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之海
那些过往时光的涌现出来的事物和不断疯长的意识,无论如何都得和它们作一个了断了。西蒙在《我生活的种种模式》中说,记忆被后来的记忆所覆盖,被自我辩解,自我怜悯所损坏,被巨大的遗忘裂缝所撕裂。不得不承认,完全客观的描述的曾经的经历和思绪是一件困哪的事。客观或者说正确对我来说很重要的,至少在以前的日子里是的。我承认自己是个较真甚至偏执的人,我花了很长时间去纠缠一些别人不需要去明白的事情,那些问题对我来说很重要,不理清楚它们会让我行动溃败,会让我迟疑不定。我知道那些问题太大,大到以现在的心智根本无法弄明白它们,或者说很多东西本来就误解。但无论如何都要试试,即使是绕了一个大圈回到了原点,即使是弄清楚生活的真相后,有点只是更多的惶恐。姜文在访谈里说生活可以弄明白吗?有必要把生活弄明白吗?恩,有必要,对我来说很有必要。我必须要把那些东西放到一定的盒子里,以我的方式。那些大词,那些貌似艰深的词语,对我并不那么重要(或许只是断章取义),它们只是这茫茫的生活之海中被抛出的锚。
沙地上的图案
我一直都很困惑,一些问题总是时不时的出现的脑子里,其中最为困惑的就是什么是真。我已经分不清是因为生活碰到的一些问题而去思考一些问题,还是主动的去思考,继而给生活带来影响,尤其是后几年的日子里,我对什么怀疑,至少不能百分之百的相信,
在这个信息膨胀的社会里,当宗教失去了原有的价值之后,相信什么的确是个问题,人们像是被抛入了真空中什么也碰不到,当你相信某一条“真理”时,同时你完全有能力找出一万条与之对立的“真理”,在我看来信息时代的到来,人们并不比以前更容易获得有质量成体系的信息,信息被被割裂成了碎片,看不见整体,看不见源头,芒格说学科的划分越来越细,所有的教授都在推销着自己的模型,然后所有人都抱着自己的模型各执己见,这些模型并不具有复杂的适应性,而更可能完全被现实世界顽固的事实所推翻。尤其是一些老师连理论体系都没有,有的只是零星的经验,经验本身就是个人的,经验的特点就是模糊性和适宜性,经验往往追求次优解,而更少关注来龙去脉,经验对思维训练毫无用处,有用的更多的让你不断执行中形成的有限的身体记忆,同样我也并不完全相信科学,科学更多的是一种实证精神,西蒙在做科研是应该把心理学纳入进来,也是就芒格的误判心理学清单同样适用于科研,举个例子来说,就是一个细致缜密的人和一个擅长宏观把握的人重一堆数据中得到可用的公式或者函数并不一定一样,至少部分参数,细微的变量可能不一样(可能不一定准确这个例子),那些小的差别根据初始条件敏感性的原理会在实践或是引用中演变出更大的差别。
同样哲学也好,心理学也好,以经济学,政治学为代表的社会学都只是在漫长历史中积淀摸索出来的学科,根本不能指望他们解决所有问题,《反脆弱》一书中说现实中发生的事情,一半是已知的,另一半是未被理解归纳的,存在先于本质,没有处女座的黑格尔所谓的绝对精神,更别说什么上帝了,或者说没有颠补不破的本质,本质只是不同层级的现象,一枚硬币抛向空中,它落地出现正面和反面的概率都是1/2,但你根本不能控制下一次出现正面的概率,下十次,下一百次,一千次,你都无从而知,你只是知道它无线逼近1/2,或者说世界上发生的事情就像这被抛在空中的硬币,一切结果都是随机的,而只能无线逼近的而又不能实现的1/2只是被建构的认识世界的方式,1/2代表了理性,文明,秩序,光。
与其说世界上的事情是有线性的有因果的发生着还不如说他们是随机出现的,人的线性理解方式(逻辑的根基?)不能充分理解事物间的关系,《失控》中有这样一段话,在递归反射领域,事件并非由存在链所触发,而是由一系列业因如奇趣屋般地反射、弯曲、彼此互映所致。与其说业因和控制是从其源头按直线发散,倒不如说它是水平扩展,如同涌动的潮水,曲折、弥散地释放着影响力。浅水喧闹,深潭无波;仿佛万物彼此间的关联颠覆了时空的概念。我一直都坚信着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只不过有些联系强,有一些联系弱而已,同样不存在一种方法让潜在的每一个维度都整体保持良好的事态,完美主义必不可免是不现实的,同样已经发生的事物与其说是有原因,可解释的,倒不如说,事情是涌现出来的,是由诸多的潜在变量中涌现出来的,芒格的合奏效应是这样说的,当许多的变量向同一个方向用力时,它会产生惊人的力量。
同样我也不完全相信那些白字黑字的历史,历史被视为发生过的事还不如说它被建构出来的,被理性的话语所建构,福柯在《疯癫与文明》中这样写道:“我们所知道的文明史不过是一场理性对非理性的胜利。我们想当然地生活在其中,被历史的表象以及理性的话语所蒙蔽”我坚信理性的力量以及光辉,但无论如何那些非理性的或多或少的就被屏蔽了,这样一来,历史上的变革,其实根本不是明确的,历史都被胜利者书写着,同样历史既不是有英雄创造,也不是有群众创造,而是出于可以被归因的事件涌现出来现象,那些具有巨大作用的事件或者原因向同一方向用力时,变革就产生了,我认为未来既不是库哈斯这样旗手性质的建筑师眼中的世界,也不是政客极具煽动的演讲的所讲的未来,同样也不是商业明星在媒体中所谈论的眼中的世界,与其说未来是可以被预测的还不如说未来是可以解释,那些被预测的理论无不被无数个“黑天鹅事件”(黑天鹅的存在寓意着不可预测的重大稀有事件,它在意料之外,却又改变一切)所戳破。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上天既不为恶,也不为善,在《巴别塔的图书馆》(超现实文学作品)中,有这样的描述:这座图书馆是无穷无尽的。在这些书中读到的每一行有意义的简单陈述中,都充斥着毫无意义的杂音、混乱的文字和互不相干的思想。荒谬是图书馆的普遍现象。在这里理性(甚至简陋和完全的连贯性)几乎是不可思议的奇迹,而Google所做的就是把世界上的所有信息都进行了数字化,如果实现的话这和博尔赫斯设想的他自己的图书馆就会毫无二致:“随便的一卷……证实一切,否认一切,搅乱并且混同一切。“证实一切,从而也有足够的证明否定一切,人的一生只能在里面寻寻觅觅,寻找一本自己写的书
自我的宫殿,还是牢笼?
