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精彩的座右铭
【开场白】
本教主搜集整理了一些触及灵魂的句子,腹笥渐满,遂与诸君分享。
--------------------------------------------------正文分割线-------------------------------------------------------------
一个人的时间用在哪里是看得见的。——亦舒
(这是亦舒的名句,据不完全统计,分别见于《明年给你送花来》、《慰寂廖》、《结婚》、《无奈》等作品中。)
路遥在《人生》中引用了作家柳青的一段话:
“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
没有一个人的生活道路是笔直的,没有岔道的。有些岔道口,譬如政治上的岔道口,事业上的岔道口,个人生活上岔道口,你走错一步,可以影响人生的一个时期,也可以影响一生。”
(这句名言很多人引用过,最近被我找到了出处。)
路走对了,就不怕远;
晚上想想千条路,早上醒来走原路。——马云
(马云有很多名言,我选了这两句。)
困难的路越走越容易,容易的路越走越难。——刘未鹏&《富爸爸》&《7天治愈拖延症》
(我在《富爸爸》中找到了类似的句子,只是没有刘未鹏总结得那么精炼。)
你要想知道你今天究竟值多少钱,你就找出身边最要好的3个朋友,他们收入的平均值,就是你应该获得的收入。——俞敏洪
没变强是因为你太舒服。——王石
你没有变强,是因为你一直很舒服(文/博华)
(关于“舒适区理论”最好的诠释。版权属于Noel Tichy。BTW第一句话未必是王石说的,那篇文章更不像是王石写的。)
你的业余时间决定你的未来,你的工作时间决定你的现在。——华艺传媒创始人杜子健
《今天的生活状态是由三年前的选择决定的》——鼹鼠的土豆
“之所以我们的生活里充满了对生活的抱怨和吐槽,那是因为我们的生活里没什么大事儿。倘若有大事情等着我们去解决,怎么会有那闲工夫抱怨?”——赵星
“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就到那个人身边去。”
关于努力的几则警句:
“以大多数人的努力程度之低,根本轮不到拼天赋。”——知乎名言
(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这句话:
①当你真正努力过了才知道自己是否有天赋,或许你有天赋只是没开发出来;
②既然大多数人不努力,只要你好好干都能有所成就。即俗话说“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你必须非常努力,才能看起来毫不费力。”
“不怕别人比你聪明,最可怕的是比你聪明的人比你还勤奋。 ”
每一个你不满意的现在,都有一个你没有努力的曾经。(via 郭斯特)
“哪怕一生要理解的是草履虫的纤毛前端的一个蛋白的一个基因,也要争取做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当今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即使做不到这种牛屄,至少要做到用尽自己的力气。”——冯唐
我们需要温静的心性。这个社会,处于激烈的变动之中,网络缩短了你与整个世界的距离。纷繁的尘嚣让许多人陷入焦虑——这种焦虑,来自于周边环境的不确定性。然而这种不确定只是一个假相,于其中中万古不变的,是人性。人性决定了固有的规律依然在生效,只有掌控自我的人,才能够把握未来。唯其温静的心,才能够让你始终保持冷静的头脑,得其所需,获其所得,任何时候也不会迷失方向。——雾满拦江
最后摘一句巴菲特的话收尾:
It's only when the tide goes out that you learn who's been swimming naked.
