了。从这个例子我们可以了解到,服装史,同时也是文化史,文化心态史,文化「意义」的生产史。
其实张爱玲的早年作品《更衣记》,就是一部博学多闻如数家珍的「民国服装史」。她的一个好朋友曾经说过,从这篇文章里学到的中国近代史,比哪里都多。这篇文章我一会儿还要提到,现在还是赶紧回到开头,就是你今天的题目到底想讨论什么?在座不少研究张爱玲的学者(「张学」专家),还有许多锺情张爱玲作品的读者(「张迷」),都比我清楚:学界研究张爱玲「本人」穿什么的论著,比讨论她作品中的人物「穿什么」的,要多得多了。这当然是很有意思的现象,而且首先要怪张爱玲本人,因为她自己实在提供了太多的相关资料了。尤其是她晚年那本《对照记》,几乎每一张照片的文字说明之重点都是「衣饰」。《对照记》可以说整个是一册作家的「服装传记」。除此之外,散文集《流言》的很多篇,都涉及衣饰的「自叙」,尤其是谈到她的印籍女友炎樱的那些篇章。四十年代的上海小报,会用「奇装炫人的女作家」这样的题目来报导她。在多本的《张爱玲传》中,有一条比较少人注意的材料,我觉得很有意思。那就是四○年代登在上海某杂志的下列广告:
炎樱姊妹与张爱玲合办
炎樱时装设计
大衣 旗袍 背心 袄裤 西氏衣裙
电话三八一三五 下午三时至八时
没有写地址,看来并没有开店面,属于电话预约,然后上门度身订作一类的服务。至于有无开市,多少人慕名问津订制,于今已不可考。张爱玲设计的服装,连她自己都有「这可穿得出去么」的诧异,别人想是更无「挺身而出」的勇气。她和炎樱,曾经为好朋友苏青的黑呢大衣设计作参谋,用的是奥康纳剃刀式删减法,彻底的简约主义。把大衣上的翻领首先去掉,装饰性的褶也去掉,方形的大口袋也去掉,肩头过度的垫高也灭掉。最后,前面的一排大纽扣也要去掉,改装暗纽。苏青渐渐不以为然了,用商量的口吻,说道:「我想……纽扣总要的罢?人家都有的!没有,好像有点滑稽。」[1] 直率泼辣如苏青者尚且不能欣赏她们的设计,由此或可推知,这「炎樱时装设计」曾经开市的机会不大。半个世纪之后,张爱玲在她去世前两年写下的《对照记》中,感叹她母亲自制皮革手袋计划的无疾而终,说:「当时不像现在欧美各大都市都有青年男女沿街贩卖自制的首饰等等,也有打进高价商店与大百货公司的。后工业社会才能够欣赏独特的新巧的手工业。她不幸早了二三十年。」[2] 正有与当年的炎樱姊妹千古同悲之慨。显然,张爱玲是她自己所设计的服装的唯一的模特儿,唯一的展示者。
我提到这条材料的意思,是说虽然没有成功,仍然可以说张爱玲是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中,当过「时装设计师」的不多的作家之一。我用「不多」而不敢用「唯一」,因为我知道残雪当过「裁缝个体户」。十一年前我第一次来香港开一个讨论「寻根文学」的学术会议,主办单位也请了韩少功、残雪、扎西达娃等几位作家参加。我记得饮茶的时候,残雪用很专业的语气把我们国内来的这些男士的穿著批评了一番。不过残雪作品中的衣饰描写,远不如写「吃」的诡异意象更令人印象深刻。我想说的是,在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中,作家兼有或曾经兼有的某种「职业」,和她的创作之间,往往有很深刻的联系。最深刻的例子当然是「弃医从文」的鲁迅,「解剖刀」、〈药〉、「疗救」、「国民性的病根」,我们只要提提这些关键词,就知道学医的经历如何深刻影响了鲁迅写作的「总主题」。那么回到张爱玲这个题目,衣饰描 写在她的创作中到底占了什么样的份量?
这个题目对我来讲也还是太大,还需要再缩小一点。我想讨论的仅仅是作品里「张看」衣饰的「目光」。晾晒在黄色太阳下这些衣装,在民国女子身上纷纭更替的这些衣装,掠过了什么样的「眼光」,有哪些「眼光」在凝视:谁与更衣,为何对镜,女为谁容?谁都明白衣服不光是穿给自己看的,甚至主要不是穿给自己看的。「他者」的目光规定了衣饰符号的「意义」或「无意义」,或者说,它们的意义因了「他者」的观看才存在,才生成出来。
我们知道,〈更衣记〉等篇原是用英文写给《二十世纪》(The XXth Century)杂志发表的。这份1941年10月创刊的 英文月刊,读者对象是二战时羁留亚洲的西方人,尤以上海外国租界为重点。1943年1月的四卷一期首次刊登了 Chinese Life and Fashions一文,并配有作者亲绘的十二幅发型服饰插图,主编Klaus Mehnert特别推崇这位署名Eileen Chang的「极有前途的青年天才」。六月号的登了Still Alive一文,编者按语中说,「她不同于她的中国同胞,她从不对中国的事物安之若素:她对她的同胞怀有的深邃好奇心使她有能力向外国人阐释中国人」。这篇文章的中文本,题目改为〈洋人看京戏及其他〉。十二月号上的Demons and Fairies,是张爱玲为该刊写的最后一篇文章,编者按说:「作者神游三界,妙想联翩,她无意解开宗教或伦理的疑窦,却以她独有的妙悟的方式,成功地向我们解说了中国人的种种心态」。这一篇的中文本就是〈中国人的宗教〉
洋编者所说的「好奇心」「妙悟」以及某种「旁观」角度,当时上海滩上有一位颇活跃的散文家叫周班公,他对此也大有同感。他说张爱玲的笔法虽然源出《红楼梦》和《金瓶梅》,他还是模糊觉得「这是一位从西方来的旅客,观察并且描写著她喜爱的中国」,并因此想起了赛珍珠云云。[3]赛珍珠是美国女作家,凭她写中国农民生活的长篇小说《大地》拿过诺贝尔文学奖。通常用她为例来说明诺贝尔奖如何大失水准,其实你们仔细读读她的作品会觉得文学水平还满不错的,她的问题在另外的方面。
话说回来,张爱玲这个时期走的仍然是林语堂的路数,用轻松幽默英国小品的文字向老外介绍吾国吾民。入乎其内,出乎其外,其凝视的目光,叙述的口吻,颇有点暧昧难言。因此在改写为中文的时候,类似的说明就很有必要:「这篇东西本是写给外国人看的,所以非常粗浅,但是我想,有时候也应当像初级教科书一样地头脑简单一下,把事情弄明白些」。[4] 但更重要的是下面这一段话:
用洋人看京戏的眼光来看看中国的一切,也不失为一桩有意味的事。头上搭了竹竿,晾著小孩的开裆裤;柜台上的玻璃缸中盛著「参须露酒」;这一家的扩音机里唱著梅兰芳;那一家的无线电里卖著癞疥疮药;走到「太白遗风」的招牌底下打点料酒??这都是中国,纷纭,刺眼,神秘,滑稽。多数的年青人爱中国而不知道他们所爱的究竟是一些什么东西。无条件的爱是可钦佩的??唯一的危险就是:迟早理想要撞著了现实,每每使他们倒抽一口凉气,把心渐渐冷了。我们不幸生活于中国人之间,比不得华侨,可以一辈子安全地隔著适当的距离崇拜著神圣的祖国。那么,索性看个仔细罢!用洋人看京戏的眼光来观光一番罢。有了惊讶与眩异,才有明了,才有靠得住的爱。[5]
