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易中天品三国》
我用了半个月的时间读了易中天的《品三国》,感受可用四个字形容:精彩,颠覆。
我在小学时就读了罗贯中的《三国演义》,那时候仅知道此书是四大名著之一,读之后也甚觉名不虚传,至于为什么名不虚传就不是我所思考的了。在那个年纪,读三国演义,也就是看一个长一点的故事,里面有很多人,他们经常投降来投降去,背叛来背叛去,看得挺累人。我记得那时候感觉挺强烈的就是要没有这么多关键性的背叛,指不定三国早就统一了 。而我看故事,只要知道谁是好人,谁是坏人就行。
我看到的诸葛亮是好人,是有才的人,这是唯一肯定确定的。那么他的主子也就算好人,为他主子卖命的一群人有好人有坏人。那么曹操是坏人,他的那一伙肯定就是坏人,被曹操杀的也就一样参参不齐了。(我想可能没人像我一样读历史故事了吧)。三国中除了界限分明的两方人马外,还有个第三方,他们也就混个不好不坏。这就是一个三四年级学生读三国演义读出来的东西。我不懂什么阴谋阳谋,我只知道谁胜了谁败了,谁生了谁死了,得出最终结论,好的一方没成功,坏的一方也没胜利,不好不坏的也就那样,算不算鹬蚌相争渔翁得利,还不知道哪里出来的渔翁。我第一次读三国演义之后就是这样的感觉。从没有什么超出范围的东西,也很符合小学生的水平。之后一直想再读一遍名著,可是却没能拿起来。当易中天先生在百家讲坛讲三国时,也没能追风去看。这次无意间看到《品三国》上下两侧,很是想要好好看看,用一个成人的眼光。
半个月时间,有时一天看一两集,有时看三四集,总之由兴趣而定。看的时候一面赞叹精彩,一面颠覆以往思维,历史不是以好坏就能论清楚的。我原以为的坏人可能并不是那么坏,我原以为神机妙算天下第一的人其实也不是十全十美的,能在那个混乱的年代生活的人没有笨蛋,只是有大聪明与小聪明之分。诸葛亮不是神,他是有缺点的人,他和刘备也不是鱼与水那么和谐。我以为刘禅是扶不起的阿斗似乎也并不准确;我以为魏延是坏蛋,似乎同样是不完全正确的;我以为赵云是大将,很受重视,很有地位的那种,好像也不是;我以为刘备是德才兼备的好人,没有多少能力,却能笼络一帮兄弟,其实也只是偏见;我以为曹操是绝对的彻头彻尾的大坏蛋,其实也未必;我以为、、、、、、,我以为的都未必是真,未必有理。
历史不是只有正反两面,不是对就是错,不是好就是坏,他还可能即对又错,即好又坏,对于那时代的任何人都不能以简单的道德标准来评判。一个人可以有青年和老年,一个政权会有早期和晚期,不同时期,不同人物,就会有不同的行为和想法。就像我们常感慨物是人非一样,随着时间的推移,一切皆有可能,好人会做坏事,坏人会做好事,没有什么是一成不变的。当然,说这些,并不是对小时候和现在的颠覆而去怀疑什么,只是在这其中,明白看历史不能以偏概全,不能只看表面,要学会思考,辩证的思考什么是真实的,什么是虚假的。再不能像小时候一样书本至上,凡是书上的都是真的对的,铅字就像神圣的而无形的枷锁束缚住了本该飞翔的思维。再一次事实教会我没有什么人说的话会是至理真言,谁都可以有自己的看法,自己的思考,别人的想法是我们认识事物的借鉴,我们绝不能让它变成围栏,圈住我们的思维。
我在小学时就读了罗贯中的《三国演义》,那时候仅知道此书是四大名著之一,读之后也甚觉名不虚传,至于为什么名不虚传就不是我所思考的了。在那个年纪,读三国演义,也就是看一个长一点的故事,里面有很多人,他们经常投降来投降去,背叛来背叛去,看得挺累人。我记得那时候感觉挺强烈的就是要没有这么多关键性的背叛,指不定三国早就统一了 。而我看故事,只要知道谁是好人,谁是坏人就行。
我看到的诸葛亮是好人,是有才的人,这是唯一肯定确定的。那么他的主子也就算好人,为他主子卖命的一群人有好人有坏人。那么曹操是坏人,他的那一伙肯定就是坏人,被曹操杀的也就一样参参不齐了。(我想可能没人像我一样读历史故事了吧)。三国中除了界限分明的两方人马外,还有个第三方,他们也就混个不好不坏。这就是一个三四年级学生读三国演义读出来的东西。我不懂什么阴谋阳谋,我只知道谁胜了谁败了,谁生了谁死了,得出最终结论,好的一方没成功,坏的一方也没胜利,不好不坏的也就那样,算不算鹬蚌相争渔翁得利,还不知道哪里出来的渔翁。我第一次读三国演义之后就是这样的感觉。从没有什么超出范围的东西,也很符合小学生的水平。之后一直想再读一遍名著,可是却没能拿起来。当易中天先生在百家讲坛讲三国时,也没能追风去看。这次无意间看到《品三国》上下两侧,很是想要好好看看,用一个成人的眼光。
半个月时间,有时一天看一两集,有时看三四集,总之由兴趣而定。看的时候一面赞叹精彩,一面颠覆以往思维,历史不是以好坏就能论清楚的。我原以为的坏人可能并不是那么坏,我原以为神机妙算天下第一的人其实也不是十全十美的,能在那个混乱的年代生活的人没有笨蛋,只是有大聪明与小聪明之分。诸葛亮不是神,他是有缺点的人,他和刘备也不是鱼与水那么和谐。我以为刘禅是扶不起的阿斗似乎也并不准确;我以为魏延是坏蛋,似乎同样是不完全正确的;我以为赵云是大将,很受重视,很有地位的那种,好像也不是;我以为刘备是德才兼备的好人,没有多少能力,却能笼络一帮兄弟,其实也只是偏见;我以为曹操是绝对的彻头彻尾的大坏蛋,其实也未必;我以为、、、、、、,我以为的都未必是真,未必有理。
历史不是只有正反两面,不是对就是错,不是好就是坏,他还可能即对又错,即好又坏,对于那时代的任何人都不能以简单的道德标准来评判。一个人可以有青年和老年,一个政权会有早期和晚期,不同时期,不同人物,就会有不同的行为和想法。就像我们常感慨物是人非一样,随着时间的推移,一切皆有可能,好人会做坏事,坏人会做好事,没有什么是一成不变的。当然,说这些,并不是对小时候和现在的颠覆而去怀疑什么,只是在这其中,明白看历史不能以偏概全,不能只看表面,要学会思考,辩证的思考什么是真实的,什么是虚假的。再不能像小时候一样书本至上,凡是书上的都是真的对的,铅字就像神圣的而无形的枷锁束缚住了本该飞翔的思维。再一次事实教会我没有什么人说的话会是至理真言,谁都可以有自己的看法,自己的思考,别人的想法是我们认识事物的借鉴,我们绝不能让它变成围栏,圈住我们的思维。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