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汨罗记行
以前的游记~嗯~
“端午节不只是吃粽子而已”,这样想着,便想做点什么真正的体验一下端午节,所以,我选了汨罗,七号凌晨的决定。早就得知今年不会有国际龙舟赛,也不会有人与我共赴这疯狂的旅程,还是执拗的计划着第二天的行程。“我要去汨罗!”这几近偏执的念头让所有的阻碍都变得没有意义。
八日,端午,凌晨四点零七分,坐着北上的火车。记得近一年以前,也是坐着这列火车,向南,去了美好的凤凰古城,左手边是雯,而今天,只有我一个人,怀一颗同样虔诚的心,奔赴汨罗。潇湘雨里穿行,一样看不到窗外的景致,无尽的黑暗袭来,同样引发诸多想象。屈原大夫,端午汨罗江畔,我来凭吊,英魂尚在否?
下了火车,发现一切与我收集的资料截然不同,感觉很糟糕。幸好邻座的女生也在汨罗下了车,很热情的帮我找到汽车站,送我上了去屈子祠的中巴。车上遇到了湖大几个结伴游玩的学生,还有一个西安的老乡,真是巧合。所以,很顺利的到了屈子祠。
屈子祠是一座错落有致,很有立体感的建筑。红漆白墙,庄重而不呆板。碧瓦飞甍,墙面的浮雕也堪称精致。没有围栏高墙,侧门买张票,由正门进入,就进了前厅,简简单单。“光争日月”四个赫然在目的大字悬挂正中,下面是司马迁《史记·屈原列传》正文。细细思来,这样的设置颇有意味。古往今来,赞屈子者,莫能与太史公相比,“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太史公最解屈原,因与之有相似的经历,都是因正直不阿获罪受困。屈子品行高洁,太史公慕之,称“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亦欲自况,“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乃是最中肯的赞美。
穿前厅,便是中庭,两棵桂树,昭示屈子香草美人的品性。正堂,设屈子牌位,虔诚的三叩首,以儒礼拜谒,端午的屈子祠,我没有带香烛贡品,只有一颗崇敬的心。
入侧门,便是有关屈原生平著作等介绍。看到老人家带着小孩子一字一句的念着展板上的《天问》,引来旁人会心一笑。旁边游人讨论起来了屈子地影响,说到尽兴处,诵起了汉高祖的《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
很短时间看完了所有展馆,将所有的校门和二楼并未开放的地方游了个遍,本来就是小而精致的庙堂,却留下了深刻印象。内部建筑以南楚建筑风格为主,开始只觉得不同于湖南本地其他地方的建筑,后来和馆长聊天室才知道,屈子祠保持千年的旧制,汨罗人最早在对岸修建祠堂祭祀屈原,后因洪水冲垮,又重建,如此往复四次。在乾隆年间,乾隆帝下令改变地址,搬到了现在的地方,又原样复原了屈子祠。内部的木质结构与天井的设计,都是古人的智慧结晶所在。在屈子祠里,随处都可以发现惊奇。也许是一个飞檐,也许是一片隔在拱形门廊里的绿意,不得不叹服古人崇尚自然的建筑理念。
拐进屈原碑林,沿着石板小径前行,雨漓漓地下着,游人并不多,撑一把伞,在一片葱绿的园区里漫步。两旁的碑文多为当代学者名士所题撰。象形铭文,篆楷宋行草一应俱全。天问堂和九歌堂内,浮雕壁画演绎诗境诗意,游人来此,有的大呼“魂兮归来!”,屈子在天,可听见拳拳之心,叹诵之意?
游毕,十一点而已,听得下午两点半有祭牲畜的仪式,有点慌了,要等三个多小时,神情木然,索性赖在了屈原碑林,看李泽厚先生的《美学三书》,刚好读到《屈骚传统》一篇,便很尽兴的读着,午饭是自备的干粮(那儿真的什么吃的都没有,不过五味豆豆茶还不错),也写了好一阵子呓语,十二点半出来,在独醒亭稍坐,实在熬不下去了有点想回去,问了下工作人员还要不要举行祭祀,工作人员索性让我坐在了前厅,开始天马行空的聊天。因为近几日忙碌,馆长也来此执事,便向他问些问题,从南楚文化源头,到屈子惊人的想象力。谈起来楚地方言写作屈子诗作,馆长用方言念几句离骚,才显得音律整齐。与馆长相谈甚欢,要了联系方式,今后再来请教。
两点钟左右,仪式的预演开始,一遍过后,看到旁边的一个姐姐说谈着“访谈”之类的字眼,窃以为是同行,就上前询问是不是记者。才知道,是上海大学民俗学的学生,来此做田野作业,为了完成毕业论文。听说她参加了二号龙舟赛季龙头的仪式,便津津有味的听他娓娓道来。两个女生叽叽喳喳,在庙堂之地,萍水相逢,却俨然成了好朋友,其妙的际遇。祭祀仪式正式开始,录下了相,其实一切并不如想象中繁琐,简简单单,只是祭司咏唱的那么动情,一声声“屈子啊”,如泣如诉,三闾大夫在天有灵,也要触动。
一天结束,收获颇丰,湖湘文化的源头被我找到,一边叹着不枉此行,一边暗自庆幸在这三湘五湖之地求学确实是不错的选择。十一点,火车上,品起这意味深长的一天,若有所思,发短信,告诉朋友,端午节,我去祭奠了屈原大夫…
(还是)有关汨罗的胡思乱想
在屈原碑林里面,等待的时候写的文字,碎碎的,有种奇妙的体验。
屈子,请听我说
仰慕你香草美人品性高洁,特来拜会,却无法用任何形式表达。
用写的,字词粗浅;用画的,笔墨枯竭;用诵的,声音喑哑。
此刻,在下雨,淋淋沥沥,潇湘雨的青烟雾绕,让世界变得很宁静。
倏忽,子规的声音,从招魂堂处,悠悠飘来,“不如归去”,屈大夫,是你吗?魂归来乎?