很长时间,选择对我来说是件困难的是,很多时候发现好与坏,美与丑,a与b并没不那么容易区分,像是有选择恐惧症,每次内心像是有两个对立的观点,每每都会陷入这样两难的境地,在我看来a即没有那么好,b也没那么差,我常常追问自己到底什么是好,什么是坏,自己需要什么,到头来得出的都是选着本身的荒诞,而人都是经历一次次选着而成为一个独立的个体,或者说我对成为一个人产生了怀疑,成为一个人就是丧失了成为其他人的机会。
我曾经假设最理想的过完一生的方式(当然并不一定要实现),一种就是成为一个演员,成为一个演员就有了成为“别人”的机会,或者说我可以做出完全对立的事情或者完全有对立的观点,在一场戏里是我是酒神癫狂,另一场戏我是日神审慎,一场戏里是激进分子,另一场戏里是保守分子,我并不认为他们有对错或者好坏。成为演员,那些喜怒哀乐就有意义,戏外只要维持简单生活就可以了,另一种方式就是成为观众,成为生活的旁观者,而不参与其中,生活本来就是混沌不堪的,我以前很长时间以来一直难以容忍这种混沌(我承认我有强烈的控制欲),每个方面同样也有太多的冗余,要想获得真相就要经历太多的不可避免的假象,想要幸福的和一个人生活就要忍受无聊,争执,背叛,质疑 。与其说追求真善美还不如说忍受一切,经历一切。总的来说自己还算积极地人,但每每那些不作为的念头,那些认为生活充满了荒诞感的念头就会冒出来。
我一直在追寻生命的意义,现在我认为人活着并没有意义(当然人可以赋予其意义)生命体是在历史长河中从非生命体中涌现出来的,而生命的存在并没有目的性,同时也不清楚去向何方,道金斯在《自私的基因》中说,只要是碰巧的一些分子组合有自我复制能力,就可以说是生命,而意识是获取复杂数据的感受器官、存储信息的记忆库、还有数据处理基本单位而产生的。《失控 》中提到意识是从一个由许许多多微渺而无意识的神经环路构成的分布式网络中涌现出来的。旧的模式认为,大脑中存在一处中心位置,一座隐秘圣殿,一个剧场,意识都从那里产生。也就是说,一切信息都必须提交给一个特使,以使大脑能够察觉这些信息。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实际上意识是由有许多微不足道的小东西,本身并没有什么意义,但意义正是通过其分布式交互而涌现出来的。同样语言就是从这样一堆杂乱无章、不完全协调、甚至是互相竞争的词中冒出来的。思维在任何阶段都像是一个舞台,上演着各种并发的可能性。意识在这些可能性互相比对的过程中起起落落,选此即抑彼思维在任何阶段都像是一个舞台,上演着各种并发的可能性。意识在这些可能性互相比对的过程中起起落落,选此即抑彼。某种程度上可以这么说思维的过程中也遵循着大数定律(在随机事件的大量重复中所呈现出的一种必然规律。通俗地说,在条件不变的前提下,重复试验多次,随机事件出现的频率近似于它的概率。比如,我们向上抛一枚硬币,硬币落下后哪一面朝上本来是偶然的,但当我们上抛硬币的次数足够多后 ,硬币每一面向上的次数约占总次数的二分之一。)这种随机分布式鼓荡生灭的神经脉冲群落构成了智力活动的基石即使给定一个起点,其结果也并非命中注定。没有可重复的结局,有的只是随机而生的结果。某个特定念头的涌现,都需要借助一点点运气。举个例子,一个喜欢绿色衣服的人,因为看到周围太多的人穿红色的衣服,这个信息对他产生了足够的刺激,在下一次购物时让他在红色衣服和绿色衣服之间产生了犹豫,一个念头之后他可能选择了红色,之后,他对红色也有的一定的偏好。甚至有彻底喜欢上红色甚至不再喜欢绿色的可能。《失控》里提到要想设计一个更好的机器人,不是要设计一个复杂的中枢头脑系统,而是设计一系列简单的神经反馈机制,不需要一个中心大脑发出指令做出一系列反应,而是一套完整的动作的每一个步骤都有对应的反馈,他们之间相互协调
萨特说存在先于本质, 存在主义本体论将存在定性为“自在的在”与“自为的在”。其中“自在”体现一种顽固的荒谬性,存在就是存在本身,别的什么都不是。它既是外部世界、物质的范畴,又不完全等同于我们所能理解到的物质。因为我们所理解的外部世界,已经加入了自我意识的作用,被人为地赋予了它意义。所以“自在的在”是完全被动的,例如客观物质世界的存在,是不可溯源,绝对偶然的。除了人的生存之外没有天经地义的道德或体外的灵魂;道德和灵魂都是人在生存中创造出来的。(当然不是说它们不重要,这个在后面谈)人是一个生命体,语言也是在长期的实践中习得的技能,而意识是为了获取复杂数据的感受器官、存储信息的记忆库、还有数据处理基本单位集而出现的。人是“思想”的苇草,人只是比动物多了意识,人又怎么会是万物的尺度呢。
写道这里基本上可说人并没有绝对的恒定的自我,维基百科里这么定义自我:是一个人类个体,对于其自身整体的存在,所产生的一种自觉意识。通常人类个体会认为他们自身是一个连续性、整合、不可分、而且具备独特的自我,前面谈及我假想做一个演员,因为一个连续的整合的,不可分的自我再看我来也并没有绝对的意义,演员或者说一个绝对投入,绝对持有,坚信角色的观点,同时又可以习得角色的特性的演员(这基本上就是一个好演员的要求,姜文说,一个好演员要有不确定性,和绝对性)他并不一定完全能完全有一个整合的不可分割的自我,葡萄牙诗人佩索阿一生中用了72个笔名写诗(主要的笔名是四个)而且每一个笔名都有一个独立的“自我”,他帮每一个笔名对应的人设计了他的出生环境,性格,以及价值观念, 佩索阿的异名在关于“思考”的表述上,存在着相当大的差异,甚至是截然相反的表达。他有一句名言:我不相信我所捍卫的一切。同样我也常有这样的想法,获得一种物品或者捍卫一个观念就丧失了获得其他物品以及其他观念的可能,或者说当你持有某一观念并且深信不移的时候,总有人或者伟大的思想家持有和你完全对立的思想,无论何时,那些人都完整的存在着以及那些思想被实践着,传承着,当然即使你不思考,即使你的心智很低,你也也会在漫长的一生中,获得“自我”,除非你是精神病人,或者动物,以及机械体。接受自己是一个“人”某种程度就是接受了自我,这是欣喜(后面提及),更是无奈。因为接受以及经历所有,人不得不对他的每一次细微的选着负责,哪怕你什么都不选择也是一种选择。
爱情的苇草
爱情对于我来说,一切都像什么都没有经历,又像在内心经历了一个遍。所有的一切像没有开始却已经结束,我承认在那些时间里表现得不够明智,理性,或者说就是幼稚,我也承认我并不会追求女生,到现在也不会,也不清楚是怎么一个顺其自然的方式,或者一个约定俗成的规则,我只清楚,那些疯长的思绪涌现出来时,自我便控制不了了,或者自我会丧失。主体被客体吞噬了,每一次自我的控制都会遭到无情的溃败,我只是清楚那些情感没有办法的表达的,语言都不够,那些幼稚的表现也只是冰山上一角,我知道那些强烈的情感以一种“柔弱”的方式表现出来注定要引起对方失望和误解,同时也会注定会让自己对自己感到不满。
我并不清楚别人如何看待爱情,至少我不认为是一次涉猎的游戏,或者两个人相处的艺术,繁育流程中的一个环节。至少在我眼里,爱情里至少不应该掺杂其他“东西”,没有无聊的谄媚与迎合,不管是语言的还是物质,同样我知道,爱情在生活中必不可免的要以其他“东西”表现出来,到头来人们就会说爱情就是那些“东西”啊,那些平凡的过日子,夹杂的无穷的争吵,质疑,无聊,同样作为补偿还有激情,欢愉,幸福,那些不可缺少的以之为基础的性,物质,金钱。与其说那是爱情还不如说它是生活本身。爱情应该像诗于诗人,或者艺术与艺术界,真理与哲学家,我一直相信,不管一个人多么嚣张跋扈,玩世不恭或者遗世独立,爱情对绝大多数人而言还是一定的庇护体,不管是精神的还是物质的,不管他承不承认,或者意识没意识到。萨特说人被抛到了世界上,被判定了自由。人就是孤独的存在,是一种可以自在(前面有解释)的存在。孤独是人对自身存在的认识。而爱情就像苇草一般缓解着这种孤独。爱情更像是自我的逃离。在我眼里真正的爱情里是没有自我的或者有一种强烈的融合为一体的渴望,就像诗人沉醉于自然,画家沉醉与绘画,物我不分。那样的感受是真真切切的存在,就像疯长的苇草,是不可言说的。而当一切都不可避免的走向庸俗的时候,爱情就变成了一场冒险,一场将自己托付出去的冒险,一场接受其他“东西”考验的冒险。将自己托付出去的冒险输了便会遍体鳞伤;接受“东西”的考验,输了会让人变得狰狞,丑恶,事情变得失控,不可收拾。而如果爱情仅仅是两个人相处的平衡术,那还叫爱情吗?