——2008年巴菲特致股东的信
--------------------------------------------------正文分割线-------------------------------------------------------------
关于素质:
“如果一个人忘掉了他在学校里所学到的每一样,那么剩下来的就是教育。”
——爱因斯坦在美国高等教育300周年纪念会上的讲稿。
读书多了,容颜自然改变。许多时候,自己可能以为许多看过的书籍都成过眼烟云,不复记忆,其实他们仍是潜在的。在气质里,在谈吐上,在胸襟的无涯。当然,也能显露在生活和文字中。
—— 三毛《关于读书》
关于读史:
“读史书是一项立体多维工程,不能孤立、割裂地去读,前后延展,牵涉极多。……除了政治史一条维度,其他维度如经济结构、生产方式、组织类型、社会民俗、器具用法、典章制度、文艺风气、气候、地理等等,无不对当时人的行为造成影响。史书上的每一个事件,必然都是多重因素复合促成。单读史书,只会看到“某人到某地做某事”的叙述,只有叠加几个维度上去,才能明白其背后的动因。比如北方游牧民族数次大规模南下侵袭,若叠加气候曲线,会发现它们都发生在寒冷期,再进一步深究,会发现与15英寸雨量线的移动密切相关。气候影响地理,地理影响经济,经济决定政策,政策推动军事,再回过头读相关史书,就会有豁然开朗之感。”——马伯庸
“对于一般来说,研究历史应该研究的是微观的东西,具体到某个问题去研究,脚踏实地的从一点一滴去看,所以真正的历史爱好者,最好不要看太多的通史,也不要从通史来入手,那个玩意顶多让你知道某些历史事件,而不会让你知道其中的某些细节,等你入手之后,还是应该从细节入手,我前面已经举过很多例子了,拿我现在来看的一本书来说吧,书探讨的就是宋朝的马政问题,其实这就是个以小见大的课题,通过马政问题来看茶马贸易,看宋朝当时的兵政,军事,然后是当时宋朝以及各周围邻国的贸易地区分布,然后知道财政,以及当时的气候,以及宋朝的社会救济等等等等,然后慢慢得出结论,宋朝对夏兵败的原因是什么,等等等。这些东西都是相互联系的,只有这样,才能全民而且深刻的理解历史问题,而不是很泛泛的得出某些结论。”——网友musk
“真正好看的历史书不但是记述过去发生的事,还要分析、结构、总结这些事,提炼对人类知识行为有意义的经验,找出某些人类共通规律。
所以好的历史作品,要包含人类学、哲学、自然科学,给人以丰厚的知识。”
——《中国近代的牛人们》李清找
本教主搜集整理了一些触及灵魂的句子,腹笥渐满,遂与诸君分享。
--------------------------------------------------正文分割线-------------------------------------------------------------
一个人的时间用在哪里是看得见的。——亦舒
(这是亦舒的名句,据不完全统计,分别见于《明年给你送花来》、《慰寂廖》、《结婚》、《无奈》等作品中。)
路遥在《人生》中引用了作家柳青的一段话:
“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
没有一个人的生活道路是笔直的,没有岔道的。有些岔道口,譬如政治上的岔道口,事业上的岔道口,个人生活上岔道口,你走错一步,可以影响人生的一个时期,也可以影响一生。”
(这句名言很多人引用过,最近被我找到了出处。)
路走对了,就不怕远;
晚上想想千条路,早上醒来走原路。——马云
(马云有很多名言,我选了这两句。)
困难的路越走越容易,容易的路越走越难。——刘未鹏&《富爸爸》&《7天治愈拖延症》
(我在《富爸爸》中找到了类似的句子,只是没有刘未鹏总结得那么精炼。)
你要想知道你今天究竟值多少钱,你就找出身边最要好的3个朋友,他们收入的平均值,就是你应该获得的收入。——俞敏洪
没变强是因为你太舒服。——王石
你没有变强,是因为你一直很舒服(文/博华)
(关于“舒适区理论”最好的诠释。版权属于Noel Tichy。BTW第一句话未必是王石说的,那篇文章更不像是王石写的。)
你的业余时间决定你的未来,你的工作时间决定你的现在。——华艺传媒创始人杜子健
《今天的生活状态是由三年前的选择决定的》——鼹鼠的土豆
“之所以我们的生活里充满了对生活的抱怨和吐槽,那是因为我们的生活里没什么大事儿。倘若有大事情等着我们去解决,怎么会有那闲工夫抱怨?”——赵星
“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就到那个人身边去。”
关于努力的几则警句:
“以大多数人的努力程度之低,根本轮不到拼天赋。”——知乎名言
(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这句话:
①当你真正努力过了才知道自己是否有天赋,或许你有天赋只是没开发出来;
②既然大多数人不努力,只要你好好干都能有所成就。即俗话说“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你必须非常努力,才能看起来毫不费力。”
“不怕别人比你聪明,最可怕的是比你聪明的人比你还勤奋。 ”
每一个你不满意的现在,都有一个你没有努力的曾经。(via 郭斯特)
“哪怕一生要理解的是草履虫的纤毛前端的一个蛋白的一个基因,也要争取做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当今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即使做不到这种牛屄,至少要做到用尽自己的力气。”——冯唐
我们需要温静的心性。这个社会,处于激烈的变动之中,网络缩短了你与整个世界的距离。纷繁的尘嚣让许多人陷入焦虑——这种焦虑,来自于周边环境的不确定性。然而这种不确定只是一个假相,于其中中万古不变的,是人性。人性决定了固有的规律依然在生效,只有掌控自我的人,才能够把握未来。唯其温静的心,才能够让你始终保持冷静的头脑,得其所需,获其所得,任何时候也不会迷失方向。——雾满拦江
最后摘一句巴菲特的话收尾:
It's only when the tide goes out that you learn who's been swimming naked.
