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翰娜
我在挪威住的这间农场的“农场主”是一个叫约翰娜的女人。之所以加引号,是因为除了她,这整个农场剩下的“常住民”也就是她四岁和六岁的女儿,而我这种在这儿只呆不到一个月的人,自然没把自己算成农场的人,虽然我知道我应该试着这样想。
这个面颊“陡峭”宛如刀刻的德国移民约翰娜按照我们传统中国人的角度看:丧夫,独自经营着一个农场(虽然规模不大),上班,带着两个年幼的孩子,再加上后来我得知他丈夫跟她还不是原配,他丈夫跟她之前的妻子有一个21岁了的儿子……应该算是匹配“不幸的女性”或者是“坚强的女性”系列里某种模板。可事实往往和我的“反类型”爱好非常相像,当你越朝着某个方向理解某人某事时,事实偏偏就用你的狭隘教育了你。
她常常在你说话时拖长一张脸,凶巴巴地直直地盯着你看。刚开始我还挺怕被她看出什么来,后来慢慢地我感觉出她即使模样显得再专注再吓人,她脑子里能够接收的信息量其实十分有限,有限到不足矣另一般人做出任何价值判断。可是她是不是一个多疑小心眼轻易下结论的人我就不知道了。
但在圣诞前夜我和她死去丈夫的哥哥一家一起开车去教堂扫墓路上闻听的八卦中,我了解到她这种不苟言笑、时时端着女王架子的性格是一直以来就有的,不是死了老公后新得的。而她丈夫的死因竟然是自杀。我因此心里暗暗嘀咕,他那多病抑郁的老公,是不是有一部分原因是死于她严肃沉重的性格,至少她不像她的嫂子那样:能在圣诞树下穿上传统服装带着孩子们大笑大叫唱歌跳舞。即使在圣诞节这样的喜庆日子,约翰娜做的也就是把自己打扮得像是德国传统神话里的公主,静静地站在屋角给其他围着圣诞树跳舞的人一首接一首地唱歌,歌声里没有喜悦,更像是教堂唱诗班的风格。 大部分时间,她都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对于和我交流这件事,她到底有没有兴趣,有多少兴趣,我不知道。我能清楚看出来的是,她和比我先到、已经在这儿的德国18岁农村小伙儿常常用德语聊得风生水起,看表情听语气都是些鸡毛蒜皮闲扯淡的无聊事。一方面,我会因为吃饭或外出前他们用德语交流但我屁都听不懂而微微生气,另一方面,我又觉得他们谈论的不会是我感兴趣的,我也因这种听不懂进而省了挤出感兴趣的认真模样而如释重负。
在刚得知她是个寡妇时的两天里,我曾对她抱有深切的同情。因为对于一个女人来说,在这个什么都得靠自己的北纬70°苦寒之地,家里没有男人还要养孩子喂动物,的确是一件很辛苦的事。12月25号中午,当她把自己的情人邀请来吃午饭时,这种“a little bit sorry for her”的感觉就不再那么明显了。
那个叫杨(Jan)的家伙,有一头颜色已经浅到近乎灰白色的金发,戴着眼镜,文质彬彬的。身高长相都挑不出什么不合适的地方。跟石头做的约翰娜一比,这个叫杨的家伙简直就是牛奶做的。他进门之后,对于一屋子不熟悉的人,他极力要表现出优雅和从容。虽然他已经49岁高龄(这是后来约翰娜告诉我们的),但在33岁、正一反常态亲昵地拉着他胳膊的约翰娜面前,他跟幼儿园刚入学的孩子一样有点手足无措。而他对我的过于礼貌和餐桌上的没有必要的关心,也让我觉得这个柔弱多情的男人实在不是一个女人托付终生的好对象。约翰娜把他带来的两瓶红酒专门留在了晚餐之后到客厅里慢慢品尝(愚蠢的选择),她坐在他身边,一只胳膊搭在他脖子后面的沙发上,造成了一种母亲般的围绕效果。