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里总是很多琐碎事
第一次去武汉是从东莞回家,经武汉转车。那是2011年的春天,武汉已经因为武大的樱花而变成了春季的热门旅游胜地。这个江边的城市,除了水路通达以外,陆路也是全国重要的中转站。每年的这个时候,进货贩运的商户蜂拥而至,慕樱花之名的游客也纷至沓来。那时我被派往东莞做项目,每天各种海鲜大快朵颐,又朝九晚十二,忙得快要虚脱,终于是熬不住得了肠胃炎。项目工期短,不敢请假,硬着头皮一边吃药一边继续干活。某天晚上在把吃下去的东西又全都吐出来以后,我还是忍不住给妈妈打了电话,妈妈说你快给我回家。跟项目经理请假时,他瞥了一眼我发白的嘴唇和蜡黄的脸颊,微微皱了皱眉,不情愿地说,快去快回。我几乎是迫不及待地动身回家。请完假后,我连行李都没有收拾,就立刻打车去了东莞高铁站。东莞没有直接到我家的火车,于是买了最早一班的高铁从东莞到武汉,然后第二天一早从武汉坐动车回家。在武汉的那晚住在妹妹家。到达武汉已经是晚上九点左右,妹夫接了我直接开车回家。我把车窗打开,看着窗外武汉微凉的夜晚。九点多钟,街上行人车辆不多,但是马路两旁十步一个的路灯把这个夜照的明黄通亮,好像很热闹的样子。
那是我对武汉最初的印象。
半年后,我辞了职,回到家乡工作。我的家乡是武汉往东三百公里的皖西小城,坐动车一个多小时就可到达武汉。每每表达想去武汉旅游的想法时,不管去没去过武汉的朋友都是相似的反应,武汉有什么好玩的,人多,脏,乱。
可是当我看娄烨的《浮城谜事》从空中俯拍武汉的时候,看镜头滑过老住宅区的高楼,滑过长江、大桥和桥面上飞驰的汽车,滑过武汉昏黄灰暗的天空,耳边是李志轻快的吉他声和浅唱低吟,我立刻就爱上了武汉这个城市。
娄烨用一个绝望的故事把武汉拍得绝望,镜头里的武汉,始终是灰蒙蒙的,看不到出路的样子,生活要折腾到什么时候才是个尽头。电影剧本是根据天涯论坛里很火的一个帖子改编,故事真假难分,但娄烨轻描淡写间把故事说得像发生在身边一样,武汉,是实实在在的人间,街头巷尾都是生活气儿。
然后是《万箭穿心》,这部电影不仅在武汉取景拍摄,更是有武汉话版。如果说娄烨在浮城谜事中淡化了故事发生的地方,那么万箭穿心就是明明白白在写武汉这座城和这座城里的男人女人。
《万箭穿心》改编自同名小说,作者方方就是土生土长的武汉人。影片前半段是90年代初的武汉,作为当时全国最大的小商品贸易集散中心,影片里的汉正街小商品市场里熙熙攘攘,摩肩擦踵的是天南海北的商贩,收取保护费的地痞流氓,还有为进货的小老板挑货到码头到车站的扁担们。方方笔下的女主角李宝莉,是一个典型的武汉女人,善良却强势,命运一次次绊倒她,企图让她屈服投降,可是这个坚强又坚韧的女人,偏偏要跟一次次厄运对抗,绝不低头。这部电影还原了一个原汁原味的武汉,也还原了一个原原本本的九十年代。可吸引我一定要去武汉看一看的不是繁闹的集市街道,也不是老工厂旧厂房,亦不是车来车往雨雾弥漫的长江二桥,而是女二号在一家老早点铺里吃的一碗热气腾腾的热干面。
2013年11月,这不是去武汉旅游最好的季节,但比起闷热焦灼的夏日和刺骨严寒的冬天,秋季已经很不错。虽然每次旅行我都会期待大太阳好天气,但是我对武汉的天气却没有任何期待,如果真说有的话,甚至隐隐希望是阴天,我想看看这个雾气笼罩下灰蒙蒙的城市。