一颗树与一片林
姐姐经常说,wx,你以后要注重个人形象,这里引出一个话题:时尚,在电影《穿普拉达的女王》中梅丽尔•斯特里普扮演的女上司对由安妮海瑟薇扮演的新来的女助理说了这样一段话,大概意思意思是,你以为你不在穿着时尚,你就可以逃脱时尚吗,你身上的这件天蓝色的毛线衣是某个时装发布会上推出的新品,然后进入了高档品牌店,从高档品牌店经过山寨模仿设计后,流经廉价的时装大卖场,最经进入你的储衣柜。引出这个例子并不想表达个人对时尚的看法,而是在这整个过程中,无论如何时尚左右的你的审美,以及你的选择。当你周围有十个人,穿着某种样式的衣服时,你有所心动。五十个,五百个之后你会毫无犹豫的选择跟随潮流,当你适应某种风格的服装时,时尚的风向标变了,你会再次倒戈,有一个比喻,时尚就像一只趴在镜子上的变色龙的,变色龙不断根据环境改变颜色,以保护自己,变色龙根据镜子中自己的颜色调节自身的颜色,而调节过后的颜色又会反馈到镜子里,变色龙再次改变自身颜色,依次类推,时尚就是这只变色龙,不断的变换颜色。这个现象可以看成简单的复杂自适应系统(复杂自适应理论(CAS)即系统中个体能够与环境中的其他个体进行交流,在这种交流的过程中“学习”,或“积累经验”不断进行演化学习,并且根据学到的经验改变自身的结构和行为方式。各个底层个体功过相互间的互交和交流,可以在上一层次和整体层次上突显出新的结构、现象和更为复杂的行为,如新层次的产生,分化和多样性的出现,新聚合的形成,更大个体的出现等)自适应系统,从一个人的成长,生命的繁衍,文明的传承都可以说是一个自适应系统,社会同自然并无很大的差别。在复杂系统中,组成要素自我调整的过程与要素间相互作用过程同时发生;而这就意味着,讨论一个复杂的适应性系统的绝对均衡毫无意义的。这种系统永远也不可能达到均衡的状态,它总是处在不断展开,不断转变之中。《复杂》中提到:“大自然中的许多事情确实不是线性的,这包括使这个世界充满趣味的大多数事情……世界上几乎所有的事情,所有的人都被裹罩在一张充满刺激、限制和相互关系的巨大的非线性大网之中。一个地方小小的变化会导致其他所有地方的震荡。(准确定义一件事情以后会变得非常困难,当你在定义一件事物时,就提出了很多的必不可免的冗余,而科学只能做的事就是无穷无尽的细化与琐碎化了),而这些动荡最后或许会归于死寂而非永远保持静态的均衡,没有柏拉图,没有绝对精神。热寂理论说“根据热力学第二定律,作为一个“孤立”的系统,宇宙的熵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增加,由有序向无序,当宇宙的熵达到最大值时,宇宙中的其他有效能量已经全数转化为热能,所有物质温度达到热平衡。也就是说世界的发展是走走向混沌的过程而有秩序的过程,那些初始的微小变量都会在临界点产生巨大的变异。
《隐藏的逻辑》一书中说人不过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是人类社会的“社会原子”,书中用物理学的原理解释社会,。尤其是群体行为,当人们自由自在的时候,他们会相互模仿.,一个赋予个体无限自由的社会,往往会达到令人惶恐的同一性。无论是否被催眠,人都有模仿他人的倾向,心理学上称之为“同步”。由于人天生都是自恋的,所以爱屋及乌,会喜欢与自己相似的人,即“认同”。为了让其他人喜欢自己,以便搞好关系实现合作,人会模仿其他人,即“求同”。“认同”与“求同”合并在一起,就是一种“同步,那些上一辈视死坚守的观念在下一辈轻而易举的屏蔽,同样他们有他们坚守的价值观念,在谁也逃脱不了这种“趋同”的影响,一直以来我很惧怕这种趋同,我并不认为趋同是怎样的不好,只是一直都在感觉环境会一点一点的将人吞噬,人完全是被环境所牵制着,尤其是年轻时,没有稳定的经济基础和稳定的价值观,一直以来我对环境都很警惕,它会逼迫你改变自己的观念,逼迫你做出前后不一致的事情。
韩寒说:“不要老说政府,其实人民才是最愚蠢的。”群体的行为都是受一些简单的意愿驱使着,而且在少数人的怂恿下,民众会毫不犹豫地做出骇人听闻的暴行,个体的趋同而表现出的群体的行为的一致性,会逐渐的逼迫那些不愿妥协的人们步步就范,无论是显而易见的,或是垂死挣扎的,在相对较大的时间跨度上,那些意识形态就会更根深蒂固的移植进每个个体的大脑里,并且深心不移,连反抗也没有,这是比恐怖还恐怖的事情。那些并无太高学历和过多思想的人无疑赤裸裸的成为了表象为“大众想法”意识形态的机器。个体在群体面前是多么的脆弱无力,那些持着大数定律(又称“大数定理”或“平均法则”,是概率论主要法则之一。此一法则的意义是:这些“有规律的随机事件”中在大量重复出现的条件下,往往呈现几乎必然的统计特性,这个规律就是大数定律。)的群体的行为构成了大时代趋势,个人的力量无论如何对于整个大时代来说总是显得脆弱无力。而那些软弱无力的力量对社会来说有显得多么的重要。
参差多样是幸福的本源,一个复杂的自适应系统里小的变化会导致大的效果,同时具有不一致的现象创造灵活多变的反馈回路。也就是说,应该保持者多样性与不稳定性。一个国家的稳定运行不是需要一套完美的制度,而应该强调民主,由下而上的建构,自组织自身就有足够的适应性,同时也就有了必要的冗余,冗余是一种牺牲,冗余创造了复杂的反馈机制,而不是自上而下的,单一的僵化的中央集权的“发布指令”。
