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驻守且“砸开”学生“窗户”的老师
本文荣获福建师范大学首届“我心中的好导师”征文比赛三等奖。本次征文共收到220篇稿件,经专家评审,共评出优秀论文一等奖5篇,二等奖17篇,三等奖25篇,优秀奖25篇此次征集的作品深刻反映了我校研究生导师爱岗敬业、勤学重教、关心学生、甘为人梯的高尚形象,抒发了我校研究生与研究生导师之间浓厚的师生情谊。
详情请访问 http://ygb.fjnu.edu.cn/s/176/t/732/01/41/info65857.htm
一位驻守且“砸开”学生“窗户”的老师
----侧记我心中的林少敏老师
世界浩瀚,而你只有一个窗口,那偶然剪进你窗子里的,就都是属于你的风景。也许为后面的世代鄙薄,也许你也一样鄙薄,却挥之不去,不绝如缕迁延你一生的情愫就埋在你生命初期的阅读里。
-----林少敏2009.
初来师大不久,就经常听到学长们提起:帅导少敏一哥。于是乎,心里期盼着能够聆听他的教诲,领略他授课的风采,看看这个深受学生爱戴的“一哥”且还很帅的教授到底是啥样子。后来的印象,正如“生命化教育”的倡者与实践者张文质博文《九十年代的几个人,最简单的印象中》写到那样:“我见到林少敏的第一眼,就确信刘波(张文质的朋友)这小子没有骗我。少敏确实太帅了,光彩照人,也是口若悬河,不过与王欣的风格不同,他的言谈与他的服饰一样,华丽而有韵味。同时,他也成为我见到的第一个超自信的人。”
一、 一堂遭批评而打开窗户的课
“今天,我们谈谈柏拉图的《理想国》,大家畅所欲言的说说读这本书的想法和感受吧!”刚上课,林少敏老师就这样要求说。我当时心里一震,怎么办?我就读了不到60页,而且还是走马观花。心里在祈祷其他同学多说点。结果,其余4个同学,一个比一个令老师眉头紧锁。说的都人云亦云,不知所措。轮到我了,我的心早已提到嗓子眼上了。我回答说我就读了不到60页。林少敏老师说那我就问个前面的问题:什么人才能感觉到幸福?你谈一下书中的观点,依据你看过的这60页来谈吧。我胡乱拼凑一下就说了几句。听完就火了,“我要批评你,世泰,指定的书不好好阅读,作为学生,你整天忙啥呢”,自己当时真狠不得有个地缝钻进去啊。之后,林少敏老师语重心长的说:“我知道个人生活安排之类的琐事比较多,但是呢,读书要下点功夫,不要应付差事,这不是应付我,是应付你们自己。在读书的时候呢,第一,学习书中观点,论证方法,重点阅读作者如何表述思想,经典的觉得有价值的记录下来;第二,仔细揣摩作者每部分用意在何处,如何将其联系起来,自己有何思考收获;第三,对于学问一定要抱着敬畏的心态,不要做走江湖式的,别人问:知道《理想国》吗?知道,不就是写社会主义的启蒙嘛?你们觉得这是读书嘛,这个答案正确吗?”,“有志者千方百计,无志者自有万难“,“调整一下研究生学习的方法和状态,我不希望你们变成一个纯粹追逐学历的读书机器,而是要有自己的思考的读书人。”他的一席话,我们听完了颇受触动,其中的一个同学还哭了。林少敏老师跟我爸爸的年龄相仿,他的这些话尤其是对于学问怀着敬畏的心态的观点,正如美国版傅雷家书C.F.施文所著《给即将上大学的孩子们的信》中给儿子的信中写到一样:“我同时期望,你会成为对学术怀有敬意和领略力之人。我并不希望你成为学者,虽然你可能会。但我仍然希望,你和大多数人都能尊敬学术,并能领略学术的魅力。你必须知道,学术意味着:工作要十年板凳冷,方法要睿智过人,加上锲而不舍以及巨细靡遗的态度,带来了对人类知识的添砖加瓦。为了学会领略学术之魅力,你的当务之急便是学好功课。身体力行,必须通过辛勤的思想耕耘与应用将这些食粮转化为身体的一部分。”是啊,在学术的道路上,没有捷径,只有自己潜心钻研,刻苦阅读,才能感悟学术的魅力。