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子山小记
我在桂子山
我在华师已经生活快两年半了,还要再呆两年半。
人生许是注定要漂泊不定的,从县城到地市,从地市到省城,再从省城到上海,然后从上海来到这大武汉,从来没有在一个地方长久地呆过。然而长久也只是个相对概念吧,换一种描述可能更符合自己切身感觉——我觉得自己没有一定要在哪里生活的执念。
来到华师是一个偶然,就像摇骰子一样,但毕竟当时我也无所谓接受不接受。当初只想着只要不回老家,去哪都可以,现在倒是偶尔会想着要是当时选择回家了会不会轻松一些,会想着出国会不会更不后悔一点,但稍显奇怪的是唯独对上海没有留恋。
我,是不是太没追求了?
冯友兰先生说东方哲学是一种“负的思维”,减掉不真的现象,剩下不可去除的部分必然是实在的本质——我想自己也有这思维的基础——减去不愿做的事,剩下的真实却又显得那样无聊单调。
一
从上海到武汉,地势变高了些,但心理的落差却是逆向的。
当初我是不愿承认这落差的,好歹我也是个现实派,但比现实派更加现实的是别人的现实,旁人聒噪得多了,好像我有多可怜似的,竟让我真心地觉得自己可怜了——倒不是因为那可鄙的心理落差,而是怀念从前那种不曾有阶级、层次差异的平等氛围。
来到大学,初阶最深的体会便是这世上的人竟真有这样强烈的等级意识。如果我不是一个敏感多疑的thinker,也断然不必要为此苦恼的,甚至都不会觉察到自身的客体之我竟可以有这样百般复杂的解读从而“被”一种潜藏在人性中的恶意所包裹——多么可笑呀,我曾陷入一种托尔斯泰式的迷蒙与悲壮之中,曾真切地憎恶我自身的被别有用心的野心家们所煽动起来要予以肃清的虚伪的立场!那段日子,真实的痛苦焦灼着我的心,我以为那时的自己正是曾经的自己所要批判的对象,而曾经高呼民主与自由的“我”是多么高尚的存在,却没发现那个“我”却是丧失了一切人的厚度与重量的轻飘飘的火焰。
陷入那样一种渴望救赎的情绪的自己,酷爱着俄罗斯人的文学,去读了每一个刻画“多余人”作品,从《地下室手记》到《奥勃洛摩夫》,好像每一个主角都是自己,好像每一个结局都预示着一场无法避免的悲剧正在渗透我的灵魂——虚无主义正像恶魔的甜言蜜语,销蚀着软弱的自己。
然而最终我经历了一场幻灭的爱情,得救于亲情和友情。
因而有时觉得上帝是残酷的,你被毫无征兆地抛来这世间,承受着所有的荒谬;有时又觉得上帝毕竟心怀仁慈,你终究不是凭空被捏造出来,保有着难以背反的被称之为“血缘和亲情“的纽带——而人世间最深沉的悲伤,难道不是这纽带被社会上种种可笑的意识所生生地撕裂么?