昔者三闾大夫卜问苍天,为国为民。信而被疑,忠而被谤,一曲《离骚》,万世动容。“世人皆醉唯我独醒”,人不解你,放逐你,逼你离开了你眷恋的土地。遥想当年,丈一支竹篙,溯沅水而上,吟着“后皇嘉树,橘徕服兮。受命不迁,生南国兮。”你的心是否也如这苍苍翠翠的橘树,深深恋着这片土地?离开它多痛啊,所有有关挚爱的情愫都变成了杜鹃声声啼出的鲜血,望帝春心托与杜鹃。“不如归去”可是,又要归去哪儿?
空怀兰芷性,赤子报国心,都在谗臣的嘴边,红颜的拂袖中,化为了永世的遗恨。国之将亡,士焉能完存?你是那样执拗,与众不同。那个时代的归属感仅来自于无上的权利,你的话语尚未出口,就僵在了汨罗江同样浑浊的江底。郭老过汨罗,诘问“怀石理在哪?”,古往至今,多少文人骚客祭奠过,疑问过,但,你总是沉默不答。我想,是那种通入肝肠的情怀和无尽的哀叹让不堪重负的心灵早早的寻求解脱了吧。可是,离开这个无可奈何伤心地,就是你唯一的选择吗?
多少人匆匆而来,又匆匆地走掉,每个人都想问问你,长叹道“魂兮归来”,你充耳不闻,这个世界真的让你如此厌弃吗?
雨停了,杜鹃的歌被打断,突如其来的鸟叫声取代了它。要走了,才发现,无关游人的喧闹,这里,此时此刻,仍静静悄悄……
“端午节不只是吃粽子而已”,这样想着,便想做点什么真正的体验一下端午节,所以,我选了汨罗,七号凌晨的决定。早就得知今年不会有国际龙舟赛,也不会有人与我共赴这疯狂的旅程,还是执拗的计划着第二天的行程。“我要去汨罗!”这几近偏执的念头让所有的阻碍都变得没有意义。
八日,端午,凌晨四点零七分,坐着北上的火车。记得近一年以前,也是坐着这列火车,向南,去了美好的凤凰古城,左手边是雯,而今天,只有我一个人,怀一颗同样虔诚的心,奔赴汨罗。潇湘雨里穿行,一样看不到窗外的景致,无尽的黑暗袭来,同样引发诸多想象。屈原大夫,端午汨罗江畔,我来凭吊,英魂尚在否?
下了火车,发现一切与我收集的资料截然不同,感觉很糟糕。幸好邻座的女生也在汨罗下了车,很热情的帮我找到汽车站,送我上了去屈子祠的中巴。车上遇到了湖大几个结伴游玩的学生,还有一个西安的老乡,真是巧合。所以,很顺利的到了屈子祠。
屈子祠是一座错落有致,很有立体感的建筑。红漆白墙,庄重而不呆板。碧瓦飞甍,墙面的浮雕也堪称精致。没有围栏高墙,侧门买张票,由正门进入,就进了前厅,简简单单。“光争日月”四个赫然在目的大字悬挂正中,下面是司马迁《史记·屈原列传》正文。细细思来,这样的设置颇有意味。古往今来,赞屈子者,莫能与太史公相比,“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太史公最解屈原,因与之有相似的经历,都是因正直不阿获罪受困。屈子品行高洁,太史公慕之,称“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亦欲自况,“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乃是最中肯的赞美。
穿前厅,便是中庭,两棵桂树,昭示屈子香草美人的品性。正堂,设屈子牌位,虔诚的三叩首,以儒礼拜谒,端午的屈子祠,我没有带香烛贡品,只有一颗崇敬的心。
入侧门,便是有关屈原生平著作等介绍。看到老人家带着小孩子一字一句的念着展板上的《天问》,引来旁人会心一笑。旁边游人讨论起来了屈子地影响,说到尽兴处,诵起了汉高祖的《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
很短时间看完了所有展馆,将所有的校门和二楼并未开放的地方游了个遍,本来就是小而精致的庙堂,却留下了深刻印象。内部建筑以南楚建筑风格为主,开始只觉得不同于湖南本地其他地方的建筑,后来和馆长聊天室才知道,屈子祠保持千年的旧制,汨罗人最早在对岸修建祠堂祭祀屈原,后因洪水冲垮,又重建,如此往复四次。在乾隆年间,乾隆帝下令改变地址,搬到了现在的地方,又原样复原了屈子祠。内部的木质结构与天井的设计,都是古人的智慧结晶所在。在屈子祠里,随处都可以发现惊奇。也许是一个飞檐,也许是一片隔在拱形门廊里的绿意,不得不叹服古人崇尚自然的建筑理念。
拐进屈原碑林,沿着石板小径前行,雨漓漓地下着,游人并不多,撑一把伞,在一片葱绿的园区里漫步。两旁的碑文多为当代学者名士所题撰。象形铭文,篆楷宋行草一应俱全。天问堂和九歌堂内,浮雕壁画演绎诗境诗意,游人来此,有的大呼“魂兮归来!”,屈子在天,可听见拳拳之心,叹诵之意?