首先请注意张爱玲用来构成「中国」的那一组意象:不是长城故宫天坛,不是女人的三寸金莲男人的焦黄辫子,也不是怒吼的醒狮高举的大刀长矛。这些都太鲜明,太意识型态化。张爱玲用的是上海市井的日常生活场景:除了小孩的开裆裤和补身体的「参须露酒」,更重要的是「这一家的扩音机里唱著梅兰芳,那一家的无线电里卖著癞疥疮药」。现代媒体传播著古旧的却又贴身的信息。这就是「中国」!--「纷纭,刺眼,神秘,滑稽。」但是生活在其中的大多数中国人并没有这种感觉。无条件的爱或恨「中国」,原因就在于他们没有借助「他者」的眼光,来好好的端详一番,经由陌生化的「惊讶与眩异」的震撼,去达至了解和「靠得住的爱」。
问题是我们是否真能代入「洋人看京戏的眼光」?倘若把这段话里的「中国」替换成「中国女人」,倘若把这「眼光」具体化到张爱玲写于同一年(1943)的小说里的人物,你发现最接近的,并非小说中不多的一两个「洋人」,而是一再重复出现的那几位中国男人:失却了「适当的距离」,或仍然「安全地隔著适当的距离」,却都「不幸生活于中国人之间」的「华侨」或「归国学人」!他们是〈倾城之恋〉里的范柳原、〈金锁记〉里的童世舫、〈花凋〉里的章云藩、〈留情〉里的米晶尧、〈鸿鸾禧〉里的娄嚣伯、〈红玫瑰与白玫瑰〉里的佟振保……哇!数一数还真不少。(笑)我想指出,在张爱玲的作品中,这些人物对「中国/中国女人」无条件或有条件的爱(或恨),靠得住或靠不住的爱(或恨),无不藉由对衣装的「观感」而充分地呈现出来了。
现在就让我们来仔细「端详」一下这些华侨或归国学人,是怎样「看」中国女人的衣装打扮的。我们知道张爱玲特别注重写「相亲」这关键时刻的衣著,这关乎一个中国女人的「终生大事」,第一印象马虎不得,特别的郑重其事。至少有三篇作品里写到这种「相亲」或「准相亲」的场景,分别是:1.〈倾城之恋〉,白流苏去见南洋华侨范柳原。其实去相亲的是七妹白宝络,流苏喧宾夺主,单凭「会跳舞」搅了宝络的局(请注意她们的名字都是一种「衣饰」)。这一夜白流苏穿什么我们一会儿再讲。2.〈金锁记〉,姜长安瞒著她母亲曹七巧,去见刚从德国留学回来的童世舫,小说用了相当篇幅写她的治装与梳妆,相亲的效果如何,也是一会儿再说。3.〈花雕〉,郑川嫦见刚从维也纳回来的章云藩。这一篇张爱玲别出心裁,写郑小姐穿的居然是一件旧旗袍!而这一件旧旗袍比上面的两件新旗袍都来得意味深长。
好了,相亲之夜白流苏穿的是一件月白蝉翼纱旗袍。去之前读者对此一无所知,我们知道这一点已经是她「胜利」搅局回来了??「床架上挂著她脱下来的月白蝉翼纱旗袍。她一歪身坐在地上,搂住了长袍的膝部,郑重地把脸偎在上面。蚊香的绿烟一蓬一蓬浮上来,直熏到她脑子里去。她的眼睛里,眼泪闪著光」。[6]小说的前边曾写到流苏孤苦无依于模糊中搂住想像中的母亲求她「做主」,这里的替换物品颇有张爱玲晚年在《对照记》里提到的「恋衣狂」的意味。但是我们现在关心的重点是穿著这件旗袍跳舞的效果如何?--结论非同小可!范柳原说:「难得碰见像你这样的一个真正的中国女人。」啊哈,不得了!(大笑)
不过也可能不关旗袍的事。其实范柳原对「旗袍」有一大套相当复杂的「理论」。在香港浅水湾饭店,一次范柳原偶然从他「顶文雅的」「上等的调情」里失态,说了些推心置腹的话,正是关乎「旗袍」与「京戏」。让我们略去流苏的答话,化对话为独白,以突显范柳原的衣饰观:
我陪你到马来亚去。……只是有一件,我不能想像你穿著旗袍在森林里跑。……不过我也不能想像你不穿著旗袍。……我这是正经话。我第一次看见你,就觉得你不应当光著膀子穿这种时髦的长背心,不过你也不应当穿西装。满洲的旗装,也许倒合适一点,可是线条又太硬。……我的意思是:你看上去不像这世界上的人。你有许多小动作,有一种罗曼蒂克的气氛,很像唱京戏。[7]
请注意这里严格区分了「旗袍」与「满洲的旗装」,正充分显示了张爱玲的专业知识。旗袍虽从旗装演化而来,却是国民革命推翻满清帝制的结果,真正是中国近代化现代化进程的产物。旧时王谢亭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以前满清贵族妇女的衣装,如今平民百姓也穿得了,甚至颇有点反讽地成为民国女子乃至共和国女子的「国服」(「高贵」这一传统价值的「近代民族-国家化」)。旗袍史当然是中国现代史的重要组成部分,绝不可轻看。我最近看侯孝贤的电影《海上花》,看王家卫的电影《花样年华》,「旗袍」都是其中的重要角色,时间正好从晚清的上海跨越到六十年代的香港,而《海上花》更是对张爱玲的一种纪念。不知道为什么,范柳原的「旗袍观」一直让我感到困惑。离开了宫廷语境和高底靴等等的配套,我觉得「旗袍」一直是一个「不谐调」的符号。不知道为什么,你到饭店去吃饭,不管是在香港、台北,或者上海、北京,或者纽约伦敦的唐人街,一个穿著旗袍的女子站在门口「欢迎光临」,站在桌子边摆筷子布菜,你总是觉得别扭,不舒服。香港理工大学设计系有一位英国的女教授,毕生研究旗袍,去年还是前年出了一本很厚的英文专著,你们有兴趣的可以去找来看看。我觉得最有意思的记者采访她,问她有没有治过旗袍,这位洋人说不光没有为自己做过一件旗袍,而且从来没有穿过一次旗袍。「旗袍」只是她的「客观研究对象」,只是人种志民俗学的材料。我插进这个例子是为了加深我们对范柳原「旗袍论」的理解。
回到刚才范柳原的那段话,「一个真正的中国女人」无论穿什么,都是「逼上梁山」,被置放于一个哪里「有点不对」的戏台上。在一个内外皆失序的世界里,这对精刮的男女都有点「找不对感觉」。花花公子南洋华侨范柳原征引《诗经》,「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大谈「天长地久」,真是不对到了恐怖的地步。只有在一个「断堵颓垣」的荒凉背景之下,这点「安全的适当距离」带来的「不对」才会消失。这时的白流苏我们不知道她穿些什么,只知道她「拥被而坐」,听那墙头上三个音阶的悲凉的风如虚无的气,通入虚空的虚空。这时靠得住的只有「腔子里的一口气」和身边的这个人。这是后话不提。
接著让我们转到〈金锁记〉,姜长安和童世舫。姜长安的一生像一个「美丽而苍凉的手势」。小说的衣饰描写是「渐渐缩减」」式的。瞒著母亲曹七巧的相亲之夜,出发前的准备甚是详尽。「长馨先陪她到理发店去用钳子烫了头发,从天庭到鬓角一路密密的贴著细小的发圈。耳朵上戴了二寸来长的玻璃翠宝塔子,又换上了苹果绿乔琪纱旗袍,高领圈,荷叶边袖子,腰以下是半西式的百褶裙。」[8]然后到了菜馆子里,「怯怯的褪去了苹果绿驼鸟毛斗篷」,--都是张爱玲所喜欢的蓝绿色系。童世舫显然并不觉得旗袍这种「时髦的长背心」有什么不对,他「多年没见过故国的姑娘,觉得长安很有点楚楚可怜」。海外留学的遭遇使他「深信妻子还是旧式的好」,也有点范柳原所谓「真正的中国女子」的意思。此后的交往,衣饰开始局部化,「两人并排在公园里走著,很少说话,眼角里带著一点对方的衣服与移动著的脚」。到决绝的那天,曹七巧走来对童先生「轻描淡写」地透露几句女儿抽鸦片的事。这时的童世舫就只看见黑鞋与白袜:「长安悄悄的走下楼来,玄色花绣鞋与白丝袜停留在日色昏黄的楼梯上。停了一会,又上去了。一级一级,走进没有光的所在」。