然,今天这种魅力就在于,林少敏老师给我们开启了一扇窗户,正如他在《当我开始一生最初的阅读》中写到:“今天想来,个人的阅读史常常只与个人交关,世界浩瀚,而你只有一个窗口,那偶然剪进你窗子里的,就都是属于你的风景。也许为后面的世代鄙薄,也许你也一样鄙薄,却挥之不去,不绝如缕迁延你一生的情愫就埋在你生命初期的阅读里。”林少敏老师对我们要求严格,对待学问总是很较真,但提倡学术讨论,欢迎多提问题,务实求真的治学态度都是受我们爱戴的缘由之一。我想,一位老师,不论他讲课多么精彩,不论他出专著或书有多畅销,论文多少多少,唯一最为重要的是在其研究和教学中为学生开启一扇这样能把世界剪进自己的读书窗户,而这样的老师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好导师。
二、一段“砸窗户”、“蹭课”的学习经历分享
在第一次给我们上课,林少敏老师就给我们列出要读的书单,长长的一串。其中有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雅各布.布克哈特的《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等等。起初,上他的课,不太适应,总是觉得那么远,又那么近。慢慢的我们熟悉了他的上课风格,在每次上课之前都读完他下节课讲授相关的书籍,这样早预习,多读书,才能跟的上他的节奏。在上到文艺复兴时候的西方政治思想时候,有同学问:老师,您是如何将一个问题能够说的如此透彻和深刻呢?他笑了笑。顿了会,跟我们分享起来自己读本科时候在北京大学半夜砸开窗户阅读经典著作的情景、北师大蹭本科生课程的故事。当时我还不信,心想面前的这位堂堂大学教授竟能做出这样的事情,唏嘘不已,心想是不是故意编造个故事来调节一下气氛。课后出于好奇心,我开始了对于林少敏老师的“人肉搜索”求证这是否为真。果不其然,在林少敏老师一篇文章中这样描述:“前几年在北师大读书,哲学院请来了张世英和叶秀山两老先生给学院的哲学专业本科生上“现代西方哲学”课。俩先生都是哲学界极富盛名造诣精深的人物。张先生80多岁高龄,说话略微颤抖却仍激情洋溢,在抽象的命题中贯注了一生的诚恳,哲学在他那更像是生命对永恒的述说,充满德国古典哲学的理想主义气息。叶先生70出头,鹤发童颜,气定神闲,典雅从容更像一个才华横溢的鉴赏家。在黑板上写一个原概念,然后枝桠横生,一堂课下来,黑板已成一棵叶茂根深的大树,西方现代哲学的无穷关联、想象和旨趣都在那上面自由生长。在他的指尖和口头,落英缤纷,目不暇接,美不胜收。在这里,哲学是美的,精致、大气、上天入地、洞幽入微、妙趣横生。一个学期,俩人分别7、8讲,15个下午左右。本来是为本科生开的课,开始本科生为主,济济一堂。我们来旁听的只好中午一点多就到教室占座。因为人多很快就换了个大的阶梯教室,但是没多久,本科生基本跑光了,课堂里的人没少却越来越多,尽是师大的博士们还有少部分的硕士。”当时给我们分享的时候,林少敏老师眼角上荡起一种童子般的深情,完全不像一个50多岁的老师,陶醉在那些美好的记忆中,仿佛我们也被带到了他在北师大的课堂上占座、也被浸泡在北大砸开窗户阅读经典的那个深夜。这种感觉是幸福的。我想,一位好的老师,何况是一位大学教授,愿意在自己的学生面前分享那些让别人似乎看起来比较“糗或囧”的过去,那是何等一种旷达洒脱的胸怀,一种趋于澄明的境界,一种对生活无限热爱和对无限美好事物敬畏追求的生命情感。“经典的课程或者书都是每个人需要研读的,你现在读不懂,不等于以后你读不懂。你现在读的感受想法跟以后读的也不一样。年轻的时候多读点经典的名著,名著都是经过岁月打磨沉淀下来的财富,对于学生或老师都是最好的馈赠营养。”他经常对我们这样说。上他的课就像砸开了自己的窗户,感悟和体验着别样风景,一种潜移默化的感化力,一种治学教育家的别样风范的欣赏,由此听课的人校正和端正自己的学习态度和生活方式。这亦或是他受我们爱戴的第二个理由吧。林少敏老师的这种分享是基于一种生命化人文教育的理念,一种老师和学生之间没有等级秩序的分享,是一种拓宽了古来“传道、授业、解惑”为准则的教学示范,与我们一道分享、体验、感悟、探索的共鸣教育,消除了我们内心的浮躁逐利,重重的砸开了我们原本狭隘紧锁的心灵窗户。
