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理的困境
在火车上看完拖了许久的《西敏与纳德:一次别离》,不知不觉中已到达台州火车站。意犹未尽的情绪就如同站外的天气那般扰人迷醉,在这个寒冷的冬夜里包裹于整个四周。应该说整部影片虽然故事简单小巧,但不亏为生活伦理题材电影中的优秀作品,从这点来讲去年国内能够引进还算是慧眼识片的,只可惜看的人相对寥寥无几罢了。
应该说很多中东的影片的确能从很深的层面来触动我,比如《当我们离开》和《耶律焦》,这种感染,绝对不是因为生活上的那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或者所谓的异国文化情调,其实真正能够带来冲击的往往却是那些因现实与欲望、社会文化与道德伦理上的两难所彰显的人性困境。
每个人一定都会经历那种伦理上的两难的处境。纳德挣扎于照顾老年痴呆的父亲与年幼孩子的责任与是否应该说谎的道德两难之上,挣扎于明知女佣怀孕却依然留下照顾父亲,挣扎于为女儿前途息事宁人和坚守事实的原则间,挣扎于西敏不走就离婚的决定下;特梅困惑于避免父母离异与是否需要揭发父亲的说谎言论,以符合内心道德之真实;西敏纠缠于移民护照快到期,为了女儿的将来,该不该继续照顾纳德的父亲,纠缠于知道事实后应如何回应女佣的丈夫,钱该不该给?一方是事实真相,一方则是无论如何都说不清道不明,除非女佣挺身而出的现实近况;最揪心的莫过于女佣瑞茨了,在丈夫欠债的巨大压力下,因一次偶然的事故而致流产,却怪责于纳德的推搡,既为要钱又怕拿钱对自己孩子是种罪孽,既想说清事实,又怕被丈夫责骂而无力还债。种种人物,在一幅由内心欲望、价值信仰、道德伦理、现实情景勾勒起来的画卷中挣扎着,凹陷着,冲突着甚至是扭曲着。
影片最终以一个开放性的结局收尾,但已不可避免的嗅到了家庭破裂的气味,这是特梅所不愿意接受的,也是旁观的我们所无法接受的。既然风暴已过为何还要离去?问题的背后实则蕴含着某些个体无法调和的矛盾,在照不照顾老年痴呆的父亲问题上,纳德与西敏的截然相反的立场就如同早已埋入的不可避免夭折之种让幼苗无法成长一样,这些困境本因社会文化与个人道德价值的冲突而起,期间又夹杂着各种欲望的待满足,这不是单纯的心理困惑,更不可被归于心理问题,在这一点上,我感觉到了作为一名哲学家身上本应担负起的重要责任。
写于2013年12月25日
应该说很多中东的影片的确能从很深的层面来触动我,比如《当我们离开》和《耶律焦》,这种感染,绝对不是因为生活上的那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或者所谓的异国文化情调,其实真正能够带来冲击的往往却是那些因现实与欲望、社会文化与道德伦理上的两难所彰显的人性困境。
每个人一定都会经历那种伦理上的两难的处境。纳德挣扎于照顾老年痴呆的父亲与年幼孩子的责任与是否应该说谎的道德两难之上,挣扎于明知女佣怀孕却依然留下照顾父亲,挣扎于为女儿前途息事宁人和坚守事实的原则间,挣扎于西敏不走就离婚的决定下;特梅困惑于避免父母离异与是否需要揭发父亲的说谎言论,以符合内心道德之真实;西敏纠缠于移民护照快到期,为了女儿的将来,该不该继续照顾纳德的父亲,纠缠于知道事实后应如何回应女佣的丈夫,钱该不该给?一方是事实真相,一方则是无论如何都说不清道不明,除非女佣挺身而出的现实近况;最揪心的莫过于女佣瑞茨了,在丈夫欠债的巨大压力下,因一次偶然的事故而致流产,却怪责于纳德的推搡,既为要钱又怕拿钱对自己孩子是种罪孽,既想说清事实,又怕被丈夫责骂而无力还债。种种人物,在一幅由内心欲望、价值信仰、道德伦理、现实情景勾勒起来的画卷中挣扎着,凹陷着,冲突着甚至是扭曲着。
影片最终以一个开放性的结局收尾,但已不可避免的嗅到了家庭破裂的气味,这是特梅所不愿意接受的,也是旁观的我们所无法接受的。既然风暴已过为何还要离去?问题的背后实则蕴含着某些个体无法调和的矛盾,在照不照顾老年痴呆的父亲问题上,纳德与西敏的截然相反的立场就如同早已埋入的不可避免夭折之种让幼苗无法成长一样,这些困境本因社会文化与个人道德价值的冲突而起,期间又夹杂着各种欲望的待满足,这不是单纯的心理困惑,更不可被归于心理问题,在这一点上,我感觉到了作为一名哲学家身上本应担负起的重要责任。
写于2013年12月25日
![]() |
-
Loom 赞了这篇日记 2021-12-11 15:04: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