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卷气·学者心·传统及其他
管毅平:书卷气·学者心·传统及其他
管毅平(1955-),笔名易平,浙江人。1970年进工厂做学徒工。1982年获工学学士学位。编过期刊,教过书。1988年考入西安交通大学,学人文社会科学,1991年获法学硕士学位。为西安交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讲师。1995年考入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生。现为陕西省书法家协会会员。
一
关于书法,看到一些文章,听到一些议论,往往少不了三个字:“书卷气”。书卷气是一种形象的说法,褒扬的说法,用来赞赏书法作品透露出的一种性灵美,直觉的、率意的、质朴的、多少有点文质彬彬的性灵美。直觉的,当然不假思索;率意的,当然不假雕饰;质朴的,当然不染虚华;文质彬彬的,当然与鲁莽粗俗无缘;而性灵的,又当然是天赋的和养成的。透露出,或流露出,表明美的自然,难求痕迹。难求痕迹,不是无迹可求,努力抓住所露之气,还是可以求出书卷气的所以然。
然而,性灵美这东西,天赋的成分毕竟少一些,养成的成分毕竟多一些。要不然,古人怎么说“养气”、“养成精神”呢”?要不然,今人怎么说“培养性情”、“陶冶情操”、“修身养性”呢?性灵美更多地靠后天实践养成,恐怕是一个大多数人能够接受的说法。
天赋不可以选择,这里不论。这里只说后天所养所成。书卷气是观者在观察欣赏书作时感觉发现到的,带有当下的意味。有成才有透露,养成了性灵美,才透得出书卷气。所成易于感觉得到,所养不易感觉得到。一幅书作有书卷气,有些观者可以感觉出来,有些观者可能感觉不到。能不能感觉出来,取决于书作之成所含蕴的养的功夫,还取决于观者自身养的功夫。而感觉到的程度,又因人而异,既取决于作者(书家)养成的功夫的深浅程度,又取决于观者养成的功夫的深浅程度,关乎作者和观者双方。因而一幅书作所得到的品评,可以差之毫厘,也可以差之千里。想到这一层,再看一看对某一书作鉴赏争鸣时的喜笑怒骂吹捧讥讽甚至不置一词,就不见怪了。正由于此,就可以说,成是存在,养也是实实在在的存在。当我们不同程度地体会到养,有意识地体会到养,便会觉得养是过程,不无漫长、不无曲折、不无艰辛的过程。与成的带有当下意味的瞬时性相比,养带有历时性。
对于书家,养的过程是主动自觉的修炼;所成是性灵美,通过书作透露出,被观者感觉到,表现为书卷气,是一种境界。观赏李叔同的书作,可以感到这一点;观赏于右任的书作,同样可以感到这一点。再多看几幅他们早期的书作,读一读他们养成大气的背景文字,就能更深刻地感到这一点。养,不容易;成,不容易;养成质朴,最不容易。要养而有成,必须经过“生—熟—熟后之生”的历程,必须经过“平正—险绝—险绝后之平正”的历程,必须经过“质朴—绚烂—绚烂后之质朴”的过程。这中间,要不断磨砺书家自身的书写技法,还要用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涉猎多种知识、增加理性同时又增加悟性,力求越过“未及”、越过“过之”,达到“通会”。通会,才能流露出历尽艰辛后的质朴,才能书卷气浓郁。
二
书卷气,对于书家,借助书作透露;对于观者,经由书作感得。书作是书卷气的载体,是书家使观者感得书卷气的物质媒介。由此说来,书卷气就是书家内在精神素质①的外在显示,姑且让我在这里称这精神素质为“学者心”。于是,书卷气成了学者心的外化。用学者心来说明书卷气,比用性灵美来说明书卷气,更理性一点,更容易把握一些。
我以为,书家有学者心是其书作有书卷气的充分前提。说充分前提,而不说充分必要前提,是因为:书家有学者心,其书作一定有书卷气;而书作有书卷气,其书家却未必有学者心,充分而不必要。
