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丁伊登 ----杰克伦敦 1876.1.12----1916.11.22
马丁伊登 许子东
许子东:前些日子去台北书展作了一个有关杰克•伦敦《马丁•伊登》的讲演。
台湾大块文化近年策划了一套“经典3.0”系列, 请两岸三地四城专家学者讲自己喜爱的经典作品,如王安忆讲《战争与和平》、葛兆光讲《六祖坛经》、李欧梵讲《老残游记》、陈平原讲蔡元培……等等。
但我为什么要选择讲《马丁•伊登》这样一个冷门题目呢?
《马丁•伊登》讲述穷苦水手因爱情刺激而发奋努力成为作家,出名后又感到幻灭最后自杀。此书对我曾有很大影响。刻苦、从文、退稿、自信,既向往又蔑视“上流社会”,不仅追求成功,更怀疑成功的意义……这些都是我早年喜欢马丁•伊登的原因。前些日子还在中文大学和李陀、北岛说起马丁•伊登的自杀,他们均认为杰克•伦敦在文学史上的地位被低估了。
杰克•伦敦死后在美国名声不大,原因一是新批评统治学院,二是现代主义潮流。但在60年代以后,民权、左倾、反战、女权运动等,又使得杰克•伦敦在美国“复活”。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欧洲(包含“苏俄”)翻译最多读者最多的美国作家就是杰克•伦敦。仅《马丁•伊登》在中国就有18个不同译本。
近年其实有很多研究怀疑他究竟是否自杀。但作家若能预言并果真实践其主人公的悲惨结局,总是满足着人们对这个以《热爱生命》著名的作家的浪漫想象。
我讲《马丁•伊登》时,书展主会场九把刀也在讲演,听众更多。不知今天出名的网络英雄会不会也像马丁•伊登一样怀疑自己的成功?
載《羊城晚报》2011年2月20日
美国作家杰克・伦敦的小说《马丁・伊登》为我们讲述了一个关于“美国梦”的故事。马丁・伊登是一个年轻的水手,他来自社会最底层,一个偶然的机会,他认识了年轻美貌的资产阶级小姐罗斯。在马丁的眼中,罗斯是爱与美的完美化身,为追求她,马丁努力改变自己,想尽一切办法挤身上层社会。当他果真实现了自己的梦想,成为社会名流时,却发现他理想中的天堂如此令人失望。寻梦的过程中,他已迷失了自我,在各个社会阶层里都找不到自己的生存空间,成了一个社会边缘人,最后以投海自杀结束了自己的人生历程,宣告了“美国梦”的破产。
来自社会最底层的马丁・伊登,虽然没有钱,没有知识,没有社会地位,却身体强壮,性情敏感,充满自信和自尊。在遇到罗斯之前,他觉得生活没有什么不好,他和来自工人阶级的同伴们一起抽烟、喝酒、打架,甚至调戏女工,但是看到罗斯之后,他对生活的态度完全改变了。罗斯“生着一双大大的,脱俗的蓝眼睛和一头浓密的金发”,“线条优美,风度翩翩”。她给马丁的印像是那么“严肃、甜美、敏感、怜悯而温柔”。马丁以为她的灵魂“纯洁得到他意想不到的程度”,在她身上简直具有“崇高的神性”。马丁被罗斯深深的吸引了,同时为自己以前的生活感到羞耻。成为一名绅士,得到罗斯的爱情,成为他不惜花费所有时间和精力追求的目标。正如那个时代许多美国青年一样,马丁认为,通过自己的努力就可以实现精神和物质两方面的理想。他开始从各个方面改变自己,从注重日常行为细节到提高文化水平。在与罗斯的交往中,他对写作激发出强烈的兴趣,想成为一名作家,从而挣足够的钱来娶罗斯。在这段时间内,他缩短睡眠,整天跑图书馆,借钱寄稿;同时要与饥饿寒冷,贫穷痛苦搏斗,有时甚至不得不卖出外套来偿还各种债务,但是爱情的强大力量激励着他继续他的伟大计划。