友情却是我的意志觉醒的见证。建立于信任之上的友情,必然经历一个从无法信任他人到相信自己之后赋予他人信任的过程,这过程不长不短,一切只在“自我”充实的基础之上,因为时间的流逝在“自我”之外并不能被感知。
法国作家福楼拜写到:“人的一生中,最光辉的一天并非功成名就的那天,而是从悲叹与绝望中产生对人生的挑战,以勇敢迈向意志的那天。”
二
华师不能说是一个理想的大学,它有着太多的政治上的聒噪,而且男女比例严重失调。后者根源于它本身的框架结构所决定的性质,这一点,我有天真地期望过华师和武理有合并的一天。
但她毕竟也不那么坏,正在于如果你想清静下来的时候,也不会有太大的阻力。
只不过这风起云涌的时代,清静倒是挺难。那么多事可以做——学生会,社团,兼职,创业,恋爱,双学位,实习,志愿者——该怎么选。现代人的苦恼常不在于没得选,而在于选择太多而时间精力有限。对此我的经验是:少即是多。
客观世界是一个平面,它只会延展但不会延伸一如宇宙只会膨胀而难以充实。人类一切的长久的成就皆是建立在深度而非广度之上,恰如亚历山大的帝国与梵蒂冈的宗教以及人类的资源与科技文化。推及个人同样如此,在享有选择的自由之后更加需要坚定的意志来贯彻选择——我们该庆幸自己不必为生存担忧,有权去追逐可能的专属幸福。而我们所坚持的必定也是无数人所放弃的,只有一往无前的人才是赢家。人生的可能性自然是一种无价的资源,可资源只有通过某种方式的开发才有价值。因此我们从不必为我们放弃了什么而感到丝毫后悔,而应该为我们坚持了什么而无比骄傲。
我看过太多人盲目地参加众多的组织和活动,却仍然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而忙碌,说起来好像什么都做过,但却没有一个能做出个样子,更遑论带给他骄傲与自信——这也正是我的教训。
但我现在又毫不后悔那一段无头苍蝇式的时光——大概青年人活就活在那股子不甘心,那股子年轻气盛和无与伦比的贪婪。就像有些事不去做就永远不知道适不适合自己,对于我来说,试错的成本如此高昂也只不过是因为我曾被保护得太严实了——难道我能怪我的父母么?他们风里来雨里去不就是为了让我安全地成长么?所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路,之所以会劳累痛苦也只不过是因为想要往上走,没有人可以代替。
这是我自己的涅槃。
三
桂子山的秋天是最美的。华师的姑娘们有股汉子气。
华师的女生是在知道华师的男女比的情况下毅然来到华师的。一方面是属于“师范类院校”的题中之义,另一方面只要看专业设置就知道了。女人选择来到女人多的地方,朴实的想法是安全一些,特别是对于一些保护欲过剩的父母来说;也会有人是因为专业或者某个特定的人这种具有单一目的性的理由来到这里,亦或是没有理由地掉落在这里;而不朴实的想法则也有一种寻找“同”类,毕竟基数大那么概率就大一些,并且好糊弄家人,当然这毕竟还是极少数(为什么就我身边来说我认为比例已不小了呢!)。有趣的是,在社会眼中更加危险的第三种情况却是第一种类型所根本想不到的“危险”吧。无论怎么说,华师的女孩子在一切都具有或显或隐的反叛倾向的时代里,具备了成为女汉子的客观条件。
“女人当男人用,男人当畜生用。”此句如同一个幽灵,一个女权主义的幽灵,盘旋在桂子山上。
在此我不想提及华师女人们诸多优秀的品质,放弃评价而最终以这句赞美作为结尾——你们的独立让我着迷。
作为男人,一个华师的男人,我想谈谈生存在华师的男人们。华师的男人是一个痛并快乐着的梦,正如所有被冠以幸福名义的家庭往往都是假相与谎言的老鼠窝。这不是哭诉,也不是抱怨,而是带着一种纯真的期望去纠正所有非华师男女对华师男的刻板印象,尽管这努力带着一股悲壮的气韵。
华师男不过是和所有男人一样,不缺什么,也不多什么——身体上和精神上都是如此。华师男也大多是在知道华师的男女比的情况下毅然决然来到华师的。男人选择来到女人多的地方,也许会被视作有什么“自不量力”的幼稚想法,因为刚高中毕业的我们永远不知道世间永恒的残酷是不分地域不分时间的(女神什么的永远是高富帅的什么的),但我相信,更多华师男是抱着对文理社科高度的热忱选择来到了华师,前来寻找他们的精神家园。然而普遍的中国大学学科惨状和“阴霾”的生活现实以及前所未有的就业压力把他们很多人摧残得不成样子,再加上社会对男性的期待和现实校园中数量上的绝对差距,以及整体质量上与华科武理武大郎们的鲜明对比,经过市场化媒体的夸张放大,华师男似乎“集体失声”了。