怎么见得?先说书家有学者心,其书作一定有书卷气。上面所举李叔同、于右任二位先生可以作为例证。往古看去,王羲之、苏轼、康有为等书家可以作为例证。向今看来,沙孟海、沈尹默、启功等书家同样可以作为例证。他们的书作书论,论述他们的文章著作,都是证明。再看书作有书卷气,其书家却未必有学者心。帖学的兴盛,与古代大书家们写出的书作充溢着书卷气紧相关联。逐渐地,写出书卷气,追求浓郁的书卷气,成为书家特别是文人士大夫书家的时尚。当今,书作有书卷气更成为大多数书家有意识追求的一种目标。既然是有意识追求,又适逢书法大潮澎湃激荡,便免不了鱼龙混杂,便少不了急功近利者厕身其间。急功近利者或许不很多,他们有意识的程度却很高,高到仅对前人法书的刻意摹仿,而缺少或根本没有对前人法书内蕴和成因的理性思考和真诚追求。比如谢无量先生的书作被介绍被推崇,他书作的字里行间充溢着返朴归真的稚气的书卷气,使一些人趋之效之,“儿童体”
成为一种流行色。这些人中间,不乏趋效得维妙维肖者。不过,难免形肖而神不肖,表面上似乎得了“书卷气”,而未得或根本没意识到应该得谢先生那样的学者心。这一类书作,不是没有“书卷气”,而是那种“书卷气”流露出做作,叫人觉得不是养成的,而是速成的;不是知识、技法、思维、情感酿结出的自然果,而是时髦、仿制、盲目、快速造做成的人造毛;似而不是,终差一层。这一层的差,正是由于缺乏主动自觉的“养”而有“成”所致。就是在这个意义上,我说书作有书卷气,其书家未必有学者心。不言而喻,如此做出的“书卷气”,与有学者心而一定有的书卷气,骨子里决不相同。
三
学者心,是骨子里的东西。学者心的第一要义,是批判精神。批判,就是对一切事物,都不盲目信以为真,也不盲目斥之为伪,而是对之做辩证具体深入的分析,指明其优劣长短精粗得失,指明其存在的必然性和发展趋势,指明其内外联系和所以然。一句话,是扬弃。批判决不是只意味着否定,意味着批倒批臭。宗教狂热和文革遗风并不能解决理论问题和认识问题,“大批判”只能加重片面性和机械性,只能加重非理性和人性的异化,只能窒息人的灵性和悟性,真真是对批判精神的衷读。也许有人会问,论说当今书坛上的事,何必如此言重?我想,当今是昨天的接续,文化上的传统,尤其是文坛上书坛上的传统,民族心理的传统,怎么可能说断就断、一扫而光?事实上,“大批判”余绪未了,一有潮波便潜滋暗长,书法界也没能免受其害。“书法大革命”,“书法活动(运动)家”一类的漫画,不是很能说明这种余绪的客观存在么?
话题回到批判精神上来。对传统,怎么看?批判。批判传统,不是一概否定传统,也不是抛弃、取消、逃离传统。实际上,抛弃、取消、逃离传统根本做不到。传统是什么?传,是一方交给另一方,_上一代交给下一代;统,是连续,是总括。作为文化概念上的传统,是上一代交给下一代的连续的总括的东西。传统是各个时代的共同性、连续性在民族文化上的积淀,尤其是心理上的积淀。不同的时代创造了不同的文化,不同时代的不同文化中总有某些共同的连续的东西汇成积淀成。不同时代的不同文化愈是多样,变革愈是频繁,它们的共同性和连续性就愈是在更高的程度上得到抽象和积淀。传统是不同中的同,变革中的连续、保留、延伸,也就是发展。②于是,批判传统只能归结为对传统的改造、转换和再生,也就是在对传统辩证认识的基础上,创造性地转化传统。③
理所当然,对于中国文化传统一部分的书法传统,也要批判,以实现创造性的转化。人们推祟王羲之,是因为他承续传统又转化了传统,损益汉魏隶意的真草,开创了静逸流美的行草。抛开《兰亭序》真伪之辨,《兰亭序》的文与书法均为上乘之作。作为书作,《兰亭序》洋溢着书卷气,而这实在是书家学者心使然。他指斥“一死生”和“齐彭疡”为虚无的说法,在谈玄风炽的东晋士大夫中间,称得上独树一帜,具有批判精神。“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更为精警,更为辩证。他没有一味地礼赞传统,也没有一概地否定传统,他视传统为“昔”、“今”、“后”的连续发展。联系王羲之向前贤学习又超越前贤的实践和书作,可以说,《兰亭序》这篇书法美文所表现出的识见,毫不逊于表达这识见的书法的价值。再联系当代中国现实,恐怕可以说:推崇欣赏临摹《兰亭序》书法之美的书家多多,而同时深思开掘把握《兰亭序》文理之质的书家不多。这算不算上面所说的“书作有书卷气,其书家却未必有学者心”命题的旁注呢?很值得当今书家思考。