他给罗斯读自己的新诗,罗斯不但不理解反而讥讽他没有写作天赋,只适合到她父亲的办公室做个小职员,马丁感到非常失望。事实上,这两个年轻人在思想方面有着本质的不同:马丁爱的是罗斯的气质和才气,属于内在美;而罗斯爱的是马丁的强健体魄,属于外在美。马丁对房东非常同情,得到稿费就带着她的孩子们到商店去买东西。在罗斯的眼里,跟一个贫穷的妇女和一大堆肮脏的孩子在街上走,是一件丢人的事情,可是对马丁来说,这根本没什么,因为他自己就是个穷人,价值观的差异为两人感情的破裂埋下隐患。后来,马丁被误认为是激进的社会主义者而受到报纸的强烈攻击,在他最黑暗的日子里,罗斯绝情地和他分手了,她的家人也把他拒之门外。不同的价值观使他们脆弱的爱情稍遇挫折,就面临毁灭。
命运似乎和马丁开了个玩笑,他的一篇文章《太阳的耻辱》偶然得以发表,从前无人问津的作品也迅速成为出版商们的抢手货,马丁一夜之间成为耀眼的文坛明星,上流社会的宠儿,马丁终于靠自己的拼搏实现了“美国梦”,此时,罗斯主动回到了他的怀抱。可在马丁眼里,他梦寐以求,一直以为纯洁高尚的罗丝,不过是一个自私自利的可怜虫。心中的完美恋人已经死了,马丁拒绝了她。他精神感到空虚、幻灭,觉得一切都靠不住了。表面上,马丁实现了他的“美国梦”,但只是梦想的一半,财富梦,爱情梦却破灭了。爱情的幻灭是马丁悲剧的第一个原因。
马丁第一次来到罗斯家时,就被那高雅而奢华的场面惊呆了。他的敏感和自尊让他为以前的生活感到耻辱,他决定靠勤奋和智慧去实现自己的“美国梦”。与那些所谓的绅士们的交往中,他逐渐发现,这些人的知识是那么贫乏,思想是那么浅薄,只是一群高谈阔论却愚蠢无知的人。罗斯的父亲及其朋友们经常对马丁恶语相加,罗斯的母亲让女儿不要对他动真情,在马丁最困难的时侯,被像狗一样地对待。但是这一切在他成名之后发生了急剧变化,他们为他的作品高唱赞歌,以能和他一起吃饭为荣,他又成为罗斯家的贵宾。这些无耻的捧场使马丁觉得可耻又可笑。
马丁感到非常惊奇,他还是以前的他,他的作品还是他以前的作品,他的思想还是他以前的思想,没有任何变化,怎么在一夜之间,这些绅士就对他换了另一副面孔? 他终于明白了,在这个金钱统治一切的社会里,没有钱,你就是狗;有钱,你就是神,狗与神之间的转换就在一夜之间。 实际的上流社会跟他想像中的上流社会完全不同,那里既没有真正的友谊,也没有真正的爱情。爱情梦破灭之后,马丁的“地位梦”再一次被上流社会无情地击碎了。无论出于主动还是被动,他永远不可能成为这个阶层中的一员,那里没有他的位置,他只是个思想和肉体游走于上流社会的边缘人,如同浮萍一样,由于找不到可以依托生命与理想的港湾而失去了生活的目标和意义,他选择了死亡。资产阶级的虚伪是造成马丁悲剧的第二个原因。
马丁来自社会的最底层――无产阶级,他的父母没有给他快乐的童年。从十一岁起, 他就在寒冷饥饿,打架流血中独自谋生。为保住卖报纸的工作,他不得不跟一个比他强壮的男孩一天又一天,一月又一月,一年又一年地打架,直到他们中的一个被打败;他的伙伴是一群只会打架的无业游民;他的姐妹虽然都出身于无产阶级,但在对人的态度上与资产阶级的小姐们没什么两样,在马丁最贫困的时候,她们都敬而远之,说他“是个游手好闲的人,是个懒鬼”;他姐姐像个奴隶一样不分昼夜地干活,而奴隶主就是她同样出身于工人阶级的丈夫。他不允许马丁有自己的想法,更不允许马丁不付钱就吃他一顿饭;马丁的妹夫与他断绝来往的原因,竟然是马丁写了一首赞扬妹妹而妹夫看不懂的诗;女房东了解到马丁曾经是个像她一样的洗衣工时,就由崇拜转为看不起他……这些人生活在粗俗无知的世界里,没有知识,没有思想,没有正确的判断力却无端的傲慢,整天像动物一样不停地为了吃饭而劳作。当马丁要求姐夫替姐姐雇个帮手时,他姐夫大为吃惊,因为他从来就没想到还需要考虑妻子的健康问题。这种状况在工人阶级家庭中普遍存在,男人就是奴隶主,女人就是奴隶,没有任何社会地位。