我们到达武汉的那个下午,是一个温柔的晴天,动车到汉口站已快五点了,本想打车去黄鹤楼附近的住处,可一到武汉,这个拥挤的城市就给了我们一个下马威,足足等了半个小时都打不到车,出租车不是已有乘客就是亮着空车的牌子无视我们的招手扬长而去。最后我们决定坐公车去黄鹤楼,然后步行去住处。
我们定的住处在解放路上,堂舍旅社,一家民国风格的旅社,闹中取静,很美。我们住的房型是岁月,走进屋内就像走进了民国电影的布景中,房间里有很多复古的摆设,热热闹闹的,立刻让人有了在家的感觉。晚上定了在湖北大剧院看话剧,旅社离剧院很近,步行十分钟就到了,这是堂舍旅社给我的第一个意外惊喜。第二个意外的惊喜就是第二天一早去户部巷,发现竟然也可以溜达着过去,不到十分钟的脚程。好像每一个城市都有这么一个美食街小吃巷,户部巷里游客摩肩擦踵,小吃美食目不暇接。我们东尝尝西试试,一致认为最好吃的当属何记豆皮。
吃完早饭,从户部巷往西,中华路走到尽头,便是长江边上,乘渡轮过江,就来到武汉三镇之一的汉口。码头的江滩上停靠着一只小渔船,渔船很小,船舱内放着小木柜,铺着被褥,还有一个痰盂。看来,渔人的吃喝拉撒都在这条小船上。渔夫坐在船上收网,他老婆提了两桶螃蟹在岸边叫卖,女人的双手黝黑粗糙,带着一只玉镯子。很快就有买家前来询价,经过一番讨价还价后,一位饭店老板把两桶螃蟹全部买下。
出了码头,就是汉口的沿江大道。楚中第一繁盛处的汉口时至今日依然不减当年风采。从沿江大道往北走,沿途是百年前留下的西洋建筑,多数被银行用作办公场所,也有些是居民住处。
江汉村是江岸众多老里分中保存得比较完好的一处代表性弄堂式民居结构。江汉村的巷道比北京的胡同上海的弄堂要宽很多,笔直的通道两侧并列着多家矮楼老宅,这些老宅多为西式低层联排式住宅和中国传统四合院的结合,当年中西方文化的碰撞和交融在这里留下了鲜明的印记。我们走进江汉村巷子里的时候,放佛走进了另一个世界。头顶上挂满了被褥、衣服、床单,他们挡住了洒入巷子里的阳光,也挡住了外面的喧闹。巷子里很安静,偶有几个行人匆匆走过,对我们拿着相机拍照的游客投以好奇的目光。
江汉村附近有很多类似的民居,胜利路上的同兴里就是这么一处近代里分式建筑群。 同兴里原为大买办刘子敬的私人花园, 1932年建成,解放后,被分配给机关单位的干部及其家属居住。这里曾是汉口的高档住宅区,能居于此是一种身份的象征。
同兴里的建筑从外观看保存完好,而它对面的同仁里就没有那么好运了,同仁里的外墙上写满了“拆”字,一大片建筑几乎都被推倒,只剩下残垣断壁,临街的待拆建筑是西洋式的红砖二层小楼,廊檐上有精致的石雕,不要多久,它就会与废石、泥土混在一起,难辨当年的精致和富贵。
在汉口的目的地是一元路上的一个烧饼摊。我们找到烧饼摊时,门前已经排起了长长的队伍,烧饼两块五一个,我猜测特别之处应该是烧饼上刷了一层辣酱后又洒了一层白糖。又辣又甜的口感确实很特别,可惜我们不太吃得惯。
吃完烧饼准备回武昌,照例还是拦不到出租车,在尝试五分钟未果后,我们果断上了一趟开往武昌的公车。在武汉虽然的士不好打,但公交系统还是很发达的,公交车上人不多,舒舒服服坐在最后一排开始欣赏沿路街景。在鹦鹉大道下车后,我们沿着龟山北路往东走,准备步行过武汉长江大桥。龟山北路北侧是废弃的厂房和老旧的家属楼,南侧是龟山脚下郁郁葱葱的树林,还有几家户外运动和极限运动的俱乐部。我们随便找了一家住宅区门口的小饭馆吃晚饭,尝了尝地道的武汉家常菜。 吃完晚饭,天色已暗,长江大桥上灯火通明。上桥的电梯已停运,我们寻了一条小道上桥。从桥西走到桥东,约用了半个小时的时间。走到桥中央的时候,驻足在栏杆边欣赏长江夜景,宽阔的江面上游船和货船沿着红色绿色的导航灯缓缓行驶。脚下的桥面和手边的栏杆在轻微震颤,虽然知道这是正常的物理现象,但心里还是有些慌慌的,站久了,还有点头晕呢。长江大桥很高,从上往下看,黑漆漆的江面犹如一个巨大的黑洞,庞大而可怕。不知道从这里跳下去的人们,会不会因为害怕而退缩,不过连死亡都不怕的人应该是无所畏惧了吧。