“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如果我们秉承了王羲之的批判精神,就不能停留在他的水平上,而要有所深入有所展开。书法传统,同样是各个时代书作书论共同性、连续性的汇成和积淀。积淀着精华,也积淀着糟粕,还积淀着不精不华不糟不粕和难以厘清的东西;积淀着肯定,也积淀着否定,更积淀着否定之否定。进一步,我以为,传统在实际历史中的积淀,不是静态的,也不是简单动态的,而是如同生命有机体那样的开放系统,具有“稳态”特征,④既吸纳又排泄,既积蓄又释放,共时性与历时性同存于过程中的积淀,像赫拉克利特河流,维持自身要素和结构的流动平衡,因而虽然有涨有落却能生生不息。
生生不息的传统中,批判精神是命根。回顾书法的历史发展,回顾最近十几年来书法研究的演进状况,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批判精神存在于过去的传统中,存在于现在的传统延续中,还会延伸到将来。将来的将来,仍将视将来为传统,传统不已。于是,批判不已,转化不已,书家自我反思不已,学者心不已。
四
有学者心,有批判精神,才能不俗。不俗,古人今人谈得很多,重点多落在书作上。比如,钟怒隶书,张旭狂草,昊昌硕大篆,皆因不俗而被品评入神入逸入妙。我以为,不俗,表现在书家的书作中,还表现在书家的胸襟和思维中。首先,应该是书家的识见不俗,在目前,更应强调。
不俗,只有不盲从,不盲从是论,也不盲从非论;不盲从众议,也不盲从权威之议;一切经过自己的思考,独立判断,有包容有扬弃,才能真正趋于不俗。俗与不俗的分野,不在此俗彼不俗,而在是否独立,独立是不俗的精蕴。
这里,举对于晚唐五代狂禅的书论书风的评论为例说明。狂禅把禅意推向了极致,批判和创造的锋芒锐敏犀利,对后世的书论书风,起了相当的推动作用:打破了偶像,释去了心灵的羁缚,强调“见性成佛”,强调自悟,提高了书家个性和主体性在书法创作和书法品评中的地位,对“逸”这一书法美学范畴的发挥发展起了中继光大的作用。以致宋代的《宣和书谱》品收的唐代草书家20人中,晚唐禅僧就占5人。而释亚栖《论书》中的名言:“凡书通即变。……若执法不变,纵能入石三分,亦被号为书奴,终非自立之体,是书家之大要。”⑤更成为书论史上一块不朽的里程碑。狂禅之得,不谓不大。
狂禅之失呢?有没有?有多少?鲜有人论及。我以为,狂禅的失在于:打破了外在的客体的偶像,又立起了内在的主体的偶像—本心佛,偶像破得并不彻底。晚唐禅师黄聚希运说过:无佛无法无僧。这话对于启发人们解放思想、体悟自性,有很好的积极作用。但,如果将之推广至书法学习和创作,悬为鹄的,就未必合适,很难不导致否定、弃绝一切权威和权威法书,失去创新的依凭根抵,甚而可能造成变态的准我独尊风习的泛滥。事实上也是如此。狂禅书僧的书作,并没有达到他们高标的水准。他们所开的一代书风,不无野气,少了些艺术的蕴藉。狂禅书僧自我标榜超张旭迈怀素,他们存留下来的书作实际上远不及旭素;一些太过偏执的书论,也只能作为后人引以为戒的借镜。总之,就书作书论来说,狂禅在形而上方面空前解放,如同其在佛教史中的地位一样,有着杰立特出的意义;却没能真正彻底地贯通形而下,未臻逸境,心逸手未妙,心手不能双畅。究其原因,重要的一条,是他们没有悟到:完全彻底纯粹的本心自悟根本做不到;本心佛也是偶像,自我为自我树立的偶像,自我对自我的束缚,惟我独尊所以不能成尊只能一时称尊;借助权威,学习知识,临摹法书,这些渡河的舟筏不可弃绝,弃绝则书道真如永不得悟。