马丁成名之后,他姐夫对他的态度发生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由不屑一顾变为毕恭毕敬,目的是想从他那里得到一笔钱来扩大自己的生意;从前,马丁的妹夫拒绝为他修理自行车,如今也以能邀请马丁去他家吃饭为荣。他如此尊敬马丁,只是因为马丁给了他一大笔钱去扩大他的车行,他们跟本不懂马丁作品的真正价值。一天晚上,他妹夫拿着马丁的作品发笑,他实在搞不懂,人们为什么花钱去买这些没有任何用处的东西。这个阶层的绝大部分人都不会理解他和他的作品,这使马丁感到无限悲哀。
人间最重要的两种情感是爱情和亲情,马丁在资产阶级阵营中失掉了爱情;在无产阶级阵营中失掉了亲情,也就是说,他失掉了人类最基本的感情。无论在高雅的上流社会还是在粗俗的社会底层,马丁的感情都找不到依托。无产阶级的粗俗正是导致马丁悲剧的第三个原因。
马丁梦想成为一名作家,他把希望寄托在出版界。他认为编辑们是公正而有学识的,他们会懂得他作品的价值,会给他创造发表作品的机会。但是马丁大错特错了, 在一个金钱统治的社会里,无所谓真正的价值。你的作品能卖的出去, 你就有价值,卖不出去,你就没有价值。无论你和你的作品多么优秀,没人知道你也没人承认你。在《太阳的耻辱》出版之前,没人知道马丁,他的作品被所有的编辑拒绝,甚至遨游了整个美洲大陆也找不到发表的地方,他百思不得其解。有一次,马丁去旧金山要稿费, 竟然不得不以武力讨公道;他朋友布雷森登的作品《蜉蝣》发表后,所有的作家,不分大小, 有名无名,都对布雷森登和《蜉蝣》猛烈批判,希望以此来使自己扬名,《蜉蝣》甚至成为政党斗争的工具。这些人对文章卓越的思想和完美的艺术却一无所知。这一切令人啼笑皆非或义愤填膺的事情让马丁对出版社改变了看法。
《太阳的耻辱》发表后,出版商都对马丁笑脸相迎,并以高价索要他以前屡遭拒绝的文章,唯一的原因是马丁可以给他们带来丰厚的利润。马丁成了名作家,却失去了对出版界的信任,此刻他才意识到,出版界只是一个赚钱的工具;编辑们只是任意扼杀年轻作家的刽子手;读者只是被出版商任意牵着鼻子走的动物。既然没有人能够认识他作品的真正价值,他也没有必要再为他们写作,他放下笔,毅然离开了这个喧嚣的世界。出版界的肤浅是造成马丁悲剧的第四个原因。
在杰斐迅主笔的《独立宣言》中,“美国梦”是这样定义的,“我们所掌握的真理是显而易见的,所有的人是生来平等的,他们从先辈那里继承了不可转让的权利。这些权利中有生存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这种个人主义思想深深地影响了绝大多数美国青年。马丁对个人主义极为崇尚,相信个人通过自己的努力一定能取得成功,所以他拒绝接受任何外来思想。“美国梦”的定义中有对精神和物质两方面的追求,在当时的美国社会,对物质的追求远比对精神的追求容易实现,所以许多人物质上十分富有而精神上极为空虚,马丁就是其中之一。他唯一的精神上的朋友布雷森登,是一个社会主义者,他认为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马丁,但遗憾的是,他去世太早了,之后,再没人能给马丁可信的建议。社会主义的集会曾一度使马丁激动,可后来他发现,空洞的口号没有任何意义,集会只不过是一个工人们对社会发泄不满的场所,发泄之后,他们的社会地位和生存状况不会有任何改变。
