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昏的约定
舞台,唤醒了我新的一年。
2013年,是我的戏剧年。这一年,看了很多戏,见了很多人,受过伤,流过泪,最终都抵不过时间,让它们变成随风而逝的片片树叶,只留下不多的回忆,却桩桩件件,难以忘怀。
这一年,对我来说,真正的开始在夏至那天。那一天,6月21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我在燕园里穿行,带着对未来的迷茫,和当下的苦恼,微风搅动树叶,依旧有学生在熙攘的路上帮死去的蚯蚓找更好的归宿。那一天的傍晚,热闹沉静的时刻,《续琵琶》如约上演。或者这并不是第一次见到魏春荣,却仍旧被她一袭白衣凄清光华所打动,被结束时洒下的黑色字迹所触动。长河落日圆的景致,胡笳声声的心绪,都让我对故事有更切实的体会。
6月28日,周五,帮老师办理学校邮箱,晚上来到国家大剧院,这次上演的是袁泉和王洛勇的《简爱》,也许我自己也不记得,这是曾经有人推荐的书,而我只记得那个年幼的简在红色屋子里的恐惧。第一次见到袁泉,她在黛色的裙子里,她那么瘦,那么与众不同。王洛勇和袁泉搭戏,会让人一时想不到更好的组合。我怀着愉快的心情坐在椅子上,却从戏中一直哭到结束,都说演戏的是疯子看戏的是傻子,当我不好意思的擦着眼泪时,却听到很多人同样感动的回应。结束时,王洛勇拉着袁泉在舞台上奔跑,多希望能一直这样快乐,那样多好啊。在爱着上帝的同时,两个人彼此相爱。这戏里不只有诚实笃定的袁泉,热情精湛的王洛勇,还有那个真心待人的海伦,善良无心的阿黛尔。连布景也仿佛充满感情。不只是感动的泪水,还有心灵的涤荡,简爱真的是天使,让我知道该怎样面对生活。
6月29日,这一天,我第一次到蜂巢看戏,那时我还不知道这是《我爱XXX》第一次复排,距离第一次上演,将近20年。到的时候,距离开演仅有几分钟,手里捧着厚厚的宣传册,每一句话每一张脸都冲击的我的视网膜。天气很热,剧场很冷,却不知是因为空调还是因为戏剧,结束后胃就疼到夸张。这戏里,有笑,也有深刻的反思。打动我的却是我爱光,我爱于是变有了光,我爱你,我爱于是便有了你。世界自有他的模样,而我的爱使他看起来像我爱的模样。是我的爱创造出我眼前的世界,而世界与我,并没有那么不舍得关联。回家的车上,仔细看了明信片,有这一年的演出安排,却没有合适的时间了。窗外飘着雨点,可走在天空下他们就都不见了。
几个月后,9月29日,重新来到人艺剧场。中间隔开一场考试和旅行,对戏本身没有更多了解。幕启才发现是全部A角阵容,岳秀清的嗓音开始还清亮,后来喊了太多次,真的担心她能否承受这么多场次的演出。《小井胡同》里最让我难忘的恐怕是高冬平扮演的小环子,那胡同串子的形象留给我太深刻的印象,他就像整个灰暗回忆的一抹色彩,在那个人人自危的岁月里,敢于出恶气的顽童。这和他在《哗变》里中规中矩的演出不同,更自如,也更像他习惯的狡猾的笑容。舞台上有个小故事,韩青姑娘和扮演疤瘌眼儿大哥的演员在门口相遇的时候,手套绞在了一起,一时间分不开,一瞬间觉得那么美好自然,并没有任何不合适的感觉,当疤瘌眼儿大哥阵亡的消息传来的时候,这一幕就不停的在眼前浮现,所有的快乐回忆都变成永难追回的思念。