偶像必须打破,因为偶像是神化圣化的迷信膜拜对象;权威不能没有,因为权威是世所公认足资效法且可以超越的典范。打破偶像和需要权威,并不是势不两立的关系,而是统一于书法实践和理论的相关协调关系,都是承继传统、创造性转化传统的不可少前提。
狂禅确实不俗,书作书论都不俗。然而,我们并不该因之不俗而对之盲目顶礼附和随声。大俗可能大雅,大雅也可能大俗,盲目则千般俗而毫不雅。趋时,附和,即便所趋所附是时下的最不俗,仍然是最俗,骨子里的俗,丧失自我主体性的俗透。
俗,其对立面是雅。不俗,不能说一定等同于雅,但已经是脱俗、趋雅了。不俗的极致该是雅。而雅,似也有程度之分,如小雅……中雅……大雅……雅无止境。
上面所说,主要就学者心而展开。书家应当具备的精神素质,不止于学者心,学者心只是其中最重要的一条。有了这一条,书家真正脱俗,趋雅,就不难办到。惭愧的是,对这一条,我说得太浅,或许有误,切望书道同仁指正。
①关于精神素质概念,可参看拙文(人的素质概念:解析与建构》,载《学术交流》杂志,
1992年第2期。
②参看郭罗基《中国的现代化需要新启蒙》,载《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科〕,
1989年第3期。
③林毓生《中国传统的创造性转化》,三联书店,1988,第291页。
④参看「美」冯·贝塔朗菲《一般系统论》,林康义等译,清华大学出版社,1987,第l49
页。
⑤(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第297-298页。
摘自《书法研究》1995年第3期
![]() |
管毅平(1955-),笔名易平,浙江人。1970年进工厂做学徒工。1982年获工学学士学位。编过期刊,教过书。1988年考入西安交通大学,学人文社会科学,1991年获法学硕士学位。为西安交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讲师。1995年考入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生。现为陕西省书法家协会会员。
一
关于书法,看到一些文章,听到一些议论,往往少不了三个字:“书卷气”。书卷气是一种形象的说法,褒扬的说法,用来赞赏书法作品透露出的一种性灵美,直觉的、率意的、质朴的、多少有点文质彬彬的性灵美。直觉的,当然不假思索;率意的,当然不假雕饰;质朴的,当然不染虚华;文质彬彬的,当然与鲁莽粗俗无缘;而性灵的,又当然是天赋的和养成的。透露出,或流露出,表明美的自然,难求痕迹。难求痕迹,不是无迹可求,努力抓住所露之气,还是可以求出书卷气的所以然。
然而,性灵美这东西,天赋的成分毕竟少一些,养成的成分毕竟多一些。要不然,古人怎么说“养气”、“养成精神”呢”?要不然,今人怎么说“培养性情”、“陶冶情操”、“修身养性”呢?性灵美更多地靠后天实践养成,恐怕是一个大多数人能够接受的说法。
天赋不可以选择,这里不论。这里只说后天所养所成。书卷气是观者在观察欣赏书作时感觉发现到的,带有当下的意味。有成才有透露,养成了性灵美,才透得出书卷气。所成易于感觉得到,所养不易感觉得到。一幅书作有书卷气,有些观者可以感觉出来,有些观者可能感觉不到。能不能感觉出来,取决于书作之成所含蕴的养的功夫,还取决于观者自身养的功夫。而感觉到的程度,又因人而异,既取决于作者(书家)养成的功夫的深浅程度,又取决于观者养成的功夫的深浅程度,关乎作者和观者双方。因而一幅书作所得到的品评,可以差之毫厘,也可以差之千里。想到这一层,再看一看对某一书作鉴赏争鸣时的喜笑怒骂吹捧讥讽甚至不置一词,就不见怪了。正由于此,就可以说,成是存在,养也是实实在在的存在。当我们不同程度地体会到养,有意识地体会到养,便会觉得养是过程,不无漫长、不无曲折、不无艰辛的过程。与成的带有当下意味的瞬时性相比,养带有历时性。