没有哪个阶级能让马丁满意,没有哪种思想能让马丁满意,正如一直倾心于他的丽茜所说,病的可不是你的身子,是你的头脑。你这架思想机器出了毛病。这连我也看出来了,而我不过是个微不足道的人呢。在这个世界里,马丁非常孤独,他想逃离这种孤独,可屡屡受挫,暂时的“成功”带来的却是深深的幻灭感。在寻找自我的欲望中,马丁时常感到迷茫与无奈,自我认同的缺省使马丁的身躯成为一个“空壳”,生存已变得没有意义。完美的个人主义是导致马丁悲剧的第五个原因。
爱情的幻灭,资产阶级的虚伪,无产阶级的粗俗和出版界的肤浅把马丁一步步推向死亡,彻底摧毁了他承载了无限物质希望和精神希望的“美国梦”,完美的个人主义使他对周围世界的荒诞感到无所适从。所有的一切都使马丁觉得内心孤独无助。原先的自我被放逐,而新的自我认同又无法实现,他想在回到原来的阶层,却又感觉与这个劳动阶层格格不入,他的梦想完全破灭了,他不明白自己到底是谁,自己属于哪里,终于导致自我异化。人在世界上的荒诞感、孤独感、绝望感,丧失自我的悲哀,寻找自我的失败,集中体现在马丁身上,马丁最终抛弃了对生命的热爱,投身大海,将自己驱逐出人类生存空间,选择了死亡。
或许作者杰克・伦敦想让他成为一个社会主义者,但马丁自己不这样想,没有哪一个阶级能使他满意,他的知识超越了当时的社会,他却没能超越自己的思想。从这方面讲,马丁的悲剧是不可避免的。
宋晓星,女,1973年出生,河北邯郸人,中国传媒大学美学博士,现供职于北京市崇文区职工大学。
许子东:前些日子去台北书展作了一个有关杰克•伦敦《马丁•伊登》的讲演。
台湾大块文化近年策划了一套“经典3.0”系列, 请两岸三地四城专家学者讲自己喜爱的经典作品,如王安忆讲《战争与和平》、葛兆光讲《六祖坛经》、李欧梵讲《老残游记》、陈平原讲蔡元培……等等。
但我为什么要选择讲《马丁•伊登》这样一个冷门题目呢?
《马丁•伊登》讲述穷苦水手因爱情刺激而发奋努力成为作家,出名后又感到幻灭最后自杀。此书对我曾有很大影响。刻苦、从文、退稿、自信,既向往又蔑视“上流社会”,不仅追求成功,更怀疑成功的意义……这些都是我早年喜欢马丁•伊登的原因。前些日子还在中文大学和李陀、北岛说起马丁•伊登的自杀,他们均认为杰克•伦敦在文学史上的地位被低估了。
杰克•伦敦死后在美国名声不大,原因一是新批评统治学院,二是现代主义潮流。但在60年代以后,民权、左倾、反战、女权运动等,又使得杰克•伦敦在美国“复活”。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欧洲(包含“苏俄”)翻译最多读者最多的美国作家就是杰克•伦敦。仅《马丁•伊登》在中国就有18个不同译本。
近年其实有很多研究怀疑他究竟是否自杀。但作家若能预言并果真实践其主人公的悲惨结局,总是满足着人们对这个以《热爱生命》著名的作家的浪漫想象。
我讲《马丁•伊登》时,书展主会场九把刀也在讲演,听众更多。不知今天出名的网络英雄会不会也像马丁•伊登一样怀疑自己的成功?
