贴标签
今天老师课上讲的一点很有启发性,联想起贴标签这个问题了。
大致是老师说,贴标签不仅是为了方便地识别一类人(与其说是简单省事不如说是粗暴/肤浅),同时也是为了预设对该类人群的回应方式。
为什么有人热衷于给别人贴标签?表面上看这种做法似乎有利于降低信息成本,加快了对陌生人身份的熟悉速度和程度,其实是为了简化甚至省略自主思考的过程,说白了就是懒并且人云亦云。
我觉得这部分解释了为何现在网上任何一点儿小事都能迅速升级成“左右”之争。因为这样的认知过程最简单不用动脑子啊。更重要的是,一旦把对方定性为“左/右”,自己手里那些陈词滥调的弹药就特别有用武之地。现在遇到吵架一概不能看,多半早已偏离主题且攻击的内容毫无新意。
被贴标签的过程总是一个被识别的过程,认识并以示区别。但这里的“认识”似乎是一个伪命题。尤其糟糕的是,这种贴标签的倾向似乎总是带着一种毫无根据的批判眼光。那些看起来中性的标签,在不同语境里逐渐演化成戏谑、讽刺甚至完全的贬义。
每个人成长的过程都不可避免地伴随着被贴标签。八零后,独生子女,户口,文科生,甚至学校和工作性质都包括在内。“哦,你是x市的啊!”“哦,x大毕业的啊!” 那些顿悟状的“哦”背后的潜台词,仿佛是知道了这些标签,就对面前这个人的特质了如指掌似的。
如果对一个人的认识是从贴标签入手并长久停留在这个阶段,危险的后果是也许你再也无法真正了解这个人了吧。就好像预设了一种理论,恐怕看任何文字都能找到需要的证据。
并不是说没有好的标签,或者说标签的内涵也是随时变化的。比如“八零后”,比起最开始的娇惯、责任心差、不能吃苦等,近年来在某些场合(如汶川地震、创业等)似乎变得越来越有积极上进的味道了。再比如我们学校当年的口号:今日我以xx为荣,明日xx以我为荣(据说N多学校都有这个口号),也反映了这种标签内涵不断演变丰富的可能性。但“文科生”这种标签好像就仍然时常被人地图炮式地攻击 - 所以取消中学阶段的文理分科也不失为一件好事,尽管大家最后都是要专攻某个领域的,但至少不会再被当成一个代表某些方面“弱势群体”的“信号”了。
虽然被贴标签、被归类似乎无法避免,但总可以用行动去改变成见吧。
顺便又想起,“波士顿人”这个标签,到底是高大上、真的猛士,或是装b,看过文章的人自有不同解读。我觉得这么复杂的人群,想贴个统一的标签是有点儿为时过早了。
另,陈光标的名片这两天广为传颂了。忙不迭给自己贴那么多标签的人,不愧是真行为艺术家。
大致是老师说,贴标签不仅是为了方便地识别一类人(与其说是简单省事不如说是粗暴/肤浅),同时也是为了预设对该类人群的回应方式。
为什么有人热衷于给别人贴标签?表面上看这种做法似乎有利于降低信息成本,加快了对陌生人身份的熟悉速度和程度,其实是为了简化甚至省略自主思考的过程,说白了就是懒并且人云亦云。
我觉得这部分解释了为何现在网上任何一点儿小事都能迅速升级成“左右”之争。因为这样的认知过程最简单不用动脑子啊。更重要的是,一旦把对方定性为“左/右”,自己手里那些陈词滥调的弹药就特别有用武之地。现在遇到吵架一概不能看,多半早已偏离主题且攻击的内容毫无新意。
被贴标签的过程总是一个被识别的过程,认识并以示区别。但这里的“认识”似乎是一个伪命题。尤其糟糕的是,这种贴标签的倾向似乎总是带着一种毫无根据的批判眼光。那些看起来中性的标签,在不同语境里逐渐演化成戏谑、讽刺甚至完全的贬义。
每个人成长的过程都不可避免地伴随着被贴标签。八零后,独生子女,户口,文科生,甚至学校和工作性质都包括在内。“哦,你是x市的啊!”“哦,x大毕业的啊!” 那些顿悟状的“哦”背后的潜台词,仿佛是知道了这些标签,就对面前这个人的特质了如指掌似的。
如果对一个人的认识是从贴标签入手并长久停留在这个阶段,危险的后果是也许你再也无法真正了解这个人了吧。就好像预设了一种理论,恐怕看任何文字都能找到需要的证据。
并不是说没有好的标签,或者说标签的内涵也是随时变化的。比如“八零后”,比起最开始的娇惯、责任心差、不能吃苦等,近年来在某些场合(如汶川地震、创业等)似乎变得越来越有积极上进的味道了。再比如我们学校当年的口号:今日我以xx为荣,明日xx以我为荣(据说N多学校都有这个口号),也反映了这种标签内涵不断演变丰富的可能性。但“文科生”这种标签好像就仍然时常被人地图炮式地攻击 - 所以取消中学阶段的文理分科也不失为一件好事,尽管大家最后都是要专攻某个领域的,但至少不会再被当成一个代表某些方面“弱势群体”的“信号”了。
虽然被贴标签、被归类似乎无法避免,但总可以用行动去改变成见吧。
顺便又想起,“波士顿人”这个标签,到底是高大上、真的猛士,或是装b,看过文章的人自有不同解读。我觉得这么复杂的人群,想贴个统一的标签是有点儿为时过早了。
另,陈光标的名片这两天广为传颂了。忙不迭给自己贴那么多标签的人,不愧是真行为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