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 朝圣
谢谢晓蔚,她是我.精神上的朋友.是她的推荐、我用了两天半的时间读完了这本书,一个人的朝圣。英国作家瑞秋.乔伊斯的书
2014年的第一本书,在这样一个特别的假期里,就这样来到我的眼前,叫醒我,让我回忆起许多过往,叫我想一想二三十年后的未来。
春天的随想
——与哈罗德的相遇
窗外有淅沥的雨声,还是静谧的夜,却已透着依稀朦朦的亮光,看看身边熟睡的一大一小,挣扎着,从温暖的被窝里爬起,今天是交稿的最后期限。“我来迟了!”就像在聊天室里或是像一群老友的聚会一样,我是姗姗来迟的那一个。老师出了题目,不限字数,不限文体,可我这个学生却迟迟没交答卷。曾经自诩是依赖文字记忆的人有多久不曾安心地坐在电脑面前“我手写我心”,而仅仅是麻木地敲击键盘让磁盘里多了一个又一个的DOC?
夜深人静的时候,翻开一本书,找不找灵魂的阅读让人生厌。我知道一旦开始回答老师的问题,必将是一个痛苦并快乐着的过程,因为生涩坚硬的思想会努力地一点一点地被凿开,既便粗浅,而我原本是喜欢这个过程的。
还是从一本书说起吧。感谢一个亦师亦友的朋友的推荐,用了两天半的时间读完了这本书——《一个人的朝圣》,英国作家瑞秋•乔伊斯的处女作。书里说的是一个在酿酒厂干了四十年销售代表、名叫哈罗德的六十岁老人的故事。他和妻子住在英国乡间,生活波澜不惊,为了他患癌症、写信来告别的二十年未见的老友奎妮能活下去,毅然从英国最西南一路走到了最东北,横跨整个英格兰,只凭一个信念:只要他走,老友就会活下去!
有些书在该读它的时间里错过了就永远的错过了。幸好,2014年的第一本书,在刚刚过去的这个寒假里如约而至,叫醒我,有空谷回音的感觉,让我回忆起许多过往,亦叫我想一想二三十年后的未来。
“有些事情可以有好几个起点,也可以用不同的方式开始。有时候你以为自己已经展开了新的一页,实际上却可能只是重复以前的步伐。”
“如果在离目标这么近的时候让他放弃,他余生都会后悔的。”
“你还以为走路是世界上最简单的事情呢,这些原本是本能的事情实际上做起来有多困难”她继续说,“而吃,吃也是一样的。说话也是。还有爱。这些东西都可以很难。”
……
一开始,哈罗德是一个人上路的,而后无意中被一个记者发现,一个又一个想寻找自我的人加入哈罗德徒步的队伍。身处热闹之中却仍然觉得孤独,因为每个人的目的不同,只有他不想改变初衷。当哈罗德不再为一群追随者所负累,重新开始他的旅程时,他的内心轻松敞亮。“他又可以对脑海中重演的记忆思绪敞开心扉,莫琳、奎妮、戴维,他们都是他的旅伴。他感觉自己又完整了。” 莫琳、奎妮、戴维,都是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人。这种完整的感觉,就像在野外看夜空,有清晰的轮廓和澄澈明净的空气。唯有这种完整,才能体验到真正的快乐,才能找回一种自信和力量,或许,这是哈罗德一直期待的,也是作者所期待的吧。
在哈罗德走过最后一段旅程时已经身心极度疲惫,他只知道失去了爱,就什么都没有了。他在写给加油站女孩的信里述说了许多往事,感谢她在他出发的起点告诉他:“你一定要有信念。”哈罗德对这个女孩充满敬畏,感觉她看起来就像是站在一团光中央。女孩解释给他听:“去接受一些你不了解的东西,去争取,去相信自己可以改变一些事情。”他最终完成了自己的旅程,找到了要找的人,也找到了自己想要的生活。
书中让我看到许多似曾相识的东西,仿佛作者和我心灵相通,她说了许多我想说却道不明的东西。这样的书,好像是生命旅程中留下的一个个脚印。
想起十年前。走过湘西的矮寨公路,在山谷里听到金属敲击声的清脆回响,走过一个弯道后才发现是路边的一位老人用锤子敲打他手中的凿子将山路一点一点地凿平,很震惊,我由衷地说老伯辛苦了!老伯笑着说是他应该做的啊。老人家的面庞早已随时光逝去而模糊,可那抹微笑永远留存在记忆里。不可能的事情,去做了便成了可能。
想起张荣伟老师。在重返校园的课堂上,听到他最经常和我们说的一句话就是:“学习就是不断地与新的他人、新的世界和新的自我相遇。”他是这样叫我们多读书的:“一本一本地占有别人的思想,然后发出自己的话语体系。”他不厌其烦地和我们分享他读过的好书,在笔记本里记下他说过的一个又一个书目,只恨自己一天只有24个小时。都说“马不扬鞭自奋蹄”,而我这个学生一直常常是需要有人扬鞭才能奋蹄的。老师,或许就是那个扬鞭的人?又或许,是教会学生找到那些能让自己奋蹄的人或事?