——2008年巴菲特致股东的信
--------------------------------------------------正文分割线-------------------------------------------------------------
关于素质:
“如果一个人忘掉了他在学校里所学到的每一样,那么剩下来的就是教育。”
——爱因斯坦在美国高等教育300周年纪念会上的讲稿。
读书多了,容颜自然改变。许多时候,自己可能以为许多看过的书籍都成过眼烟云,不复记忆,其实他们仍是潜在的。在气质里,在谈吐上,在胸襟的无涯。当然,也能显露在生活和文字中。
—— 三毛《关于读书》
关于读史:
“读史书是一项立体多维工程,不能孤立、割裂地去读,前后延展,牵涉极多。……除了政治史一条维度,其他维度如经济结构、生产方式、组织类型、社会民俗、器具用法、典章制度、文艺风气、气候、地理等等,无不对当时人的行为造成影响。史书上的每一个事件,必然都是多重因素复合促成。单读史书,只会看到“某人到某地做某事”的叙述,只有叠加几个维度上去,才能明白其背后的动因。比如北方游牧民族数次大规模南下侵袭,若叠加气候曲线,会发现它们都发生在寒冷期,再进一步深究,会发现与15英寸雨量线的移动密切相关。气候影响地理,地理影响经济,经济决定政策,政策推动军事,再回过头读相关史书,就会有豁然开朗之感。”——马伯庸
“对于一般来说,研究历史应该研究的是微观的东西,具体到某个问题去研究,脚踏实地的从一点一滴去看,所以真正的历史爱好者,最好不要看太多的通史,也不要从通史来入手,那个玩意顶多让你知道某些历史事件,而不会让你知道其中的某些细节,等你入手之后,还是应该从细节入手,我前面已经举过很多例子了,拿我现在来看的一本书来说吧,书探讨的就是宋朝的马政问题,其实这就是个以小见大的课题,通过马政问题来看茶马贸易,看宋朝当时的兵政,军事,然后是当时宋朝以及各周围邻国的贸易地区分布,然后知道财政,以及当时的气候,以及宋朝的社会救济等等等等,然后慢慢得出结论,宋朝对夏兵败的原因是什么,等等等。这些东西都是相互联系的,只有这样,才能全民而且深刻的理解历史问题,而不是很泛泛的得出某些结论。”——网友musk
“真正好看的历史书不但是记述过去发生的事,还要分析、结构、总结这些事,提炼对人类知识行为有意义的经验,找出某些人类共通规律。
所以好的历史作品,要包含人类学、哲学、自然科学,给人以丰厚的知识。”
——《中国近代的牛人们》李清找
千上万下斋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瘦身与致富
- 六祖与永嘉禅师的对话
- 秘塔AI「今天学点啥」使用评测 (1人喜欢)
- 剧情对话
- 中年焦虑的性别密码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