游毕,十一点而已,听得下午两点半有祭牲畜的仪式,有点慌了,要等三个多小时,神情木然,索性赖在了屈原碑林,看李泽厚先生的《美学三书》,刚好读到《屈骚传统》一篇,便很尽兴的读着,午饭是自备的干粮(那儿真的什么吃的都没有,不过五味豆豆茶还不错),也写了好一阵子呓语,十二点半出来,在独醒亭稍坐,实在熬不下去了有点想回去,问了下工作人员还要不要举行祭祀,工作人员索性让我坐在了前厅,开始天马行空的聊天。因为近几日忙碌,馆长也来此执事,便向他问些问题,从南楚文化源头,到屈子惊人的想象力。谈起来楚地方言写作屈子诗作,馆长用方言念几句离骚,才显得音律整齐。与馆长相谈甚欢,要了联系方式,今后再来请教。
两点钟左右,仪式的预演开始,一遍过后,看到旁边的一个姐姐说谈着“访谈”之类的字眼,窃以为是同行,就上前询问是不是记者。才知道,是上海大学民俗学的学生,来此做田野作业,为了完成毕业论文。听说她参加了二号龙舟赛季龙头的仪式,便津津有味的听他娓娓道来。两个女生叽叽喳喳,在庙堂之地,萍水相逢,却俨然成了好朋友,其妙的际遇。祭祀仪式正式开始,录下了相,其实一切并不如想象中繁琐,简简单单,只是祭司咏唱的那么动情,一声声“屈子啊”,如泣如诉,三闾大夫在天有灵,也要触动。
一天结束,收获颇丰,湖湘文化的源头被我找到,一边叹着不枉此行,一边暗自庆幸在这三湘五湖之地求学确实是不错的选择。十一点,火车上,品起这意味深长的一天,若有所思,发短信,告诉朋友,端午节,我去祭奠了屈原大夫…
(还是)有关汨罗的胡思乱想
在屈原碑林里面,等待的时候写的文字,碎碎的,有种奇妙的体验。
屈子,请听我说
仰慕你香草美人品性高洁,特来拜会,却无法用任何形式表达。
用写的,字词粗浅;用画的,笔墨枯竭;用诵的,声音喑哑。
此刻,在下雨,淋淋沥沥,潇湘雨的青烟雾绕,让世界变得很宁静。
倏忽,子规的声音,从招魂堂处,悠悠飘来,“不如归去”,屈大夫,是你吗?魂归来乎?
昔者三闾大夫卜问苍天,为国为民。信而被疑,忠而被谤,一曲《离骚》,万世动容。“世人皆醉唯我独醒”,人不解你,放逐你,逼你离开了你眷恋的土地。遥想当年,丈一支竹篙,溯沅水而上,吟着“后皇嘉树,橘徕服兮。受命不迁,生南国兮。”你的心是否也如这苍苍翠翠的橘树,深深恋着这片土地?离开它多痛啊,所有有关挚爱的情愫都变成了杜鹃声声啼出的鲜血,望帝春心托与杜鹃。“不如归去”可是,又要归去哪儿?
空怀兰芷性,赤子报国心,都在谗臣的嘴边,红颜的拂袖中,化为了永世的遗恨。国之将亡,士焉能完存?你是那样执拗,与众不同。那个时代的归属感仅来自于无上的权利,你的话语尚未出口,就僵在了汨罗江同样浑浊的江底。郭老过汨罗,诘问“怀石理在哪?”,古往至今,多少文人骚客祭奠过,疑问过,但,你总是沉默不答。我想,是那种通入肝肠的情怀和无尽的哀叹让不堪重负的心灵早早的寻求解脱了吧。可是,离开这个无可奈何伤心地,就是你唯一的选择吗?
多少人匆匆而来,又匆匆地走掉,每个人都想问问你,长叹道“魂兮归来”,你充耳不闻,这个世界真的让你如此厌弃吗?
雨停了,杜鹃的歌被打断,突如其来的鸟叫声取代了它。要走了,才发现,无关游人的喧闹,这里,此时此刻,仍静静悄悄……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