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唐 北京 柴静
今天上海下雨了。其实我并不讨厌下雨,但是不怎么喜欢冬天下雨。觉得低温加潮湿,感受有点不好。
照例在出门的时候,在包里放了一本书。由前面的一本职场书换成了小说。邱先生非常抗议我在包里带书,无他,他觉得我的驼背多少和这个习惯有点关系。加上我自己的臆断他的小私心——他和我一起的时候替我背包也太沉重。我说了,这是我的臆断,我想他主要还是心疼我背着板砖到处移动,实在不容易。
言归正传。由于死心眼,所以常常找职场书给自己打鸡血。效果如何还是看我的心情表。但是这个有点上瘾,我个人觉得。虽然我已经多次跟自己警告少读鸡血书才是正常人。
读这些鸡血书,其实也不能全怪我。第一,好好写书的人少了;第二,我和不好好写书的人一样浮躁,没法静心去筛选书;第三,我总有各种没时间读无用书的理由。不知道你中枪了没有?
回顾下大学时光,是读书量最大,读书面最广的时期。那时读了好些小说和散文,还有很多七七八八的书。觉得每个人都是有故事的人,会讲故事的人都可以感染人。毕业后,几乎和小说绝缘了。我想这可能是我会情绪起伏的原因之一。
之所以扯了这么多的废话,是冯唐的故事让我觉得,还有现代小说可以看,看小说比看鸡血书有意思。现在的社会,还是有那么一小撮人在讲故事,很接地气。感谢冯唐,让我可以省些买鸡血书的钱了。等我够高端的时候,我会去捧场你的诗集的,我保证!
查冯唐的百度百科的时候,无意间看到和菜头对冯唐《万物生长》的评论。那时,我还没有正式读这本书。我有订阅和菜头的微信,一般晚上睡前看看菜头的输出,咀嚼着迎来新的一天。像宝宝的安抚奶嘴,那是精神的慰藉。菜头对冯唐的评论比较积极,我就想想应该好好看看。我相信菜头的品味。
冯唐的《万物生长》看起来真的还不错。虽然粗暴点概括这本书的梗概就是主人公的大学阶段的情人们——初恋、现任、情人等等之间的故事,有室友之间的故事点缀。但是,我很少看到用这样的情怀去写这段青春故事的。每个人都有这个青春期,可能生活在不同的地方,过着不一样的生活,但是那种根本的情怀,冯唐表达的够准确。这个理由就很足够了。书里的很多细节——逻辑、故事节奏、借景达情等等,都很值得回味。书透到此。
因为冯唐这本书的背景是在北京,让我由一个对北京毫无感觉的人,变得对北京有点好奇。觉得北京这片土地滋养出来的这种夹杂着文化的痞味很惊奇。这个上海的文字的味道完全不一样,感觉上海的文字都是甜的,不够粗糙,不够接地气。冯唐这本书才看一半,便让我对北京的好奇心激增,如果有机会,可以去会会这片土地。
查冯唐百度百科的时候,跳出来不少关于他的信息。比较醒目的是他和柴静有关系。从来不八卦,尤其不八卦我欣赏的人,我点进去看看究竟。原来冯唐离婚了,因为他们是圈子里比较好的朋友,于是给了娱记可以添油加醋的机会。在我看来,获得他们互相欣赏的信息就足够了。
柴静的东西,我了解的不多。但是我的书柜上有一本她的《看见》。不常看,但是一拿起就不容易放下。我觉得,欣赏一个人,需要了解不用很多的。
对于把柴静写进来,只是为了证明我选冯唐这本书,没有错。另外,这个标题可以引起的关注是不是会更多点呢?我希望可以众乐乐之,虽然大多数时候是独自傻笑。
那就傻笑下去吧。除了担心皱纹,也没有别的坏处。
绣一根十字绣线,冷却下活跃的脑细胞,酝酿睡觉。
于2014年1月7日晚
照例在出门的时候,在包里放了一本书。由前面的一本职场书换成了小说。邱先生非常抗议我在包里带书,无他,他觉得我的驼背多少和这个习惯有点关系。加上我自己的臆断他的小私心——他和我一起的时候替我背包也太沉重。我说了,这是我的臆断,我想他主要还是心疼我背着板砖到处移动,实在不容易。
言归正传。由于死心眼,所以常常找职场书给自己打鸡血。效果如何还是看我的心情表。但是这个有点上瘾,我个人觉得。虽然我已经多次跟自己警告少读鸡血书才是正常人。
读这些鸡血书,其实也不能全怪我。第一,好好写书的人少了;第二,我和不好好写书的人一样浮躁,没法静心去筛选书;第三,我总有各种没时间读无用书的理由。不知道你中枪了没有?
回顾下大学时光,是读书量最大,读书面最广的时期。那时读了好些小说和散文,还有很多七七八八的书。觉得每个人都是有故事的人,会讲故事的人都可以感染人。毕业后,几乎和小说绝缘了。我想这可能是我会情绪起伏的原因之一。
之所以扯了这么多的废话,是冯唐的故事让我觉得,还有现代小说可以看,看小说比看鸡血书有意思。现在的社会,还是有那么一小撮人在讲故事,很接地气。感谢冯唐,让我可以省些买鸡血书的钱了。等我够高端的时候,我会去捧场你的诗集的,我保证!
查冯唐的百度百科的时候,无意间看到和菜头对冯唐《万物生长》的评论。那时,我还没有正式读这本书。我有订阅和菜头的微信,一般晚上睡前看看菜头的输出,咀嚼着迎来新的一天。像宝宝的安抚奶嘴,那是精神的慰藉。菜头对冯唐的评论比较积极,我就想想应该好好看看。我相信菜头的品味。
冯唐的《万物生长》看起来真的还不错。虽然粗暴点概括这本书的梗概就是主人公的大学阶段的情人们——初恋、现任、情人等等之间的故事,有室友之间的故事点缀。但是,我很少看到用这样的情怀去写这段青春故事的。每个人都有这个青春期,可能生活在不同的地方,过着不一样的生活,但是那种根本的情怀,冯唐表达的够准确。这个理由就很足够了。书里的很多细节——逻辑、故事节奏、借景达情等等,都很值得回味。书透到此。
因为冯唐这本书的背景是在北京,让我由一个对北京毫无感觉的人,变得对北京有点好奇。觉得北京这片土地滋养出来的这种夹杂着文化的痞味很惊奇。这个上海的文字的味道完全不一样,感觉上海的文字都是甜的,不够粗糙,不够接地气。冯唐这本书才看一半,便让我对北京的好奇心激增,如果有机会,可以去会会这片土地。
查冯唐百度百科的时候,跳出来不少关于他的信息。比较醒目的是他和柴静有关系。从来不八卦,尤其不八卦我欣赏的人,我点进去看看究竟。原来冯唐离婚了,因为他们是圈子里比较好的朋友,于是给了娱记可以添油加醋的机会。在我看来,获得他们互相欣赏的信息就足够了。
柴静的东西,我了解的不多。但是我的书柜上有一本她的《看见》。不常看,但是一拿起就不容易放下。我觉得,欣赏一个人,需要了解不用很多的。
对于把柴静写进来,只是为了证明我选冯唐这本书,没有错。另外,这个标题可以引起的关注是不是会更多点呢?我希望可以众乐乐之,虽然大多数时候是独自傻笑。
那就傻笑下去吧。除了担心皱纹,也没有别的坏处。
绣一根十字绣线,冷却下活跃的脑细胞,酝酿睡觉。
于2014年1月7日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