这当然意味著「理想」的破灭,令人倒抽一口凉气。「这就是他所怀念著的古中国……他的幽娴贞静的中国闺秀是抽鸦片的!」[9]--黑鞋与白袜走进没有光的所在,让我们记住这个意象,它在张爱玲的作品里还会一再出现。
〈花凋〉的故事则似乎没有那么「东方主义」。郑川嫦是家里最小的女儿,天生被姊姊们欺负,底下又被弟弟占去了爹娘的爱。欺负主要体现在衣服方面,姊姊们不要了的旧衣令她永远「天真可爱」。她终年穿著蓝布长衫,唯一的区别是「夏天浅蓝,冬天深蓝」。终于熬到了「女结婚员」的资格了,大姊夫习医的同学章云藩刚从维也纳回来。「乍回国的留学生,据说是嘴馋眼花,最易捕捉。」中秋节的郑家节宴乱哄哄的闹剧里,章医生的脚背感觉到川嫦长袍的下摆拂过,方才注意到她的衣著。这件旗袍制得特别的长,只因章云藩自己与大姊夫闲聊时说过:「他喜欢女人的旗袍长过脚踝,出国的时候正时行著,今年回国来,却看不见了。」
可怜的川嫦身上这件葱白素绸旗袍,想必是旧的,既长,又不合身。张爱玲紧接著写了几句,视角悄悄地转移到章云藩这边:「可是太大的衣服另有一种诱惑性,走起路来,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有人的地方是人在颤抖,无人的地方是衣服在颤抖,虚虚实实,实实虚虚,极其神秘」。[10] 如果你们还记得,开头提到张爱玲那篇〈洋人看京戏及其他〉,「这都是中国」后面跟著有四个形容词,其中有一个正是「神秘」。这「神秘」对归国学人「另有一种诱惑性」。这件长而旧的旗袍,对章云藩而言,出国前时尚的执念包含了他的欲望与想像,对川嫦而言,却是不幸宿命的预示。--情节急转直下:川嫦从「女人」变成了「病人」。
「病人」穿什么???病人也有几等几样的,如果是「现代林黛玉」,那会是在奢丽的卧室里,下著帘子,蓬著鬈发,轻绡睡衣上加著白兔皮沿边,床上披披的锦缎睡袄。川嫦却连一件像样的睡衣都没有,穿上她母亲的白布挂子,许久没有洗澡,褥单也没换过。章云藩来访的时候,「她觉得他彷佛是乘她没打扮的时候冷不防来看她似的」。丢盔弃甲,攻防完全失了依托。张爱玲惯用的残酷对照于此时出现:章云藩的新欢,护士余美增,容貌虽是「次等脚色」,却健康,胖也胖得「曲折紧张」,隆冬季节,在黑呢大衣下穿了件光胳膊的绸夹袍,红黄紫绿,周身是烂醉的颜色,入时的调子。
章医生替川嫦看病,「冰凉的科学的手指」,完全不是原来梦想的触摸。「人们的眼睛里没有悲悯」。小说写医生的目光和口吻,出自张爱玲式的尖峭的讽刺:「当然他脸上毫无表情,只有耶教徒式的愉悦??一班医生的典型临床态度--笑嘻嘻说:耐心保养著,要紧是不要紧的……今天我们觉得怎么样?过两天可以吃橘子水了。」。[11]好了,你们熟悉现代批评理论的各位,立刻可以发现,有关现代性和反现代性、欧洲与中国、科学与传统、性别政治的复杂辨证,正可以在这个地方整套引入,详尽地展开论述。谁说这个故事不那么「东方主义」?
可是我不想在这里谈太多理论,反而想提醒各位注意〈花凋〉的结尾是一双没有人穿的鞋。郑夫人在便宜鞋店替川嫦买了两双绣花鞋,一双皮鞋。川嫦把一只脚踏到皮鞋里试了一试,说:「这种皮看上去倒很牢,总可以穿两三年。」--她死在三星期之后。「三星期」与「两三年」,时间的长度对照在这里是震撼性的。葱白旧旗袍(女人)--白布褂子(病人)--皮鞋(鬼)。从衣饰的变化我们见出身体-主体的无情变化。女人--病人--鬼,是后来「张派」传人发挥的淋漓尽致的悲剧三部曲。在这里我们只需注意到这双没有人穿的鞋,注意到肉身的「不在之在」,注意到「樟脑味」的历史记忆,注意到对「古中国」的招魂或除魅也就够了。
没有人穿的鞋,原是张爱玲很喜欢状写的意象。她是看见两片树叶子飘下地,也要比做两只鞋子在地上自走一程。〈红玫瑰与白玫瑰〉的结尾,佟振保夜半被蚊子咬醒,起来开灯,「地板正中躺著烟鹂的一双绣花鞋,微带八字式,一只前些,一只后些,像有一个不敢现形的鬼怯怯向他走过来,央求著。」[12]这鬼气森森的两只绣花鞋,是留学爱丁堡归来的佟振保,为了慈母、地位、责任而牺牲了「红玫瑰」的爱的见证,也是对他娶一个贞静娴淑中规中矩的「白玫瑰」理想的讽刺。什么是「红玫瑰」?什么是「白玫瑰」?小说一开头是这样说的:
振保的生命里有两个女人,他说一个是他的白玫瑰,一个是他的红玫瑰。一个是圣洁的妻,一个是热烈的情妇--普通人向来是这样把节烈两个字分开来讲的。
那么「红玫瑰」穿什么,「白玫瑰」又穿什么?这在小说里有详细的描写,形成极具深意的对照。你们有兴趣可以找小说来仔细比对,我在这里还是只讨论佟振保的「目光」。这位摇摆于、辗转于「红白玫瑰」之间的「标准好人」,按照小说里的说法,是「最合理想的中国现代人物」。戴著黑边眼镜,他的模样是「屹然」,说话是「断然」,晦暗的酱黄脸上的五官详情却是「看不出所以然」。(笑)我们虽不知道他的眼睛是否「诚恳」,仍然可以以他的黑边眼镜为「信物」。这些模棱两可的挖苦话颇有老舍式的京派风格,正可以用来概括我们所讨论的「目光」。很多学者讨论过小说集《传奇》的封面,是炎樱设计的,室内是中国家居的日常生活,窗外却有一个面目模糊的人影在向里边窥探。这个带来不安气氛的窗外人如果是一个男性,那目光准是闪烁在佟振保的黑边眼镜后面的吧。
然而最惊心动魄的画面,还是振保望见家中淡黄白的浴间像一幅「立轴」,灯下的「白玫瑰」孟烟鹂也是本色的淡黄白:
当然历代的美女画从来没有采取过这样尴尬的题材??她提著裤子,弯著腰,正要站起身,头发从脸上直披下来,已经换了白地小花的睡衣,短衫搂得高高的,一半压在颔下,睡裤臃肿地堆在脚面上,中间露出长长一截白蚕似的身躯。若是在美国,也许可以作很好的草纸广告,可是振保匆匆一瞥,只觉得家常中有一种污秽……[13]
紧接「美女画」的句子不知道为何突然尖刻地提到「美国」和「草纸广告」,无端将洋人与排泄并置。其实振保是留学爱丁堡的,通篇小说与美国毫无干系。然而这幅图景是发生在孟烟鹂与裁缝有苟且之事以后,振保所谓贤淑贞静的「白玫瑰」理想彻底破灭之际。《金锁记》「长安抽鸦片」所导致的理想破灭,还是太直截,太意识型态化,此时此刻西方影像与国画形式(立轴)的叠印,所生成的斑驳纷纭滑稽悲哀,才是深而且重的了。
真正的西方广告出现在〈桂花蒸 阿小悲秋〉里,那是在洋人哥儿达的房里,「房间里充塞著小趣味,有点像个上等白俄妓女的妆阁,把中国一些枝枝叶叶衔了来筑成她的一个安乐窝」。墙上一幅窄银框子镶著的洋酒广告,暗影里横著个红头发白身子,长大得可惊的裸体美女。「一双棕色大眼睛愣愣的望著画外的人,不乐也不淫,好像小孩子穿了新衣拍照,甚至于也没有自傲的意思:她把精致的乳房大腿蓬头发全副披挂齐整,如同时装模特儿把店里的衣服穿给顾客看」。[14]洋人挂洋画,大约也没有多大深意,精采处在于「身体」彻底变成了「衣服」。回想佟振保的「空白扇面」,在巴黎和爱丁堡打下的淡淡的水印底子,莫非正是这类影像?