华师男人的处境更像是没有处境,在一块黑色大理石般的夜空中雾霾卷落繁星。我们知道我们肉眼所见的星星事实上是相距地球难以计数之光年的星体湮没前发出的璀璨光芒的残影。也像还未浮出地表的厚重沙尘,不知为何我此时会想起冬天男生宿舍里昏暗的吊灯。
也有人说华师男普遍有一股阴柔气,俗称“娘炮”,少了些男儿血性。这种评价对我来说无疑是切中时弊的,但我觉得这并非华师男所特有,而是学文科的通病——多愁善感,神经末梢过敏。至于学理科的孩子要被这种明显是被文科男所激起的印象所拖累,惟愿你们能唤回特斯拉大神来一次类似于通古斯大爆炸的壮举来捍卫自身的阳刚之气——那些工科男都弱爆了好么!至于学文科的,我们还是去离武汉不远的赤壁滩吟“大江东去”fuck一下历史罢。
只是无论如何请相信,华师也是有男人的。
四
初来华师我学的是社会学,大二上学期末转来文学院语言学系,降了一级。
社会学是一个很长知识的学科,但越是长知识的学科学起来越让自己感觉很无知。按理说越无知越应该好好去学,然后在某个特定的时间节点模仿苏格拉底来一句:“我唯一知道的就是我的无知”来接受众人眼中的亮晶晶。但我是个现实派,而且讨厌修补。对国内社会学的学科前景由衷的不信任,是因为我相信无论自己怎么学也不可能超越我在芝大学社会学的同学,这让人绝望。好笑的是那时我连系内同级的同学也超越不了。所以最终是因为怯懦还是理性而做出转专业的决定,实话说至今也搞不清楚——或许它们本来就没那么清楚,什么时候用什么词语去对应就好。
来到语言学系我至今只感到庆幸。当然,成绩还是很糟糕,但问题的关键在于我实实在在想去改变这糟糕的成绩了——坦白讲我也不能确定自己如果不转专业会否也有此动力——一方面清楚地明白一方面是课程的原因,而最根本的是一切既有行为对我的影响——换句话说,一切已发生的塑造了我。当然还有人,一群让我感到安全而向上的人——不过我也不确定如果跟他们起了利益冲突会不会依然变成类似当初的那种恶劣环境,所幸至今我的路线前方并没有去实施这些的可能。
语言学的基础很枯燥,最重要的是忍受这枯燥所得到的价值堪虞。一件事如果能清晰可见地看到它对自身的价值是必要的,我们就有忍受这枯燥的决心——而在大学生的话语情境中,究竟成绩又占据多少的分量呢?大学成绩作为未来证明自身实力的凭据的含金量被社会不断贬低,我们对待自己的课业时又抱着多少应有的虔诚呢。只不过它对我来说是必要的,所以我甚至需要放下些本就有些不合理的骄傲来渴求并得到它。
如果能合乎规定地花钱买成绩,也不会觉得罪不可赦。
放下这负担能更加专心地去思考那些切实困扰自己的问题,并为之付出更加从容的行动。
五
两年半的课,我有一群很可爱的老师们。但每个学期结束,没有意外地,他们都会变成我的回忆,仅仅是回忆而已。我能想起他们中一部分人的名字和脸,但却不会去联系他们。时间更久些,我会忘记他们吧,一切。
我也没有什么特别的感激之情,对我的大学老师们。他们来了,然后走了。当给学弟学妹说起他们的时候,他们也只是一堆符号:性别、教什么、点不点名、作业多不多、平时分给得高不高、课堂氛围怎么样。这些符号只导向同一个目的——他的课是否值得选。再没有其他了吧,又能有什么多余的东西。
偶尔,多么偶尔,会找一找他们修改个论文,邀请他们当个评委。但这也跟感情毫无关系。人与人之间竟有与感情毫无关系的联系。以后也只会越来越多,越来越快,越加频繁。
人可以不这么冷漠的,只不过他们只会给你上这一课而已。
六
武汉的冬天很冷很冷,桂子山到十月满山的桂花香。
我在华师已经生活快两年半了,还要再呆两年半。
我在华师已经生活快两年半了,还要再呆两年半。
人生许是注定要漂泊不定的,从县城到地市,从地市到省城,再从省城到上海,然后从上海来到这大武汉,从来没有在一个地方长久地呆过。然而长久也只是个相对概念吧,换一种描述可能更符合自己切身感觉——我觉得自己没有一定要在哪里生活的执念。
来到华师是一个偶然,就像摇骰子一样,但毕竟当时我也无所谓接受不接受。当初只想着只要不回老家,去哪都可以,现在倒是偶尔会想着要是当时选择回家了会不会轻松一些,会想着出国会不会更不后悔一点,但稍显奇怪的是唯独对上海没有留恋。
我,是不是太没追求了?
