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批注》札记1.13
1.13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译文:
有子说:“讲信用要符合于义,(符合于义的)话才能实行。恭敬要符合于礼,这样才能避免别人的羞辱。所依靠的是自己亲族里的人,才是靠得住的。”
批判:
孔丘的门徒在这里明白宣称,“信”和“恭”都要以周礼为标准,不利于奴隶制的“信”和“恭”就决不能讲。达就说明他们的道德规范是有鲜明阶级內容的。他们所谓讲“信用”要以“义”为标准,实际上就是认为不合于“义”就可以不讲“信用”,这就是在公开宣扬说假话。“因不失其亲”就是用人唯亲,即儒家宣扬的“亲亲”,主张任用和提拔奴隶主贵族的亲属上台执政,使政权永远掌握在奴隶主阶级手中。资产阶级野心家林彪,为了组织反革命队伍,大搞“任人唯亲”,招降纳叛,网罗党羽,这完全是继承了孔老二的衣钵。
苦茶案,这则论语中将信与义,恭与礼,相对举来说明,信与恭是次于义与礼,但是却同样能够有义和礼的效果,至于说不失其亲,可以依靠,则是说依靠亲近的朋友,总比用不认识的人要好。说实话,这三句话并不难以理解。但是,批判却将最后一条加以批判,认为这是任人唯亲,而不是选贤与能。并用林彪为例证,这样的批判很明显,并非为了解释《论语》,而是用来批判林彪,并将其罪行与孔子进行捆绑。
问题在于,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这是社会上的选贤原则,并不是说有固定的选拔人才的标准。同样,即使林彪在用人问题上,往往提拔自己信任的人,这有什么可以非议的吗?当然,儒家并非是家族政治的鼓吹者,只是相比陌生人而言,选拔自己的亲信是可以理解的。比如邓小平在八十年代曾经说还是自己的子女比较可靠。这开启了八十年代以来的太子党的风潮,但他们是否可靠,就一定能够避免政治上的腐化呢?
《论语批注》札记1.12http://www.douban.com/note/325742767/
译文:
有子说:“讲信用要符合于义,(符合于义的)话才能实行。恭敬要符合于礼,这样才能避免别人的羞辱。所依靠的是自己亲族里的人,才是靠得住的。”
批判:
孔丘的门徒在这里明白宣称,“信”和“恭”都要以周礼为标准,不利于奴隶制的“信”和“恭”就决不能讲。达就说明他们的道德规范是有鲜明阶级內容的。他们所谓讲“信用”要以“义”为标准,实际上就是认为不合于“义”就可以不讲“信用”,这就是在公开宣扬说假话。“因不失其亲”就是用人唯亲,即儒家宣扬的“亲亲”,主张任用和提拔奴隶主贵族的亲属上台执政,使政权永远掌握在奴隶主阶级手中。资产阶级野心家林彪,为了组织反革命队伍,大搞“任人唯亲”,招降纳叛,网罗党羽,这完全是继承了孔老二的衣钵。
苦茶案,这则论语中将信与义,恭与礼,相对举来说明,信与恭是次于义与礼,但是却同样能够有义和礼的效果,至于说不失其亲,可以依靠,则是说依靠亲近的朋友,总比用不认识的人要好。说实话,这三句话并不难以理解。但是,批判却将最后一条加以批判,认为这是任人唯亲,而不是选贤与能。并用林彪为例证,这样的批判很明显,并非为了解释《论语》,而是用来批判林彪,并将其罪行与孔子进行捆绑。
问题在于,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这是社会上的选贤原则,并不是说有固定的选拔人才的标准。同样,即使林彪在用人问题上,往往提拔自己信任的人,这有什么可以非议的吗?当然,儒家并非是家族政治的鼓吹者,只是相比陌生人而言,选拔自己的亲信是可以理解的。比如邓小平在八十年代曾经说还是自己的子女比较可靠。这开启了八十年代以来的太子党的风潮,但他们是否可靠,就一定能够避免政治上的腐化呢?
《论语批注》札记1.12http://www.douban.com/note/325742767/
愚公∞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周作人自编集》阅读记录 (1人喜欢)
- 《冯友兰文集》阅读记录 (4人喜欢)
- 《中国近代史从书》阅读记录 (2人喜欢)
- 《费孝通著作目录》阅读记录 (2人喜欢)
- 《汪曾祺别集》阅读记录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