三、守着一扇“自由.教育.对话”的治学育人的窗户
曾经有人评说:林少敏老师是游走于街角巷弄的学者,往来于思想自由的教师。和林少敏老师相处快三个月了,对于这点评价我是极为赞同的。记得某一次课上,有同学问起来当下的一些时政的热点问题,他总是毫不不避讳的道出自己的观点,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说:我有一个朋友买了别墅,周末回去打扫卫生就得整整一天,晚上睡觉听着门铃响夫妻俩不敢开门,孩子呢不在身边。何必啊,人就这么一身躯,睡觉就那么一块地方,一家三口有个70到100多平米就足可以了,想想那些社会上拥有几套甚至几十套房子的人,那么多房子拿来做啥……”粗看林少敏老师帅气的外表,总会误认为他是一个掉书袋子的老师,慢慢的接触久了,才懂的原来那种说法是不准确的。我认为,真正懂得一位老师,你就要去读他的著述,在那里,才能找到他开启的窗户面朝那里。
《自由.教育.对话》、《探寻教育的人文精神》、《漫话教育活动中的人文精神》、《从“乡土”走向“现代”--中国农村社会秩序的变迁与选择》、《现代性根基中的隐患--从笛卡尔到康德的自我论》、《在“逻辑”与“价值”的交融处--《人韵》品读》、《概念里的生活:现代政治诸价值》等等这些他的著述中,光从标题上就能看出来他关注社会,心系教育,注重人文,探索自我的一种教书育人的精神。《朱子语类》卷十三中说:“学之之博,未若知之之要;知之之要,未若行之之实。”这样的治学精神也被《北大的学子们》的编著者杨慕学、郭建荣所推崇。我想,正是早年有了在北京大学被“兼容并包,思想自由”这种高层次的理想学术环境的熏陶,有了那么多良师的云集的教育,才形成了今天这种驻守着自由.教育.对话的博闻善问、大器大象、求真务实的人格魅力。在当今物欲横飞,经济利益诱惑蔓天飞的背景下,这样的驻守或许对于林少敏老师来说是孤独的,就像他在《一种孤独》中写到:“自由之于现代人,有如水之于鱼。 当你乖离命运,试图自作主宰时,你是在追寻自由;当你不安平庸,试图特立独行时,你是在追寻自由;当你力排众议坚持己见,不构常轨标新立异时,你是在追寻自由…… 因此,自由常带着一种率性、洒脱、豪放不羁、自我立法、自我创设的风致。这是自由昂扬、明快的方面。然而于人生,自由自有它的凝重与沉滞、晦暗与苦涩。真正的自由常常置换为孤独。”我想,这样驻守特立独行,自由思想的坚守孤独是治学大家才有的风范吧,这亦或也是最为我所敬仰和爱戴的理由之三吧。思想自由,关注社会,致力教育近30载,跟学生平等对话,仿佛他又打开了一扇窗户,这扇窗户面向那些急功近利、浮躁治学研究的老师,面向那些“一心只读圣贤书、两耳不问窗外事”的书呆子老师。记得在一次主题为“何为名师”的论坛会议上,有人说:真正的名师不是那些被政府机构授予资质或者是某个教育单位承认的“名师”,而是在三尺讲台上深受学生喜欢,启迪学生心灵,被同行所敬仰的教师楷模。从这个意义上讲,守着一扇“自由.教育.对话”的治学育人的窗户的林老师是一位名师,也是我心目中的好老师,这点是毋庸置疑的。
后记:
本来打算写完了让林少敏老师指导修改一下,但是林少敏老师为人处事比较低调,加之对学生严格要求,本人唯恐不能通过其参赛,故此暂且不给他审阅了,有瑕疵之处还望评阅老师看到后见谅,叙述不妥之处还望林少敏老师若是看到之后批评指教我。本文的称呼,是称林少敏老师还是林少敏教授,我一时难以定夺,但是记得在一次电话通话中:他说让我叫他老师就好,由此本文中使用林少敏老师,未用林少敏教授。
由于本人水平有限,不当之处,敬请各位老师指正。谢谢!