10月的戏是早早定好的苗驰的《明枪暗箭》,以及临时谢幕加场的《卤煮》。年初的时候不知还有没有机会再看一次苗驰的演出,还好有明枪暗箭,只是可惜最终错过了年末的他的张四达。11月的开端是黄湘丽的《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这也是我第一次看独角戏,却深深被丽丽的张力折服。她和郝蕾,都是舞台上的光芒。看她每次笑的天真的样子,就像看到雪白漂亮的昙花绽放,那么美丽,那么脆弱。这时候,我总想知道,永恒存在么,如果存在,这就该是永恒的样子吧。
11月14日,跨过半个北京,在南城的一个剧院,再次邂逅《续琵琶》,依旧的北昆的阵容,依旧的魏春荣。没有任何宣传的演出,安静的入场,观众都是专业人士,让我有点意外。临近结束,才发现魏春荣的腿脚有伤,每次下台,都要跳着脚或被搀扶,可只要灯光照在舞台上,只要她在角色里,无论是莲步还是叩跪,都会不打磕的完成,没有一丝犹疑和顾虑。对舞台和观众的尊重与敬业,不需要如何描述,全都在点点滴滴中。
11月15日,《窝头会馆》,则是另一种心情。有观众说“净是辛酸,过日子的信仰”,其实也是来人艺看戏的原因之一,搞笑的疯狂的讽刺的滑稽的,我们不缺,任何一个剧场都能演,而我在人艺的期待,就是这些根植在生活里的生活,他们实在的存在,只是搬上舞台而已,而如今恐怕也只有在舞台上才能那么浓烈的感受到曾经的北京,曾经的苦难辛酸。我的北京,是坐板凳的孩子,是穿棉裤的老太太,是有点刀子嘴的善良人,是无奈的,是苦闷的,是孩子无邪的笑容的。
11月21日,整整一年之后,再次在《喜剧的忧伤》中见到陈道明和何冰。与第一次见到陈道明那么多皱纹给我的震撼相比,这次则全是为了更好的观剧体验。显然,这次来的观众没有那么多疯狂粉丝,很少有举着相机看戏的情况。订票时会员也只能最多两张,可见人艺希望更多机会给更多观众观看,良苦用心。
年末重新让我认识话剧的一部戏,是12月4日《恋爱的犀牛》,在戏中,哭了,笑了,找到坚持的所谓理由。抬头时,就看到马路坐在悬空的床上,开始黄昏是我一天中视力最差的时候,那时候,满街望上去都是美女。对于一部分人来说,这也许只是一场戏,而对于另一些人,她是真的存在的事实。明明不是完美的,马路也不是,可因为爱,他们接受那些伤痕,他们宁愿变成独角的犀牛,视力不好的动物。故事动人,音乐震动了我的灵魂。音乐中郝蕾的声线,特别充分的诠释了导演意图,因为我可以明确的感受到的那一声声敲击在心房上的重量。不是每一个演员都可以做到。
12月10日,长安大戏院上演《十五贯》,故事我是熟悉的,我不熟悉的是浙昆的念白,惊喜的是几代同堂的演出阵容,还有懂行的观众对老戏骨敬重的掌声。开场时灯光出了问题,青衣在一片蓝光中开唱,控制台的人急的打电话质问,后来好不容易灯亮了,不多久又黑了。但这些并不能妨碍演员将演出进行下去。长安的灯光,领教了。
12月26日,再次到国家大剧院,这次是地下的小剧场,无麦克风的《西厢记》,演员甚至一转身,声音就消弱下去,这样乐器反而笛声悠扬,鼓点清脆了许多。2013年,西厢记收尾了我的戏剧时光。开放式的结尾,不知是不愿面对悲剧,还是心存侥幸呢。小剧场没有震耳欲聋的音响,才发现比大剧场可有赏玩的多。所以分别时我会那么难过,从没想过在程式化的戏曲中,竟然动了真情。
披荆斩棘的日子过去后,会有平和的时光。希望我的2014,可以在我学业的领域继续探索,也可以在书中继续回味与前行,即便也许会暂时离开剧场,一段日子。虽然,在2014年,唤醒我的依旧是剧场的灯光,是黄湘丽的歌声,是彻夜的恣肆却严谨守时的笑闹。