下了桥继续用走的,步行回堂舍旅馆所在的解放路虽说不远,但暴走了一天的我俩实在有点体力不支。于是,在街边的炸炸店稍作休息。炸串虽然在家也经常吃到,但这里的炸炸还是很特别,不仅有素鸡、豆干、火腿这样常见的食材,还有培根卷,黄瓜片和包菜卷。炸完以后不是成串吃,而是放在一盘里,自己加酱和调料。炸出来的蔬菜真是好吃极了,虽说知道炸炸不健康可能也不卫生,但偶尔这一次放纵的让人觉得这几毛钱的炸串犹胜过鲍鱼翅肚。
白天车辆川流不息的大成路到了晚上变成了小商品市场。卖首饰的、化妆品的、衣服的、手机壳的小商贩们用铁丝网搭成了一个一个的隔断,红红绿绿的LED招牌灯,五颜六色的小彩灯,明黄的白炽灯,叫卖声,还价声,嬉笑声,这是一个热闹的夜市。
如果你对这些小玩意儿不感兴趣,那就一直往前走,过了马路,就到了吃货的天堂。这里的夜市小摊有卖烧烤的,麻辣烫的,热粥米酒的,当然还有炸串。一对老夫妻推的炸串车上食材新鲜,老王要了一个鸡架,美味极了。我们吃到撑不下,才依依不舍地回了旅社。
次日早上,特意早起,在堂舍里拍照玩儿。堂舍旅馆可以免费租用旗袍和民国学生服等服装。不过旅馆内光线不是很好,加之摄影技术有限,照片效果只能说差强人意了。
拍完照已到了吃午饭的时间,我们决定去解放路南边的彭刘杨路上的一家武汉的老字号热干面馆--蔡林记。虽然很想去老街旧巷里找一家普普通通甚至破破烂烂的面馆吃一碗热干面,但是热干面是武汉的早餐,不起个大早是甭想吃到家常热干面的,我们也只能在连锁的面馆里解解馋了。热干面看着好吃,闻着诱人,可吃起来却不是那么回事儿了。有朋友说在武汉上了四年大学,到临走也没能吃惯热干面。我开始不信,因为面和麻酱都是我的爱,可是吃了两口发现确实不是想象中的那个味儿,看来热干面和北京的豆汁儿一样,都是只有土生土长的本地人才能享用的美味。
在蔡林记买了其他的吃食填饱肚子,我们步行前往武汉红楼--鄂军都督府即武昌起义纪念馆。参观纪念馆是免费的,凭身份证即可以免费领票。虽然是免费,但纪念馆里的人也不算太多。那天阳光正好,都督府前的草坪绿油油的,坐在上面晒晒太阳惬意极了,很是有在大学里的感觉。
由于我们是傍晚的火车离开武汉,逛完都督府来不及去武大了,于是决定就近走去文艺青年的聚集地昙华林看一看。从红楼走到昙华林,有点距离,这一路穿过桥下隧道,走过菜场集市,武汉市井的一面在我们眼前一现无余。旧街的两旁是卖中老年服装的商铺,从门脸上看俨然是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的风格,而商铺里挂着的衣服也多少有点落时,如此真疑心今夕何夕了。昙华林位于老武昌的东北角,是50多处百年以上的近代历史建筑汇聚地。昙华林的老街两侧开满了咖啡馆酒吧甜品店明信片铺等等,来往的也多是捧着相机的年轻人。我们对这样的街道多少有点审美疲劳了,于是随意找了一条小道拐进去,在居民区里闲逛起来。