最后向林少敏老师以及所有致力于治学教育的老师们致敬!
详情请访问 http://ygb.fjnu.edu.cn/s/176/t/732/01/41/info65857.htm
一位驻守且“砸开”学生“窗户”的老师
----侧记我心中的林少敏老师
世界浩瀚,而你只有一个窗口,那偶然剪进你窗子里的,就都是属于你的风景。也许为后面的世代鄙薄,也许你也一样鄙薄,却挥之不去,不绝如缕迁延你一生的情愫就埋在你生命初期的阅读里。
-----林少敏2009.
初来师大不久,就经常听到学长们提起:帅导少敏一哥。于是乎,心里期盼着能够聆听他的教诲,领略他授课的风采,看看这个深受学生爱戴的“一哥”且还很帅的教授到底是啥样子。后来的印象,正如“生命化教育”的倡者与实践者张文质博文《九十年代的几个人,最简单的印象中》写到那样:“我见到林少敏的第一眼,就确信刘波(张文质的朋友)这小子没有骗我。少敏确实太帅了,光彩照人,也是口若悬河,不过与王欣的风格不同,他的言谈与他的服饰一样,华丽而有韵味。同时,他也成为我见到的第一个超自信的人。”
一、 一堂遭批评而打开窗户的课
“今天,我们谈谈柏拉图的《理想国》,大家畅所欲言的说说读这本书的想法和感受吧!”刚上课,林少敏老师就这样要求说。我当时心里一震,怎么办?我就读了不到60页,而且还是走马观花。心里在祈祷其他同学多说点。结果,其余4个同学,一个比一个令老师眉头紧锁。说的都人云亦云,不知所措。轮到我了,我的心早已提到嗓子眼上了。我回答说我就读了不到60页。林少敏老师说那我就问个前面的问题:什么人才能感觉到幸福?你谈一下书中的观点,依据你看过的这60页来谈吧。我胡乱拼凑一下就说了几句。听完就火了,“我要批评你,世泰,指定的书不好好阅读,作为学生,你整天忙啥呢”,自己当时真狠不得有个地缝钻进去啊。之后,林少敏老师语重心长的说:“我知道个人生活安排之类的琐事比较多,但是呢,读书要下点功夫,不要应付差事,这不是应付我,是应付你们自己。在读书的时候呢,第一,学习书中观点,论证方法,重点阅读作者如何表述思想,经典的觉得有价值的记录下来;第二,仔细揣摩作者每部分用意在何处,如何将其联系起来,自己有何思考收获;第三,对于学问一定要抱着敬畏的心态,不要做走江湖式的,别人问:知道《理想国》吗?知道,不就是写社会主义的启蒙嘛?你们觉得这是读书嘛,这个答案正确吗?”,“有志者千方百计,无志者自有万难“,“调整一下研究生学习的方法和状态,我不希望你们变成一个纯粹追逐学历的读书机器,而是要有自己的思考的读书人。”他的一席话,我们听完了颇受触动,其中的一个同学还哭了。林少敏老师跟我爸爸的年龄相仿,他的这些话尤其是对于学问怀着敬畏的心态的观点,正如美国版傅雷家书C.F.施文所著《给即将上大学的孩子们的信》中给儿子的信中写到一样:“我同时期望,你会成为对学术怀有敬意和领略力之人。我并不希望你成为学者,虽然你可能会。但我仍然希望,你和大多数人都能尊敬学术,并能领略学术的魅力。你必须知道,学术意味着:工作要十年板凳冷,方法要睿智过人,加上锲而不舍以及巨细靡遗的态度,带来了对人类知识的添砖加瓦。为了学会领略学术之魅力,你的当务之急便是学好功课。身体力行,必须通过辛勤的思想耕耘与应用将这些食粮转化为身体的一部分。”是啊,在学术的道路上,没有捷径,只有自己潜心钻研,刻苦阅读,才能感悟学术的魅力。然,今天这种魅力就在于,林少敏老师给我们开启了一扇窗户,正如他在《当我开始一生最初的阅读》中写到:“今天想来,个人的阅读史常常只与个人交关,世界浩瀚,而你只有一个窗口,那偶然剪进你窗子里的,就都是属于你的风景。也许为后面的世代鄙薄,也许你也一样鄙薄,却挥之不去,不绝如缕迁延你一生的情愫就埋在你生命初期的阅读里。”林少敏老师对我们要求严格,对待学问总是很较真,但提倡学术讨论,欢迎多提问题,务实求真的治学态度都是受我们爱戴的缘由之一。我想,一位老师,不论他讲课多么精彩,不论他出专著或书有多畅销,论文多少多少,唯一最为重要的是在其研究和教学中为学生开启一扇这样能把世界剪进自己的读书窗户,而这样的老师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好导师。
