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纽约的2014年
2014年1月2日 - Auld Lang Syne
新年第二天睡到中午,揣起相机便匆匆出门,打算一路穿过中央公园走去博物馆。
前夜里落下的小雪被冻成一层薄霜,凝在路边。这样的寒冷的午后,阿姆斯特丹大道也并不冷清。哥大门口总是聚集着几辆卖盖饭和肉夹馍的华人大叔的车摊,小棚前时常中国留学生排起队,热闹地聊着天。队伍中间,偶尔也能见到西方面孔。
冬天的中央公园极其萧瑟,树枝和草地完全枯黄,只有几片被特殊保护起来的场地还是绿色的,一点薄雪反倒给这萧条增添了色彩,让整个公园显得精神而凛冽起来。公园里的湖水还没结冰,鸭群得以随着水流微微波动。一位老妇人拎着手提袋来到湖边,从里面掏出一把面包屑撒在地上,湖里的鸭群突然闹腾起来,一齐冲上岸。
纽约啊,纽约横平竖直的拥挤街道上,从来没有过异样的目光。一个没有身份的陌生人,走过地铁闸门在时代广场换乘,去在仿若世纪初中国的法拉盛吃不正宗的小肥羊火锅。时代广场变得五光十色,人们疯狂地排队在倒数时拥吻身边的人。洛克菲勒中心高大的圣诞树旁,仍在施工中的圣帕特里克教堂每周日依然有祷告。我在两个街区外终于找到纪伊国屋书店,却被门口守卫的黑人大叔烦躁地甩来一句今天已经停止营业。而看完草间弥生展览的那个下午,又在温暖微微起风的哈德逊河边走到黄昏,爬上布鲁克林大桥一路惊呼它的美。
关于纽约的幻象在我心里逐渐崩塌又自我堆砌。
从古根海姆走出来,嘈杂的地铁站台上亚洲面孔的老人在拉二胡,有西方面孔的人往他的琴匣子里放入纸币。在地铁驶来的巨大噪音中,他独自沉醉的表情比什么都要生动。直到列车缓缓停下,站台安静下来,我才辨别出那是《友谊地久天长》的旋律。从兜里翻出所有的零钱,把它们一把放进琴匣,他微微抬头,说了句“Thank you”。我赶忙转身进入车厢,车门关闭时老人的面容也随着玻璃而模糊掉,可琴声还在耳边。
我便止不住眼泪了。
2014年1月13日 - Natural Resource Conservation
离开纽约的时候是天还没亮的冬日清晨。我在四个小时的短短睡眠后被闹钟叫起来,再检查过一遍行李打算出门。捏着还熟睡着的朋友的手轻声告别时,正好听到楼下不知谁的行李箱拖过,轮子摩擦路面发出清脆的声音,像是一种共鸣。
在路边站了一会儿便招到出租车。司机大叔帮我把行李箱搬进后备箱,获知目的地后便静默地出发了。尚且漆黑的大背景里,交通灯用颜色混合出整齐的节奏,闪成一组五线谱。从晨边高地渐渐驶向市中心,街边的数字从121缩减到42,笔直的公路上它们又似波浪,推着车流直到岸边。就这样,我被绿色的灯光送达到曼哈顿清晨六点,缓缓开始跳动的巨大心脏。
灰狗站是流浪汉们的家。下车便有黑人小哥殷勤地上前要帮忙提箱子,但过后也会要求一笔不低的小费。狭窄的扶梯上前面的女性独自驾驭不了三个大号行李箱,任由它们滚落时脸上是无奈并尴尬的表情。广告灯箱前有人不停大声地清着嗓子。灰狗站售票处逐渐积攒出队伍。
十一个小时的车程并没有传说的那么恐怖。以三个小时为小节,我一段一段把这漫长的路程睡过去。到雪城的时候随着刹车而睁开眼睛,突然被外面漫天的大雪吓到了。但控制不了睡意,又一转头倒下去。在伊利附近看到公路边缓缓走着几只灰色的鹿,把起伏的雪地踩出小巧的脚印。
这是我第一次在美国看见其实很稀松平常,甚至在宾州数量过盛的鹿。
长达一学期环境课的实地考察,我在森林,泥土和溪流中踩坏了一双探路者的户外运动鞋,却没见过一只鹿。而这一刻,我突然觉悟到自己是怎样被宾州的这一小块土地而养育着。由于亲自在学校的菜园工作,这种实体感一瞬间让我颤抖起来。
我终于回归这片土地了。
而今天看到建筑课上四本厚重的课本时,觉得就这样开始吧。迎接春天夏天,填满枯萎的枝头。
2014年9月 - People's Climate March
凌晨一点我们才下了从纽约市区回新泽西的火车,半夜的纽约地铁和Penn Station依然熙熙攘攘。一行七个人背着双肩包拎着睡袋去同学家睡地板。大家都累了于是沉默地走在夜晚婆娑的树影里。
那一刻突然像极了毕业旅行时的青岛。和拟平雨萌半夜看完演出去海边喝啤酒观海潮捉螃蟹。最后眩晕地走在海边带着寒意的雾气昏黄的路灯下,把一听易拉罐踢得响彻海滨。