对于书家,养的过程是主动自觉的修炼;所成是性灵美,通过书作透露出,被观者感觉到,表现为书卷气,是一种境界。观赏李叔同的书作,可以感到这一点;观赏于右任的书作,同样可以感到这一点。再多看几幅他们早期的书作,读一读他们养成大气的背景文字,就能更深刻地感到这一点。养,不容易;成,不容易;养成质朴,最不容易。要养而有成,必须经过“生—熟—熟后之生”的历程,必须经过“平正—险绝—险绝后之平正”的历程,必须经过“质朴—绚烂—绚烂后之质朴”的过程。这中间,要不断磨砺书家自身的书写技法,还要用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涉猎多种知识、增加理性同时又增加悟性,力求越过“未及”、越过“过之”,达到“通会”。通会,才能流露出历尽艰辛后的质朴,才能书卷气浓郁。
二
书卷气,对于书家,借助书作透露;对于观者,经由书作感得。书作是书卷气的载体,是书家使观者感得书卷气的物质媒介。由此说来,书卷气就是书家内在精神素质①的外在显示,姑且让我在这里称这精神素质为“学者心”。于是,书卷气成了学者心的外化。用学者心来说明书卷气,比用性灵美来说明书卷气,更理性一点,更容易把握一些。
我以为,书家有学者心是其书作有书卷气的充分前提。说充分前提,而不说充分必要前提,是因为:书家有学者心,其书作一定有书卷气;而书作有书卷气,其书家却未必有学者心,充分而不必要。
怎么见得?先说书家有学者心,其书作一定有书卷气。上面所举李叔同、于右任二位先生可以作为例证。往古看去,王羲之、苏轼、康有为等书家可以作为例证。向今看来,沙孟海、沈尹默、启功等书家同样可以作为例证。他们的书作书论,论述他们的文章著作,都是证明。再看书作有书卷气,其书家却未必有学者心。帖学的兴盛,与古代大书家们写出的书作充溢着书卷气紧相关联。逐渐地,写出书卷气,追求浓郁的书卷气,成为书家特别是文人士大夫书家的时尚。当今,书作有书卷气更成为大多数书家有意识追求的一种目标。既然是有意识追求,又适逢书法大潮澎湃激荡,便免不了鱼龙混杂,便少不了急功近利者厕身其间。急功近利者或许不很多,他们有意识的程度却很高,高到仅对前人法书的刻意摹仿,而缺少或根本没有对前人法书内蕴和成因的理性思考和真诚追求。比如谢无量先生的书作被介绍被推崇,他书作的字里行间充溢着返朴归真的稚气的书卷气,使一些人趋之效之,“儿童体”
成为一种流行色。这些人中间,不乏趋效得维妙维肖者。不过,难免形肖而神不肖,表面上似乎得了“书卷气”,而未得或根本没意识到应该得谢先生那样的学者心。这一类书作,不是没有“书卷气”,而是那种“书卷气”流露出做作,叫人觉得不是养成的,而是速成的;不是知识、技法、思维、情感酿结出的自然果,而是时髦、仿制、盲目、快速造做成的人造毛;似而不是,终差一层。这一层的差,正是由于缺乏主动自觉的“养”而有“成”所致。就是在这个意义上,我说书作有书卷气,其书家未必有学者心。不言而喻,如此做出的“书卷气”,与有学者心而一定有的书卷气,骨子里决不相同。
三
学者心,是骨子里的东西。学者心的第一要义,是批判精神。批判,就是对一切事物,都不盲目信以为真,也不盲目斥之为伪,而是对之做辩证具体深入的分析,指明其优劣长短精粗得失,指明其存在的必然性和发展趋势,指明其内外联系和所以然。一句话,是扬弃。批判决不是只意味着否定,意味着批倒批臭。宗教狂热和文革遗风并不能解决理论问题和认识问题,“大批判”只能加重片面性和机械性,只能加重非理性和人性的异化,只能窒息人的灵性和悟性,真真是对批判精神的衷读。也许有人会问,论说当今书坛上的事,何必如此言重?我想,当今是昨天的接续,文化上的传统,尤其是文坛上书坛上的传统,民族心理的传统,怎么可能说断就断、一扫而光?事实上,“大批判”余绪未了,一有潮波便潜滋暗长,书法界也没能免受其害。“书法大革命”,“书法活动(运动)家”一类的漫画,不是很能说明这种余绪的客观存在么?