冯友兰先生说东方哲学是一种“负的思维”,减掉不真的现象,剩下不可去除的部分必然是实在的本质——我想自己也有这思维的基础——减去不愿做的事,剩下的真实却又显得那样无聊单调。
一
从上海到武汉,地势变高了些,但心理的落差却是逆向的。
当初我是不愿承认这落差的,好歹我也是个现实派,但比现实派更加现实的是别人的现实,旁人聒噪得多了,好像我有多可怜似的,竟让我真心地觉得自己可怜了——倒不是因为那可鄙的心理落差,而是怀念从前那种不曾有阶级、层次差异的平等氛围。
来到大学,初阶最深的体会便是这世上的人竟真有这样强烈的等级意识。如果我不是一个敏感多疑的thinker,也断然不必要为此苦恼的,甚至都不会觉察到自身的客体之我竟可以有这样百般复杂的解读从而“被”一种潜藏在人性中的恶意所包裹——多么可笑呀,我曾陷入一种托尔斯泰式的迷蒙与悲壮之中,曾真切地憎恶我自身的被别有用心的野心家们所煽动起来要予以肃清的虚伪的立场!那段日子,真实的痛苦焦灼着我的心,我以为那时的自己正是曾经的自己所要批判的对象,而曾经高呼民主与自由的“我”是多么高尚的存在,却没发现那个“我”却是丧失了一切人的厚度与重量的轻飘飘的火焰。
陷入那样一种渴望救赎的情绪的自己,酷爱着俄罗斯人的文学,去读了每一个刻画“多余人”作品,从《地下室手记》到《奥勃洛摩夫》,好像每一个主角都是自己,好像每一个结局都预示着一场无法避免的悲剧正在渗透我的灵魂——虚无主义正像恶魔的甜言蜜语,销蚀着软弱的自己。
然而最终我经历了一场幻灭的爱情,得救于亲情和友情。
因而有时觉得上帝是残酷的,你被毫无征兆地抛来这世间,承受着所有的荒谬;有时又觉得上帝毕竟心怀仁慈,你终究不是凭空被捏造出来,保有着难以背反的被称之为“血缘和亲情“的纽带——而人世间最深沉的悲伤,难道不是这纽带被社会上种种可笑的意识所生生地撕裂么?