載《羊城晚报》2011年2月20日
美国作家杰克・伦敦的小说《马丁・伊登》为我们讲述了一个关于“美国梦”的故事。马丁・伊登是一个年轻的水手,他来自社会最底层,一个偶然的机会,他认识了年轻美貌的资产阶级小姐罗斯。在马丁的眼中,罗斯是爱与美的完美化身,为追求她,马丁努力改变自己,想尽一切办法挤身上层社会。当他果真实现了自己的梦想,成为社会名流时,却发现他理想中的天堂如此令人失望。寻梦的过程中,他已迷失了自我,在各个社会阶层里都找不到自己的生存空间,成了一个社会边缘人,最后以投海自杀结束了自己的人生历程,宣告了“美国梦”的破产。
来自社会最底层的马丁・伊登,虽然没有钱,没有知识,没有社会地位,却身体强壮,性情敏感,充满自信和自尊。在遇到罗斯之前,他觉得生活没有什么不好,他和来自工人阶级的同伴们一起抽烟、喝酒、打架,甚至调戏女工,但是看到罗斯之后,他对生活的态度完全改变了。罗斯“生着一双大大的,脱俗的蓝眼睛和一头浓密的金发”,“线条优美,风度翩翩”。她给马丁的印像是那么“严肃、甜美、敏感、怜悯而温柔”。马丁以为她的灵魂“纯洁得到他意想不到的程度”,在她身上简直具有“崇高的神性”。马丁被罗斯深深的吸引了,同时为自己以前的生活感到羞耻。成为一名绅士,得到罗斯的爱情,成为他不惜花费所有时间和精力追求的目标。正如那个时代许多美国青年一样,马丁认为,通过自己的努力就可以实现精神和物质两方面的理想。他开始从各个方面改变自己,从注重日常行为细节到提高文化水平。在与罗斯的交往中,他对写作激发出强烈的兴趣,想成为一名作家,从而挣足够的钱来娶罗斯。在这段时间内,他缩短睡眠,整天跑图书馆,借钱寄稿;同时要与饥饿寒冷,贫穷痛苦搏斗,有时甚至不得不卖出外套来偿还各种债务,但是爱情的强大力量激励着他继续他的伟大计划。
他给罗斯读自己的新诗,罗斯不但不理解反而讥讽他没有写作天赋,只适合到她父亲的办公室做个小职员,马丁感到非常失望。事实上,这两个年轻人在思想方面有着本质的不同:马丁爱的是罗斯的气质和才气,属于内在美;而罗斯爱的是马丁的强健体魄,属于外在美。马丁对房东非常同情,得到稿费就带着她的孩子们到商店去买东西。在罗斯的眼里,跟一个贫穷的妇女和一大堆肮脏的孩子在街上走,是一件丢人的事情,可是对马丁来说,这根本没什么,因为他自己就是个穷人,价值观的差异为两人感情的破裂埋下隐患。后来,马丁被误认为是激进的社会主义者而受到报纸的强烈攻击,在他最黑暗的日子里,罗斯绝情地和他分手了,她的家人也把他拒之门外。不同的价值观使他们脆弱的爱情稍遇挫折,就面临毁灭。
命运似乎和马丁开了个玩笑,他的一篇文章《太阳的耻辱》偶然得以发表,从前无人问津的作品也迅速成为出版商们的抢手货,马丁一夜之间成为耀眼的文坛明星,上流社会的宠儿,马丁终于靠自己的拼搏实现了“美国梦”,此时,罗斯主动回到了他的怀抱。可在马丁眼里,他梦寐以求,一直以为纯洁高尚的罗丝,不过是一个自私自利的可怜虫。心中的完美恋人已经死了,马丁拒绝了她。他精神感到空虚、幻灭,觉得一切都靠不住了。表面上,马丁实现了他的“美国梦”,但只是梦想的一半,财富梦,爱情梦却破灭了。爱情的幻灭是马丁悲剧的第一个原因。
马丁第一次来到罗斯家时,就被那高雅而奢华的场面惊呆了。他的敏感和自尊让他为以前的生活感到耻辱,他决定靠勤奋和智慧去实现自己的“美国梦”。与那些所谓的绅士们的交往中,他逐渐发现,这些人的知识是那么贫乏,思想是那么浅薄,只是一群高谈阔论却愚蠢无知的人。罗斯的父亲及其朋友们经常对马丁恶语相加,罗斯的母亲让女儿不要对他动真情,在马丁最困难的时侯,被像狗一样地对待。但是这一切在他成名之后发生了急剧变化,他们为他的作品高唱赞歌,以能和他一起吃饭为荣,他又成为罗斯家的贵宾。这些无耻的捧场使马丁觉得可耻又可笑。