人,处于社会关系中的人,免不了谈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萨特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主体视客体为物,是有意识的物,他人的存在会引起自身的反思,即对自我的自由(这种自由是原始的自由,是人可以做出任何选择的自由,是被生来就强加给的自由,)构成威胁(当然它不成构成真正的威胁而是通过反思,比如不同观念的刺激你产生反思,是一种由于被客体化(比如被注视,被定义,被指责)而引起的自身的不安,我很长时间纠结与这个问题,因为被看客体化,就是被剥夺,被误解,被标签化的过程,他们永远也不能保持和自身对自我的完全一致,总的来说,他人无论如何都不能了解自身(即使他的学识,阅历再高也无用),正如萨特所言:“他人即地狱“。这是作为处于社会关系中的人,不得不经受的。
记忆形成有一个特点是不可逆性,人的一生中获得物质财富和精彩财富的过程中,不得不经受着因为成长而带来的丧失,孩童的天真幼稚,少女的纯真善良,以及选择的唯一性与时间的不可逆带来的对平行宇宙中发生的事情的窥视,我知道有些东西很重要,可是随着时间的流逝,经历过无数的事件之后,它们终会渐渐消失。我也知道漫长的一生会在每一个方面考问着人们,那些天性自由,激荡人生的人会渴望着平静安宁的生活,那些孤僻懦弱的有一天会勇敢的面对生活,或者变得不管不顾,那些虚无主义,玩死不恭的人有一天会变得对体制内荣耀虎视眈眈,与其准确的评价某个人,还不如说我们对别人一无所知,你根本不知道他们会变成什么样的人,我们记不清楚别人甚至自己的人格里有着那些变量,也不清楚未来会出现哪些变量,更不清楚他们发生了什么样的化学作用,在现在心理学家眼里,自我都不是一层不变的(部分参考上文,现在的心理学家认为,自我分为可能的自我和未来的自我,与其说是确定的,还不如说他们一直都是变化的,每一天都在摧毁自我,建立自我),哪还有什么恒定的人格。我不能完全认同语言,比如你说一个人善良,他不可能每时每刻都是善良的,或者一辈子都是善良的,同样不能保证他内心永远善良和所做之事都是善良,或者说在善良这个概念应该像一根受力弹簧,每一次细微的为恶,弹簧就会伸长,每一次为善,弹簧就会缩短,在我看来哪怕只是安稳的度过一生中这个弹簧都要不断向外弹出,这何不是一种无奈。(这个是我曾经的一个想法,后来发现真的有心理学家有这样的类似的理论)为此,道德的训诫就非常有必要,它避免自身被欲望驱使,被环境吞噬,是立身之本,是对人格的格调之美的修建与守候。是对于他人的尊敬与同情,是对生命的悲悯。它对原欲来说是多么的脆弱,也是多么的重要。
生活之海
人命中注定是自由,被抛进自由里,自由并不是选择的结果,而是无缘无故的,无根据的,选择和自由一样,不受任何必然性的制约,纯粹是偶然的,世界上任何发生的事情都是没有理由的,人的行动也是无法确定目的的没有绝对客观地价值尺度,没有绝对善恶标准和真假标准。梁漱溟在《人生的三路向》里说人的本性不是贪婪,也不是禁欲。不是驰逐在外,也不是清净自守。人的本性是很自然很条顺很活泼如同河水流了前去。生命是没有目的的,
人所面临的是一个荒诞,偶然的世界(前文已解释),既然如此,人一来到世界上就不可能是某种“定在”,即不可能是获得某种确定性,具有一定本质的东西,他不得不在可能性面前期待,在可能性中选择,在可能性包围中面向将来并且塑造自己的本质(我觉得与其叫做本质还不如叫做总和)。人只要活着,他就是永远处于期待中的,不断进行选择的动物。人的原始选择能力是绝对平等的,因为,人对他自己后天形成的总和,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人对他自己所找成的后果,不可怨天有人,归咎于客观。“我”是有行动定义的,存在主义认为我的行动表明我的存在,虽然我的存在并不是为了行动,但如果我停止行动,我就不复存在,除了行动之外,无所谓我的实在,我认为这种行动就是运动的状态,就像河流永远是不停流动的,植物是不停生长的,在物理学里中子里都是不停震荡的弦,万物都在生长。梁漱溟说:“生命本身没有目的,但只有向上的生命才是有意义的。怎么样向上?去创造!人生的意义在于创造。创造有两个方向:“成己”和“成物”。所谓“成己”就是内在创造自己生命的通达,灵巧,正大,光明和勇敢;所谓“成物”就是对社会文化文明的贡献!” 当然向上也是一种选择,向上的选着是生命的一种状态或者说宏观里涌现出来的特征,就像无生命里会涌现出生命,一条条溪流会逐渐汇聚成宽广的大海,树苗会长成枝繁叶茂的大树,文明从野蛮里涌现,尼采说,“世界是一种无所不在的力量,一个奔腾泛滥的海样,永远在流转,永远在回流,无穷岁月的回流,是一种不知满足,不知厌倦,不知疲劳的强力意志。”
我并不愿把人生看做以家庭,婚姻,事业,学业为变量的动态平衡函数,因为在某些时段里肯定有视为光明的“真理”去追寻,或者某些非做不可的事情,某些非见不可的人值得你发疯,癫狂,奋不顾身,哪怕我知道很多追寻是并没有什么意义,除此之外,我愿顺应着生命之流,听其生命之自然流行,求其自然合理耳。将全副精神照顾当下,如儿童之能将其生活放在当下,无前无后,一心一意,绝不知道回头反看,一味听从于生命之自然的发挥。
至此所有的痛苦,困惑,质疑,偏执,挣扎都结束了,以后会是新的开始。我并指望这篇文章在以后日子里能够给我的生活带来多少指导意义,它而只是各种纠缠的思绪的一个结束,书写是一种重构,姜文说一部电影拍完就不用再提它了,而是让它过去了。在那些太阳照常升起,那些困惑,迷茫的日子,我承认自己没有认真的关照现实,或者说生活里的事或者人,经常处于一种敷衍的状态,再次对无意冒犯的母亲,姐姐致歉,同时因自身的困惑而表现得孤立给带来的对朋友语言和行动上的怠慢致歉,我爱他们,那些不经意间言行里出现的光芒(或许他们未必觉察到,甚至是极力掩饰的)是我珍藏的他们最美的温柔,那些在这个茫茫的世界里的相识,不管是拥有过一段快乐或平凡的时光,或者拥有星星点点的共识,都以显得弥足珍贵了。
