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记 - 闲书篇
《读库1302》
老六同学一如既往的品质,其中,印象颇深的是周翠的"冤狱四则”,"每个人都是一滩深渊,他人俯望时,头晕目眩";还有刘勃的"风流孟夫子",让我读着,不禁想起了李零的写孔子的"丧家狗",异曲同工,但更有专栏味道;还一篇是罗尘的"柳河时光",讲五七干校和知识青年往事的,窦文涛说的好,那时候的人,活的比较糙,感觉生命力也比现在强,现在,动不动什么压力,心灵鸡汤,比起来都是无病呻吟了。
《中国大历史》,《潜规则》
黄仁宇的书,在今年一下快买全了,不过这本书,感觉没有最开始读《万历十五年》的那种兴奋劲儿,大历史是黄老爷子后来转向的重点方向,但总不如深入讲1,2个点,那么让人聚精会神,比如讲明代财政和税收的书,在年尾又买了老爷子的《关系千万重》和《资本主义与二十一世纪》;
起初,这本吴思的《潜规则》。是朋友搬家不要,被我捡来的,以为是厚黑学一类的书,后来翻起,远比想象精彩;有时候你不得不说,能跟有些书碰到,也是一种缘分;老头子,着墨很深,写中国传统历史真实游戏规则,写“第二等公平”,写“摆平违规者”,写正义的边界总要老“,写“崇祯的死”,愤青和愣头青,可以也可以看看,看了吴思的书和黄仁宇的书,你会不再转发那些耸人听闻的社会新闻,不会人云亦云的咒骂社会不公,老天不开眼,安静的做好自己的本分,才是最重要的。
《大数据 战略技术实践》,《大数据 正在到来的数据革命》,《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数学之美》
一本是EMC的,着重讲技术实践的书,比较专业,讲了相关的技术架构,讲了分层的开源技术产品和应用场景,包括MapReduce,NO-SQL 数据库的一些点,整体上来算是一本技术扫盲书,但是由于涵盖的内容太多了,所以肯定不能当技术教科书来看,不过对于
我来讲,刚刚合适;
一本是涂子沛的,着重讲政策层面,和美国政策的一本大数据课外书,是今年对我项目帮助最大的一本课外书,其中关于Data.org的设计,被我山寨到了项目中,应该说,是今年唯一一本学以致用的书了,很惭愧。
iamsujie,是浙大生物工程的,毕业就去了阿里,年初一直在找能帮忙了解产品经理的,扫盲的书,找到了,很合适,笔触比较随意,他的另外一本《淘宝产品十年事》,对我帮助也很大,让我在做需求调研和产品设计方面,借鉴了更多,也再次认识到了我工作的山寨性。
《数学之美》,本年度最不明觉厉的一本书,尽管是当年,吴军在Google黑板报为了普罗大众写的一本数学书,我一个理工男还是没看完,今年继续啃。
《象与骑象人》,《社会心理学》
为什么越压抑某个念头,这个念头越会阴魂不散的围绕在心里面?人为什么有的时候,只能做一件事,有的时候,又能同时做好几件事?为什么单靠意志力,并不能完全控制自己的行为?为什么说,"乐天派",是与生俱来的,不是后天锻炼能得到的?为什么一个人给你一个好处,你总想回报他?为什么人们,会说长道短?为什么社会明明在向好的方面发展,人们缺老是说这个那个问题已经失控,社会正在走向崩溃?我们成天梦想的那些欲望,真正实现后只是短暂的满足感,不是欣喜若狂?为什么说“逆境让人坚强”最好只在人生的某个阶段遇到?如果儿童期遇到了难以承受的挫折,后果是什么?
我想,这些十万个为什么,或多或少有人会问到,这2本书不能帮你解决什么,但是,他能告诉你为什么?
