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尔·波兹曼《童年的消逝》
Neil Postman The disappearance of childhood
尼尔·波兹曼《童年的消逝》
【引言】“童年不同于婴儿期,是一种社会产物,不属于生物学的范畴。至于谁是或不是儿童,我们的基因里并不包含明确的指令。”作者认为“童年”这一概念是16世纪的发明。谷登堡(Gutenberg)的印刷术创造了童年,塞缪尔·莫尔斯(Samuel Morse)的电报密码(电子媒介)又使之消逝。
P14社会识字文化(social literacy)、工匠识字文化(craft literacy)
P58英国教育的三种学校:初级或小型学校→教授读写算;免费学校→教授数学、英语作文和修辞;文法学校→教授英语语法和古典语言学,为大学和律师学院培养人才。
P69莎士比亚《皆大欢喜》(As You Like It)中著名的“人生的阶段”(ages of man):
一个哼哼唧唧的男生,背着书包
脸色像早曾一样灿烂,行路却慢腾腾像蜗牛一样
不情愿去上学堂
P82洛克教育思想名言:人类的头脑生来是一张空白的刻写板(a blank tablet)、一张空白的书写板(a tabula rasa)
P86瓦格纳的《齐格弗里德》经常被看做表现青少年美德的最有力的作品。
P87“对于卢梭,教育主要是个减少的过程;而对于洛克,这是个增加的过程。”
P104“与电子媒介的发展相对应,丹尼尔·布尔斯廷所说的‘图像革命’也在展开,一个以图画、漫画、招贴和广告构成的符号世界正在兴起。电子革命和图像革命二者结合起来,代表了一个互不协调、却对语言和识字有着很强的攻击力,把原来的理念世界改造成为光速一样快的画像和影像的世界”
语言是经验的抽象表述,而图像则是经验的具体再现。
P121“一个群体主要是依据其成员所拥有的特定信息来决定的。”
P133贝特尔海姆在《童话的用处》(The Uses of Enchantment),童话的重要意义在于童话故事能够以儿童容易接受的方式揭露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邪恶,并融会贯通,使儿童不受创伤。
尼尔·波兹曼《童年的消逝》
【引言】“童年不同于婴儿期,是一种社会产物,不属于生物学的范畴。至于谁是或不是儿童,我们的基因里并不包含明确的指令。”作者认为“童年”这一概念是16世纪的发明。谷登堡(Gutenberg)的印刷术创造了童年,塞缪尔·莫尔斯(Samuel Morse)的电报密码(电子媒介)又使之消逝。
P14社会识字文化(social literacy)、工匠识字文化(craft literacy)
P58英国教育的三种学校:初级或小型学校→教授读写算;免费学校→教授数学、英语作文和修辞;文法学校→教授英语语法和古典语言学,为大学和律师学院培养人才。
P69莎士比亚《皆大欢喜》(As You Like It)中著名的“人生的阶段”(ages of man):
一个哼哼唧唧的男生,背着书包
脸色像早曾一样灿烂,行路却慢腾腾像蜗牛一样
不情愿去上学堂
P82洛克教育思想名言:人类的头脑生来是一张空白的刻写板(a blank tablet)、一张空白的书写板(a tabula rasa)
P86瓦格纳的《齐格弗里德》经常被看做表现青少年美德的最有力的作品。
P87“对于卢梭,教育主要是个减少的过程;而对于洛克,这是个增加的过程。”
P104“与电子媒介的发展相对应,丹尼尔·布尔斯廷所说的‘图像革命’也在展开,一个以图画、漫画、招贴和广告构成的符号世界正在兴起。电子革命和图像革命二者结合起来,代表了一个互不协调、却对语言和识字有着很强的攻击力,把原来的理念世界改造成为光速一样快的画像和影像的世界”
语言是经验的抽象表述,而图像则是经验的具体再现。
P121“一个群体主要是依据其成员所拥有的特定信息来决定的。”
P133贝特尔海姆在《童话的用处》(The Uses of Enchantment),童话的重要意义在于童话故事能够以儿童容易接受的方式揭露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邪恶,并融会贯通,使儿童不受创伤。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