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的生活,寂寞的灵魂--萧红
草菇远嫁东北,但还有一大箱书留在我这里,静静的蹲在屋脚。书和很多家常物品一样,亲切又容易被忽视,平日经常走过,很少仔细端详。今天阳光很好,伸完懒腰之后,随手一翻,居然发现有本萧红的书,1994年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的“我的世界丛书”,选了5位作家:老舍、沈从文、萧红、萧乾、汪曾祺。
这套书里面,萧红是唯一的女作家,选的内容都以展示作者本身为主,有点私人化,我很喜欢。可惜装帧很差,纸张粗糙,印刷粗糙,整体粗糙的让人以为是盗版书,但从扉页上的签名来看却是正规出版社的作品:1996年11月27日购于深圳书城。那我只能说,这些年我们的出版业还是进步许多的。
萧红这本叫做《孤独的生活》,收集了“呼兰河传”,其他和感情相关的文章,以及“回忆鲁迅先生”,书名选自其中的一篇文章名,我觉得和作者很搭。而沈从文的那部是我看过《无从安放的野马》,也算贴切。对于他们来说,《呼兰河传》,《边城》都太出名了,但以文集名却和他们本身不是很贴合,而《孤独的生活》,《无从安放的野马》却能反映出他们本身的特点,能够这样抓出要点,主编很用心了。只是在94年,我不知道有多少市场,是否能卖个好价钱?但有草菇这样的文青,这样的好作品能够给润泽他们的内心,目的也就达到了。
书前面附了茅盾的序,在《呼兰河传》时已经看过一遍了,再看一遍依然很感动。10页,写的很有感情,又有理性的分析,只有在生活上很深的接触,文学上很深的修养才能写的出来。过去看茅盾,总是被他亮闪闪,红灿灿的头衔震到,就敬而远之了。如今翻看他给萧红写的序,原来却是这样的温厚真诚,或许他们那个年代就是盛产这样的多才多艺的人吧,我们就只能抬头欣赏了。
《呼兰河传》占了200页,后面一些短篇和给肖军的书信占了50页,其中包括书名《孤独的生活》,那些短篇大多比较灰暗,看的人心里潮潮的,好像长了青苔,压抑的不行,可见那段凄惨的生活给她是多深刻。直到《孤独的生活》,人去了日本,生活也已经稳定,不再为生计发愁,那种阴暗的感觉才稍微褪去,但内心那种独孤和寂寞无法挥去,好像随着每个字会渗透到人的内心一样。或许这就是她本身的特点吧,也因此被取来做文集的名字。
萧红的文笔很细腻、生动,对文字特有的敏感和天分让她笔下的场景有如一幅幅清新自然的水粉画,赏心悦目,但又会被她笔下的情绪所调拨,一点点忧伤起来。她擅长的,不是构建恢弘严谨的长篇巨著,却是用小品的形式,一段一段,写一个小场景,小画面,看上去散散的,但却用感情一点一点连在一起,形成独特的风格。所以茅盾评价说:“它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的确如此。
文集后面是肖军的一篇文章,讲他和萧红的认识及决绝,可以说,他是被迫来回应的,因为萧红的早死,命运多舛,人又是那么有才华,所以被人反复关注他们的过去,被问的多了,只好回复一下,真是无奈又愤愤不平,而他对萧红的认识又极深刻(相见图片2)。
肖军是典型的东北人,他在文学上的才华没有萧红高,但是条汉子,在文革里面也桀骜不驯的那种。关于他和萧红之间的故事,我过去看了许多,但第一次看当事人自己的叙述,再加上前面萧红自己的论述,结合在一起倒也非常真实。
他们相识于危难,萧红在非常凄惨的情况下被肖军解救(从文章来看是这样的,萧红大肚子被关在客栈,很可能被卖到窑子里去),后来一起逃离了哈尔滨,到了上海,得到鲁迅先生的帮助和指导,她的才华日益展现出来,成为了文坛新星,现在经常被贴上民国四才女,民国最著名的女作家等等头衔。不管怎么样,相比东北那段黑暗的经历,在上海的他们应该是很快乐的,得到鲁迅先生的帮助,感受到爱与关怀,人也自信起来了,有了新的生活,一切都开始转变了。这一切从她写的《回忆鲁迅先生》可以感受到,文笔是那样的好,感情是那样的真,通篇情感温柔,充满眷恋,可见那时候鲁迅的家对她是多么的温暖而又安定啊。
但最美好的时候往往就是出现分歧的时候,38年2月,他们分手了,肖军去了延安,而萧红开始了新的生活,从此三郎(肖军)是路人。之后,似乎一切都只有更苦,5月,她和端木蕻良在武汉结婚后,因战事迫近武汉,端木去了重庆,她大着肚子辗转于汉口、重庆、江津之间(极凄惨的一段遭遇)。1938年底,她生下一子,孩子出生不久即夭亡。这对她的打击极大,心估计就从这死了吧。
但就像她自己笔下的人物一样,对生充满了厌倦和厌恶,但同时还要挣扎着生。40年她和端木去了香港,从此再没回来。而这期间,生活上也并没有特别的安慰。她一生好像都在追求幸福的感情,但遇到的男人总好像有点奇怪,能够在最困难的时候弃他而去,这或许造成了她内心荒凉的原因吧,也因此格外留恋童年的时光,也因此放弃了所谓的政治立场,直接去写她心里唯一眷恋的东西,小小的呼兰河。