友情却是我的意志觉醒的见证。建立于信任之上的友情,必然经历一个从无法信任他人到相信自己之后赋予他人信任的过程,这过程不长不短,一切只在“自我”充实的基础之上,因为时间的流逝在“自我”之外并不能被感知。
法国作家福楼拜写到:“人的一生中,最光辉的一天并非功成名就的那天,而是从悲叹与绝望中产生对人生的挑战,以勇敢迈向意志的那天。”
二
华师不能说是一个理想的大学,它有着太多的政治上的聒噪,而且男女比例严重失调。后者根源于它本身的框架结构所决定的性质,这一点,我有天真地期望过华师和武理有合并的一天。
但她毕竟也不那么坏,正在于如果你想清静下来的时候,也不会有太大的阻力。
只不过这风起云涌的时代,清静倒是挺难。那么多事可以做——学生会,社团,兼职,创业,恋爱,双学位,实习,志愿者——该怎么选。现代人的苦恼常不在于没得选,而在于选择太多而时间精力有限。对此我的经验是:少即是多。
客观世界是一个平面,它只会延展但不会延伸一如宇宙只会膨胀而难以充实。人类一切的长久的成就皆是建立在深度而非广度之上,恰如亚历山大的帝国与梵蒂冈的宗教以及人类的资源与科技文化。推及个人同样如此,在享有选择的自由之后更加需要坚定的意志来贯彻选择——我们该庆幸自己不必为生存担忧,有权去追逐可能的专属幸福。而我们所坚持的必定也是无数人所放弃的,只有一往无前的人才是赢家。人生的可能性自然是一种无价的资源,可资源只有通过某种方式的开发才有价值。因此我们从不必为我们放弃了什么而感到丝毫后悔,而应该为我们坚持了什么而无比骄傲。
我看过太多人盲目地参加众多的组织和活动,却仍然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而忙碌,说起来好像什么都做过,但却没有一个能做出个样子,更遑论带给他骄傲与自信——这也正是我的教训。
但我现在又毫不后悔那一段无头苍蝇式的时光——大概青年人活就活在那股子不甘心,那股子年轻气盛和无与伦比的贪婪。就像有些事不去做就永远不知道适不适合自己,对于我来说,试错的成本如此高昂也只不过是因为我曾被保护得太严实了——难道我能怪我的父母么?他们风里来雨里去不就是为了让我安全地成长么?所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路,之所以会劳累痛苦也只不过是因为想要往上走,没有人可以代替。
这是我自己的涅槃。
三
桂子山的秋天是最美的。华师的姑娘们有股汉子气。
华师的女生是在知道华师的男女比的情况下毅然来到华师的。一方面是属于“师范类院校”的题中之义,另一方面只要看专业设置就知道了。女人选择来到女人多的地方,朴实的想法是安全一些,特别是对于一些保护欲过剩的父母来说;也会有人是因为专业或者某个特定的人这种具有单一目的性的理由来到这里,亦或是没有理由地掉落在这里;而不朴实的想法则也有一种寻找“同”类,毕竟基数大那么概率就大一些,并且好糊弄家人,当然这毕竟还是极少数(为什么就我身边来说我认为比例已不小了呢!)。有趣的是,在社会眼中更加危险的第三种情况却是第一种类型所根本想不到的“危险”吧。无论怎么说,华师的女孩子在一切都具有或显或隐的反叛倾向的时代里,具备了成为女汉子的客观条件。
“女人当男人用,男人当畜生用。”此句如同一个幽灵,一个女权主义的幽灵,盘旋在桂子山上。
在此我不想提及华师女人们诸多优秀的品质,放弃评价而最终以这句赞美作为结尾——你们的独立让我着迷。
作为男人,一个华师的男人,我想谈谈生存在华师的男人们。华师的男人是一个痛并快乐着的梦,正如所有被冠以幸福名义的家庭往往都是假相与谎言的老鼠窝。这不是哭诉,也不是抱怨,而是带着一种纯真的期望去纠正所有非华师男女对华师男的刻板印象,尽管这努力带着一股悲壮的气韵。
