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建筑家安藤忠雄》有感(整理过去文字加以编辑)
![]() |
tadao ando chichu art museum |
今天阅读此书。第一个让我感动的是安藤忠雄对于旅行的细致以及推崇。同时让我反思,我在旅行途中的粗心大意。没有他对于建筑与城市的深入体会与思考。对于此,今后必改进。同时下定决心,之后也会坚持旅行。体会不同的建筑,城市,并将之与自己的建筑设计联系起来。
第二,即是他对于起步之艰的沉淀期,及他在有限的经验及资源条件下如何实现自己的建筑主观。于此同时,不得不也感叹于他之生之逢时。大发展大跃进时期,甚至动荡与思潮之激流激荡之时,最是英雄辈出之年代。在他的叙述中,也让我对于勒柯布西耶与丹下健三的建筑心生向往。想必再去巴黎与朗香之行必不可少。同时巴塞尔也吸引着我。
安藤对于城市广场的分析十分到位。东方国家没有什么集合交流的传统。这与封建的强压政治下言论自由受到巨大的约束有很大关系。对于很多不适合的广场的存在,不过荒凉而已。西欧那些妙趣横生的小广场彼此串联,利用率高。但这不仅仅是由于西方城市习惯于传统所致。在西欧,不被大家频繁使用的广场也有很多。我的体会是,广场的优劣与广场的尺度,周边的功能,围合程度,甚至细微的高差变化,绿化,都有十分密切的联系。拿海牙OMA设计的theater前广场为例。其尺度过大,周边并不止与步行街系统相邻,同时与主要机动车大道,自行车道相邻。无高差区别。广场上无遮蔽物及丰富绿化,几乎无围合感,也没有停留及设施设置(长椅等,虽然我个人认为在这样一个屋安全感的动线互相交错,不具备免打扰停留点的广场上放此设施也无济于事。。。)
那么我认为,广场设计,集聚人停留的广场大概有两种。一种处于步行系统中,不用太大,交通压力适中,围合感佳,有绿化遮蔽及动线不常打扰点,加以设施即可。就如同Como市中心的小广场即是最好的例子。或是在大的交通点,人必经且需停留之处,人流量大。然而动线交错中开辟动线围绕去区分开来的区域作为休憩点亦可。 而对于建筑前的与城市过渡作用的广场不算做我说的以上两种,这种便需要与其相连的建筑联合考虑才是。
而后读到他的“GALLERIA”设计中并不合算的设计。他说:“站在店家的立场一定想要开一家能有好业绩的店,这些意见相当实际,在某种意义上也是正确的。而我会审视调整应该修改的地方。在与业主磨合的同时,也努力守住绝对不能退让的阵地。。。在与业主开发商协调的紧张气氛中周旋。忍耐坚持到最后一秒”。 说实话,这种矛盾一直困扰着我。我一直明白在建筑设计的过程中,建筑师很多时候受制于人。特别是事业起步之初更是如此。那么所谓的与业主的磨合,即为部分争取与部分妥协的过程。全然争取固然不现实,但过分妥协即会让一个建筑师沦为没有设计理念的工具。那么何为“守住不能退让的阵地”(当然,退让与沟通能力,交涉技巧亦息息相关)。
其实做人也一样。我最近越来越发现,长大了的自己往往容易因世故圆滑而失了本心,一步步退让的结果只会让对手得寸进尺。同时又不齿于你的懦弱,无原则。如何争取,如何说服,如何确立原则与基本底线,然后坚持它,都是需要长期训练且需要极大毅力与体力的事。这也将伴随我们一生做人,做事,做建筑,作为一个社会人与作为一个建筑师共同必修的课程之一。
不得不说,安藤一度所处的“泡沫经济期”,正是现在中国所处的时期。这种时期的特点在于以设计互相标新立异的“建筑商品”,为了花光钱而将建筑造的奇形怪状,市场机制使都市空间失控发展。 安藤作为当时已略有名气的建筑师,成功开始由商业建筑设计中抽身转型,是一种坚持与对抗。他拒绝让自己的建筑沦为炒地皮或投机的工具。安藤初期至少还有一个较为和谐的大环境能让他在起步的同时更加坚持。可作为即将归国的年轻建筑师的自己。在这种大环境的作用下,又还处于起步期,无权挑选建筑的我,又该何去何从?是否会成为退让更多的建筑师?亦或是卷入金钱游戏而迷失自己?不可谓不是生不逢时。这一切的茫然与摸索相信将会在我的事业真正起步后在与甲方磨合的过程中逐渐明晰起来。所谓谁不是摸着石头过河呢。。。前方道路艰且长,在此谨与一同挣扎于梦想与现实之间的年轻的朋友们共勉,大家且各自珍重。。。
兰
2013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