一本是乔纳森 海特写的心理学,一本是戴维 迈尔斯写的心理学,我强烈推荐。(PS. 跟去年看到《怪诞行为学1,2》和《乌合之众. 大众心理研究》一样,很HIGH的感觉,发现自己真的很喜欢心理学呃,这是不是也是内向型人格的一种表现?)。
《我叫刘跃进》,《我不是潘金莲》,《一句顶一万句》,《倾城之恋》,《对照记》,《思科九年》
小说,好看,刘震云的书,永远是一股城乡结合部的味道,但是每次看,都是一气呵成,1到2天看完,一开始觉得花正版的钱,买一本故事书,很不值得,后来想想,什么是值得的?人家给你讲1天故事,你腆着脸也赖着不走,不应该拿点什么去回报么;
张爱玲的小说,是老婆买的,包装都没拆,纯粹是为了不浪费才翻的,翻完也就翻完了,不适合男的看。
最后一本,是职场小说,打发时间用的,写的还不错,找朋友借的。
《落脚城市》,《土摩托看世界》
这类书,在分类中是应该叫“非小说"么?前一本本是道格 桑德斯写的关于城市移民和城镇化的事,视角很新颖,作为城市地理的书来看,很有点意思,推荐;
袁越,笔名土摩托,是我除了三联的王晓峰,南都的朱白外,最最喜欢的专栏作者,理工男,科普男,明明是个生物学博士,从生物学到体育到流行音乐,到周刊撰稿,搞啥是啥,怎么牛人老这样?一天到晚满世界转,跟《侣行》的两口子一样,专门跑到些也许很多人一辈子不会去的“非典型旅游胜地”,这本书是13年年初过年的时候看的,同样一气呵成,印象比较深的,是写尼泊尔和印度的章节,当然,如果有生之年,能去墨西哥南部的玛雅文明圣地,或者哥斯达黎加的话,我也觉得这2篇游记也还不错;对于乌干达和乞力马扎罗,还有阿根廷,也着墨不少。
《金融之王》,《本 拉登传》,《第五项修炼》
酱油书,看了一年了,还没看完,间接说明了不是我的菜;
这一年,还看了20多本《三联生活周刊》和几本《第一财经周刊》,以及关于SAP HANA的三本教材;
我看闲书的速度很快,也爱看,找书买书的原则,也基本上是先挑人,再挑书,常年看的几个人,我会一直追着看,品味这件事,有点自恋,但却是存在;有2本书,是书评里涉及到的,买来看了,也不后悔。
现在越来越沉不下心看书了,因为有微博,有微信,因为北京的节奏太快了,老想不落人后,到头来,总是事与愿违,家里长辈说,吃饱了饭的人才能看闲书的,哈哈。
节奏快的时候,越发现讲故事是个本事,故事讲的好,吹牛逼才吹的扎实,就像领导PPT最后几页的SUCCESS STORY一样;茶余饭后来上一段,可以愉悦别人,有一颗不拧巴的心,可以愉悦自己。2013年,有些事还是没处理好,有些心态还是没调整好,过去了就过去了。
老六同学一如既往的品质,其中,印象颇深的是周翠的"冤狱四则”,"每个人都是一滩深渊,他人俯望时,头晕目眩";还有刘勃的"风流孟夫子",让我读着,不禁想起了李零的写孔子的"丧家狗",异曲同工,但更有专栏味道;还一篇是罗尘的"柳河时光",讲五七干校和知识青年往事的,窦文涛说的好,那时候的人,活的比较糙,感觉生命力也比现在强,现在,动不动什么压力,心灵鸡汤,比起来都是无病呻吟了。
《中国大历史》,《潜规则》
黄仁宇的书,在今年一下快买全了,不过这本书,感觉没有最开始读《万历十五年》的那种兴奋劲儿,大历史是黄老爷子后来转向的重点方向,但总不如深入讲1,2个点,那么让人聚精会神,比如讲明代财政和税收的书,在年尾又买了老爷子的《关系千万重》和《资本主义与二十一世纪》;
起初,这本吴思的《潜规则》。是朋友搬家不要,被我捡来的,以为是厚黑学一类的书,后来翻起,远比想象精彩;有时候你不得不说,能跟有些书碰到,也是一种缘分;老头子,着墨很深,写中国传统历史真实游戏规则,写“第二等公平”,写“摆平违规者”,写正义的边界总要老“,写“崇祯的死”,愤青和愣头青,可以也可以看看,看了吴思的书和黄仁宇的书,你会不再转发那些耸人听闻的社会新闻,不会人云亦云的咒骂社会不公,老天不开眼,安静的做好自己的本分,才是最重要的。
《大数据 战略技术实践》,《大数据 正在到来的数据革命》,《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数学之美》
一本是EMC的,着重讲技术实践的书,比较专业,讲了相关的技术架构,讲了分层的开源技术产品和应用场景,包括MapReduce,NO-SQL 数据库的一些点,整体上来算是一本技术扫盲书,但是由于涵盖的内容太多了,所以肯定不能当技术教科书来看,不过对于
我来讲,刚刚合适;
一本是涂子沛的,着重讲政策层面,和美国政策的一本大数据课外书,是今年对我项目帮助最大的一本课外书,其中关于Data.org的设计,被我山寨到了项目中,应该说,是今年唯一一本学以致用的书了,很惭愧。
iamsujie,是浙大生物工程的,毕业就去了阿里,年初一直在找能帮忙了解产品经理的,扫盲的书,找到了,很合适,笔触比较随意,他的另外一本《淘宝产品十年事》,对我帮助也很大,让我在做需求调研和产品设计方面,借鉴了更多,也再次认识到了我工作的山寨性。
《数学之美》,本年度最不明觉厉的一本书,尽管是当年,吴军在Google黑板报为了普罗大众写的一本数学书,我一个理工男还是没看完,今年继续啃。
《象与骑象人》,《社会心理学》
为什么越压抑某个念头,这个念头越会阴魂不散的围绕在心里面?人为什么有的时候,只能做一件事,有的时候,又能同时做好几件事?为什么单靠意志力,并不能完全控制自己的行为?为什么说,"乐天派",是与生俱来的,不是后天锻炼能得到的?为什么一个人给你一个好处,你总想回报他?为什么人们,会说长道短?为什么社会明明在向好的方面发展,人们缺老是说这个那个问题已经失控,社会正在走向崩溃?我们成天梦想的那些欲望,真正实现后只是短暂的满足感,不是欣喜若狂?为什么说“逆境让人坚强”最好只在人生的某个阶段遇到?如果儿童期遇到了难以承受的挫折,后果是什么?