其实张爱玲那「一瞥」的设计里,正有著来自西方的「惘惘的威胁」的罢。在〈沉香屑.第一炉香〉里的开头,葛薇龙去半山豪宅找她的姑姑,在玻璃门里瞥见她自己的影子??「她穿著南英中学的别致的制服,翠蓝竹布衫,长齐膝盖,下面是窄窄的裤脚管,还是满清末年的款式;把女学生打扮得像赛金花模样,那也是香港当局取悦于欧美游客的种种设施之一。」这香港当局的德政真是一百年不变。我每天早上上班搭地铁,如果时间稍微早一点,就会碰到成群结队的中学女生。倘若是名校老校,她们的校服必定让我想起张爱玲的这段描写,当然「翠蓝竹布」是改为蓝的确凉了,可是那「赛金花模样」却拂之不去。在座必有不少本港名女校毕业的,有机会可以谈谈穿了七年那种校服的感受。
不过张爱玲过于外露的讽刺笔墨显然带有老舍《二马》的痕迹,连语气都颇为「京派」:「英国人老远的来看看中国,不能不给点中国给他们瞧瞧。但是这里的中国,是西方人心目中的中国,荒诞,精巧,滑稽。」[15]类似的评语后来还出现了几次,如说到梁太太的园会,草地上遍植五尺高福字大灯笼,「正像好莱坞拍摄《清宫秘史》时不可少的道具」。你在〈鸿鸾禧〉娄家儿子的婚礼礼堂,再次读到这种句子:朱红大柱,盘著青绿的龙,黑玻璃的墙,黑玻璃龛里坐著小金佛,「外国老太太的东方,全部在这里了。」[16]
范柳原章云藩佟振保们的「东方」构成,与「外国老太太」并不完全相类,更多了许多暧昧迎拒的可疑成分,里头「东方主义」和「西方主义」搅成了疑幻疑真的一团。。当他们最后与「现实东方」相遇并妥协,就变成〈鸿鸾禧〉里娄嚣伯这种「出名的好丈夫」。在美国得过学位的嚣伯,颇新派,看《老爷》杂志,甚至能跟未过门的媳妇讲论时事,滔滔不绝一二小时,无奈却凭媒娶了娄太太这样各方面都「不够」的女人,还跟她生了四个孩子,三十年如一日。娄太太的「不够」当然也体现在衣饰方面。这位娄嚣伯爱用眼镜脚指著他太太说:「头发不要剪成鸭屁股式好不好?图省事不如把头发剃了!不要穿雪青的袜子好不好?不要把袜子卷到膝盖底下好不好?旗袍衩里不要露出一截黑华丝葛裤子好不好?」[17]焦躁,可是用了商量的口吻。--张爱玲用一个绝妙的词组来概括这种口吻:「焦躁的商量」。
能不能说,百年来中国人不绝于耳,听到的正是这全方位的「焦躁的商量」?「焦躁的商量」或许出自「第三世界」知识份子的暧昧阳性位置,出自他们书写与发言的知识特权,出自他们意识到了这种特权而无法自救的内疚和罪恶感。他们目光犹疑而脾气暴戾,心乱如麻仍侃侃而谈……等等!我今天演讲讨论的本来是小而又小的题目,是作家作品中的细节描写,文学技巧问题,不小心变成对民国女子衣饰的「寓言化阅读」。在这种「寓言化阅读」中,又不单延续了强化了将「东方」「中国」阴性化的他者思路,而且将「琐碎政治」危险地引申到了「经国之大业」和「宏大叙事」。政治上的不正确,有目共睹也。虽然在张爱玲的语汇里,阴性中国才能在「大而破」的乱世「夷然」存活,但是我今天还是及时刹车的好。有道是:
华丽苍凉参差看,
更衣对照亦惘然。
黄子平,广东梅县人。
1981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北大中文研究所硕士。
曾任海南岛国营农场农工,后任北大出版社编辑、北大中文系讲师。
1990年2月起分别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东亚系、芝加哥大学亚洲研究中心、芝加哥社会心理研究所访问研究。
曾任教香港浸会大学中文系多年,现任教北京大学中文系。对于香港文坛有较深研究。
以下为他的一次讲座,时间地点暂不明确。
我今天要讲的题目是「张爱玲作品中的衣饰」。这可以说是一个很小的题目,属于所谓「文学技巧」方面的「细节」问题。你们到坊间卖的各种大部头「文学描写辞典」去查一查,就会发现「人物描写」类别下属「外貌描写」,「外貌描写」再下属的才是「服饰描写」。所以这是一个小而又小的小题目,根本不能和「全球化市场与中国知识份子」或者「21世纪的中国文化向何处去」这样宏伟的题目相提并论。
这不光是一个很小的题目,而且是一个相当古老的题目。人物的服装描写,从《诗经》就开始了。如《风?君子偕老》分三章写卫夫人的衣饰,三种不同场合的穿戴,一面揭出夫人身份,一面写出无时不美、无处不美的品格和气质。用「如山如河」来赞美女子的美貌,《诗经》之后再没有人敢这么写过。我最近读扬之水的《诗经名物新证》,她提到,「服饰是诗中特别活跃的语汇之一。……诗写人,写人的威仪德行,或美或风,或规或刺,几乎都从人的衣著、佩饰写来。」她分析《诗经》里写到的「羔裘」「狐裘」和「佩玉」等等,非常精细地揭示其中所包含的礼乐和人文制度,又如何交织了春秋时期的历史风云,真是精采纷呈。这样看来,研究文学作品中的衣饰,又不单是封闭在古旧文本中的细节考证,雕虫小技那么简单了。