最后用西蒙的一段话作为总结:生活是经过这个花园或城堡的运动中,随着你走过的道路经历着意外和惊奇,想知道(但不是太迫切地)其他的道路会将你带到何处的一种探索,即寻求解答一种无条理的问题的启发式探索。如果有目标的话,那些目标也不会对这种探索有很多的指导,不需要在生活之外去总结它。
沙地上的图案
我一直都很困惑,一些问题总是时不时的出现的脑子里,其中最为困惑的就是什么是真。我已经分不清是因为生活碰到的一些问题而去思考一些问题,还是主动的去思考,继而给生活带来影响,尤其是后几年的日子里,我对什么怀疑,至少不能百分之百的相信,
在这个信息膨胀的社会里,当宗教失去了原有的价值之后,相信什么的确是个问题,人们像是被抛入了真空中什么也碰不到,当你相信某一条“真理”时,同时你完全有能力找出一万条与之对立的“真理”,在我看来信息时代的到来,人们并不比以前更容易获得有质量成体系的信息,信息被被割裂成了碎片,看不见整体,看不见源头,芒格说学科的划分越来越细,所有的教授都在推销着自己的模型,然后所有人都抱着自己的模型各执己见,这些模型并不具有复杂的适应性,而更可能完全被现实世界顽固的事实所推翻。尤其是一些老师连理论体系都没有,有的只是零星的经验,经验本身就是个人的,经验的特点就是模糊性和适宜性,经验往往追求次优解,而更少关注来龙去脉,经验对思维训练毫无用处,有用的更多的让你不断执行中形成的有限的身体记忆,同样我也并不完全相信科学,科学更多的是一种实证精神,西蒙在做科研是应该把心理学纳入进来,也是就芒格的误判心理学清单同样适用于科研,举个例子来说,就是一个细致缜密的人和一个擅长宏观把握的人重一堆数据中得到可用的公式或者函数并不一定一样,至少部分参数,细微的变量可能不一样(可能不一定准确这个例子),那些小的差别根据初始条件敏感性的原理会在实践或是引用中演变出更大的差别。
同样哲学也好,心理学也好,以经济学,政治学为代表的社会学都只是在漫长历史中积淀摸索出来的学科,根本不能指望他们解决所有问题,《反脆弱》一书中说现实中发生的事情,一半是已知的,另一半是未被理解归纳的,存在先于本质,没有处女座的黑格尔所谓的绝对精神,更别说什么上帝了,或者说没有颠补不破的本质,本质只是不同层级的现象,一枚硬币抛向空中,它落地出现正面和反面的概率都是1/2,但你根本不能控制下一次出现正面的概率,下十次,下一百次,一千次,你都无从而知,你只是知道它无线逼近1/2,或者说世界上发生的事情就像这被抛在空中的硬币,一切结果都是随机的,而只能无线逼近的而又不能实现的1/2只是被建构的认识世界的方式,1/2代表了理性,文明,秩序,光。
与其说世界上的事情是有线性的有因果的发生着还不如说他们是随机出现的,人的线性理解方式(逻辑的根基?)不能充分理解事物间的关系,《失控》中有这样一段话,在递归反射领域,事件并非由存在链所触发,而是由一系列业因如奇趣屋般地反射、弯曲、彼此互映所致。与其说业因和控制是从其源头按直线发散,倒不如说它是水平扩展,如同涌动的潮水,曲折、弥散地释放着影响力。浅水喧闹,深潭无波;仿佛万物彼此间的关联颠覆了时空的概念。我一直都坚信着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只不过有些联系强,有一些联系弱而已,同样不存在一种方法让潜在的每一个维度都整体保持良好的事态,完美主义必不可免是不现实的,同样已经发生的事物与其说是有原因,可解释的,倒不如说,事情是涌现出来的,是由诸多的潜在变量中涌现出来的,芒格的合奏效应是这样说的,当许多的变量向同一个方向用力时,它会产生惊人的力量。
同样我也不完全相信那些白字黑字的历史,历史被视为发生过的事还不如说它被建构出来的,被理性的话语所建构,福柯在《疯癫与文明》中这样写道:“我们所知道的文明史不过是一场理性对非理性的胜利。我们想当然地生活在其中,被历史的表象以及理性的话语所蒙蔽”我坚信理性的力量以及光辉,但无论如何那些非理性的或多或少的就被屏蔽了,这样一来,历史上的变革,其实根本不是明确的,历史都被胜利者书写着,同样历史既不是有英雄创造,也不是有群众创造,而是出于可以被归因的事件涌现出来现象,那些具有巨大作用的事件或者原因向同一方向用力时,变革就产生了,我认为未来既不是库哈斯这样旗手性质的建筑师眼中的世界,也不是政客极具煽动的演讲的所讲的未来,同样也不是商业明星在媒体中所谈论的眼中的世界,与其说未来是可以被预测的还不如说未来是可以解释,那些被预测的理论无不被无数个“黑天鹅事件”(黑天鹅的存在寓意着不可预测的重大稀有事件,它在意料之外,却又改变一切)所戳破。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上天既不为恶,也不为善,在《巴别塔的图书馆》(超现实文学作品)中,有这样的描述:这座图书馆是无穷无尽的。在这些书中读到的每一行有意义的简单陈述中,都充斥着毫无意义的杂音、混乱的文字和互不相干的思想。荒谬是图书馆的普遍现象。在这里理性(甚至简陋和完全的连贯性)几乎是不可思议的奇迹,而Google所做的就是把世界上的所有信息都进行了数字化,如果实现的话这和博尔赫斯设想的他自己的图书馆就会毫无二致:“随便的一卷……证实一切,否认一切,搅乱并且混同一切。“证实一切,从而也有足够的证明否定一切,人的一生只能在里面寻寻觅觅,寻找一本自己写的书
自我的宫殿,还是牢笼?