他带来的两瓶酒叫“i vini dei poeti”(诗人之酒),我对他选择的意大利红酒表示了亲切的赞扬,但实际上这些酒也不过是我在意大利经常喝的一般好的酒罢了,只是在北欧买的话肯定要赶上国内的价格了。约翰娜对他的“宠爱”之情在两杯酒过后更不加掩饰了,当她一如平常面无表情地盯着别人看时,她对胳膊之下的杨的眼神带有一种“我喜欢这个我花了大价钱搞定的玩意”的感觉。十一点多,两瓶酒都空了之后,我们都知趣地上楼睡觉了,只剩下约翰娜和杨还坐在沙发上。 第二天,约翰娜在餐桌上还跟我打趣地聊起小女儿阿斯特里问她杨在哪儿睡觉的细节。显然,杨不是第一次在这里过夜了。
后来的后来,在我离开挪威前的最后一个星期,我才渐渐觉得这个女人还是挺厉害的。因为她对我和后来到这里的一个20岁德国bitch吵架的事情一个字也没有问,便成功地维持了一个中立平衡的优雅表象。我不知道那个金发傲娇的德国小蠢货怎么用母语跟约翰娜讲述我俩吵架的事的,但我和约翰娜对此事的态度却是惊人地一致——“呵呵”。爱咋咋吧,能安生地吃喝,好好对待动物们就行,谅你也不敢真的咋地。 对于在她的默许下我和那个德国妞彼此不再说话的结果,连我都必须承认是一种最合适的正面结果。
到最后我和她一起启程去奥斯陆的一路上,简直就是一喜剧默片。当我们跟对方说话又发现对方听不懂你在说什么时,就开始咯咯咯地自嘲地笑,然后当做什么也没发生过该干嘛干嘛。(两个会说英语但都说不太好的人,交流起来会因为彼此都对自己缺乏信心而导致交流崩溃。)当这种尝试交流的表现,成了一种面对自己的表演时,两个人也就成了彼此的镜子。也就是告别时,七点钟奥斯陆小客栈里黑漆马糊的清晨,我迷迷糊糊坐起来跟她礼貌地拥抱了一下,我才感到一丝对她的好感。
“女汉子,理智坚韧叛逆却在感情世界幼稚多情。多多提防吧!一不小心你也会走上这条路的!”
有一个讨厌的声音说。
这个面颊“陡峭”宛如刀刻的德国移民约翰娜按照我们传统中国人的角度看:丧夫,独自经营着一个农场(虽然规模不大),上班,带着两个年幼的孩子,再加上后来我得知他丈夫跟她还不是原配,他丈夫跟她之前的妻子有一个21岁了的儿子……应该算是匹配“不幸的女性”或者是“坚强的女性”系列里某种模板。可事实往往和我的“反类型”爱好非常相像,当你越朝着某个方向理解某人某事时,事实偏偏就用你的狭隘教育了你。
她常常在你说话时拖长一张脸,凶巴巴地直直地盯着你看。刚开始我还挺怕被她看出什么来,后来慢慢地我感觉出她即使模样显得再专注再吓人,她脑子里能够接收的信息量其实十分有限,有限到不足矣另一般人做出任何价值判断。可是她是不是一个多疑小心眼轻易下结论的人我就不知道了。
但在圣诞前夜我和她死去丈夫的哥哥一家一起开车去教堂扫墓路上闻听的八卦中,我了解到她这种不苟言笑、时时端着女王架子的性格是一直以来就有的,不是死了老公后新得的。而她丈夫的死因竟然是自杀。我因此心里暗暗嘀咕,他那多病抑郁的老公,是不是有一部分原因是死于她严肃沉重的性格,至少她不像她的嫂子那样:能在圣诞树下穿上传统服装带着孩子们大笑大叫唱歌跳舞。即使在圣诞节这样的喜庆日子,约翰娜做的也就是把自己打扮得像是德国传统神话里的公主,静静地站在屋角给其他围着圣诞树跳舞的人一首接一首地唱歌,歌声里没有喜悦,更像是教堂唱诗班的风格。 大部分时间,她都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对于和我交流这件事,她到底有没有兴趣,有多少兴趣,我不知道。我能清楚看出来的是,她和比我先到、已经在这儿的德国18岁农村小伙儿常常用德语聊得风生水起,看表情听语气都是些鸡毛蒜皮闲扯淡的无聊事。一方面,我会因为吃饭或外出前他们用德语交流但我屁都听不懂而微微生气,另一方面,我又觉得他们谈论的不会是我感兴趣的,我也因这种听不懂进而省了挤出感兴趣的认真模样而如释重负。