我想,这些十万个为什么,或多或少有人会问到,这2本书不能帮你解决什么,但是,他能告诉你为什么?
一本是乔纳森 海特写的心理学,一本是戴维 迈尔斯写的心理学,我强烈推荐。(PS. 跟去年看到《怪诞行为学1,2》和《乌合之众. 大众心理研究》一样,很HIGH的感觉,发现自己真的很喜欢心理学呃,这是不是也是内向型人格的一种表现?)。
《我叫刘跃进》,《我不是潘金莲》,《一句顶一万句》,《倾城之恋》,《对照记》,《思科九年》
小说,好看,刘震云的书,永远是一股城乡结合部的味道,但是每次看,都是一气呵成,1到2天看完,一开始觉得花正版的钱,买一本故事书,很不值得,后来想想,什么是值得的?人家给你讲1天故事,你腆着脸也赖着不走,不应该拿点什么去回报么;
张爱玲的小说,是老婆买的,包装都没拆,纯粹是为了不浪费才翻的,翻完也就翻完了,不适合男的看。
最后一本,是职场小说,打发时间用的,写的还不错,找朋友借的。
《落脚城市》,《土摩托看世界》
这类书,在分类中是应该叫“非小说"么?前一本本是道格 桑德斯写的关于城市移民和城镇化的事,视角很新颖,作为城市地理的书来看,很有点意思,推荐;
袁越,笔名土摩托,是我除了三联的王晓峰,南都的朱白外,最最喜欢的专栏作者,理工男,科普男,明明是个生物学博士,从生物学到体育到流行音乐,到周刊撰稿,搞啥是啥,怎么牛人老这样?一天到晚满世界转,跟《侣行》的两口子一样,专门跑到些也许很多人一辈子不会去的“非典型旅游胜地”,这本书是13年年初过年的时候看的,同样一气呵成,印象比较深的,是写尼泊尔和印度的章节,当然,如果有生之年,能去墨西哥南部的玛雅文明圣地,或者哥斯达黎加的话,我也觉得这2篇游记也还不错;对于乌干达和乞力马扎罗,还有阿根廷,也着墨不少。
《金融之王》,《本 拉登传》,《第五项修炼》
酱油书,看了一年了,还没看完,间接说明了不是我的菜;
这一年,还看了20多本《三联生活周刊》和几本《第一财经周刊》,以及关于SAP HANA的三本教材;
我看闲书的速度很快,也爱看,找书买书的原则,也基本上是先挑人,再挑书,常年看的几个人,我会一直追着看,品味这件事,有点自恋,但却是存在;有2本书,是书评里涉及到的,买来看了,也不后悔。
现在越来越沉不下心看书了,因为有微博,有微信,因为北京的节奏太快了,老想不落人后,到头来,总是事与愿违,家里长辈说,吃饱了饭的人才能看闲书的,哈哈。
节奏快的时候,越发现讲故事是个本事,故事讲的好,吹牛逼才吹的扎实,就像领导PPT最后几页的SUCCESS STORY一样;茶余饭后来上一段,可以愉悦别人,有一颗不拧巴的心,可以愉悦自己。2013年,有些事还是没处理好,有些心态还是没调整好,过去了就过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