华师男不过是和所有男人一样,不缺什么,也不多什么——身体上和精神上都是如此。华师男也大多是在知道华师的男女比的情况下毅然决然来到华师的。男人选择来到女人多的地方,也许会被视作有什么“自不量力”的幼稚想法,因为刚高中毕业的我们永远不知道世间永恒的残酷是不分地域不分时间的(女神什么的永远是高富帅的什么的),但我相信,更多华师男是抱着对文理社科高度的热忱选择来到了华师,前来寻找他们的精神家园。然而普遍的中国大学学科惨状和“阴霾”的生活现实以及前所未有的就业压力把他们很多人摧残得不成样子,再加上社会对男性的期待和现实校园中数量上的绝对差距,以及整体质量上与华科武理武大郎们的鲜明对比,经过市场化媒体的夸张放大,华师男似乎“集体失声”了。
华师男人的处境更像是没有处境,在一块黑色大理石般的夜空中雾霾卷落繁星。我们知道我们肉眼所见的星星事实上是相距地球难以计数之光年的星体湮没前发出的璀璨光芒的残影。也像还未浮出地表的厚重沙尘,不知为何我此时会想起冬天男生宿舍里昏暗的吊灯。
也有人说华师男普遍有一股阴柔气,俗称“娘炮”,少了些男儿血性。这种评价对我来说无疑是切中时弊的,但我觉得这并非华师男所特有,而是学文科的通病——多愁善感,神经末梢过敏。至于学理科的孩子要被这种明显是被文科男所激起的印象所拖累,惟愿你们能唤回特斯拉大神来一次类似于通古斯大爆炸的壮举来捍卫自身的阳刚之气——那些工科男都弱爆了好么!至于学文科的,我们还是去离武汉不远的赤壁滩吟“大江东去”fuck一下历史罢。
只是无论如何请相信,华师也是有男人的。
四
初来华师我学的是社会学,大二上学期末转来文学院语言学系,降了一级。
社会学是一个很长知识的学科,但越是长知识的学科学起来越让自己感觉很无知。按理说越无知越应该好好去学,然后在某个特定的时间节点模仿苏格拉底来一句:“我唯一知道的就是我的无知”来接受众人眼中的亮晶晶。但我是个现实派,而且讨厌修补。对国内社会学的学科前景由衷的不信任,是因为我相信无论自己怎么学也不可能超越我在芝大学社会学的同学,这让人绝望。好笑的是那时我连系内同级的同学也超越不了。所以最终是因为怯懦还是理性而做出转专业的决定,实话说至今也搞不清楚——或许它们本来就没那么清楚,什么时候用什么词语去对应就好。
来到语言学系我至今只感到庆幸。当然,成绩还是很糟糕,但问题的关键在于我实实在在想去改变这糟糕的成绩了——坦白讲我也不能确定自己如果不转专业会否也有此动力——一方面清楚地明白一方面是课程的原因,而最根本的是一切既有行为对我的影响——换句话说,一切已发生的塑造了我。当然还有人,一群让我感到安全而向上的人——不过我也不确定如果跟他们起了利益冲突会不会依然变成类似当初的那种恶劣环境,所幸至今我的路线前方并没有去实施这些的可能。
语言学的基础很枯燥,最重要的是忍受这枯燥所得到的价值堪虞。一件事如果能清晰可见地看到它对自身的价值是必要的,我们就有忍受这枯燥的决心——而在大学生的话语情境中,究竟成绩又占据多少的分量呢?大学成绩作为未来证明自身实力的凭据的含金量被社会不断贬低,我们对待自己的课业时又抱着多少应有的虔诚呢。只不过它对我来说是必要的,所以我甚至需要放下些本就有些不合理的骄傲来渴求并得到它。
如果能合乎规定地花钱买成绩,也不会觉得罪不可赦。
放下这负担能更加专心地去思考那些切实困扰自己的问题,并为之付出更加从容的行动。
五
两年半的课,我有一群很可爱的老师们。但每个学期结束,没有意外地,他们都会变成我的回忆,仅仅是回忆而已。我能想起他们中一部分人的名字和脸,但却不会去联系他们。时间更久些,我会忘记他们吧,一切。
我也没有什么特别的感激之情,对我的大学老师们。他们来了,然后走了。当给学弟学妹说起他们的时候,他们也只是一堆符号:性别、教什么、点不点名、作业多不多、平时分给得高不高、课堂氛围怎么样。这些符号只导向同一个目的——他的课是否值得选。再没有其他了吧,又能有什么多余的东西。
偶尔,多么偶尔,会找一找他们修改个论文,邀请他们当个评委。但这也跟感情毫无关系。人与人之间竟有与感情毫无关系的联系。以后也只会越来越多,越来越快,越加频繁。
人可以不这么冷漠的,只不过他们只会给你上这一课而已。
六
武汉的冬天很冷很冷,桂子山到十月满山的桂花香。
我在华师已经生活快两年半了,还要再呆两年半。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