真正艺术的成功在于生命的投入与付出,一个极有天分的人,也只有经历过很多的苦,才能写出直入人心的文字。所以,萧红的苦对个人是悲剧,但对她的文学创作却是有帮助的。
这套书里面,萧红是唯一的女作家,选的内容都以展示作者本身为主,有点私人化,我很喜欢。可惜装帧很差,纸张粗糙,印刷粗糙,整体粗糙的让人以为是盗版书,但从扉页上的签名来看却是正规出版社的作品:1996年11月27日购于深圳书城。那我只能说,这些年我们的出版业还是进步许多的。
萧红这本叫做《孤独的生活》,收集了“呼兰河传”,其他和感情相关的文章,以及“回忆鲁迅先生”,书名选自其中的一篇文章名,我觉得和作者很搭。而沈从文的那部是我看过《无从安放的野马》,也算贴切。对于他们来说,《呼兰河传》,《边城》都太出名了,但以文集名却和他们本身不是很贴合,而《孤独的生活》,《无从安放的野马》却能反映出他们本身的特点,能够这样抓出要点,主编很用心了。只是在94年,我不知道有多少市场,是否能卖个好价钱?但有草菇这样的文青,这样的好作品能够给润泽他们的内心,目的也就达到了。
书前面附了茅盾的序,在《呼兰河传》时已经看过一遍了,再看一遍依然很感动。10页,写的很有感情,又有理性的分析,只有在生活上很深的接触,文学上很深的修养才能写的出来。过去看茅盾,总是被他亮闪闪,红灿灿的头衔震到,就敬而远之了。如今翻看他给萧红写的序,原来却是这样的温厚真诚,或许他们那个年代就是盛产这样的多才多艺的人吧,我们就只能抬头欣赏了。
《呼兰河传》占了200页,后面一些短篇和给肖军的书信占了50页,其中包括书名《孤独的生活》,那些短篇大多比较灰暗,看的人心里潮潮的,好像长了青苔,压抑的不行,可见那段凄惨的生活给她是多深刻。直到《孤独的生活》,人去了日本,生活也已经稳定,不再为生计发愁,那种阴暗的感觉才稍微褪去,但内心那种独孤和寂寞无法挥去,好像随着每个字会渗透到人的内心一样。或许这就是她本身的特点吧,也因此被取来做文集的名字。
萧红的文笔很细腻、生动,对文字特有的敏感和天分让她笔下的场景有如一幅幅清新自然的水粉画,赏心悦目,但又会被她笔下的情绪所调拨,一点点忧伤起来。她擅长的,不是构建恢弘严谨的长篇巨著,却是用小品的形式,一段一段,写一个小场景,小画面,看上去散散的,但却用感情一点一点连在一起,形成独特的风格。所以茅盾评价说:“它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的确如此。
文集后面是肖军的一篇文章,讲他和萧红的认识及决绝,可以说,他是被迫来回应的,因为萧红的早死,命运多舛,人又是那么有才华,所以被人反复关注他们的过去,被问的多了,只好回复一下,真是无奈又愤愤不平,而他对萧红的认识又极深刻(相见图片2)。
肖军是典型的东北人,他在文学上的才华没有萧红高,但是条汉子,在文革里面也桀骜不驯的那种。关于他和萧红之间的故事,我过去看了许多,但第一次看当事人自己的叙述,再加上前面萧红自己的论述,结合在一起倒也非常真实。
他们相识于危难,萧红在非常凄惨的情况下被肖军解救(从文章来看是这样的,萧红大肚子被关在客栈,很可能被卖到窑子里去),后来一起逃离了哈尔滨,到了上海,得到鲁迅先生的帮助和指导,她的才华日益展现出来,成为了文坛新星,现在经常被贴上民国四才女,民国最著名的女作家等等头衔。不管怎么样,相比东北那段黑暗的经历,在上海的他们应该是很快乐的,得到鲁迅先生的帮助,感受到爱与关怀,人也自信起来了,有了新的生活,一切都开始转变了。这一切从她写的《回忆鲁迅先生》可以感受到,文笔是那样的好,感情是那样的真,通篇情感温柔,充满眷恋,可见那时候鲁迅的家对她是多么的温暖而又安定啊。
但最美好的时候往往就是出现分歧的时候,38年2月,他们分手了,肖军去了延安,而萧红开始了新的生活,从此三郎(肖军)是路人。之后,似乎一切都只有更苦,5月,她和端木蕻良在武汉结婚后,因战事迫近武汉,端木去了重庆,她大着肚子辗转于汉口、重庆、江津之间(极凄惨的一段遭遇)。1938年底,她生下一子,孩子出生不久即夭亡。这对她的打击极大,心估计就从这死了吧。
但就像她自己笔下的人物一样,对生充满了厌倦和厌恶,但同时还要挣扎着生。40年她和端木去了香港,从此再没回来。而这期间,生活上也并没有特别的安慰。她一生好像都在追求幸福的感情,但遇到的男人总好像有点奇怪,能够在最困难的时候弃他而去,这或许造成了她内心荒凉的原因吧,也因此格外留恋童年的时光,也因此放弃了所谓的政治立场,直接去写她心里唯一眷恋的东西,小小的呼兰河。
真正艺术的成功在于生命的投入与付出,一个极有天分的人,也只有经历过很多的苦,才能写出直入人心的文字。所以,萧红的苦对个人是悲剧,但对她的文学创作却是有帮助的。
![]() |
![]() |
肖军对萧红的认识 |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