二、一段“砸窗户”、“蹭课”的学习经历分享
在第一次给我们上课,林少敏老师就给我们列出要读的书单,长长的一串。其中有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雅各布.布克哈特的《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等等。起初,上他的课,不太适应,总是觉得那么远,又那么近。慢慢的我们熟悉了他的上课风格,在每次上课之前都读完他下节课讲授相关的书籍,这样早预习,多读书,才能跟的上他的节奏。在上到文艺复兴时候的西方政治思想时候,有同学问:老师,您是如何将一个问题能够说的如此透彻和深刻呢?他笑了笑。顿了会,跟我们分享起来自己读本科时候在北京大学半夜砸开窗户阅读经典著作的情景、北师大蹭本科生课程的故事。当时我还不信,心想面前的这位堂堂大学教授竟能做出这样的事情,唏嘘不已,心想是不是故意编造个故事来调节一下气氛。课后出于好奇心,我开始了对于林少敏老师的“人肉搜索”求证这是否为真。果不其然,在林少敏老师一篇文章中这样描述:“前几年在北师大读书,哲学院请来了张世英和叶秀山两老先生给学院的哲学专业本科生上“现代西方哲学”课。俩先生都是哲学界极富盛名造诣精深的人物。张先生80多岁高龄,说话略微颤抖却仍激情洋溢,在抽象的命题中贯注了一生的诚恳,哲学在他那更像是生命对永恒的述说,充满德国古典哲学的理想主义气息。叶先生70出头,鹤发童颜,气定神闲,典雅从容更像一个才华横溢的鉴赏家。在黑板上写一个原概念,然后枝桠横生,一堂课下来,黑板已成一棵叶茂根深的大树,西方现代哲学的无穷关联、想象和旨趣都在那上面自由生长。在他的指尖和口头,落英缤纷,目不暇接,美不胜收。在这里,哲学是美的,精致、大气、上天入地、洞幽入微、妙趣横生。一个学期,俩人分别7、8讲,15个下午左右。本来是为本科生开的课,开始本科生为主,济济一堂。我们来旁听的只好中午一点多就到教室占座。因为人多很快就换了个大的阶梯教室,但是没多久,本科生基本跑光了,课堂里的人没少却越来越多,尽是师大的博士们还有少部分的硕士。”当时给我们分享的时候,林少敏老师眼角上荡起一种童子般的深情,完全不像一个50多岁的老师,陶醉在那些美好的记忆中,仿佛我们也被带到了他在北师大的课堂上占座、也被浸泡在北大砸开窗户阅读经典的那个深夜。这种感觉是幸福的。我想,一位好的老师,何况是一位大学教授,愿意在自己的学生面前分享那些让别人似乎看起来比较“糗或囧”的过去,那是何等一种旷达洒脱的胸怀,一种趋于澄明的境界,一种对生活无限热爱和对无限美好事物敬畏追求的生命情感。“经典的课程或者书都是每个人需要研读的,你现在读不懂,不等于以后你读不懂。你现在读的感受想法跟以后读的也不一样。年轻的时候多读点经典的名著,名著都是经过岁月打磨沉淀下来的财富,对于学生或老师都是最好的馈赠营养。”他经常对我们这样说。上他的课就像砸开了自己的窗户,感悟和体验着别样风景,一种潜移默化的感化力,一种治学教育家的别样风范的欣赏,由此听课的人校正和端正自己的学习态度和生活方式。这亦或是他受我们爱戴的第二个理由吧。林少敏老师的这种分享是基于一种生命化人文教育的理念,一种老师和学生之间没有等级秩序的分享,是一种拓宽了古来“传道、授业、解惑”为准则的教学示范,与我们一道分享、体验、感悟、探索的共鸣教育,消除了我们内心的浮躁逐利,重重的砸开了我们原本狭隘紧锁的心灵窗户。
