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话录二
2014
1/6
胶片档案修复技术
http://dag.ruc.edu.cn/103655/103671/103676/28740.html
----------------------
田:我老说,拍电影就是拍个歌词大意,是借题发挥,求个神似。拍不到神似,因为你不会舍弃。
...
解释一个概念,是电影里的大忌讳,索性让它延续到最后,成为一个意境。
--------------------
4/20
M: 我觉得相机或许可以不要中介对象,直接对观众产生影响,就是那种老相纸冲出的粉红色啊,直接产生联想。
L:不用相机拍摄?!
M:或者是相机长时间曝光,十年,五年,出来的颜色,就是他记录一种跨越空间的时间。
L:十年怎么曝光,不过知道曝光1年的。
M:就是相机可以成为时间的量度的意思,就像灰尘自然地堆一年,五年。光线也能自然地堆一年,五年,这是就不在乎那个拍摄对象是什么了。
L:这个载体还要耐五年啊。有可能都是全黑的啦。你这种思路,找到30,50年前的相机胶卷。冲出来,就是这个作品。比如1977年的。然后标题就是N年。
M:不是胶卷是封闭了的,她不算是我有意识的在寻找那时的光线。
L:尽管封闭,但也不是绝对的封闭,还是会有人为或者不人为的光线,和他自己的变性,产生了图像。
M:这种应该不算。
L:你既然讲这个,就没有必要设定条件。你拍5年,光线只是一个因素了,和拍1/500秒的时候,光线作用不一样了。
M:这样的只能算是比较不同胶卷的保存条件好坏,没有参与实践,这个过程就是不可控的。不知道这个胶卷去了哪里,受了什么不同的损坏。所以这个图像的产生不是你预谋得到的,是意外。
---------------------------
4/22
"感观方式的变化一旦发生,人们不会去观察它,而是用它来看世界。 唯一能够辨识出这种变化的时候是发现它的瞬间。然后,我们被它所改变,与此同时也将它吸收。"(罗伯特·莫里斯[Robert Morris])艺术家不再需要确定作品的领域或形式。它既不需要是可触摸的,也不需要是可视的,只要艺术家的特定意图可以毫无物象提示地进入"精神的空间"。"事件就是永恒的。"(约翰·莱塞姆[John Latham])
了解您是因为您翻译的罗兰巴特的书,对您由衷地敬佩。近段时间才发现你有一系列对巴特观点的研究文章。
------------
To XUQILING
我现在筹备的研究生论文是关于对当代观念分类学人像摄影新的解读,在对分类学本身的本体论研究篇章,我希望把摄影中的分类学这种形式本身看作一种语言学的结构符号,如构成我们的语系系统而产生一种惯性习语而产生所指。在神话学里讨论竞选的照片,和人类大家庭的照片时,我发现了他看到人类行为里暗藏的对自我的趋同性,即把人社会背景,经济条件的多样性简化分类为观者所产生的(与自身条件相适应的)解读。然后在资料搜寻中我找了一篇您的《藏在神話背後的攝影:羅蘭巴特在《神話學》裡對攝影影像的應用》,无论查询题目本身或者找1998中華攝影教育學會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灣攝影的轉向,都可惜只能查到题目,没法看到文章。
1/6
胶片档案修复技术
http://dag.ruc.edu.cn/103655/103671/103676/28740.html
----------------------
田:我老说,拍电影就是拍个歌词大意,是借题发挥,求个神似。拍不到神似,因为你不会舍弃。
...
解释一个概念,是电影里的大忌讳,索性让它延续到最后,成为一个意境。
--------------------
4/20
M: 我觉得相机或许可以不要中介对象,直接对观众产生影响,就是那种老相纸冲出的粉红色啊,直接产生联想。
L:不用相机拍摄?!
M:或者是相机长时间曝光,十年,五年,出来的颜色,就是他记录一种跨越空间的时间。
L:十年怎么曝光,不过知道曝光1年的。
M:就是相机可以成为时间的量度的意思,就像灰尘自然地堆一年,五年。光线也能自然地堆一年,五年,这是就不在乎那个拍摄对象是什么了。
L:这个载体还要耐五年啊。有可能都是全黑的啦。你这种思路,找到30,50年前的相机胶卷。冲出来,就是这个作品。比如1977年的。然后标题就是N年。
M:不是胶卷是封闭了的,她不算是我有意识的在寻找那时的光线。
L:尽管封闭,但也不是绝对的封闭,还是会有人为或者不人为的光线,和他自己的变性,产生了图像。
M:这种应该不算。
L:你既然讲这个,就没有必要设定条件。你拍5年,光线只是一个因素了,和拍1/500秒的时候,光线作用不一样了。
M:这样的只能算是比较不同胶卷的保存条件好坏,没有参与实践,这个过程就是不可控的。不知道这个胶卷去了哪里,受了什么不同的损坏。所以这个图像的产生不是你预谋得到的,是意外。
---------------------------
4/22
"感观方式的变化一旦发生,人们不会去观察它,而是用它来看世界。 唯一能够辨识出这种变化的时候是发现它的瞬间。然后,我们被它所改变,与此同时也将它吸收。"(罗伯特·莫里斯[Robert Morris])艺术家不再需要确定作品的领域或形式。它既不需要是可触摸的,也不需要是可视的,只要艺术家的特定意图可以毫无物象提示地进入"精神的空间"。"事件就是永恒的。"(约翰·莱塞姆[John Latham])
了解您是因为您翻译的罗兰巴特的书,对您由衷地敬佩。近段时间才发现你有一系列对巴特观点的研究文章。
------------
To XUQILING
我现在筹备的研究生论文是关于对当代观念分类学人像摄影新的解读,在对分类学本身的本体论研究篇章,我希望把摄影中的分类学这种形式本身看作一种语言学的结构符号,如构成我们的语系系统而产生一种惯性习语而产生所指。在神话学里讨论竞选的照片,和人类大家庭的照片时,我发现了他看到人类行为里暗藏的对自我的趋同性,即把人社会背景,经济条件的多样性简化分类为观者所产生的(与自身条件相适应的)解读。然后在资料搜寻中我找了一篇您的《藏在神話背後的攝影:羅蘭巴特在《神話學》裡對攝影影像的應用》,无论查询题目本身或者找1998中華攝影教育學會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灣攝影的轉向,都可惜只能查到题目,没法看到文章。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