愿我们依旧柔软,依旧前行。
2013年,是我的戏剧年。这一年,看了很多戏,见了很多人,受过伤,流过泪,最终都抵不过时间,让它们变成随风而逝的片片树叶,只留下不多的回忆,却桩桩件件,难以忘怀。
这一年,对我来说,真正的开始在夏至那天。那一天,6月21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我在燕园里穿行,带着对未来的迷茫,和当下的苦恼,微风搅动树叶,依旧有学生在熙攘的路上帮死去的蚯蚓找更好的归宿。那一天的傍晚,热闹沉静的时刻,《续琵琶》如约上演。或者这并不是第一次见到魏春荣,却仍旧被她一袭白衣凄清光华所打动,被结束时洒下的黑色字迹所触动。长河落日圆的景致,胡笳声声的心绪,都让我对故事有更切实的体会。
6月28日,周五,帮老师办理学校邮箱,晚上来到国家大剧院,这次上演的是袁泉和王洛勇的《简爱》,也许我自己也不记得,这是曾经有人推荐的书,而我只记得那个年幼的简在红色屋子里的恐惧。第一次见到袁泉,她在黛色的裙子里,她那么瘦,那么与众不同。王洛勇和袁泉搭戏,会让人一时想不到更好的组合。我怀着愉快的心情坐在椅子上,却从戏中一直哭到结束,都说演戏的是疯子看戏的是傻子,当我不好意思的擦着眼泪时,却听到很多人同样感动的回应。结束时,王洛勇拉着袁泉在舞台上奔跑,多希望能一直这样快乐,那样多好啊。在爱着上帝的同时,两个人彼此相爱。这戏里不只有诚实笃定的袁泉,热情精湛的王洛勇,还有那个真心待人的海伦,善良无心的阿黛尔。连布景也仿佛充满感情。不只是感动的泪水,还有心灵的涤荡,简爱真的是天使,让我知道该怎样面对生活。
6月29日,这一天,我第一次到蜂巢看戏,那时我还不知道这是《我爱XXX》第一次复排,距离第一次上演,将近20年。到的时候,距离开演仅有几分钟,手里捧着厚厚的宣传册,每一句话每一张脸都冲击的我的视网膜。天气很热,剧场很冷,却不知是因为空调还是因为戏剧,结束后胃就疼到夸张。这戏里,有笑,也有深刻的反思。打动我的却是我爱光,我爱于是变有了光,我爱你,我爱于是便有了你。世界自有他的模样,而我的爱使他看起来像我爱的模样。是我的爱创造出我眼前的世界,而世界与我,并没有那么不舍得关联。回家的车上,仔细看了明信片,有这一年的演出安排,却没有合适的时间了。窗外飘着雨点,可走在天空下他们就都不见了。
几个月后,9月29日,重新来到人艺剧场。中间隔开一场考试和旅行,对戏本身没有更多了解。幕启才发现是全部A角阵容,岳秀清的嗓音开始还清亮,后来喊了太多次,真的担心她能否承受这么多场次的演出。《小井胡同》里最让我难忘的恐怕是高冬平扮演的小环子,那胡同串子的形象留给我太深刻的印象,他就像整个灰暗回忆的一抹色彩,在那个人人自危的岁月里,敢于出恶气的顽童。这和他在《哗变》里中规中矩的演出不同,更自如,也更像他习惯的狡猾的笑容。舞台上有个小故事,韩青姑娘和扮演疤瘌眼儿大哥的演员在门口相遇的时候,手套绞在了一起,一时间分不开,一瞬间觉得那么美好自然,并没有任何不合适的感觉,当疤瘌眼儿大哥阵亡的消息传来的时候,这一幕就不停的在眼前浮现,所有的快乐回忆都变成永难追回的思念。