衣服的基本功能是御寒和遮羞,前者还属于生理与自然的层面,后者已经进入了社会与文化的层面。进一步的功能,衣饰就变成威仪、德行、财富、美貌的「能指」,变成了文化的表征。穿衣服就不光是穿衣服了,我们还穿著一身「社会符号」走来走去。文化是什么?据说「文化」有二十几种「定义」而且没有一种是已经「定」下来的「义」。为了方便让我们挑一个简单的定义:文化就是「意义」的生产和再生产。所谓生产,也包括了流通、消费等等环节。语言当然是其中最重要的媒介,但是除了「语言」,还有很多重要的符号系统,其中就包括了「衣饰」。这样,我们对衣饰服装史的研究,就可以深入到文化、心态的历史层面。举一个最鲜明的例子,就很容易理解这一点。大家都很了解「军装」的历史变化吧?古代的军装都是用最鲜艳的颜色,火红,雪白,鹅黄,金线银丝,夺目耀眼的图腾标记族徽,高高的裘皮帽子,长长的黑亮靴子,肩膀上叮叮当当的挂了许多金属的装饰品。一方面当然是为了近身搏斗的时候易于分辨敌我,另一方面却是战争文化心理的表现。我是战士、我是勇士、我是高贵的将领,这一身戎装代表了光明正大的战斗,一往无前的豪迈气概。军阶越高,穿得越夸张。尤其是海军,舰长穿成那样站在最高的位置上指挥作战,是敌人涉及瞄准的最好目标。海战开始通常第一个光荣阵亡的就是他。(笑)现代军装完全变了,所谓迷彩服,基本上是很难看的颜色,属于爬虫类的冷血动物,鳄鱼呀,蜥蜴呀,反正怎么难看就怎么穿呗!(大笑)一方面当然战争的技术层面有很大的改变,远程射击热兵器基本取代了近身肉搏的冷兵器。另一方面战争文化心态也完全改变了,不再以雄纠纠气昂昂英勇赴死为荣了,而是要保护每一个独立的个体生命。所以很可惜,以前那种很漂亮的军装,我们现在只能在三军仪仗队队员的身上看到了。从这个例子我们可以了解到,服装史,同时也是文化史,文化心态史,文化「意义」的生产史。
其实张爱玲的早年作品《更衣记》,就是一部博学多闻如数家珍的「民国服装史」。她的一个好朋友曾经说过,从这篇文章里学到的中国近代史,比哪里都多。这篇文章我一会儿还要提到,现在还是赶紧回到开头,就是你今天的题目到底想讨论什么?在座不少研究张爱玲的学者(「张学」专家),还有许多锺情张爱玲作品的读者(「张迷」),都比我清楚:学界研究张爱玲「本人」穿什么的论著,比讨论她作品中的人物「穿什么」的,要多得多了。这当然是很有意思的现象,而且首先要怪张爱玲本人,因为她自己实在提供了太多的相关资料了。尤其是她晚年那本《对照记》,几乎每一张照片的文字说明之重点都是「衣饰」。《对照记》可以说整个是一册作家的「服装传记」。除此之外,散文集《流言》的很多篇,都涉及衣饰的「自叙」,尤其是谈到她的印籍女友炎樱的那些篇章。四十年代的上海小报,会用「奇装炫人的女作家」这样的题目来报导她。在多本的《张爱玲传》中,有一条比较少人注意的材料,我觉得很有意思。那就是四○年代登在上海某杂志的下列广告:
炎樱姊妹与张爱玲合办
炎樱时装设计
大衣 旗袍 背心 袄裤 西氏衣裙
电话三八一三五 下午三时至八时
没有写地址,看来并没有开店面,属于电话预约,然后上门度身订作一类的服务。至于有无开市,多少人慕名问津订制,于今已不可考。张爱玲设计的服装,连她自己都有「这可穿得出去么」的诧异,别人想是更无「挺身而出」的勇气。她和炎樱,曾经为好朋友苏青的黑呢大衣设计作参谋,用的是奥康纳剃刀式删减法,彻底的简约主义。把大衣上的翻领首先去掉,装饰性的褶也去掉,方形的大口袋也去掉,肩头过度的垫高也灭掉。最后,前面的一排大纽扣也要去掉,改装暗纽。苏青渐渐不以为然了,用商量的口吻,说道:「我想……纽扣总要的罢?人家都有的!没有,好像有点滑稽。」[1] 直率泼辣如苏青者尚且不能欣赏她们的设计,由此或可推知,这「炎樱时装设计」曾经开市的机会不大。半个世纪之后,张爱玲在她去世前两年写下的《对照记》中,感叹她母亲自制皮革手袋计划的无疾而终,说:「当时不像现在欧美各大都市都有青年男女沿街贩卖自制的首饰等等,也有打进高价商店与大百货公司的。后工业社会才能够欣赏独特的新巧的手工业。她不幸早了二三十年。」[2] 正有与当年的炎樱姊妹千古同悲之慨。显然,张爱玲是她自己所设计的服装的唯一的模特儿,唯一的展示者。
我提到这条材料的意思,是说虽然没有成功,仍然可以说张爱玲是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中,当过「时装设计师」的不多的作家之一。我用「不多」而不敢用「唯一」,因为我知道残雪当过「裁缝个体户」。十一年前我第一次来香港开一个讨论「寻根文学」的学术会议,主办单位也请了韩少功、残雪、扎西达娃等几位作家参加。我记得饮茶的时候,残雪用很专业的语气把我们国内来的这些男士的穿著批评了一番。不过残雪作品中的衣饰描写,远不如写「吃」的诡异意象更令人印象深刻。我想说的是,在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中,作家兼有或曾经兼有的某种「职业」,和她的创作之间,往往有很深刻的联系。最深刻的例子当然是「弃医从文」的鲁迅,「解剖刀」、〈药〉、「疗救」、「国民性的病根」,我们只要提提这些关键词,就知道学医的经历如何深刻影响了鲁迅写作的「总主题」。那么回到张爱玲这个题目,衣饰描 写在她的创作中到底占了什么样的份量?