很长时间,选择对我来说是件困难的是,很多时候发现好与坏,美与丑,a与b并没不那么容易区分,像是有选择恐惧症,每次内心像是有两个对立的观点,每每都会陷入这样两难的境地,在我看来a即没有那么好,b也没那么差,我常常追问自己到底什么是好,什么是坏,自己需要什么,到头来得出的都是选着本身的荒诞,而人都是经历一次次选着而成为一个独立的个体,或者说我对成为一个人产生了怀疑,成为一个人就是丧失了成为其他人的机会。
我曾经假设最理想的过完一生的方式(当然并不一定要实现),一种就是成为一个演员,成为一个演员就有了成为“别人”的机会,或者说我可以做出完全对立的事情或者完全有对立的观点,在一场戏里是我是酒神癫狂,另一场戏我是日神审慎,一场戏里是激进分子,另一场戏里是保守分子,我并不认为他们有对错或者好坏。成为演员,那些喜怒哀乐就有意义,戏外只要维持简单生活就可以了,另一种方式就是成为观众,成为生活的旁观者,而不参与其中,生活本来就是混沌不堪的,我以前很长时间以来一直难以容忍这种混沌(我承认我有强烈的控制欲),每个方面同样也有太多的冗余,要想获得真相就要经历太多的不可避免的假象,想要幸福的和一个人生活就要忍受无聊,争执,背叛,质疑 。与其说追求真善美还不如说忍受一切,经历一切。总的来说自己还算积极地人,但每每那些不作为的念头,那些认为生活充满了荒诞感的念头就会冒出来。
我一直在追寻生命的意义,现在我认为人活着并没有意义(当然人可以赋予其意义)生命体是在历史长河中从非生命体中涌现出来的,而生命的存在并没有目的性,同时也不清楚去向何方,道金斯在《自私的基因》中说,只要是碰巧的一些分子组合有自我复制能力,就可以说是生命,而意识是获取复杂数据的感受器官、存储信息的记忆库、还有数据处理基本单位而产生的。《失控 》中提到意识是从一个由许许多多微渺而无意识的神经环路构成的分布式网络中涌现出来的。旧的模式认为,大脑中存在一处中心位置,一座隐秘圣殿,一个剧场,意识都从那里产生。也就是说,一切信息都必须提交给一个特使,以使大脑能够察觉这些信息。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实际上意识是由有许多微不足道的小东西,本身并没有什么意义,但意义正是通过其分布式交互而涌现出来的。同样语言就是从这样一堆杂乱无章、不完全协调、甚至是互相竞争的词中冒出来的。思维在任何阶段都像是一个舞台,上演着各种并发的可能性。意识在这些可能性互相比对的过程中起起落落,选此即抑彼思维在任何阶段都像是一个舞台,上演着各种并发的可能性。意识在这些可能性互相比对的过程中起起落落,选此即抑彼。某种程度上可以这么说思维的过程中也遵循着大数定律(在随机事件的大量重复中所呈现出的一种必然规律。通俗地说,在条件不变的前提下,重复试验多次,随机事件出现的频率近似于它的概率。比如,我们向上抛一枚硬币,硬币落下后哪一面朝上本来是偶然的,但当我们上抛硬币的次数足够多后 ,硬币每一面向上的次数约占总次数的二分之一。)这种随机分布式鼓荡生灭的神经脉冲群落构成了智力活动的基石即使给定一个起点,其结果也并非命中注定。没有可重复的结局,有的只是随机而生的结果。某个特定念头的涌现,都需要借助一点点运气。举个例子,一个喜欢绿色衣服的人,因为看到周围太多的人穿红色的衣服,这个信息对他产生了足够的刺激,在下一次购物时让他在红色衣服和绿色衣服之间产生了犹豫,一个念头之后他可能选择了红色,之后,他对红色也有的一定的偏好。甚至有彻底喜欢上红色甚至不再喜欢绿色的可能。《失控》里提到要想设计一个更好的机器人,不是要设计一个复杂的中枢头脑系统,而是设计一系列简单的神经反馈机制,不需要一个中心大脑发出指令做出一系列反应,而是一套完整的动作的每一个步骤都有对应的反馈,他们之间相互协调
萨特说存在先于本质, 存在主义本体论将存在定性为“自在的在”与“自为的在”。其中“自在”体现一种顽固的荒谬性,存在就是存在本身,别的什么都不是。它既是外部世界、物质的范畴,又不完全等同于我们所能理解到的物质。因为我们所理解的外部世界,已经加入了自我意识的作用,被人为地赋予了它意义。所以“自在的在”是完全被动的,例如客观物质世界的存在,是不可溯源,绝对偶然的。除了人的生存之外没有天经地义的道德或体外的灵魂;道德和灵魂都是人在生存中创造出来的。(当然不是说它们不重要,这个在后面谈)人是一个生命体,语言也是在长期的实践中习得的技能,而意识是为了获取复杂数据的感受器官、存储信息的记忆库、还有数据处理基本单位集而出现的。人是“思想”的苇草,人只是比动物多了意识,人又怎么会是万物的尺度呢。
写道这里基本上可说人并没有绝对的恒定的自我,维基百科里这么定义自我:是一个人类个体,对于其自身整体的存在,所产生的一种自觉意识。通常人类个体会认为他们自身是一个连续性、整合、不可分、而且具备独特的自我,前面谈及我假想做一个演员,因为一个连续的整合的,不可分的自我再看我来也并没有绝对的意义,演员或者说一个绝对投入,绝对持有,坚信角色的观点,同时又可以习得角色的特性的演员(这基本上就是一个好演员的要求,姜文说,一个好演员要有不确定性,和绝对性)他并不一定完全能完全有一个整合的不可分割的自我,葡萄牙诗人佩索阿一生中用了72个笔名写诗(主要的笔名是四个)而且每一个笔名都有一个独立的“自我”,他帮每一个笔名对应的人设计了他的出生环境,性格,以及价值观念, 佩索阿的异名在关于“思考”的表述上,存在着相当大的差异,甚至是截然相反的表达。他有一句名言:我不相信我所捍卫的一切。同样我也常有这样的想法,获得一种物品或者捍卫一个观念就丧失了获得其他物品以及其他观念的可能,或者说当你持有某一观念并且深信不移的时候,总有人或者伟大的思想家持有和你完全对立的思想,无论何时,那些人都完整的存在着以及那些思想被实践着,传承着,当然即使你不思考,即使你的心智很低,你也也会在漫长的一生中,获得“自我”,除非你是精神病人,或者动物,以及机械体。接受自己是一个“人”某种程度就是接受了自我,这是欣喜(后面提及),更是无奈。因为接受以及经历所有,人不得不对他的每一次细微的选着负责,哪怕你什么都不选择也是一种选择。
爱情的苇草
爱情对于我来说,一切都像什么都没有经历,又像在内心经历了一个遍。所有的一切像没有开始却已经结束,我承认在那些时间里表现得不够明智,理性,或者说就是幼稚,我也承认我并不会追求女生,到现在也不会,也不清楚是怎么一个顺其自然的方式,或者一个约定俗成的规则,我只清楚,那些疯长的思绪涌现出来时,自我便控制不了了,或者自我会丧失。主体被客体吞噬了,每一次自我的控制都会遭到无情的溃败,我只是清楚那些情感没有办法的表达的,语言都不够,那些幼稚的表现也只是冰山上一角,我知道那些强烈的情感以一种“柔弱”的方式表现出来注定要引起对方失望和误解,同时也会注定会让自己对自己感到不满。
我并不清楚别人如何看待爱情,至少我不认为是一次涉猎的游戏,或者两个人相处的艺术,繁育流程中的一个环节。至少在我眼里,爱情里至少不应该掺杂其他“东西”,没有无聊的谄媚与迎合,不管是语言的还是物质,同样我知道,爱情在生活中必不可免的要以其他“东西”表现出来,到头来人们就会说爱情就是那些“东西”啊,那些平凡的过日子,夹杂的无穷的争吵,质疑,无聊,同样作为补偿还有激情,欢愉,幸福,那些不可缺少的以之为基础的性,物质,金钱。与其说那是爱情还不如说它是生活本身。爱情应该像诗于诗人,或者艺术与艺术界,真理与哲学家,我一直相信,不管一个人多么嚣张跋扈,玩世不恭或者遗世独立,爱情对绝大多数人而言还是一定的庇护体,不管是精神的还是物质的,不管他承不承认,或者意识没意识到。萨特说人被抛到了世界上,被判定了自由。人就是孤独的存在,是一种可以自在(前面有解释)的存在。孤独是人对自身存在的认识。而爱情就像苇草一般缓解着这种孤独。爱情更像是自我的逃离。在我眼里真正的爱情里是没有自我的或者有一种强烈的融合为一体的渴望,就像诗人沉醉于自然,画家沉醉与绘画,物我不分。那样的感受是真真切切的存在,就像疯长的苇草,是不可言说的。而当一切都不可避免的走向庸俗的时候,爱情就变成了一场冒险,一场将自己托付出去的冒险,一场接受其他“东西”考验的冒险。将自己托付出去的冒险输了便会遍体鳞伤;接受“东西”的考验,输了会让人变得狰狞,丑恶,事情变得失控,不可收拾。而如果爱情仅仅是两个人相处的平衡术,那还叫爱情吗?