三、守着一扇“自由.教育.对话”的治学育人的窗户
曾经有人评说:林少敏老师是游走于街角巷弄的学者,往来于思想自由的教师。和林少敏老师相处快三个月了,对于这点评价我是极为赞同的。记得某一次课上,有同学问起来当下的一些时政的热点问题,他总是毫不不避讳的道出自己的观点,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说:我有一个朋友买了别墅,周末回去打扫卫生就得整整一天,晚上睡觉听着门铃响夫妻俩不敢开门,孩子呢不在身边。何必啊,人就这么一身躯,睡觉就那么一块地方,一家三口有个70到100多平米就足可以了,想想那些社会上拥有几套甚至几十套房子的人,那么多房子拿来做啥……”粗看林少敏老师帅气的外表,总会误认为他是一个掉书袋子的老师,慢慢的接触久了,才懂的原来那种说法是不准确的。我认为,真正懂得一位老师,你就要去读他的著述,在那里,才能找到他开启的窗户面朝那里。
《自由.教育.对话》、《探寻教育的人文精神》、《漫话教育活动中的人文精神》、《从“乡土”走向“现代”--中国农村社会秩序的变迁与选择》、《现代性根基中的隐患--从笛卡尔到康德的自我论》、《在“逻辑”与“价值”的交融处--《人韵》品读》、《概念里的生活:现代政治诸价值》等等这些他的著述中,光从标题上就能看出来他关注社会,心系教育,注重人文,探索自我的一种教书育人的精神。《朱子语类》卷十三中说:“学之之博,未若知之之要;知之之要,未若行之之实。”这样的治学精神也被《北大的学子们》的编著者杨慕学、郭建荣所推崇。我想,正是早年有了在北京大学被“兼容并包,思想自由”这种高层次的理想学术环境的熏陶,有了那么多良师的云集的教育,才形成了今天这种驻守着自由.教育.对话的博闻善问、大器大象、求真务实的人格魅力。在当今物欲横飞,经济利益诱惑蔓天飞的背景下,这样的驻守或许对于林少敏老师来说是孤独的,就像他在《一种孤独》中写到:“自由之于现代人,有如水之于鱼。 当你乖离命运,试图自作主宰时,你是在追寻自由;当你不安平庸,试图特立独行时,你是在追寻自由;当你力排众议坚持己见,不构常轨标新立异时,你是在追寻自由…… 因此,自由常带着一种率性、洒脱、豪放不羁、自我立法、自我创设的风致。这是自由昂扬、明快的方面。然而于人生,自由自有它的凝重与沉滞、晦暗与苦涩。真正的自由常常置换为孤独。”我想,这样驻守特立独行,自由思想的坚守孤独是治学大家才有的风范吧,这亦或也是最为我所敬仰和爱戴的理由之三吧。思想自由,关注社会,致力教育近30载,跟学生平等对话,仿佛他又打开了一扇窗户,这扇窗户面向那些急功近利、浮躁治学研究的老师,面向那些“一心只读圣贤书、两耳不问窗外事”的书呆子老师。记得在一次主题为“何为名师”的论坛会议上,有人说:真正的名师不是那些被政府机构授予资质或者是某个教育单位承认的“名师”,而是在三尺讲台上深受学生喜欢,启迪学生心灵,被同行所敬仰的教师楷模。从这个意义上讲,守着一扇“自由.教育.对话”的治学育人的窗户的林老师是一位名师,也是我心目中的好老师,这点是毋庸置疑的。
后记:
本来打算写完了让林少敏老师指导修改一下,但是林少敏老师为人处事比较低调,加之对学生严格要求,本人唯恐不能通过其参赛,故此暂且不给他审阅了,有瑕疵之处还望评阅老师看到后见谅,叙述不妥之处还望林少敏老师若是看到之后批评指教我。本文的称呼,是称林少敏老师还是林少敏教授,我一时难以定夺,但是记得在一次电话通话中:他说让我叫他老师就好,由此本文中使用林少敏老师,未用林少敏教授。
由于本人水平有限,不当之处,敬请各位老师指正。谢谢!
最后向林少敏老师以及所有致力于治学教育的老师们致敬!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