这个题目对我来讲也还是太大,还需要再缩小一点。我想讨论的仅仅是作品里「张看」衣饰的「目光」。晾晒在黄色太阳下这些衣装,在民国女子身上纷纭更替的这些衣装,掠过了什么样的「眼光」,有哪些「眼光」在凝视:谁与更衣,为何对镜,女为谁容?谁都明白衣服不光是穿给自己看的,甚至主要不是穿给自己看的。「他者」的目光规定了衣饰符号的「意义」或「无意义」,或者说,它们的意义因了「他者」的观看才存在,才生成出来。
我们知道,〈更衣记〉等篇原是用英文写给《二十世纪》(The XXth Century)杂志发表的。这份1941年10月创刊的 英文月刊,读者对象是二战时羁留亚洲的西方人,尤以上海外国租界为重点。1943年1月的四卷一期首次刊登了 Chinese Life and Fashions一文,并配有作者亲绘的十二幅发型服饰插图,主编Klaus Mehnert特别推崇这位署名Eileen Chang的「极有前途的青年天才」。六月号的登了Still Alive一文,编者按语中说,「她不同于她的中国同胞,她从不对中国的事物安之若素:她对她的同胞怀有的深邃好奇心使她有能力向外国人阐释中国人」。这篇文章的中文本,题目改为〈洋人看京戏及其他〉。十二月号上的Demons and Fairies,是张爱玲为该刊写的最后一篇文章,编者按说:「作者神游三界,妙想联翩,她无意解开宗教或伦理的疑窦,却以她独有的妙悟的方式,成功地向我们解说了中国人的种种心态」。这一篇的中文本就是〈中国人的宗教〉
洋编者所说的「好奇心」「妙悟」以及某种「旁观」角度,当时上海滩上有一位颇活跃的散文家叫周班公,他对此也大有同感。他说张爱玲的笔法虽然源出《红楼梦》和《金瓶梅》,他还是模糊觉得「这是一位从西方来的旅客,观察并且描写著她喜爱的中国」,并因此想起了赛珍珠云云。[3]赛珍珠是美国女作家,凭她写中国农民生活的长篇小说《大地》拿过诺贝尔文学奖。通常用她为例来说明诺贝尔奖如何大失水准,其实你们仔细读读她的作品会觉得文学水平还满不错的,她的问题在另外的方面。
话说回来,张爱玲这个时期走的仍然是林语堂的路数,用轻松幽默英国小品的文字向老外介绍吾国吾民。入乎其内,出乎其外,其凝视的目光,叙述的口吻,颇有点暧昧难言。因此在改写为中文的时候,类似的说明就很有必要:「这篇东西本是写给外国人看的,所以非常粗浅,但是我想,有时候也应当像初级教科书一样地头脑简单一下,把事情弄明白些」。[4] 但更重要的是下面这一段话:
用洋人看京戏的眼光来看看中国的一切,也不失为一桩有意味的事。头上搭了竹竿,晾著小孩的开裆裤;柜台上的玻璃缸中盛著「参须露酒」;这一家的扩音机里唱著梅兰芳;那一家的无线电里卖著癞疥疮药;走到「太白遗风」的招牌底下打点料酒??这都是中国,纷纭,刺眼,神秘,滑稽。多数的年青人爱中国而不知道他们所爱的究竟是一些什么东西。无条件的爱是可钦佩的??唯一的危险就是:迟早理想要撞著了现实,每每使他们倒抽一口凉气,把心渐渐冷了。我们不幸生活于中国人之间,比不得华侨,可以一辈子安全地隔著适当的距离崇拜著神圣的祖国。那么,索性看个仔细罢!用洋人看京戏的眼光来观光一番罢。有了惊讶与眩异,才有明了,才有靠得住的爱。[5]
首先请注意张爱玲用来构成「中国」的那一组意象:不是长城故宫天坛,不是女人的三寸金莲男人的焦黄辫子,也不是怒吼的醒狮高举的大刀长矛。这些都太鲜明,太意识型态化。张爱玲用的是上海市井的日常生活场景:除了小孩的开裆裤和补身体的「参须露酒」,更重要的是「这一家的扩音机里唱著梅兰芳,那一家的无线电里卖著癞疥疮药」。现代媒体传播著古旧的却又贴身的信息。这就是「中国」!--「纷纭,刺眼,神秘,滑稽。」但是生活在其中的大多数中国人并没有这种感觉。无条件的爱或恨「中国」,原因就在于他们没有借助「他者」的眼光,来好好的端详一番,经由陌生化的「惊讶与眩异」的震撼,去达至了解和「靠得住的爱」。
问题是我们是否真能代入「洋人看京戏的眼光」?倘若把这段话里的「中国」替换成「中国女人」,倘若把这「眼光」具体化到张爱玲写于同一年(1943)的小说里的人物,你发现最接近的,并非小说中不多的一两个「洋人」,而是一再重复出现的那几位中国男人:失却了「适当的距离」,或仍然「安全地隔著适当的距离」,却都「不幸生活于中国人之间」的「华侨」或「归国学人」!他们是〈倾城之恋〉里的范柳原、〈金锁记〉里的童世舫、〈花凋〉里的章云藩、〈留情〉里的米晶尧、〈鸿鸾禧〉里的娄嚣伯、〈红玫瑰与白玫瑰〉里的佟振保……哇!数一数还真不少。(笑)我想指出,在张爱玲的作品中,这些人物对「中国/中国女人」无条件或有条件的爱(或恨),靠得住或靠不住的爱(或恨),无不藉由对衣装的「观感」而充分地呈现出来了。
现在就让我们来仔细「端详」一下这些华侨或归国学人,是怎样「看」中国女人的衣装打扮的。我们知道张爱玲特别注重写「相亲」这关键时刻的衣著,这关乎一个中国女人的「终生大事」,第一印象马虎不得,特别的郑重其事。至少有三篇作品里写到这种「相亲」或「准相亲」的场景,分别是:1.〈倾城之恋〉,白流苏去见南洋华侨范柳原。其实去相亲的是七妹白宝络,流苏喧宾夺主,单凭「会跳舞」搅了宝络的局(请注意她们的名字都是一种「衣饰」)。这一夜白流苏穿什么我们一会儿再讲。2.〈金锁记〉,姜长安瞒著她母亲曹七巧,去见刚从德国留学回来的童世舫,小说用了相当篇幅写她的治装与梳妆,相亲的效果如何,也是一会儿再说。3.〈花雕〉,郑川嫦见刚从维也纳回来的章云藩。这一篇张爱玲别出心裁,写郑小姐穿的居然是一件旧旗袍!而这一件旧旗袍比上面的两件新旗袍都来得意味深长。
好了,相亲之夜白流苏穿的是一件月白蝉翼纱旗袍。去之前读者对此一无所知,我们知道这一点已经是她「胜利」搅局回来了??「床架上挂著她脱下来的月白蝉翼纱旗袍。她一歪身坐在地上,搂住了长袍的膝部,郑重地把脸偎在上面。蚊香的绿烟一蓬一蓬浮上来,直熏到她脑子里去。她的眼睛里,眼泪闪著光」。[6]小说的前边曾写到流苏孤苦无依于模糊中搂住想像中的母亲求她「做主」,这里的替换物品颇有张爱玲晚年在《对照记》里提到的「恋衣狂」的意味。但是我们现在关心的重点是穿著这件旗袍跳舞的效果如何?--结论非同小可!范柳原说:「难得碰见像你这样的一个真正的中国女人。」啊哈,不得了!(大笑)
不过也可能不关旗袍的事。其实范柳原对「旗袍」有一大套相当复杂的「理论」。在香港浅水湾饭店,一次范柳原偶然从他「顶文雅的」「上等的调情」里失态,说了些推心置腹的话,正是关乎「旗袍」与「京戏」。让我们略去流苏的答话,化对话为独白,以突显范柳原的衣饰观:
我陪你到马来亚去。……只是有一件,我不能想像你穿著旗袍在森林里跑。……不过我也不能想像你不穿著旗袍。……我这是正经话。我第一次看见你,就觉得你不应当光著膀子穿这种时髦的长背心,不过你也不应当穿西装。满洲的旗装,也许倒合适一点,可是线条又太硬。……我的意思是:你看上去不像这世界上的人。你有许多小动作,有一种罗曼蒂克的气氛,很像唱京戏。[7]
请注意这里严格区分了「旗袍」与「满洲的旗装」,正充分显示了张爱玲的专业知识。旗袍虽从旗装演化而来,却是国民革命推翻满清帝制的结果,真正是中国近代化现代化进程的产物。旧时王谢亭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以前满清贵族妇女的衣装,如今平民百姓也穿得了,甚至颇有点反讽地成为民国女子乃至共和国女子的「国服」(「高贵」这一传统价值的「近代民族-国家化」)。旗袍史当然是中国现代史的重要组成部分,绝不可轻看。我最近看侯孝贤的电影《海上花》,看王家卫的电影《花样年华》,「旗袍」都是其中的重要角色,时间正好从晚清的上海跨越到六十年代的香港,而《海上花》更是对张爱玲的一种纪念。不知道为什么,范柳原的「旗袍观」一直让我感到困惑。离开了宫廷语境和高底靴等等的配套,我觉得「旗袍」一直是一个「不谐调」的符号。不知道为什么,你到饭店去吃饭,不管是在香港、台北,或者上海、北京,或者纽约伦敦的唐人街,一个穿著旗袍的女子站在门口「欢迎光临」,站在桌子边摆筷子布菜,你总是觉得别扭,不舒服。香港理工大学设计系有一位英国的女教授,毕生研究旗袍,去年还是前年出了一本很厚的英文专著,你们有兴趣的可以去找来看看。我觉得最有意思的记者采访她,问她有没有治过旗袍,这位洋人说不光没有为自己做过一件旗袍,而且从来没有穿过一次旗袍。「旗袍」只是她的「客观研究对象」,只是人种志民俗学的材料。我插进这个例子是为了加深我们对范柳原「旗袍论」的理解。
回到刚才范柳原的那段话,「一个真正的中国女人」无论穿什么,都是「逼上梁山」,被置放于一个哪里「有点不对」的戏台上。在一个内外皆失序的世界里,这对精刮的男女都有点「找不对感觉」。花花公子南洋华侨范柳原征引《诗经》,「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大谈「天长地久」,真是不对到了恐怖的地步。只有在一个「断堵颓垣」的荒凉背景之下,这点「安全的适当距离」带来的「不对」才会消失。这时的白流苏我们不知道她穿些什么,只知道她「拥被而坐」,听那墙头上三个音阶的悲凉的风如虚无的气,通入虚空的虚空。这时靠得住的只有「腔子里的一口气」和身边的这个人。这是后话不提。
接著让我们转到〈金锁记〉,姜长安和童世舫。姜长安的一生像一个「美丽而苍凉的手势」。小说的衣饰描写是「渐渐缩减」」式的。瞒著母亲曹七巧的相亲之夜,出发前的准备甚是详尽。「长馨先陪她到理发店去用钳子烫了头发,从天庭到鬓角一路密密的贴著细小的发圈。耳朵上戴了二寸来长的玻璃翠宝塔子,又换上了苹果绿乔琪纱旗袍,高领圈,荷叶边袖子,腰以下是半西式的百褶裙。」[8]然后到了菜馆子里,「怯怯的褪去了苹果绿驼鸟毛斗篷」,--都是张爱玲所喜欢的蓝绿色系。童世舫显然并不觉得旗袍这种「时髦的长背心」有什么不对,他「多年没见过故国的姑娘,觉得长安很有点楚楚可怜」。海外留学的遭遇使他「深信妻子还是旧式的好」,也有点范柳原所谓「真正的中国女子」的意思。此后的交往,衣饰开始局部化,「两人并排在公园里走著,很少说话,眼角里带著一点对方的衣服与移动著的脚」。到决绝的那天,曹七巧走来对童先生「轻描淡写」地透露几句女儿抽鸦片的事。这时的童世舫就只看见黑鞋与白袜:「长安悄悄的走下楼来,玄色花绣鞋与白丝袜停留在日色昏黄的楼梯上。停了一会,又上去了。一级一级,走进没有光的所在」。
这当然意味著「理想」的破灭,令人倒抽一口凉气。「这就是他所怀念著的古中国……他的幽娴贞静的中国闺秀是抽鸦片的!」[9]--黑鞋与白袜走进没有光的所在,让我们记住这个意象,它在张爱玲的作品里还会一再出现。
〈花凋〉的故事则似乎没有那么「东方主义」。郑川嫦是家里最小的女儿,天生被姊姊们欺负,底下又被弟弟占去了爹娘的爱。欺负主要体现在衣服方面,姊姊们不要了的旧衣令她永远「天真可爱」。她终年穿著蓝布长衫,唯一的区别是「夏天浅蓝,冬天深蓝」。终于熬到了「女结婚员」的资格了,大姊夫习医的同学章云藩刚从维也纳回来。「乍回国的留学生,据说是嘴馋眼花,最易捕捉。」中秋节的郑家节宴乱哄哄的闹剧里,章医生的脚背感觉到川嫦长袍的下摆拂过,方才注意到她的衣著。这件旗袍制得特别的长,只因章云藩自己与大姊夫闲聊时说过:「他喜欢女人的旗袍长过脚踝,出国的时候正时行著,今年回国来,却看不见了。」
可怜的川嫦身上这件葱白素绸旗袍,想必是旧的,既长,又不合身。张爱玲紧接著写了几句,视角悄悄地转移到章云藩这边:「可是太大的衣服另有一种诱惑性,走起路来,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有人的地方是人在颤抖,无人的地方是衣服在颤抖,虚虚实实,实实虚虚,极其神秘」。[10] 如果你们还记得,开头提到张爱玲那篇〈洋人看京戏及其他〉,「这都是中国」后面跟著有四个形容词,其中有一个正是「神秘」。这「神秘」对归国学人「另有一种诱惑性」。这件长而旧的旗袍,对章云藩而言,出国前时尚的执念包含了他的欲望与想像,对川嫦而言,却是不幸宿命的预示。--情节急转直下:川嫦从「女人」变成了「病人」。
「病人」穿什么???病人也有几等几样的,如果是「现代林黛玉」,那会是在奢丽的卧室里,下著帘子,蓬著鬈发,轻绡睡衣上加著白兔皮沿边,床上披披的锦缎睡袄。川嫦却连一件像样的睡衣都没有,穿上她母亲的白布挂子,许久没有洗澡,褥单也没换过。章云藩来访的时候,「她觉得他彷佛是乘她没打扮的时候冷不防来看她似的」。丢盔弃甲,攻防完全失了依托。张爱玲惯用的残酷对照于此时出现:章云藩的新欢,护士余美增,容貌虽是「次等脚色」,却健康,胖也胖得「曲折紧张」,隆冬季节,在黑呢大衣下穿了件光胳膊的绸夹袍,红黄紫绿,周身是烂醉的颜色,入时的调子。
章医生替川嫦看病,「冰凉的科学的手指」,完全不是原来梦想的触摸。「人们的眼睛里没有悲悯」。小说写医生的目光和口吻,出自张爱玲式的尖峭的讽刺:「当然他脸上毫无表情,只有耶教徒式的愉悦??一班医生的典型临床态度--笑嘻嘻说:耐心保养著,要紧是不要紧的……今天我们觉得怎么样?过两天可以吃橘子水了。」。[11]好了,你们熟悉现代批评理论的各位,立刻可以发现,有关现代性和反现代性、欧洲与中国、科学与传统、性别政治的复杂辨证,正可以在这个地方整套引入,详尽地展开论述。谁说这个故事不那么「东方主义」?