一颗树与一片林
姐姐经常说,wx,你以后要注重个人形象,这里引出一个话题:时尚,在电影《穿普拉达的女王》中梅丽尔•斯特里普扮演的女上司对由安妮海瑟薇扮演的新来的女助理说了这样一段话,大概意思意思是,你以为你不在穿着时尚,你就可以逃脱时尚吗,你身上的这件天蓝色的毛线衣是某个时装发布会上推出的新品,然后进入了高档品牌店,从高档品牌店经过山寨模仿设计后,流经廉价的时装大卖场,最经进入你的储衣柜。引出这个例子并不想表达个人对时尚的看法,而是在这整个过程中,无论如何时尚左右的你的审美,以及你的选择。当你周围有十个人,穿着某种样式的衣服时,你有所心动。五十个,五百个之后你会毫无犹豫的选择跟随潮流,当你适应某种风格的服装时,时尚的风向标变了,你会再次倒戈,有一个比喻,时尚就像一只趴在镜子上的变色龙的,变色龙不断根据环境改变颜色,以保护自己,变色龙根据镜子中自己的颜色调节自身的颜色,而调节过后的颜色又会反馈到镜子里,变色龙再次改变自身颜色,依次类推,时尚就是这只变色龙,不断的变换颜色。这个现象可以看成简单的复杂自适应系统(复杂自适应理论(CAS)即系统中个体能够与环境中的其他个体进行交流,在这种交流的过程中“学习”,或“积累经验”不断进行演化学习,并且根据学到的经验改变自身的结构和行为方式。各个底层个体功过相互间的互交和交流,可以在上一层次和整体层次上突显出新的结构、现象和更为复杂的行为,如新层次的产生,分化和多样性的出现,新聚合的形成,更大个体的出现等)自适应系统,从一个人的成长,生命的繁衍,文明的传承都可以说是一个自适应系统,社会同自然并无很大的差别。在复杂系统中,组成要素自我调整的过程与要素间相互作用过程同时发生;而这就意味着,讨论一个复杂的适应性系统的绝对均衡毫无意义的。这种系统永远也不可能达到均衡的状态,它总是处在不断展开,不断转变之中。《复杂》中提到:“大自然中的许多事情确实不是线性的,这包括使这个世界充满趣味的大多数事情……世界上几乎所有的事情,所有的人都被裹罩在一张充满刺激、限制和相互关系的巨大的非线性大网之中。一个地方小小的变化会导致其他所有地方的震荡。(准确定义一件事情以后会变得非常困难,当你在定义一件事物时,就提出了很多的必不可免的冗余,而科学只能做的事就是无穷无尽的细化与琐碎化了),而这些动荡最后或许会归于死寂而非永远保持静态的均衡,没有柏拉图,没有绝对精神。热寂理论说“根据热力学第二定律,作为一个“孤立”的系统,宇宙的熵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增加,由有序向无序,当宇宙的熵达到最大值时,宇宙中的其他有效能量已经全数转化为热能,所有物质温度达到热平衡。也就是说世界的发展是走走向混沌的过程而有秩序的过程,那些初始的微小变量都会在临界点产生巨大的变异。
《隐藏的逻辑》一书中说人不过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是人类社会的“社会原子”,书中用物理学的原理解释社会,。尤其是群体行为,当人们自由自在的时候,他们会相互模仿.,一个赋予个体无限自由的社会,往往会达到令人惶恐的同一性。无论是否被催眠,人都有模仿他人的倾向,心理学上称之为“同步”。由于人天生都是自恋的,所以爱屋及乌,会喜欢与自己相似的人,即“认同”。为了让其他人喜欢自己,以便搞好关系实现合作,人会模仿其他人,即“求同”。“认同”与“求同”合并在一起,就是一种“同步,那些上一辈视死坚守的观念在下一辈轻而易举的屏蔽,同样他们有他们坚守的价值观念,在谁也逃脱不了这种“趋同”的影响,一直以来我很惧怕这种趋同,我并不认为趋同是怎样的不好,只是一直都在感觉环境会一点一点的将人吞噬,人完全是被环境所牵制着,尤其是年轻时,没有稳定的经济基础和稳定的价值观,一直以来我对环境都很警惕,它会逼迫你改变自己的观念,逼迫你做出前后不一致的事情。
韩寒说:“不要老说政府,其实人民才是最愚蠢的。”群体的行为都是受一些简单的意愿驱使着,而且在少数人的怂恿下,民众会毫不犹豫地做出骇人听闻的暴行,个体的趋同而表现出的群体的行为的一致性,会逐渐的逼迫那些不愿妥协的人们步步就范,无论是显而易见的,或是垂死挣扎的,在相对较大的时间跨度上,那些意识形态就会更根深蒂固的移植进每个个体的大脑里,并且深心不移,连反抗也没有,这是比恐怖还恐怖的事情。那些并无太高学历和过多思想的人无疑赤裸裸的成为了表象为“大众想法”意识形态的机器。个体在群体面前是多么的脆弱无力,那些持着大数定律(又称“大数定理”或“平均法则”,是概率论主要法则之一。此一法则的意义是:这些“有规律的随机事件”中在大量重复出现的条件下,往往呈现几乎必然的统计特性,这个规律就是大数定律。)的群体的行为构成了大时代趋势,个人的力量无论如何对于整个大时代来说总是显得脆弱无力。而那些软弱无力的力量对社会来说有显得多么的重要。
参差多样是幸福的本源,一个复杂的自适应系统里小的变化会导致大的效果,同时具有不一致的现象创造灵活多变的反馈回路。也就是说,应该保持者多样性与不稳定性。一个国家的稳定运行不是需要一套完美的制度,而应该强调民主,由下而上的建构,自组织自身就有足够的适应性,同时也就有了必要的冗余,冗余是一种牺牲,冗余创造了复杂的反馈机制,而不是自上而下的,单一的僵化的中央集权的“发布指令”。
人,处于社会关系中的人,免不了谈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萨特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主体视客体为物,是有意识的物,他人的存在会引起自身的反思,即对自我的自由(这种自由是原始的自由,是人可以做出任何选择的自由,是被生来就强加给的自由,)构成威胁(当然它不成构成真正的威胁而是通过反思,比如不同观念的刺激你产生反思,是一种由于被客体化(比如被注视,被定义,被指责)而引起的自身的不安,我很长时间纠结与这个问题,因为被看客体化,就是被剥夺,被误解,被标签化的过程,他们永远也不能保持和自身对自我的完全一致,总的来说,他人无论如何都不能了解自身(即使他的学识,阅历再高也无用),正如萨特所言:“他人即地狱“。这是作为处于社会关系中的人,不得不经受的。