想起这所朴素的小学校。旧校园已经被移为平地,不久的将来会有一座美丽现代的校园取而代之。校门口的两株百年榕树依然挺拔苍翠,仿佛是在期待我们重返家园的一天。当看到指甲上还粘着石灰或油漆的父母亲小心翼翼地递过户口本和暂住证为孩子报名上学时,我想,读书学习在劳动者的眼中一定是神圣的。教育是唤醒,然而公平与否,善良与否,有时仅是一念之差。沿着心中的指引去做吧。
打开心扉,就有了希望。用一首我很喜欢的诗《立场》(作者:向阳)做结束吧。
你问我立场,沉默地
我望着天空的飞鸟而拒绝
答腔,在人群中我们一样
呼吸空气,喜乐或者哀伤
站着,且在同一块土地上
不一样的是眼光,我们
同时目睹马路两旁,众多
脚步来来往往。如果忘掉
不同路向,我会答复你
人类双脚所踏,都是故乡
——摘自《台湾书店地图》。
我总以为和一首诗,一本书,一个人、一座城,一道风景的相遇有注定的缘份,而和这些孩子们的相遇不也是一种缘份?要感谢老师宽容我这个迟交卷的学生,她原本甚至允许我写一首诗,只需最少的字数,可惜我早已远离了写诗的年月,只能与这“合算的美差”失之交臂。终于在这里用一个春天三月下雨的清晨码了这一堆散乱的文字。又叨叨了这些,无论如何,感谢我这亦师亦友的朋友,在未来的日子里让我怀念哈罗德安静而勇敢的陪伴。
2014年的第一本书,在这样一个特别的假期里,就这样来到我的眼前,叫醒我,让我回忆起许多过往,叫我想一想二三十年后的未来。
春天的随想
——与哈罗德的相遇
窗外有淅沥的雨声,还是静谧的夜,却已透着依稀朦朦的亮光,看看身边熟睡的一大一小,挣扎着,从温暖的被窝里爬起,今天是交稿的最后期限。“我来迟了!”就像在聊天室里或是像一群老友的聚会一样,我是姗姗来迟的那一个。老师出了题目,不限字数,不限文体,可我这个学生却迟迟没交答卷。曾经自诩是依赖文字记忆的人有多久不曾安心地坐在电脑面前“我手写我心”,而仅仅是麻木地敲击键盘让磁盘里多了一个又一个的DOC?
夜深人静的时候,翻开一本书,找不找灵魂的阅读让人生厌。我知道一旦开始回答老师的问题,必将是一个痛苦并快乐着的过程,因为生涩坚硬的思想会努力地一点一点地被凿开,既便粗浅,而我原本是喜欢这个过程的。
还是从一本书说起吧。感谢一个亦师亦友的朋友的推荐,用了两天半的时间读完了这本书——《一个人的朝圣》,英国作家瑞秋•乔伊斯的处女作。书里说的是一个在酿酒厂干了四十年销售代表、名叫哈罗德的六十岁老人的故事。他和妻子住在英国乡间,生活波澜不惊,为了他患癌症、写信来告别的二十年未见的老友奎妮能活下去,毅然从英国最西南一路走到了最东北,横跨整个英格兰,只凭一个信念:只要他走,老友就会活下去!