两天的时间,对武汉的街容市貌仅是匆匆一瞥,可一旦你喜欢上了这个城市,它的拥挤是一种热闹,它的落时是一种复古,它的杂乱是一种生活气儿。武汉的美不在高楼大厦,绿地公园,甚至不在雄伟高桥,涛涛江水,武汉的美就在于它的街头巷尾,它的犄角旮旯,它的本身。
那里总是很潮湿,那里总是很松软,那里总是很多琐碎事,那里总是红和蓝。这是彭坦写的《南方》,是他的故乡,是武汉。
那是我对武汉最初的印象。
半年后,我辞了职,回到家乡工作。我的家乡是武汉往东三百公里的皖西小城,坐动车一个多小时就可到达武汉。每每表达想去武汉旅游的想法时,不管去没去过武汉的朋友都是相似的反应,武汉有什么好玩的,人多,脏,乱。
可是当我看娄烨的《浮城谜事》从空中俯拍武汉的时候,看镜头滑过老住宅区的高楼,滑过长江、大桥和桥面上飞驰的汽车,滑过武汉昏黄灰暗的天空,耳边是李志轻快的吉他声和浅唱低吟,我立刻就爱上了武汉这个城市。
![]() |
娄烨用一个绝望的故事把武汉拍得绝望,镜头里的武汉,始终是灰蒙蒙的,看不到出路的样子,生活要折腾到什么时候才是个尽头。电影剧本是根据天涯论坛里很火的一个帖子改编,故事真假难分,但娄烨轻描淡写间把故事说得像发生在身边一样,武汉,是实实在在的人间,街头巷尾都是生活气儿。
然后是《万箭穿心》,这部电影不仅在武汉取景拍摄,更是有武汉话版。如果说娄烨在浮城谜事中淡化了故事发生的地方,那么万箭穿心就是明明白白在写武汉这座城和这座城里的男人女人。
《万箭穿心》改编自同名小说,作者方方就是土生土长的武汉人。影片前半段是90年代初的武汉,作为当时全国最大的小商品贸易集散中心,影片里的汉正街小商品市场里熙熙攘攘,摩肩擦踵的是天南海北的商贩,收取保护费的地痞流氓,还有为进货的小老板挑货到码头到车站的扁担们。方方笔下的女主角李宝莉,是一个典型的武汉女人,善良却强势,命运一次次绊倒她,企图让她屈服投降,可是这个坚强又坚韧的女人,偏偏要跟一次次厄运对抗,绝不低头。这部电影还原了一个原汁原味的武汉,也还原了一个原原本本的九十年代。可吸引我一定要去武汉看一看的不是繁闹的集市街道,也不是老工厂旧厂房,亦不是车来车往雨雾弥漫的长江二桥,而是女二号在一家老早点铺里吃的一碗热气腾腾的热干面。
2013年11月,这不是去武汉旅游最好的季节,但比起闷热焦灼的夏日和刺骨严寒的冬天,秋季已经很不错。虽然每次旅行我都会期待大太阳好天气,但是我对武汉的天气却没有任何期待,如果真说有的话,甚至隐隐希望是阴天,我想看看这个雾气笼罩下灰蒙蒙的城市。
我们到达武汉的那个下午,是一个温柔的晴天,动车到汉口站已快五点了,本想打车去黄鹤楼附近的住处,可一到武汉,这个拥挤的城市就给了我们一个下马威,足足等了半个小时都打不到车,出租车不是已有乘客就是亮着空车的牌子无视我们的招手扬长而去。最后我们决定坐公车去黄鹤楼,然后步行去住处。
![]() |
我们定的住处在解放路上,堂舍旅社,一家民国风格的旅社,闹中取静,很美。我们住的房型是岁月,走进屋内就像走进了民国电影的布景中,房间里有很多复古的摆设,热热闹闹的,立刻让人有了在家的感觉。晚上定了在湖北大剧院看话剧,旅社离剧院很近,步行十分钟就到了,这是堂舍旅社给我的第一个意外惊喜。第二个意外的惊喜就是第二天一早去户部巷,发现竟然也可以溜达着过去,不到十分钟的脚程。好像每一个城市都有这么一个美食街小吃巷,户部巷里游客摩肩擦踵,小吃美食目不暇接。我们东尝尝西试试,一致认为最好吃的当属何记豆皮。
![]() |
![]() |
![]() |