话题回到批判精神上来。对传统,怎么看?批判。批判传统,不是一概否定传统,也不是抛弃、取消、逃离传统。实际上,抛弃、取消、逃离传统根本做不到。传统是什么?传,是一方交给另一方,_上一代交给下一代;统,是连续,是总括。作为文化概念上的传统,是上一代交给下一代的连续的总括的东西。传统是各个时代的共同性、连续性在民族文化上的积淀,尤其是心理上的积淀。不同的时代创造了不同的文化,不同时代的不同文化中总有某些共同的连续的东西汇成积淀成。不同时代的不同文化愈是多样,变革愈是频繁,它们的共同性和连续性就愈是在更高的程度上得到抽象和积淀。传统是不同中的同,变革中的连续、保留、延伸,也就是发展。②于是,批判传统只能归结为对传统的改造、转换和再生,也就是在对传统辩证认识的基础上,创造性地转化传统。③
理所当然,对于中国文化传统一部分的书法传统,也要批判,以实现创造性的转化。人们推祟王羲之,是因为他承续传统又转化了传统,损益汉魏隶意的真草,开创了静逸流美的行草。抛开《兰亭序》真伪之辨,《兰亭序》的文与书法均为上乘之作。作为书作,《兰亭序》洋溢着书卷气,而这实在是书家学者心使然。他指斥“一死生”和“齐彭疡”为虚无的说法,在谈玄风炽的东晋士大夫中间,称得上独树一帜,具有批判精神。“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更为精警,更为辩证。他没有一味地礼赞传统,也没有一概地否定传统,他视传统为“昔”、“今”、“后”的连续发展。联系王羲之向前贤学习又超越前贤的实践和书作,可以说,《兰亭序》这篇书法美文所表现出的识见,毫不逊于表达这识见的书法的价值。再联系当代中国现实,恐怕可以说:推崇欣赏临摹《兰亭序》书法之美的书家多多,而同时深思开掘把握《兰亭序》文理之质的书家不多。这算不算上面所说的“书作有书卷气,其书家却未必有学者心”命题的旁注呢?很值得当今书家思考。
“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如果我们秉承了王羲之的批判精神,就不能停留在他的水平上,而要有所深入有所展开。书法传统,同样是各个时代书作书论共同性、连续性的汇成和积淀。积淀着精华,也积淀着糟粕,还积淀着不精不华不糟不粕和难以厘清的东西;积淀着肯定,也积淀着否定,更积淀着否定之否定。进一步,我以为,传统在实际历史中的积淀,不是静态的,也不是简单动态的,而是如同生命有机体那样的开放系统,具有“稳态”特征,④既吸纳又排泄,既积蓄又释放,共时性与历时性同存于过程中的积淀,像赫拉克利特河流,维持自身要素和结构的流动平衡,因而虽然有涨有落却能生生不息。
生生不息的传统中,批判精神是命根。回顾书法的历史发展,回顾最近十几年来书法研究的演进状况,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批判精神存在于过去的传统中,存在于现在的传统延续中,还会延伸到将来。将来的将来,仍将视将来为传统,传统不已。于是,批判不已,转化不已,书家自我反思不已,学者心不已。
四
有学者心,有批判精神,才能不俗。不俗,古人今人谈得很多,重点多落在书作上。比如,钟怒隶书,张旭狂草,昊昌硕大篆,皆因不俗而被品评入神入逸入妙。我以为,不俗,表现在书家的书作中,还表现在书家的胸襟和思维中。首先,应该是书家的识见不俗,在目前,更应强调。
不俗,只有不盲从,不盲从是论,也不盲从非论;不盲从众议,也不盲从权威之议;一切经过自己的思考,独立判断,有包容有扬弃,才能真正趋于不俗。俗与不俗的分野,不在此俗彼不俗,而在是否独立,独立是不俗的精蕴。