又像是在瑞士的一晚我和室友半夜三更走出旅店去几百米外的洗衣房洗衣服。外面一片漆黑,路灯形同虚设,只能靠手电前行。山路静得可怕,有只黑猫伏在某家店门口捕食。明明近在咫尺的阿尔卑斯山被云雾吞没显得幽深恐怖。海拔那么高,冷得我们发着抖只能不停讲话壮胆取暖。
但其实也觉得安慰。因为过不了多久,北欧夏季热烈的日出又会在四点半晒醒我们。
2014年10月 - X Japan
夜晚适合派对与酒醉;夜晚适合写作和胡言乱语;夜晚适合摇滚民谣爵士摇摆等各种音乐;夜晚适合卧铺车厢与高空飞行。
演唱会的时候,坐在我右边的是个年轻日本女孩子。她扎两条半长的黑色麻花辫,棒球帽反扣。身上套着简单的长衫和棒球外套。厚底鞋有十厘米高。整个人非常瘦削。她短短的指甲上是亮黑色的指甲油。不浓的妆,侧脸非常精致美丽。
她在三小时内喝了无数瓶啤酒。扯着嘶哑的嗓音尖叫时我甚至有些怕她。
后来全场观众手腕上的荧光带都应该随着yoshiki的鼓点闪动时,我的却没亮,我低着头试图寻找可能的开关时,这女孩一把抓住我的手腕,用英语喊着说“我的也不亮”,随即哈哈笑起来。
我想她是喝醉了,所以非常率真。
这一次纽约的样子终于在我心里逐渐开始完整了。我在不同的季节来,住进不同的区域,走近不同的人群,听不同的语言。冬天走出地铁站的楼梯时能感觉到道路上肮脏的雪水滴进头发,下午三点半曼哈顿就没了日光。而秋天再来,一切都又暖又柔,六点多在韩国城寻觅晚餐时竟然也碰巧看见了曼哈顿悬日,午后在高线步道上散布也被人群挤出一身夏天般的汗水。虽然无论什么时候,她的地铁系统都成熟而老化,老鼠胆大肥硕,但纽约还是一如既往像青涩迷幻蓬勃浪漫的上个世纪末,危险又迷人。
新年第二天睡到中午,揣起相机便匆匆出门,打算一路穿过中央公园走去博物馆。
前夜里落下的小雪被冻成一层薄霜,凝在路边。这样的寒冷的午后,阿姆斯特丹大道也并不冷清。哥大门口总是聚集着几辆卖盖饭和肉夹馍的华人大叔的车摊,小棚前时常中国留学生排起队,热闹地聊着天。队伍中间,偶尔也能见到西方面孔。
冬天的中央公园极其萧瑟,树枝和草地完全枯黄,只有几片被特殊保护起来的场地还是绿色的,一点薄雪反倒给这萧条增添了色彩,让整个公园显得精神而凛冽起来。公园里的湖水还没结冰,鸭群得以随着水流微微波动。一位老妇人拎着手提袋来到湖边,从里面掏出一把面包屑撒在地上,湖里的鸭群突然闹腾起来,一齐冲上岸。
纽约啊,纽约横平竖直的拥挤街道上,从来没有过异样的目光。一个没有身份的陌生人,走过地铁闸门在时代广场换乘,去在仿若世纪初中国的法拉盛吃不正宗的小肥羊火锅。时代广场变得五光十色,人们疯狂地排队在倒数时拥吻身边的人。洛克菲勒中心高大的圣诞树旁,仍在施工中的圣帕特里克教堂每周日依然有祷告。我在两个街区外终于找到纪伊国屋书店,却被门口守卫的黑人大叔烦躁地甩来一句今天已经停止营业。而看完草间弥生展览的那个下午,又在温暖微微起风的哈德逊河边走到黄昏,爬上布鲁克林大桥一路惊呼它的美。
关于纽约的幻象在我心里逐渐崩塌又自我堆砌。
从古根海姆走出来,嘈杂的地铁站台上亚洲面孔的老人在拉二胡,有西方面孔的人往他的琴匣子里放入纸币。在地铁驶来的巨大噪音中,他独自沉醉的表情比什么都要生动。直到列车缓缓停下,站台安静下来,我才辨别出那是《友谊地久天长》的旋律。从兜里翻出所有的零钱,把它们一把放进琴匣,他微微抬头,说了句“Thank you”。我赶忙转身进入车厢,车门关闭时老人的面容也随着玻璃而模糊掉,可琴声还在耳边。
我便止不住眼泪了。
2014年1月13日 - Natural Resource Conservation
离开纽约的时候是天还没亮的冬日清晨。我在四个小时的短短睡眠后被闹钟叫起来,再检查过一遍行李打算出门。捏着还熟睡着的朋友的手轻声告别时,正好听到楼下不知谁的行李箱拖过,轮子摩擦路面发出清脆的声音,像是一种共鸣。
在路边站了一会儿便招到出租车。司机大叔帮我把行李箱搬进后备箱,获知目的地后便静默地出发了。尚且漆黑的大背景里,交通灯用颜色混合出整齐的节奏,闪成一组五线谱。从晨边高地渐渐驶向市中心,街边的数字从121缩减到42,笔直的公路上它们又似波浪,推着车流直到岸边。就这样,我被绿色的灯光送达到曼哈顿清晨六点,缓缓开始跳动的巨大心脏。