在刚得知她是个寡妇时的两天里,我曾对她抱有深切的同情。因为对于一个女人来说,在这个什么都得靠自己的北纬70°苦寒之地,家里没有男人还要养孩子喂动物,的确是一件很辛苦的事。12月25号中午,当她把自己的情人邀请来吃午饭时,这种“a little bit sorry for her”的感觉就不再那么明显了。
那个叫杨(Jan)的家伙,有一头颜色已经浅到近乎灰白色的金发,戴着眼镜,文质彬彬的。身高长相都挑不出什么不合适的地方。跟石头做的约翰娜一比,这个叫杨的家伙简直就是牛奶做的。他进门之后,对于一屋子不熟悉的人,他极力要表现出优雅和从容。虽然他已经49岁高龄(这是后来约翰娜告诉我们的),但在33岁、正一反常态亲昵地拉着他胳膊的约翰娜面前,他跟幼儿园刚入学的孩子一样有点手足无措。而他对我的过于礼貌和餐桌上的没有必要的关心,也让我觉得这个柔弱多情的男人实在不是一个女人托付终生的好对象。约翰娜把他带来的两瓶红酒专门留在了晚餐之后到客厅里慢慢品尝(愚蠢的选择),她坐在他身边,一只胳膊搭在他脖子后面的沙发上,造成了一种母亲般的围绕效果。他带来的两瓶酒叫“i vini dei poeti”(诗人之酒),我对他选择的意大利红酒表示了亲切的赞扬,但实际上这些酒也不过是我在意大利经常喝的一般好的酒罢了,只是在北欧买的话肯定要赶上国内的价格了。约翰娜对他的“宠爱”之情在两杯酒过后更不加掩饰了,当她一如平常面无表情地盯着别人看时,她对胳膊之下的杨的眼神带有一种“我喜欢这个我花了大价钱搞定的玩意”的感觉。十一点多,两瓶酒都空了之后,我们都知趣地上楼睡觉了,只剩下约翰娜和杨还坐在沙发上。 第二天,约翰娜在餐桌上还跟我打趣地聊起小女儿阿斯特里问她杨在哪儿睡觉的细节。显然,杨不是第一次在这里过夜了。
后来的后来,在我离开挪威前的最后一个星期,我才渐渐觉得这个女人还是挺厉害的。因为她对我和后来到这里的一个20岁德国bitch吵架的事情一个字也没有问,便成功地维持了一个中立平衡的优雅表象。我不知道那个金发傲娇的德国小蠢货怎么用母语跟约翰娜讲述我俩吵架的事的,但我和约翰娜对此事的态度却是惊人地一致——“呵呵”。爱咋咋吧,能安生地吃喝,好好对待动物们就行,谅你也不敢真的咋地。 对于在她的默许下我和那个德国妞彼此不再说话的结果,连我都必须承认是一种最合适的正面结果。
到最后我和她一起启程去奥斯陆的一路上,简直就是一喜剧默片。当我们跟对方说话又发现对方听不懂你在说什么时,就开始咯咯咯地自嘲地笑,然后当做什么也没发生过该干嘛干嘛。(两个会说英语但都说不太好的人,交流起来会因为彼此都对自己缺乏信心而导致交流崩溃。)当这种尝试交流的表现,成了一种面对自己的表演时,两个人也就成了彼此的镜子。也就是告别时,七点钟奥斯陆小客栈里黑漆马糊的清晨,我迷迷糊糊坐起来跟她礼貌地拥抱了一下,我才感到一丝对她的好感。
“女汉子,理智坚韧叛逆却在感情世界幼稚多情。多多提防吧!一不小心你也会走上这条路的!”
有一个讨厌的声音说。
乔酒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梦 (1人喜欢)
- 绞肉机社会的女权诡计 (1人喜欢)
- 矿
- 【转载】1900庚子“山西教案”
- Excerpt from: CUSTOMS OF THE TAGALOGS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