这里,举对于晚唐五代狂禅的书论书风的评论为例说明。狂禅把禅意推向了极致,批判和创造的锋芒锐敏犀利,对后世的书论书风,起了相当的推动作用:打破了偶像,释去了心灵的羁缚,强调“见性成佛”,强调自悟,提高了书家个性和主体性在书法创作和书法品评中的地位,对“逸”这一书法美学范畴的发挥发展起了中继光大的作用。以致宋代的《宣和书谱》品收的唐代草书家20人中,晚唐禅僧就占5人。而释亚栖《论书》中的名言:“凡书通即变。……若执法不变,纵能入石三分,亦被号为书奴,终非自立之体,是书家之大要。”⑤更成为书论史上一块不朽的里程碑。狂禅之得,不谓不大。
狂禅之失呢?有没有?有多少?鲜有人论及。我以为,狂禅的失在于:打破了外在的客体的偶像,又立起了内在的主体的偶像—本心佛,偶像破得并不彻底。晚唐禅师黄聚希运说过:无佛无法无僧。这话对于启发人们解放思想、体悟自性,有很好的积极作用。但,如果将之推广至书法学习和创作,悬为鹄的,就未必合适,很难不导致否定、弃绝一切权威和权威法书,失去创新的依凭根抵,甚而可能造成变态的准我独尊风习的泛滥。事实上也是如此。狂禅书僧的书作,并没有达到他们高标的水准。他们所开的一代书风,不无野气,少了些艺术的蕴藉。狂禅书僧自我标榜超张旭迈怀素,他们存留下来的书作实际上远不及旭素;一些太过偏执的书论,也只能作为后人引以为戒的借镜。总之,就书作书论来说,狂禅在形而上方面空前解放,如同其在佛教史中的地位一样,有着杰立特出的意义;却没能真正彻底地贯通形而下,未臻逸境,心逸手未妙,心手不能双畅。究其原因,重要的一条,是他们没有悟到:完全彻底纯粹的本心自悟根本做不到;本心佛也是偶像,自我为自我树立的偶像,自我对自我的束缚,惟我独尊所以不能成尊只能一时称尊;借助权威,学习知识,临摹法书,这些渡河的舟筏不可弃绝,弃绝则书道真如永不得悟。
偶像必须打破,因为偶像是神化圣化的迷信膜拜对象;权威不能没有,因为权威是世所公认足资效法且可以超越的典范。打破偶像和需要权威,并不是势不两立的关系,而是统一于书法实践和理论的相关协调关系,都是承继传统、创造性转化传统的不可少前提。
狂禅确实不俗,书作书论都不俗。然而,我们并不该因之不俗而对之盲目顶礼附和随声。大俗可能大雅,大雅也可能大俗,盲目则千般俗而毫不雅。趋时,附和,即便所趋所附是时下的最不俗,仍然是最俗,骨子里的俗,丧失自我主体性的俗透。
俗,其对立面是雅。不俗,不能说一定等同于雅,但已经是脱俗、趋雅了。不俗的极致该是雅。而雅,似也有程度之分,如小雅……中雅……大雅……雅无止境。
上面所说,主要就学者心而展开。书家应当具备的精神素质,不止于学者心,学者心只是其中最重要的一条。有了这一条,书家真正脱俗,趋雅,就不难办到。惭愧的是,对这一条,我说得太浅,或许有误,切望书道同仁指正。
①关于精神素质概念,可参看拙文(人的素质概念:解析与建构》,载《学术交流》杂志,
1992年第2期。
②参看郭罗基《中国的现代化需要新启蒙》,载《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科〕,
1989年第3期。
③林毓生《中国传统的创造性转化》,三联书店,1988,第291页。
④参看「美」冯·贝塔朗菲《一般系统论》,林康义等译,清华大学出版社,1987,第l49
页。
⑤(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第297-298页。
摘自《书法研究》1995年第3期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