有些书在该读它的时间里错过了就永远的错过了。幸好,2014年的第一本书,在刚刚过去的这个寒假里如约而至,叫醒我,有空谷回音的感觉,让我回忆起许多过往,亦叫我想一想二三十年后的未来。
“有些事情可以有好几个起点,也可以用不同的方式开始。有时候你以为自己已经展开了新的一页,实际上却可能只是重复以前的步伐。”
“如果在离目标这么近的时候让他放弃,他余生都会后悔的。”
“你还以为走路是世界上最简单的事情呢,这些原本是本能的事情实际上做起来有多困难”她继续说,“而吃,吃也是一样的。说话也是。还有爱。这些东西都可以很难。”
……
一开始,哈罗德是一个人上路的,而后无意中被一个记者发现,一个又一个想寻找自我的人加入哈罗德徒步的队伍。身处热闹之中却仍然觉得孤独,因为每个人的目的不同,只有他不想改变初衷。当哈罗德不再为一群追随者所负累,重新开始他的旅程时,他的内心轻松敞亮。“他又可以对脑海中重演的记忆思绪敞开心扉,莫琳、奎妮、戴维,他们都是他的旅伴。他感觉自己又完整了。” 莫琳、奎妮、戴维,都是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人。这种完整的感觉,就像在野外看夜空,有清晰的轮廓和澄澈明净的空气。唯有这种完整,才能体验到真正的快乐,才能找回一种自信和力量,或许,这是哈罗德一直期待的,也是作者所期待的吧。
在哈罗德走过最后一段旅程时已经身心极度疲惫,他只知道失去了爱,就什么都没有了。他在写给加油站女孩的信里述说了许多往事,感谢她在他出发的起点告诉他:“你一定要有信念。”哈罗德对这个女孩充满敬畏,感觉她看起来就像是站在一团光中央。女孩解释给他听:“去接受一些你不了解的东西,去争取,去相信自己可以改变一些事情。”他最终完成了自己的旅程,找到了要找的人,也找到了自己想要的生活。
书中让我看到许多似曾相识的东西,仿佛作者和我心灵相通,她说了许多我想说却道不明的东西。这样的书,好像是生命旅程中留下的一个个脚印。
想起十年前。走过湘西的矮寨公路,在山谷里听到金属敲击声的清脆回响,走过一个弯道后才发现是路边的一位老人用锤子敲打他手中的凿子将山路一点一点地凿平,很震惊,我由衷地说老伯辛苦了!老伯笑着说是他应该做的啊。老人家的面庞早已随时光逝去而模糊,可那抹微笑永远留存在记忆里。不可能的事情,去做了便成了可能。
想起张荣伟老师。在重返校园的课堂上,听到他最经常和我们说的一句话就是:“学习就是不断地与新的他人、新的世界和新的自我相遇。”他是这样叫我们多读书的:“一本一本地占有别人的思想,然后发出自己的话语体系。”他不厌其烦地和我们分享他读过的好书,在笔记本里记下他说过的一个又一个书目,只恨自己一天只有24个小时。都说“马不扬鞭自奋蹄”,而我这个学生一直常常是需要有人扬鞭才能奋蹄的。老师,或许就是那个扬鞭的人?又或许,是教会学生找到那些能让自己奋蹄的人或事?
想起这所朴素的小学校。旧校园已经被移为平地,不久的将来会有一座美丽现代的校园取而代之。校门口的两株百年榕树依然挺拔苍翠,仿佛是在期待我们重返家园的一天。当看到指甲上还粘着石灰或油漆的父母亲小心翼翼地递过户口本和暂住证为孩子报名上学时,我想,读书学习在劳动者的眼中一定是神圣的。教育是唤醒,然而公平与否,善良与否,有时仅是一念之差。沿着心中的指引去做吧。
打开心扉,就有了希望。用一首我很喜欢的诗《立场》(作者:向阳)做结束吧。
你问我立场,沉默地
我望着天空的飞鸟而拒绝
答腔,在人群中我们一样
呼吸空气,喜乐或者哀伤
站着,且在同一块土地上
不一样的是眼光,我们
同时目睹马路两旁,众多
脚步来来往往。如果忘掉
不同路向,我会答复你
人类双脚所踏,都是故乡
——摘自《台湾书店地图》。
我总以为和一首诗,一本书,一个人、一座城,一道风景的相遇有注定的缘份,而和这些孩子们的相遇不也是一种缘份?要感谢老师宽容我这个迟交卷的学生,她原本甚至允许我写一首诗,只需最少的字数,可惜我早已远离了写诗的年月,只能与这“合算的美差”失之交臂。终于在这里用一个春天三月下雨的清晨码了这一堆散乱的文字。又叨叨了这些,无论如何,感谢我这亦师亦友的朋友,在未来的日子里让我怀念哈罗德安静而勇敢的陪伴。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