可是我不想在这里谈太多理论,反而想提醒各位注意〈花凋〉的结尾是一双没有人穿的鞋。郑夫人在便宜鞋店替川嫦买了两双绣花鞋,一双皮鞋。川嫦把一只脚踏到皮鞋里试了一试,说:「这种皮看上去倒很牢,总可以穿两三年。」--她死在三星期之后。「三星期」与「两三年」,时间的长度对照在这里是震撼性的。葱白旧旗袍(女人)--白布褂子(病人)--皮鞋(鬼)。从衣饰的变化我们见出身体-主体的无情变化。女人--病人--鬼,是后来「张派」传人发挥的淋漓尽致的悲剧三部曲。在这里我们只需注意到这双没有人穿的鞋,注意到肉身的「不在之在」,注意到「樟脑味」的历史记忆,注意到对「古中国」的招魂或除魅也就够了。
没有人穿的鞋,原是张爱玲很喜欢状写的意象。她是看见两片树叶子飘下地,也要比做两只鞋子在地上自走一程。〈红玫瑰与白玫瑰〉的结尾,佟振保夜半被蚊子咬醒,起来开灯,「地板正中躺著烟鹂的一双绣花鞋,微带八字式,一只前些,一只后些,像有一个不敢现形的鬼怯怯向他走过来,央求著。」[12]这鬼气森森的两只绣花鞋,是留学爱丁堡归来的佟振保,为了慈母、地位、责任而牺牲了「红玫瑰」的爱的见证,也是对他娶一个贞静娴淑中规中矩的「白玫瑰」理想的讽刺。什么是「红玫瑰」?什么是「白玫瑰」?小说一开头是这样说的:
振保的生命里有两个女人,他说一个是他的白玫瑰,一个是他的红玫瑰。一个是圣洁的妻,一个是热烈的情妇--普通人向来是这样把节烈两个字分开来讲的。
那么「红玫瑰」穿什么,「白玫瑰」又穿什么?这在小说里有详细的描写,形成极具深意的对照。你们有兴趣可以找小说来仔细比对,我在这里还是只讨论佟振保的「目光」。这位摇摆于、辗转于「红白玫瑰」之间的「标准好人」,按照小说里的说法,是「最合理想的中国现代人物」。戴著黑边眼镜,他的模样是「屹然」,说话是「断然」,晦暗的酱黄脸上的五官详情却是「看不出所以然」。(笑)我们虽不知道他的眼睛是否「诚恳」,仍然可以以他的黑边眼镜为「信物」。这些模棱两可的挖苦话颇有老舍式的京派风格,正可以用来概括我们所讨论的「目光」。很多学者讨论过小说集《传奇》的封面,是炎樱设计的,室内是中国家居的日常生活,窗外却有一个面目模糊的人影在向里边窥探。这个带来不安气氛的窗外人如果是一个男性,那目光准是闪烁在佟振保的黑边眼镜后面的吧。
然而最惊心动魄的画面,还是振保望见家中淡黄白的浴间像一幅「立轴」,灯下的「白玫瑰」孟烟鹂也是本色的淡黄白:
当然历代的美女画从来没有采取过这样尴尬的题材??她提著裤子,弯著腰,正要站起身,头发从脸上直披下来,已经换了白地小花的睡衣,短衫搂得高高的,一半压在颔下,睡裤臃肿地堆在脚面上,中间露出长长一截白蚕似的身躯。若是在美国,也许可以作很好的草纸广告,可是振保匆匆一瞥,只觉得家常中有一种污秽……[13]
紧接「美女画」的句子不知道为何突然尖刻地提到「美国」和「草纸广告」,无端将洋人与排泄并置。其实振保是留学爱丁堡的,通篇小说与美国毫无干系。然而这幅图景是发生在孟烟鹂与裁缝有苟且之事以后,振保所谓贤淑贞静的「白玫瑰」理想彻底破灭之际。《金锁记》「长安抽鸦片」所导致的理想破灭,还是太直截,太意识型态化,此时此刻西方影像与国画形式(立轴)的叠印,所生成的斑驳纷纭滑稽悲哀,才是深而且重的了。
真正的西方广告出现在〈桂花蒸 阿小悲秋〉里,那是在洋人哥儿达的房里,「房间里充塞著小趣味,有点像个上等白俄妓女的妆阁,把中国一些枝枝叶叶衔了来筑成她的一个安乐窝」。墙上一幅窄银框子镶著的洋酒广告,暗影里横著个红头发白身子,长大得可惊的裸体美女。「一双棕色大眼睛愣愣的望著画外的人,不乐也不淫,好像小孩子穿了新衣拍照,甚至于也没有自傲的意思:她把精致的乳房大腿蓬头发全副披挂齐整,如同时装模特儿把店里的衣服穿给顾客看」。[14]洋人挂洋画,大约也没有多大深意,精采处在于「身体」彻底变成了「衣服」。回想佟振保的「空白扇面」,在巴黎和爱丁堡打下的淡淡的水印底子,莫非正是这类影像?
其实张爱玲那「一瞥」的设计里,正有著来自西方的「惘惘的威胁」的罢。在〈沉香屑.第一炉香〉里的开头,葛薇龙去半山豪宅找她的姑姑,在玻璃门里瞥见她自己的影子??「她穿著南英中学的别致的制服,翠蓝竹布衫,长齐膝盖,下面是窄窄的裤脚管,还是满清末年的款式;把女学生打扮得像赛金花模样,那也是香港当局取悦于欧美游客的种种设施之一。」这香港当局的德政真是一百年不变。我每天早上上班搭地铁,如果时间稍微早一点,就会碰到成群结队的中学女生。倘若是名校老校,她们的校服必定让我想起张爱玲的这段描写,当然「翠蓝竹布」是改为蓝的确凉了,可是那「赛金花模样」却拂之不去。在座必有不少本港名女校毕业的,有机会可以谈谈穿了七年那种校服的感受。
不过张爱玲过于外露的讽刺笔墨显然带有老舍《二马》的痕迹,连语气都颇为「京派」:「英国人老远的来看看中国,不能不给点中国给他们瞧瞧。但是这里的中国,是西方人心目中的中国,荒诞,精巧,滑稽。」[15]类似的评语后来还出现了几次,如说到梁太太的园会,草地上遍植五尺高福字大灯笼,「正像好莱坞拍摄《清宫秘史》时不可少的道具」。你在〈鸿鸾禧〉娄家儿子的婚礼礼堂,再次读到这种句子:朱红大柱,盘著青绿的龙,黑玻璃的墙,黑玻璃龛里坐著小金佛,「外国老太太的东方,全部在这里了。」[16]
范柳原章云藩佟振保们的「东方」构成,与「外国老太太」并不完全相类,更多了许多暧昧迎拒的可疑成分,里头「东方主义」和「西方主义」搅成了疑幻疑真的一团。。当他们最后与「现实东方」相遇并妥协,就变成〈鸿鸾禧〉里娄嚣伯这种「出名的好丈夫」。在美国得过学位的嚣伯,颇新派,看《老爷》杂志,甚至能跟未过门的媳妇讲论时事,滔滔不绝一二小时,无奈却凭媒娶了娄太太这样各方面都「不够」的女人,还跟她生了四个孩子,三十年如一日。娄太太的「不够」当然也体现在衣饰方面。这位娄嚣伯爱用眼镜脚指著他太太说:「头发不要剪成鸭屁股式好不好?图省事不如把头发剃了!不要穿雪青的袜子好不好?不要把袜子卷到膝盖底下好不好?旗袍衩里不要露出一截黑华丝葛裤子好不好?」[17]焦躁,可是用了商量的口吻。--张爱玲用一个绝妙的词组来概括这种口吻:「焦躁的商量」。
能不能说,百年来中国人不绝于耳,听到的正是这全方位的「焦躁的商量」?「焦躁的商量」或许出自「第三世界」知识份子的暧昧阳性位置,出自他们书写与发言的知识特权,出自他们意识到了这种特权而无法自救的内疚和罪恶感。他们目光犹疑而脾气暴戾,心乱如麻仍侃侃而谈……等等!我今天演讲讨论的本来是小而又小的题目,是作家作品中的细节描写,文学技巧问题,不小心变成对民国女子衣饰的「寓言化阅读」。在这种「寓言化阅读」中,又不单延续了强化了将「东方」「中国」阴性化的他者思路,而且将「琐碎政治」危险地引申到了「经国之大业」和「宏大叙事」。政治上的不正确,有目共睹也。虽然在张爱玲的语汇里,阴性中国才能在「大而破」的乱世「夷然」存活,但是我今天还是及时刹车的好。有道是:
华丽苍凉参差看,
更衣对照亦惘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