瓶之轮回
时隔10年,百事可乐与其瓶装商的离合故事又回到原点。4月20日,百事公司宣布,将花费60亿美元,重新收购1999年从公司拆分出去的瓶装部门。
收购对象为百事最大的两家独立瓶装企业-----百事瓶装集团(Pepsi Bottling Group,简称GBG)和美国百事公司(Pepsi Americas),百事预计此交易可令其每股盈利提升至少15美分,每年节省逾2亿美元的税前支出。
此次收购标志着百事可乐在战略上的重大转变。10年前它剥离瓶装部门,以便更聚集品牌和营销,促进软饮料销量增长,也让资产负债表更悦目。而从那时起,饮料行业也走向一个转折点。消费者不再那么迷恋可乐,他们更中意纯净水、果汁及其他非碳酸饮料。百事的盈利空间被大大压缩。去年,美国地区软饮料销售下滑3%,创下4年来持续下滑最低纪录。
但是,由于瓶装部门的剥离,百事公司对市场的市场的速度明显迟钝,而环境变化也令双方合作阴睛不定。一直以来,百事可乐和可口可乐都将饮料浓缩物和糖浆出售给授权瓶装商,由瓶装商加工装瓶,再售卖给销售终端。当公司有新的产品或市场计划时,须通过瓶装企业才能实现,而它们的生产链能否配合至关重要。
PBG占有百事公司全球销量40%以上份额,它主要为百事生产碳酸类饮料和瓶装水,有专门的“冷处理生产线”。但百事的运动型饮料、果汁只能自己生产,因为它们需要热处理,和PBG的冷处理工序截然不同。而如今在市场上颇有人气的强力水,也因和瓶装商的主要制造程序不同,无法大幅增长。
瓶装商还为百事的竞争对手生产和销售饮料,它们推出的Crush Soda品牌令百事饮料的水果苏打黯然失色。百事公司CEO卢英德曾透露出对瓶装商的不满,认为百事的分销系统需要彻底调整和重定义,需要变得更加灵活。
如果收购成功,百事公司将直接控制其北美饮料销售网络80%的销售,这个数字对其竞争对手可口可乐将量个巨大的冲击。长期以来,可口可乐对百事可乐的胜利在很大程度也是瓶装商制度的胜利,它在1980年代发起“主瓶装商”(Anchor Bottler)运动,通过对每个国家或地区购买当地瓶装商,进行升级后再贩卖给可口可乐控股一般高达49%的主瓶装商,从而获得管理全球瓶装业务的能力。
控制80%的销售网络意味着百事将拥有与可口可乐一样的掌控力。另外,消费者也许会在餐厅里看到到更多的蓝色可乐罐,当年拆分时百事可乐将餐厅售卖饮料的业务一起拨给瓶装商,而可口可乐狡猾地留了一手,其餐饮业销售网令百事可乐望尘莫及。收购成功,百事至少不会再输在起跑线上。
更何况,可口可乐现在的日子也不好过。第一季财报显示,其利润率下滑了10%。外界猜测,百事此举或许会迫使可口可乐不得不做出相同的举动:收购其主要瓶装商可口可乐企业(Coca-Cola Enterprises)。对此,可口可乐公司CEO穆泰康虽竭力捍卫,称瓶装商制度“仍是赢得市场的最佳模式“,但同时,他也不否认公司收购瓶装商的可能性。看来,一瓶激起千层浪,百事公司的此举动,或许将掀起两家传奇公司的又一次瓶装斗争。
收购对象为百事最大的两家独立瓶装企业-----百事瓶装集团(Pepsi Bottling Group,简称GBG)和美国百事公司(Pepsi Americas),百事预计此交易可令其每股盈利提升至少15美分,每年节省逾2亿美元的税前支出。
此次收购标志着百事可乐在战略上的重大转变。10年前它剥离瓶装部门,以便更聚集品牌和营销,促进软饮料销量增长,也让资产负债表更悦目。而从那时起,饮料行业也走向一个转折点。消费者不再那么迷恋可乐,他们更中意纯净水、果汁及其他非碳酸饮料。百事的盈利空间被大大压缩。去年,美国地区软饮料销售下滑3%,创下4年来持续下滑最低纪录。
但是,由于瓶装部门的剥离,百事公司对市场的市场的速度明显迟钝,而环境变化也令双方合作阴睛不定。一直以来,百事可乐和可口可乐都将饮料浓缩物和糖浆出售给授权瓶装商,由瓶装商加工装瓶,再售卖给销售终端。当公司有新的产品或市场计划时,须通过瓶装企业才能实现,而它们的生产链能否配合至关重要。
PBG占有百事公司全球销量40%以上份额,它主要为百事生产碳酸类饮料和瓶装水,有专门的“冷处理生产线”。但百事的运动型饮料、果汁只能自己生产,因为它们需要热处理,和PBG的冷处理工序截然不同。而如今在市场上颇有人气的强力水,也因和瓶装商的主要制造程序不同,无法大幅增长。
瓶装商还为百事的竞争对手生产和销售饮料,它们推出的Crush Soda品牌令百事饮料的水果苏打黯然失色。百事公司CEO卢英德曾透露出对瓶装商的不满,认为百事的分销系统需要彻底调整和重定义,需要变得更加灵活。
如果收购成功,百事公司将直接控制其北美饮料销售网络80%的销售,这个数字对其竞争对手可口可乐将量个巨大的冲击。长期以来,可口可乐对百事可乐的胜利在很大程度也是瓶装商制度的胜利,它在1980年代发起“主瓶装商”(Anchor Bottler)运动,通过对每个国家或地区购买当地瓶装商,进行升级后再贩卖给可口可乐控股一般高达49%的主瓶装商,从而获得管理全球瓶装业务的能力。
控制80%的销售网络意味着百事将拥有与可口可乐一样的掌控力。另外,消费者也许会在餐厅里看到到更多的蓝色可乐罐,当年拆分时百事可乐将餐厅售卖饮料的业务一起拨给瓶装商,而可口可乐狡猾地留了一手,其餐饮业销售网令百事可乐望尘莫及。收购成功,百事至少不会再输在起跑线上。
更何况,可口可乐现在的日子也不好过。第一季财报显示,其利润率下滑了10%。外界猜测,百事此举或许会迫使可口可乐不得不做出相同的举动:收购其主要瓶装商可口可乐企业(Coca-Cola Enterprises)。对此,可口可乐公司CEO穆泰康虽竭力捍卫,称瓶装商制度“仍是赢得市场的最佳模式“,但同时,他也不否认公司收购瓶装商的可能性。看来,一瓶激起千层浪,百事公司的此举动,或许将掀起两家传奇公司的又一次瓶装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