灰狗站是流浪汉们的家。下车便有黑人小哥殷勤地上前要帮忙提箱子,但过后也会要求一笔不低的小费。狭窄的扶梯上前面的女性独自驾驭不了三个大号行李箱,任由它们滚落时脸上是无奈并尴尬的表情。广告灯箱前有人不停大声地清着嗓子。灰狗站售票处逐渐积攒出队伍。
十一个小时的车程并没有传说的那么恐怖。以三个小时为小节,我一段一段把这漫长的路程睡过去。到雪城的时候随着刹车而睁开眼睛,突然被外面漫天的大雪吓到了。但控制不了睡意,又一转头倒下去。在伊利附近看到公路边缓缓走着几只灰色的鹿,把起伏的雪地踩出小巧的脚印。
这是我第一次在美国看见其实很稀松平常,甚至在宾州数量过盛的鹿。
长达一学期环境课的实地考察,我在森林,泥土和溪流中踩坏了一双探路者的户外运动鞋,却没见过一只鹿。而这一刻,我突然觉悟到自己是怎样被宾州的这一小块土地而养育着。由于亲自在学校的菜园工作,这种实体感一瞬间让我颤抖起来。
我终于回归这片土地了。
而今天看到建筑课上四本厚重的课本时,觉得就这样开始吧。迎接春天夏天,填满枯萎的枝头。
2014年9月 - People's Climate March
凌晨一点我们才下了从纽约市区回新泽西的火车,半夜的纽约地铁和Penn Station依然熙熙攘攘。一行七个人背着双肩包拎着睡袋去同学家睡地板。大家都累了于是沉默地走在夜晚婆娑的树影里。
那一刻突然像极了毕业旅行时的青岛。和拟平雨萌半夜看完演出去海边喝啤酒观海潮捉螃蟹。最后眩晕地走在海边带着寒意的雾气昏黄的路灯下,把一听易拉罐踢得响彻海滨。
又像是在瑞士的一晚我和室友半夜三更走出旅店去几百米外的洗衣房洗衣服。外面一片漆黑,路灯形同虚设,只能靠手电前行。山路静得可怕,有只黑猫伏在某家店门口捕食。明明近在咫尺的阿尔卑斯山被云雾吞没显得幽深恐怖。海拔那么高,冷得我们发着抖只能不停讲话壮胆取暖。
但其实也觉得安慰。因为过不了多久,北欧夏季热烈的日出又会在四点半晒醒我们。
2014年10月 - X Japan
夜晚适合派对与酒醉;夜晚适合写作和胡言乱语;夜晚适合摇滚民谣爵士摇摆等各种音乐;夜晚适合卧铺车厢与高空飞行。
演唱会的时候,坐在我右边的是个年轻日本女孩子。她扎两条半长的黑色麻花辫,棒球帽反扣。身上套着简单的长衫和棒球外套。厚底鞋有十厘米高。整个人非常瘦削。她短短的指甲上是亮黑色的指甲油。不浓的妆,侧脸非常精致美丽。
她在三小时内喝了无数瓶啤酒。扯着嘶哑的嗓音尖叫时我甚至有些怕她。
后来全场观众手腕上的荧光带都应该随着yoshiki的鼓点闪动时,我的却没亮,我低着头试图寻找可能的开关时,这女孩一把抓住我的手腕,用英语喊着说“我的也不亮”,随即哈哈笑起来。
我想她是喝醉了,所以非常率真。
这一次纽约的样子终于在我心里逐渐开始完整了。我在不同的季节来,住进不同的区域,走近不同的人群,听不同的语言。冬天走出地铁站的楼梯时能感觉到道路上肮脏的雪水滴进头发,下午三点半曼哈顿就没了日光。而秋天再来,一切都又暖又柔,六点多在韩国城寻觅晚餐时竟然也碰巧看见了曼哈顿悬日,午后在高线步道上散布也被人群挤出一身夏天般的汗水。虽然无论什么时候,她的地铁系统都成熟而老化,老鼠胆大肥硕,但纽约还是一如既往像青涩迷幻蓬勃浪漫的上个世纪末,危险又迷人。
![]() |
Chelsea Market |
-
霂璇 赞了这篇日记 2023-08-19 12:25:50
-
song 赞了这篇日记 2018-05-24 10:38:23
-
luscrea 赞了这篇日记 2018-02-28 13:02:29
-
青一 赞了这篇日记 2018-02-10 00:39:37
-
Lulu新一 赞了这篇日记 2017-12-06 16:03:34
-
onism 赞了这篇日记 2017-11-22 02:57:28
-
Bukowskiki 赞了这篇日记 2017-11-20 23:39:39
-
DannyBoi 赞了这篇日记 2017-10-09 22:03:30
-
Goldilocks 赞了这篇日记 2017-10-09 19:2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