记忆形成有一个特点是不可逆性,人的一生中获得物质财富和精彩财富的过程中,不得不经受着因为成长而带来的丧失,孩童的天真幼稚,少女的纯真善良,以及选择的唯一性与时间的不可逆带来的对平行宇宙中发生的事情的窥视,我知道有些东西很重要,可是随着时间的流逝,经历过无数的事件之后,它们终会渐渐消失。我也知道漫长的一生会在每一个方面考问着人们,那些天性自由,激荡人生的人会渴望着平静安宁的生活,那些孤僻懦弱的有一天会勇敢的面对生活,或者变得不管不顾,那些虚无主义,玩死不恭的人有一天会变得对体制内荣耀虎视眈眈,与其准确的评价某个人,还不如说我们对别人一无所知,你根本不知道他们会变成什么样的人,我们记不清楚别人甚至自己的人格里有着那些变量,也不清楚未来会出现哪些变量,更不清楚他们发生了什么样的化学作用,在现在心理学家眼里,自我都不是一层不变的(部分参考上文,现在的心理学家认为,自我分为可能的自我和未来的自我,与其说是确定的,还不如说他们一直都是变化的,每一天都在摧毁自我,建立自我),哪还有什么恒定的人格。我不能完全认同语言,比如你说一个人善良,他不可能每时每刻都是善良的,或者一辈子都是善良的,同样不能保证他内心永远善良和所做之事都是善良,或者说在善良这个概念应该像一根受力弹簧,每一次细微的为恶,弹簧就会伸长,每一次为善,弹簧就会缩短,在我看来哪怕只是安稳的度过一生中这个弹簧都要不断向外弹出,这何不是一种无奈。(这个是我曾经的一个想法,后来发现真的有心理学家有这样的类似的理论)为此,道德的训诫就非常有必要,它避免自身被欲望驱使,被环境吞噬,是立身之本,是对人格的格调之美的修建与守候。是对于他人的尊敬与同情,是对生命的悲悯。它对原欲来说是多么的脆弱,也是多么的重要。
生活之海
人命中注定是自由,被抛进自由里,自由并不是选择的结果,而是无缘无故的,无根据的,选择和自由一样,不受任何必然性的制约,纯粹是偶然的,世界上任何发生的事情都是没有理由的,人的行动也是无法确定目的的没有绝对客观地价值尺度,没有绝对善恶标准和真假标准。梁漱溟在《人生的三路向》里说人的本性不是贪婪,也不是禁欲。不是驰逐在外,也不是清净自守。人的本性是很自然很条顺很活泼如同河水流了前去。生命是没有目的的,
人所面临的是一个荒诞,偶然的世界(前文已解释),既然如此,人一来到世界上就不可能是某种“定在”,即不可能是获得某种确定性,具有一定本质的东西,他不得不在可能性面前期待,在可能性中选择,在可能性包围中面向将来并且塑造自己的本质(我觉得与其叫做本质还不如叫做总和)。人只要活着,他就是永远处于期待中的,不断进行选择的动物。人的原始选择能力是绝对平等的,因为,人对他自己后天形成的总和,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人对他自己所找成的后果,不可怨天有人,归咎于客观。“我”是有行动定义的,存在主义认为我的行动表明我的存在,虽然我的存在并不是为了行动,但如果我停止行动,我就不复存在,除了行动之外,无所谓我的实在,我认为这种行动就是运动的状态,就像河流永远是不停流动的,植物是不停生长的,在物理学里中子里都是不停震荡的弦,万物都在生长。梁漱溟说:“生命本身没有目的,但只有向上的生命才是有意义的。怎么样向上?去创造!人生的意义在于创造。创造有两个方向:“成己”和“成物”。所谓“成己”就是内在创造自己生命的通达,灵巧,正大,光明和勇敢;所谓“成物”就是对社会文化文明的贡献!” 当然向上也是一种选择,向上的选着是生命的一种状态或者说宏观里涌现出来的特征,就像无生命里会涌现出生命,一条条溪流会逐渐汇聚成宽广的大海,树苗会长成枝繁叶茂的大树,文明从野蛮里涌现,尼采说,“世界是一种无所不在的力量,一个奔腾泛滥的海样,永远在流转,永远在回流,无穷岁月的回流,是一种不知满足,不知厌倦,不知疲劳的强力意志。”
我并不愿把人生看做以家庭,婚姻,事业,学业为变量的动态平衡函数,因为在某些时段里肯定有视为光明的“真理”去追寻,或者某些非做不可的事情,某些非见不可的人值得你发疯,癫狂,奋不顾身,哪怕我知道很多追寻是并没有什么意义,除此之外,我愿顺应着生命之流,听其生命之自然流行,求其自然合理耳。将全副精神照顾当下,如儿童之能将其生活放在当下,无前无后,一心一意,绝不知道回头反看,一味听从于生命之自然的发挥。
至此所有的痛苦,困惑,质疑,偏执,挣扎都结束了,以后会是新的开始。我并指望这篇文章在以后日子里能够给我的生活带来多少指导意义,它而只是各种纠缠的思绪的一个结束,书写是一种重构,姜文说一部电影拍完就不用再提它了,而是让它过去了。在那些太阳照常升起,那些困惑,迷茫的日子,我承认自己没有认真的关照现实,或者说生活里的事或者人,经常处于一种敷衍的状态,再次对无意冒犯的母亲,姐姐致歉,同时因自身的困惑而表现得孤立给带来的对朋友语言和行动上的怠慢致歉,我爱他们,那些不经意间言行里出现的光芒(或许他们未必觉察到,甚至是极力掩饰的)是我珍藏的他们最美的温柔,那些在这个茫茫的世界里的相识,不管是拥有过一段快乐或平凡的时光,或者拥有星星点点的共识,都以显得弥足珍贵了。
最后用西蒙的一段话作为总结:生活是经过这个花园或城堡的运动中,随着你走过的道路经历着意外和惊奇,想知道(但不是太迫切地)其他的道路会将你带到何处的一种探索,即寻求解答一种无条理的问题的启发式探索。如果有目标的话,那些目标也不会对这种探索有很多的指导,不需要在生活之外去总结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