马丁感到非常惊奇,他还是以前的他,他的作品还是他以前的作品,他的思想还是他以前的思想,没有任何变化,怎么在一夜之间,这些绅士就对他换了另一副面孔? 他终于明白了,在这个金钱统治一切的社会里,没有钱,你就是狗;有钱,你就是神,狗与神之间的转换就在一夜之间。 实际的上流社会跟他想像中的上流社会完全不同,那里既没有真正的友谊,也没有真正的爱情。爱情梦破灭之后,马丁的“地位梦”再一次被上流社会无情地击碎了。无论出于主动还是被动,他永远不可能成为这个阶层中的一员,那里没有他的位置,他只是个思想和肉体游走于上流社会的边缘人,如同浮萍一样,由于找不到可以依托生命与理想的港湾而失去了生活的目标和意义,他选择了死亡。资产阶级的虚伪是造成马丁悲剧的第二个原因。
马丁来自社会的最底层――无产阶级,他的父母没有给他快乐的童年。从十一岁起, 他就在寒冷饥饿,打架流血中独自谋生。为保住卖报纸的工作,他不得不跟一个比他强壮的男孩一天又一天,一月又一月,一年又一年地打架,直到他们中的一个被打败;他的伙伴是一群只会打架的无业游民;他的姐妹虽然都出身于无产阶级,但在对人的态度上与资产阶级的小姐们没什么两样,在马丁最贫困的时候,她们都敬而远之,说他“是个游手好闲的人,是个懒鬼”;他姐姐像个奴隶一样不分昼夜地干活,而奴隶主就是她同样出身于工人阶级的丈夫。他不允许马丁有自己的想法,更不允许马丁不付钱就吃他一顿饭;马丁的妹夫与他断绝来往的原因,竟然是马丁写了一首赞扬妹妹而妹夫看不懂的诗;女房东了解到马丁曾经是个像她一样的洗衣工时,就由崇拜转为看不起他……这些人生活在粗俗无知的世界里,没有知识,没有思想,没有正确的判断力却无端的傲慢,整天像动物一样不停地为了吃饭而劳作。当马丁要求姐夫替姐姐雇个帮手时,他姐夫大为吃惊,因为他从来就没想到还需要考虑妻子的健康问题。这种状况在工人阶级家庭中普遍存在,男人就是奴隶主,女人就是奴隶,没有任何社会地位。
马丁成名之后,他姐夫对他的态度发生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由不屑一顾变为毕恭毕敬,目的是想从他那里得到一笔钱来扩大自己的生意;从前,马丁的妹夫拒绝为他修理自行车,如今也以能邀请马丁去他家吃饭为荣。他如此尊敬马丁,只是因为马丁给了他一大笔钱去扩大他的车行,他们跟本不懂马丁作品的真正价值。一天晚上,他妹夫拿着马丁的作品发笑,他实在搞不懂,人们为什么花钱去买这些没有任何用处的东西。这个阶层的绝大部分人都不会理解他和他的作品,这使马丁感到无限悲哀。
人间最重要的两种情感是爱情和亲情,马丁在资产阶级阵营中失掉了爱情;在无产阶级阵营中失掉了亲情,也就是说,他失掉了人类最基本的感情。无论在高雅的上流社会还是在粗俗的社会底层,马丁的感情都找不到依托。无产阶级的粗俗正是导致马丁悲剧的第三个原因。
马丁梦想成为一名作家,他把希望寄托在出版界。他认为编辑们是公正而有学识的,他们会懂得他作品的价值,会给他创造发表作品的机会。但是马丁大错特错了, 在一个金钱统治的社会里,无所谓真正的价值。你的作品能卖的出去, 你就有价值,卖不出去,你就没有价值。无论你和你的作品多么优秀,没人知道你也没人承认你。在《太阳的耻辱》出版之前,没人知道马丁,他的作品被所有的编辑拒绝,甚至遨游了整个美洲大陆也找不到发表的地方,他百思不得其解。有一次,马丁去旧金山要稿费, 竟然不得不以武力讨公道;他朋友布雷森登的作品《蜉蝣》发表后,所有的作家,不分大小, 有名无名,都对布雷森登和《蜉蝣》猛烈批判,希望以此来使自己扬名,《蜉蝣》甚至成为政党斗争的工具。这些人对文章卓越的思想和完美的艺术却一无所知。这一切令人啼笑皆非或义愤填膺的事情让马丁对出版社改变了看法。