10月的戏是早早定好的苗驰的《明枪暗箭》,以及临时谢幕加场的《卤煮》。年初的时候不知还有没有机会再看一次苗驰的演出,还好有明枪暗箭,只是可惜最终错过了年末的他的张四达。11月的开端是黄湘丽的《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这也是我第一次看独角戏,却深深被丽丽的张力折服。她和郝蕾,都是舞台上的光芒。看她每次笑的天真的样子,就像看到雪白漂亮的昙花绽放,那么美丽,那么脆弱。这时候,我总想知道,永恒存在么,如果存在,这就该是永恒的样子吧。
11月14日,跨过半个北京,在南城的一个剧院,再次邂逅《续琵琶》,依旧的北昆的阵容,依旧的魏春荣。没有任何宣传的演出,安静的入场,观众都是专业人士,让我有点意外。临近结束,才发现魏春荣的腿脚有伤,每次下台,都要跳着脚或被搀扶,可只要灯光照在舞台上,只要她在角色里,无论是莲步还是叩跪,都会不打磕的完成,没有一丝犹疑和顾虑。对舞台和观众的尊重与敬业,不需要如何描述,全都在点点滴滴中。
11月15日,《窝头会馆》,则是另一种心情。有观众说“净是辛酸,过日子的信仰”,其实也是来人艺看戏的原因之一,搞笑的疯狂的讽刺的滑稽的,我们不缺,任何一个剧场都能演,而我在人艺的期待,就是这些根植在生活里的生活,他们实在的存在,只是搬上舞台而已,而如今恐怕也只有在舞台上才能那么浓烈的感受到曾经的北京,曾经的苦难辛酸。我的北京,是坐板凳的孩子,是穿棉裤的老太太,是有点刀子嘴的善良人,是无奈的,是苦闷的,是孩子无邪的笑容的。
11月21日,整整一年之后,再次在《喜剧的忧伤》中见到陈道明和何冰。与第一次见到陈道明那么多皱纹给我的震撼相比,这次则全是为了更好的观剧体验。显然,这次来的观众没有那么多疯狂粉丝,很少有举着相机看戏的情况。订票时会员也只能最多两张,可见人艺希望更多机会给更多观众观看,良苦用心。
年末重新让我认识话剧的一部戏,是12月4日《恋爱的犀牛》,在戏中,哭了,笑了,找到坚持的所谓理由。抬头时,就看到马路坐在悬空的床上,开始黄昏是我一天中视力最差的时候,那时候,满街望上去都是美女。对于一部分人来说,这也许只是一场戏,而对于另一些人,她是真的存在的事实。明明不是完美的,马路也不是,可因为爱,他们接受那些伤痕,他们宁愿变成独角的犀牛,视力不好的动物。故事动人,音乐震动了我的灵魂。音乐中郝蕾的声线,特别充分的诠释了导演意图,因为我可以明确的感受到的那一声声敲击在心房上的重量。不是每一个演员都可以做到。
12月10日,长安大戏院上演《十五贯》,故事我是熟悉的,我不熟悉的是浙昆的念白,惊喜的是几代同堂的演出阵容,还有懂行的观众对老戏骨敬重的掌声。开场时灯光出了问题,青衣在一片蓝光中开唱,控制台的人急的打电话质问,后来好不容易灯亮了,不多久又黑了。但这些并不能妨碍演员将演出进行下去。长安的灯光,领教了。
12月26日,再次到国家大剧院,这次是地下的小剧场,无麦克风的《西厢记》,演员甚至一转身,声音就消弱下去,这样乐器反而笛声悠扬,鼓点清脆了许多。2013年,西厢记收尾了我的戏剧时光。开放式的结尾,不知是不愿面对悲剧,还是心存侥幸呢。小剧场没有震耳欲聋的音响,才发现比大剧场可有赏玩的多。所以分别时我会那么难过,从没想过在程式化的戏曲中,竟然动了真情。
披荆斩棘的日子过去后,会有平和的时光。希望我的2014,可以在我学业的领域继续探索,也可以在书中继续回味与前行,即便也许会暂时离开剧场,一段日子。虽然,在2014年,唤醒我的依旧是剧场的灯光,是黄湘丽的歌声,是彻夜的恣肆却严谨守时的笑闹。
愿我们依旧柔软,依旧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