吃完早饭,从户部巷往西,中华路走到尽头,便是长江边上,乘渡轮过江,就来到武汉三镇之一的汉口。码头的江滩上停靠着一只小渔船,渔船很小,船舱内放着小木柜,铺着被褥,还有一个痰盂。看来,渔人的吃喝拉撒都在这条小船上。渔夫坐在船上收网,他老婆提了两桶螃蟹在岸边叫卖,女人的双手黝黑粗糙,带着一只玉镯子。很快就有买家前来询价,经过一番讨价还价后,一位饭店老板把两桶螃蟹全部买下。
![]() |
出了码头,就是汉口的沿江大道。楚中第一繁盛处的汉口时至今日依然不减当年风采。从沿江大道往北走,沿途是百年前留下的西洋建筑,多数被银行用作办公场所,也有些是居民住处。
![]() |
江汉村是江岸众多老里分中保存得比较完好的一处代表性弄堂式民居结构。江汉村的巷道比北京的胡同上海的弄堂要宽很多,笔直的通道两侧并列着多家矮楼老宅,这些老宅多为西式低层联排式住宅和中国传统四合院的结合,当年中西方文化的碰撞和交融在这里留下了鲜明的印记。我们走进江汉村巷子里的时候,放佛走进了另一个世界。头顶上挂满了被褥、衣服、床单,他们挡住了洒入巷子里的阳光,也挡住了外面的喧闹。巷子里很安静,偶有几个行人匆匆走过,对我们拿着相机拍照的游客投以好奇的目光。
![]() |
![]() |
![]() |
江汉村附近有很多类似的民居,胜利路上的同兴里就是这么一处近代里分式建筑群。 同兴里原为大买办刘子敬的私人花园, 1932年建成,解放后,被分配给机关单位的干部及其家属居住。这里曾是汉口的高档住宅区,能居于此是一种身份的象征。
![]() |
![]() |
同兴里的建筑从外观看保存完好,而它对面的同仁里就没有那么好运了,同仁里的外墙上写满了“拆”字,一大片建筑几乎都被推倒,只剩下残垣断壁,临街的待拆建筑是西洋式的红砖二层小楼,廊檐上有精致的石雕,不要多久,它就会与废石、泥土混在一起,难辨当年的精致和富贵。
![]() |
在汉口的目的地是一元路上的一个烧饼摊。我们找到烧饼摊时,门前已经排起了长长的队伍,烧饼两块五一个,我猜测特别之处应该是烧饼上刷了一层辣酱后又洒了一层白糖。又辣又甜的口感确实很特别,可惜我们不太吃得惯。
![]() |
吃完烧饼准备回武昌,照例还是拦不到出租车,在尝试五分钟未果后,我们果断上了一趟开往武昌的公车。在武汉虽然的士不好打,但公交系统还是很发达的,公交车上人不多,舒舒服服坐在最后一排开始欣赏沿路街景。在鹦鹉大道下车后,我们沿着龟山北路往东走,准备步行过武汉长江大桥。龟山北路北侧是废弃的厂房和老旧的家属楼,南侧是龟山脚下郁郁葱葱的树林,还有几家户外运动和极限运动的俱乐部。我们随便找了一家住宅区门口的小饭馆吃晚饭,尝了尝地道的武汉家常菜。 吃完晚饭,天色已暗,长江大桥上灯火通明。上桥的电梯已停运,我们寻了一条小道上桥。从桥西走到桥东,约用了半个小时的时间。走到桥中央的时候,驻足在栏杆边欣赏长江夜景,宽阔的江面上游船和货船沿着红色绿色的导航灯缓缓行驶。脚下的桥面和手边的栏杆在轻微震颤,虽然知道这是正常的物理现象,但心里还是有些慌慌的,站久了,还有点头晕呢。长江大桥很高,从上往下看,黑漆漆的江面犹如一个巨大的黑洞,庞大而可怕。不知道从这里跳下去的人们,会不会因为害怕而退缩,不过连死亡都不怕的人应该是无所畏惧了吧。
![]() |