《太阳的耻辱》发表后,出版商都对马丁笑脸相迎,并以高价索要他以前屡遭拒绝的文章,唯一的原因是马丁可以给他们带来丰厚的利润。马丁成了名作家,却失去了对出版界的信任,此刻他才意识到,出版界只是一个赚钱的工具;编辑们只是任意扼杀年轻作家的刽子手;读者只是被出版商任意牵着鼻子走的动物。既然没有人能够认识他作品的真正价值,他也没有必要再为他们写作,他放下笔,毅然离开了这个喧嚣的世界。出版界的肤浅是造成马丁悲剧的第四个原因。
在杰斐迅主笔的《独立宣言》中,“美国梦”是这样定义的,“我们所掌握的真理是显而易见的,所有的人是生来平等的,他们从先辈那里继承了不可转让的权利。这些权利中有生存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这种个人主义思想深深地影响了绝大多数美国青年。马丁对个人主义极为崇尚,相信个人通过自己的努力一定能取得成功,所以他拒绝接受任何外来思想。“美国梦”的定义中有对精神和物质两方面的追求,在当时的美国社会,对物质的追求远比对精神的追求容易实现,所以许多人物质上十分富有而精神上极为空虚,马丁就是其中之一。他唯一的精神上的朋友布雷森登,是一个社会主义者,他认为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马丁,但遗憾的是,他去世太早了,之后,再没人能给马丁可信的建议。社会主义的集会曾一度使马丁激动,可后来他发现,空洞的口号没有任何意义,集会只不过是一个工人们对社会发泄不满的场所,发泄之后,他们的社会地位和生存状况不会有任何改变。
没有哪个阶级能让马丁满意,没有哪种思想能让马丁满意,正如一直倾心于他的丽茜所说,病的可不是你的身子,是你的头脑。你这架思想机器出了毛病。这连我也看出来了,而我不过是个微不足道的人呢。在这个世界里,马丁非常孤独,他想逃离这种孤独,可屡屡受挫,暂时的“成功”带来的却是深深的幻灭感。在寻找自我的欲望中,马丁时常感到迷茫与无奈,自我认同的缺省使马丁的身躯成为一个“空壳”,生存已变得没有意义。完美的个人主义是导致马丁悲剧的第五个原因。
爱情的幻灭,资产阶级的虚伪,无产阶级的粗俗和出版界的肤浅把马丁一步步推向死亡,彻底摧毁了他承载了无限物质希望和精神希望的“美国梦”,完美的个人主义使他对周围世界的荒诞感到无所适从。所有的一切都使马丁觉得内心孤独无助。原先的自我被放逐,而新的自我认同又无法实现,他想在回到原来的阶层,却又感觉与这个劳动阶层格格不入,他的梦想完全破灭了,他不明白自己到底是谁,自己属于哪里,终于导致自我异化。人在世界上的荒诞感、孤独感、绝望感,丧失自我的悲哀,寻找自我的失败,集中体现在马丁身上,马丁最终抛弃了对生命的热爱,投身大海,将自己驱逐出人类生存空间,选择了死亡。
或许作者杰克・伦敦想让他成为一个社会主义者,但马丁自己不这样想,没有哪一个阶级能使他满意,他的知识超越了当时的社会,他却没能超越自己的思想。从这方面讲,马丁的悲剧是不可避免的。
宋晓星,女,1973年出生,河北邯郸人,中国传媒大学美学博士,现供职于北京市崇文区职工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