下了桥继续用走的,步行回堂舍旅馆所在的解放路虽说不远,但暴走了一天的我俩实在有点体力不支。于是,在街边的炸炸店稍作休息。炸串虽然在家也经常吃到,但这里的炸炸还是很特别,不仅有素鸡、豆干、火腿这样常见的食材,还有培根卷,黄瓜片和包菜卷。炸完以后不是成串吃,而是放在一盘里,自己加酱和调料。炸出来的蔬菜真是好吃极了,虽说知道炸炸不健康可能也不卫生,但偶尔这一次放纵的让人觉得这几毛钱的炸串犹胜过鲍鱼翅肚。
白天车辆川流不息的大成路到了晚上变成了小商品市场。卖首饰的、化妆品的、衣服的、手机壳的小商贩们用铁丝网搭成了一个一个的隔断,红红绿绿的LED招牌灯,五颜六色的小彩灯,明黄的白炽灯,叫卖声,还价声,嬉笑声,这是一个热闹的夜市。
![]() |
如果你对这些小玩意儿不感兴趣,那就一直往前走,过了马路,就到了吃货的天堂。这里的夜市小摊有卖烧烤的,麻辣烫的,热粥米酒的,当然还有炸串。一对老夫妻推的炸串车上食材新鲜,老王要了一个鸡架,美味极了。我们吃到撑不下,才依依不舍地回了旅社。
![]() |
![]() |
次日早上,特意早起,在堂舍里拍照玩儿。堂舍旅馆可以免费租用旗袍和民国学生服等服装。不过旅馆内光线不是很好,加之摄影技术有限,照片效果只能说差强人意了。
![]() |
拍完照已到了吃午饭的时间,我们决定去解放路南边的彭刘杨路上的一家武汉的老字号热干面馆--蔡林记。虽然很想去老街旧巷里找一家普普通通甚至破破烂烂的面馆吃一碗热干面,但是热干面是武汉的早餐,不起个大早是甭想吃到家常热干面的,我们也只能在连锁的面馆里解解馋了。热干面看着好吃,闻着诱人,可吃起来却不是那么回事儿了。有朋友说在武汉上了四年大学,到临走也没能吃惯热干面。我开始不信,因为面和麻酱都是我的爱,可是吃了两口发现确实不是想象中的那个味儿,看来热干面和北京的豆汁儿一样,都是只有土生土长的本地人才能享用的美味。
![]() |
在蔡林记买了其他的吃食填饱肚子,我们步行前往武汉红楼--鄂军都督府即武昌起义纪念馆。参观纪念馆是免费的,凭身份证即可以免费领票。虽然是免费,但纪念馆里的人也不算太多。那天阳光正好,都督府前的草坪绿油油的,坐在上面晒晒太阳惬意极了,很是有在大学里的感觉。
![]() |
![]() |
由于我们是傍晚的火车离开武汉,逛完都督府来不及去武大了,于是决定就近走去文艺青年的聚集地昙华林看一看。从红楼走到昙华林,有点距离,这一路穿过桥下隧道,走过菜场集市,武汉市井的一面在我们眼前一现无余。旧街的两旁是卖中老年服装的商铺,从门脸上看俨然是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的风格,而商铺里挂着的衣服也多少有点落时,如此真疑心今夕何夕了。昙华林位于老武昌的东北角,是50多处百年以上的近代历史建筑汇聚地。昙华林的老街两侧开满了咖啡馆酒吧甜品店明信片铺等等,来往的也多是捧着相机的年轻人。我们对这样的街道多少有点审美疲劳了,于是随意找了一条小道拐进去,在居民区里闲逛起来。
![]() |
![]() |
![]() |
![]() |
![]() |
两天的时间,对武汉的街容市貌仅是匆匆一瞥,可一旦你喜欢上了这个城市,它的拥挤是一种热闹,它的落时是一种复古,它的杂乱是一种生活气儿。武汉的美不在高楼大厦,绿地公园,甚至不在雄伟高桥,涛涛江水,武汉的美就在于它的街头巷尾,它的犄角旮旯,它的本身。
![]() |
那里总是很潮湿,那里总是很松软,那里总是很多琐碎事,那里总是红和蓝。这是彭坦写的《南方》,是他的故乡,是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